主父偃:跌岩起伏的一生,世人的缩影 | 资治通鉴

跌岩起伏的一生,世人的缩影

今天来讲一讲主父偃。读过上一篇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主父偃,就是推荐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大臣。从推恩令的想法以及构思来看,非常巧妙。这也不禁让人对主父偃,起了敬仰之心。为什么呢?推恩令,是一种阳谋,表面上和和气气,暗地里刀光剑影。表面上分封子弟,暗地里削弱诸侯。

但是,诸侯们,都不傻,都能够看出汉武帝的政策,暗地里是什么意思。也正因如此,对这个政策的制定人,主父偃,也多了一些提防心思。而主父偃,好像生来就跟这些诸侯王有仇一样,盯着诸侯们的错,赶尽杀绝。从主父偃的一生,能够看到很多人的缩影,也能够看到社会的缩影。我们继续往下看。

一、推波助澜,诛杀燕王刘定国

公元前一二七年,燕王刘定国与父亲刘康王的姬妾通奸,不仅如此,还把弟弟的妻子,也占领了,作为自己的姬妾。同时,还把肥如县令,一个叫做“郢人”的人,给杀了。郢人的兄弟,忍受不住,把刘定国给告了。

这件事情,一层一层往上传递,最后来到了汉武帝耳朵中。汉武帝召来了大臣们商量,最后的定论是,诛灭。刘定国知道后,眼看没有活路,皇帝亲自下旨,只能够自杀。

仔细看这个故事,很有深意。

《资治通鉴》:“郢人兄弟上书告之,主父偃从中发其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主父偃在这场告密中,做了很多的工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如果抛除这句话,我们可能会认为,郢人的兄弟,在亲人被杀之后,就进行了告密。随后,这件事情就逐级向上反馈,直到汉武帝耳中。

这当中,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刘定国。刘定国能够肆意杀了县令,自然也会有只手遮天的本领。如果他强硬着压住这件事情,单凭郢人的兄弟,就能够让皇帝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情吗?很难。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作为皇帝,日理万机,并不能够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了解清楚。如果这件事情,在传递的中途,被刘定国截断,或者轻淡化,那么结局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才需要主父偃从中推动,扫除这些障碍,让消息能够畅通无阻地来到汉武帝的耳中。

最后的结局,也算是让人满意了,刘定国自杀,血债血还。

我们在看待事情的时候,要经常性地问一问,背后是否有推动力。我们这个社会,我们所看到的消息,是否就是自发性产生的,又或者,有什么力量在背后推动着。

例如,很多娱乐圈的新闻,或者娱乐圈的人出现,突然流量大增,这背后,资本必定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又例如,两件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如果往深层次挖掘一下,会不禁让人吓出冷汗。臭名昭著的“奶头乐”计划,以及一支专门在舆论战场上进攻我国的第五纵队,无不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治理齐国

解决完刘定国之后,主父偃把目光放在了齐厉王身上。据说,齐厉王与他的姐姐纪翁主私通。而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却遭受到了齐太后的反对。

主父偃碰壁之后,上书给汉武帝。首先,主父偃说明了当今齐国的情况。

《资治通鉴》:“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齐国的人口非常多,经济非常发达,百姓非常富有,比起首都长安,还要更加繁华。说这个是为什么呢?是要指出,如果不是皇帝的亲弟弟、亲儿子,是不能够在齐国称王的。

主父偃是主张通过推恩令削藩,深知兼并的危险性,所以才会提出这样的主张。同时,主父偃还向汉武帝说了齐厉王跟他的姐姐有不清白的关系,指出了齐厉王与汉武帝的血缘关系并不亲近。由此,一定要借这个机会,治理齐地。

但是,这里也可以看出,主父偃的态度,是经过了大转变的。既然认为,齐国不能够由非皇帝的亲弟弟、亲儿子称王,又怎么会想着把女儿嫁给齐厉王呢?况且,主父偃还知道,齐厉王跟他的姐姐,有着乱七八糟的关系,这不是把女儿往火坑里面推吗?这当中,还是主父偃的私人欲望造成的。

