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北村:村企建起来 书舍留下来

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

村企建起来 书舍留下来

专访:广州白云太和镇北村村史馆顾问徐国平

太和北村:村企建起来 书舍留下来

徐国平(赖宇轩/摄)

广州市太和镇北村是著名侨乡,也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村,村内完整保存了广州北部最大的乡村书舍群,还有传递粤剧火种的名伶兰桂师傅的故居。

我是地道的北村人,今年已69岁,人生已近古稀之年。现在回头看一下,我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北村的发展融为一体。

我父亲在我8岁时就过世,母亲养大我们姐弟4人。我读了十多年书,后来被迫中断,回到村里做了几年的生产队计分员,村里见我有些文化,就推荐我当了小学老师。

5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到广州农村,1978年,我认识了当时很出名的“广州趣香饼家”的点心师傅,教授我制作面包西饼、嫁女饼和月饼等,一干就是10个年头。直至1987年,我进入龙归镇当集体干部。由于工作踏实肯干,我被龙归镇党委、政府委派回北村当村支部书记,一干就近20年。

我刚到北村工作时,村账户上一分钱都没有,村干部和办公室人员被拖欠了3年的工资。在我和团队人员的努力下,抓集体经济、抓物业出租,到去年,北村一年集体收入达到2800多万元,去年村民分红一股1300元,持股最多的老村民去年仅分红就有7万多元。

更可喜的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牺牲村里的文化古建筑。其实,要留住现在这些书舍群很不容易,要归功于村子富有先见的规划。在早期规划中,我们就把生活居住区与集体经济发展区进行分片布局,企业与工厂都放在了北太路、106国道两侧,而北村旧村和新村都是生活居住区,保持了乡村原貌。

这些古书舍群,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分配给村民居住。为了完整保护它们,我们就动员这些居民搬出去,给他们配置新的宅基地。刚开始阻力很大,后来,村里的老党员、村干部带头搬,就做成了这件事,把古书舍建筑产权转移给村集体。

这些老建筑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好它们并传承下去——当时就是这样的责任意识推动我们去做事。

目前,北村连片分布着古私塾、古书舍群13间,包括显常书舍、月峰书舍、建阳书舍等,大多建于清朝,每一座都历经百年风雨,是广州北部最大的乡村书院群。这些书舍散落村中,其中6座连片分布于村前大街,甚为壮观。同时,还有广州仅存的两间古时行政处事机构使用的“乡约”,自然成形的古建筑、古祠堂、古书舍一条街(村前大街),交相呼应、相映成趣。另外,还有着著名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先贤和创始人之一兰桂的旧居,为北村增添一份粤韵风采。

北村发展,我认为有两条重要经验:一是保存乡村原生态,二是挖掘古文化。接下来,北村将依靠这些文化资源,实现更大发展。

太和北村:村企建起来 书舍留下来

北村“乡约”(赖宇轩/摄)

来源 | 广州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