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玄武门之变:从政变前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两种力量对比角度分析

武德五年以前,因李世民的军功卓著,秦府远比东宫和齐府神气。但是,在以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李世民既无新的战功,又屡遭兄弟的倾轧,秦府逐渐地处于劣势了。因此,我们便从各自的自身力量对比以及后宫权势力量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自身力量对比

以秦王府和天策将军府为基本阵营。其谋士以房玄龄和杜如晦等秦王府十八学士为主。武将则有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侯君集、长孙无忌、张公谨等。另外,秦王府有敢死队800人,加上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李世民自然形成了具有相当势力的政治集团。太子李建成一方:以东宫为基本阵营。有“长林兵”2000人,屯驻在东宫的长林门,谋士有魏征、王理等。武将中虽然没有像秦王府中的顶尖人物,但是也有一批忠心武臣。而且,还有李元吉的齐王府作为联盟。


秦王府十八学士


李渊的三个儿子,各自拥兵,构成三大集团势力,即太子东宫、秦王府和齐王府。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争斗中,李元吉倒向谁,就会加强谁的力量,将呈现二比一的形势。东宫与齐府的联合势力“共倾世民”,对秦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起初,齐王李元吉与李世民之间友好共事,并肩作战,并无矛盾。在平定窦建德凯旋归来时,跟随秦王李世民后面的25位大将,领头的就是齐王李元吉,可见李世民对李元吉的器重。变化的关键在于武德五年底,李元吉跟随李建成讨伐刘黑闼,然后很快就被拉拢过去了。

那么,齐王李元吉为什么会倒向李建成一边去?旧史上是这样解释的:

“元吉见秦王有大功,每怀妒害。“又说:“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根据这些记载,齐王李元吉是有政治野心的,他不甘心居于人下,梦想着成为太子进而成为皇帝。但他又清楚地认识到,就功绩和威望而言,他与两兄长相比简直就是望尘莫及,只要太子和秦王存在,他的希望就是渺茫的,况且自己又不为其父高祖所喜爱。既然如此,他就必须耍点手腕,打好自己的如意算盘:首先联合太子李建成除掉“眼中钉”秦王李世民,然后再和太子较量。对付仁厚的太子李建成,取胜的把握会大一点,所以当有人煽动他说“元吉”二字合起来就是个“唐”字时,他不禁有些得意忘形,认为只要除掉李世民,夺得皇位就易如反掌了。


齐王李元吉画像


但史学家们却对旧史里的这些记载表示怀疑,他们认为齐王李元吉论其武功威望,不但不能与秦王相提并论,与太子相比亦逊色甚远,根本没有取得继承权的可能。如果他嫉妒李世民“有大功”,为什么不嫉妒李建成呢?何况齐府的力量与东宫、秦府任何一方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怎么敢说“取东宫如反掌耳”呢?况且,李元吉其人有勇无谋,骄侈狂躁,很难说他有先除秦王李世民而后除太子的深谋远虑。

事实上,李元吉之所以完全倒向太子李建成一方,其真正原因挖掘出来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李元吉勇猛有力,在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立过战功,然而,他骄逸放纵,名声欠佳,并没有多少政治资本,当他目睹兄长们争斗的公开化,就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地位。他欲借机依靠一方以事攀援,从而争取为自己谋取一个更好的政治地位。他把太子与秦王做了个比较,认为李建成以嫡长子而立为太子,名正言顺,秦王府虽然骁将精卒,但东宫与齐府联合较量秦王府,他们在力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所以李元吉把赌注下在太子一边觉得把握大一些。


太子李建成画像


其次,李建成“性宽简”,兄弟间关系比较容易相处。史书就有

齐王李元吉欲刺杀秦王李世民,而太子性颇“仁厚”,“止之”的记载

李建成顾及兄弟亲情,对政敌不到万不得已,不忍心下毒手,看来,他的确是个仁厚又容易相处的人。而李世民执法严格,李元吉本人放纵狂躁,“性好畋猎”。而且在刘武周攻太原时又有弃城私逃的不光彩记录,他感觉如果李世民继位,自己很难为所欲为,在李建成手下当齐王则要悠闲自在得多。齐王李元吉曾趁李世民随李渊来齐府之际,派出刺客暗杀李世民,这说明李元吉已经义无反顾地站到了李建成一方。朝臣态度李建成是皇太子,每当李渊外出时,总是由他留守京师。妃嫔、大臣以及各地都督,依附于东宫的相对多些,因此东宫在京城的势力颇为雄厚。他甚至扬言:让秦王“留在京师制之,一匹夫耳”。这话难免有点自我吹捧,但是,李世民在京师处于不利的地位,则是事实。



朝廷官员基本上倾向皇太子。唐高祖最宠信的宰相裴寂公开支持太子;宇文士及、萧瑀、陈叔达等虽然倾向于秦王李世民,但是也不能公开支持。而有的则首鼠两端,如大臣封德彝,“潜持两端,阴附建成”。