政治联姻,是一种十分有效,也十分强大的兼并手段。是的,婚姻也是达到兼并目的的手段之一。因为,婚姻并非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人背后的家族,关系网的一次深层次结合。古人为什么讲,门当户对,就是因为,门当户对是让婚姻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搭配。

汉武帝听到主父偃的进谏之后,也同意了,便下令让主父偃为齐国宰相,前去治理齐国。主父偃手握大权,来到齐国后,马上就对后宫以及宦官进行整治。为什么把第一把火,烧向后宫呢?这是因为,直面进攻齐厉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先从底层开始挖掘。果然,种种矛盾都指向了齐厉王。事情逐渐暴露,浮出水面之后,齐厉王也感觉到危机到来,只能够喝下毒药自杀。

坏事传千里,齐厉王一死,其他的诸侯王也感觉到一场危机即将到来,于是便在暗中谋划。主父偃能够作为暗中的推动者,其他的诸侯王也可以。于是,赵王便上书给汉武帝,说主父偃受贿,逼死了齐厉王。汉武帝便召回了主父偃,还把他关进监狱。在监狱中,主父偃承认了受贿的事实,却不承认逼死齐厉王。本来这件事情,到这里也可以结束了,汉武帝也不想继续追究主父偃。但是又有一个人从中发挥了作用,他就是公孙弘。

公孙弘认为“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偃,无以谢天下。”

意思是,齐王死了之后,没有儿子继承封地,可以收回中央,并设置郡县,这是好事。但是,这件事情,由主父偃起头,如果他不死,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代。这里的天下人,实际上指的是诸侯王们。随着推恩令的施行,以及主父偃杀了两王,如果不稳定一下,安抚一下,这些诸侯王恐怕会狗急跳墙,起兵反抗。所以,表面上说的是天下人,暗地里指的是诸侯王、权贵们。

所以,主父偃就成为了汉武帝稳定朝局的牺牲品,祸及整个家族,都被诛灭。

三、缩影

主父偃这个人,从小到大,都不受人看重。赵王之所以会那么怕他,就是认为,主父偃年轻的时候,曾经到齐国、燕国、赵国等地,想要找份工作谋生发展,但是都没有被任用。齐国、燕国都倒下了,下一个很有可能就是赵国了,所以他才要着急着反攻。

从推恩令的设计上来看,非常巧妙。这也说明了,主父偃这个人,确实是有才华的,有思想的。但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直到四十多岁,都没有人看重他呢?

《史记》上有过解释:“诸公宾客多厌之。”

就是说,大家都很讨厌他。讨厌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这个人不善于把人际关系处理好,到处得罪人。看看他做的事情,都是绝人财路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他入狱之后,鲜有人替他讲话。公孙弘还藏了个大招,等到他奄奄一息的时候,一招毙命。

而且,主父偃这个人比较贪财,这也是受人牵制的弱点。究其原因,人生的前一半旅程,过得太苦了。就像是《人民的名义》里面的祁同伟,说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我穷怕了。”正因为穷怕了,所以在发达之后,才会不择手段地敛财。这一点,主父偃也是如此。就好像,万历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那么尊敬的老师张居正,居然是一个贪污犯。

读主父偃的故事,实在是令人唏嘘。一个帮助汉武帝除去了诸侯大患的人,最终却被汉武帝下令族灭。这可以说是卸磨杀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主父偃的死,也是必然的。贪污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动了太多人的蛋糕的。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到过很多次了,改革、变法,这些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好了,名垂千古。稍微走歪一点,万劫不复。商鞅的故事,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商鞅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车裂。贵族们在秦孝公死了之后,联合起来反扑,逼迫秦惠王。最终,商鞅以“谋反”的名义被杀。

还有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也因为支持者楚悼王而死,最终成为了变法的陪葬品。吴起死之前,拼死都要抱住楚悼王的尸体,让国君的尸体陪着中箭。很多人忽视了这个细节。实际上,吴起是想要通过最后这一次挣扎,除掉变法的阻碍者。因为侮辱王尸,是大罪重罪,而围攻吴起的,正好是利益阶级。新上任的楚王,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除去这些挡路的人,顺理成章地推行变法。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这也是他这一生,最生动的写照。

【相关阅读】

“推恩令”与办公室政治的联系,本质都是为了瓦解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