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榜題名中的"另類"狀元?考了第一未必就是狀元

古代金榜題名中的"另類"狀元?考了第一未必就是狀元

中國古代設立科舉制度後,歷朝歷代產生了700多位狀元。然而,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之後,從此潛心仕途,無意文字,熱衷於官場得意,專注於富貴得失,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著探索。這些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千秋。

狀元一定學問好,但學問好未必中狀元。

金榜題名——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呀!一朝殿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多生學生寒窗苦讀而夢寐以求的事!

在皇榜上最為耀眼的,無疑就是第一名——狀元!在古代,皇宮的正門只為皇帝、皇后還有狀元打開,這象徵著一個平民可以與受命於天的天子有了平齊平行的機會,也象徵著我們古聖先賢的一個思想: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到,甚至說應該畢生修習的道統在形式層面上,是可以與受命於天的神權(皇帝)平等的。或者應該這麼說,天不僅授命給皇帝權力,也同樣授命給平民與皇權齊平的道統!

那麼,有哪些傳奇的平民成為了能與皇權齊平的人?或者說這些能與皇權齊平的平民都有哪些傳奇?今天,筆者就給你展示這麼兩個個奇葩的狀元世界!

餑餑狀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間丁丑科的狀元。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了36個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裡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捱餓,所以要帶足乾糧。

果然,天黑了,考生們都交了卷,李蟠才剛剛開了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寫完。"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這時他帶的36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了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後,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了頭名狀元。

第一諷刺:鴨蛋狀元。

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狀元黃士俊,家裡很窮。34歲時,想進京趕考,找岳父去借路費。岳父見他衣衫襤褸,連客廳都沒讓他進,只給了他兩個鴨蛋。岳父家的僕人可憐他,偷偷給了他一點錢。沒想到,這個黃士俊竟然高中狀元。後來他以"鴨蛋"為題,寫了一篇文章,送給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廣為流傳。和《儒林外史》中范進的岳父一樣,黃士俊的岳父也是一個勢利眼。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事情,都在變化之中。窮人可能變成富人,乞丐也可能變成狀元。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