据史书记载,在事变前,李世民曾经向李靖和李世勣征求意见,二人均以无可奉告推辞。李靖、李世勤在唐初历史上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李靖在统一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一带战功卓著,颇受朝中注目,又以其对兵法的娴熟和军事指挥才能的高超称誉朝野;李世勣跟随秦王李世民征讨窦建德、王世充,追击刘黑、徐圆朗,建立了赫赫战功,在朝廷中声誉极高。但是由于李渊对非血亲大将的极度猜忌,他们二人在武德年间掌握不到实际的兵权,官途上都是郁郁不得志。而秦王李世民向二人暗示他要夺权,若他成功将意味着政治上会有变革。


唐高祖李渊画像


一般而言,在现行政治下的失意者往往都热情欢迎和支持变革,有时甚至会盲目到不及考虑这变革是否真的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地位。因为变革必将导致权力的重新分配,所以失意者大多是“穷则思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靖二人竟没答应支持李世民,是非比寻常的反应。惟一可以解释的是,他们二人与其他人一样,根本不相信李世民能成功,认为若去支持他,只会得罪太子,招致杀身之祸。这也反映出李世民的处境十分不妙。

后宫力量对比

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窦氏所生,这时生母已死。李渊晚年多内春一月无十二所以取勝,多在此妃嫔成群,自然而然地成为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夺政治权力的筹强码之一。其中张婕妤《李世民论兵文录》内页和尹德妃最受李渊宠爱,太子李建成常驻京城,善于利用自己的太子地位与之结交。尹德妃、张婕好因皇太子“慈厚”,也和他来往密切,替他在李渊面前卖乖。据旧史记载,二妃因李世民不肯曲意逢迎她们,于是不遗余力地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侍宴宫中,因感慨生母早亡,不能见到后来的情况,不禁流下眼泪来,高祖看见后不大高兴,二妃乘机进谗说:“现在天下无事,皇上年龄已大,正应该好好享乐,而秦王却流泪,肯定是憎恨我们这些人。您老人家一旦万岁以后,秦王还能容得下我们母子?肯定会把我们都害了!“并痛哭流涕,说:“皇太子仁孝,陛下如果能将我们托付于太子,太子一定能保全我们!“高祖听了,自然越发对李世民不满,对李建成有了好感。


李建成和李世民剧照


其实,张婕妤和尹德妃憎恨李世民,那是因为她们和秦王有过矛盾。关于秦王李世民与尹德妃的矛盾,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尹德妃的父亲叫尹阿鼠,是个仗势欺人、横行不法的家伙,许多人都吃过他的苦头。一天,李世民的部属杜如晦经过尹阿鼠家门前没有下马,尹阿鼠的家仆便一拥而上,把杜如晦从马上拉下来,又拳打脚踢一通,嘴里还不住地骂道:“你是什么人,敢经过我们府前不下马?”后来,尹阿鼠怕这件事高祖知道后会怪罪下来,便采取了恶人先告状的办法,让德妃禀奏高祖说:“秦王左右的人非常凶暴,他们竟敢欺负我年迈的父亲。”高祖听后大怒,没有进行调查,就把李世民召进宫中痛斥说:“你的属下竟敢欺负我嫔妃的父亲,对一般百姓,还不知多么跋扈呢!“根本不听李世民解释。


李世民画像


如此一来,尹德妃便与秦王李世民结成势不两立的冤家。至于李世民与张婕妤的矛盾,则在武德初年就已结下了。李世民当陕东道行台时,高祖李渊诏示他有权处理管辖区内事务。李世民便将辖区内一块田地赐给作战有功的淮安王李神通,正巧张婕妤也为父亲求取这块田地,高祖下诏书把这块田地赐给张婕妤之父,但李神通表示秦王李世民赐给他田地在先,不肯交出来,这下惹恼了张婕妤。一天夜里张婕好陪侍,她乘机向高祖李渊进谗言:“您赏给我父亲的土地,被秦王夺去给了李神通。“李渊大怒,第二天他召见李世民,斥责说:“我的手诏不管事,你的指令下面州县就能执行,这成何体统?”高祖还叫着李世民的小名,对大臣裴寂说:“这孩子常在外边带兵,已经形成了专制作风,全是让那些谋士给教坏的,真不像我过去的那个儿子。”



可见,由于张婕妤的挑拨,高祖对李世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如此说来,高祖的宠妃尹、张二人与秦王的矛盾是异常尖锐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她们痛恨李世民,从而在高祖面前吹捧太子,败坏秦王是很自然的事。至于李世民,是否像《高祖实录》里所说的“参请妃媛,素所不行”,从不奉承后宫诸妃呢?肯定不是这样。武德七年六月,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秦王且遍见诸妃,彼金宝多,有以赂遗之也。“这大概也是事实。李世民带兵攻城掠地,必定获众多金宝,用来贿赂高祖妃嫔也是很可能的事。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更是亲自出面活动,侍奉高祖,克尽孝道,千方百计地讨好他;对于诸妃嫔,更是屈节承顺,极力陈说秦王的好处,争取她们的支持。因为长孙氏的活动,李世民“甚有内助”,也获得了一些支持,但是效果显然不能和太子比肩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