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医生集团都会死!诊所能成为他们的最佳出路吗?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多点执业与医生集团的“疯长”

2018年还未过半,医生的多点执业话题就和这天气一样,带着热度强势迈入“盛夏”,迎来了井喷式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医生集团的“疯狂“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前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全国又有208家医生集团公司注册成立。据此推算,每天都有1.73家医生集团宣布创立。截止到2018年3月,国内已经成立的医生集团已经达到620多家。

(名单信息包含医生集团所在地区、名称、创始人/法人信息)

美国医生集团的发展趋势

医生集团的建立与发展在国际上已经具有相当多的国际经验,从理论上看也是相当具有发展前景。

但美国医生集团发展逐渐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随着医疗信息化成本、诊疗配套措施投入、医保对接成本等逐年提高,医生独立执业成本随之增加,小规模的医生集团发展举步维艰,数量呈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受到互联网和其他科学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和电子医疗健康档案等标准化建立的影响,大型的医生集团寻求与保险公司合作,实现风险转移。

为何国内大部分医生集团“叫好不叫座”?

反观国内的医生集团,有一部分已经完全市场化,获得了来自资本、市场和公众的认可。张强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等诸多探路者虽然表面看着顺风顺水,但其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或许也是外人无法想像的。除了专业的压力、还有来自于集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压力。

而剩下的绝大部分医生集团,更多的都是“僵尸型”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型”。“虚火过旺,乱象丛生”是许多业内人士对医生集团行业的评价。

● 医生个人心理准备

现在绝大多数医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将医生执业作为自己体制内工作的“后花园”,抱着尝试的态度“试试水”。能够有患者有收入,那当然最好;即便没有,也只是挂个名头而已,不费时间不费精力。因此,如果没有彻底断奶、断绝回归体制的希望,医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极度缺乏的。这也是为何绝大多数的医生集团十分松散,而且最终沦为“僵尸型”医生集团的主要原因。

● 公立机构的敏感神经

● 医生集团本身的问题

除此之外,医保对接、公众认知度(绝大多数患者并不了解医生集团这一业态的存在)、医疗责任规范等等事情,也是医生集团不可忽视的问题。

诊所也许会是医生集团的最好归宿

那么,医生集团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盘点知名的几家医生集团,不是自己开办诊所,就是与诊所开展各种合作。在这方面张强医生集团与共享诊所杏仁门诊的合作,可以算得上是开创性的新型模式。除此以外,小苹果儿科医生集团自建的小苹果昆育诊所;张强医生集团的杭州思俊外科诊所,于莺全科医生集团的水岸祐邻等等。

所以,诊所这种“不过轻”也“不太重”的落地方式,也许会成为医生集团的最佳出路。而医生集团,说不定也将成为诊所赋能的新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