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看四方博弈,智氏实力最强,却为何身死族灭?

“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资治通鉴》

当时智瑶刚刚掌权,笔者不觉得一个集五贤于一身的智氏族长,不会进行这么愚蠢不明智的举动,反而这是一种对朝堂各大势力的一次试探,一次摸牌,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智瑶把第一把火点在了韩氏身上,老谋深算的韩康子没有给智瑶留下征伐借口,默默地咽下了这口气。

智瑶的第二把火则以国君名义,征收三家土地,韩魏实行骄兵之策,划万户城邑给智氏,笔者觉得这些可能都在智瑶的算计之中,他真正在意的只有赵无恤,赵氏部族出身陇西赢姓,举族彪悍,骁勇善战,在他眼里,赵氏必然不肯服软,会选择硬刚,这也是智瑶的第三把火,赵无恤的反抗也就给了智氏出兵的强有力借口,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阳之战”的开端。

智瑶为杜绝韩魏成为赵氏盟友,直接将两家绑在伐赵战车上,可他没想到,正是这表面上的韩魏二族,给了智瑶致命一击,把智氏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司马光认为智瑶“才胜于德”,笔者觉得智瑶有三大致命失误:

一是战略错误,过于迷信实力,当时智氏实力为四家最强,却远远未达到以一敌三分地步,如果他能听一下数十年后张仪的一番高论,远交近攻,步步蚕食,说不定也不会有后来的三家分晋。

二是未能建立牢固的统一战线,盟友缺乏政治安全感,智瑶步步紧逼,多行霸道,利益紧抓不放,韩魏承受压力太大,一方面是慑于智氏强大的武力,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人性的复杂,担心赵氏灭亡后,唇亡齿寒,轮到自己。

三是不听臣言,刚愎自用,智果、絺疵都曾劝谏,稳住韩魏,提防韩魏,可成长在晋国顶级氏族的智瑶,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人性的弱点,过于自信,也就成了自负,他所承受的代价只能是身死族灭,彻底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

数十年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正式册封为大国诸侯,老牌的晋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