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龍八部》到《鹿鼎記》,爲什麼金庸小說中的武林高手越來越弱?

taooolu

很多朋友都認為,金庸小說裡武俠高手的武功從古到今,有越來越弱的趨勢。其實這種說法既有道理又不完全正確,具體情況,且聽六甲番人分析如下。



一、金庸武俠小說故事發生年代推測:

春秋: 《越女劍》

北宋: 《天龍八部》

南宋: 《射鵰英雄傳》

宋元間: 《神鵰俠侶》

元末:《倚天屠龍記》

明中葉:《笑傲江湖》

明中葉到明末:《俠客行》

明末清初:《碧血劍》

清初:《鹿鼎記》 《白馬嘯西風》 《連城訣》(吳六奇死後幾十年,晚於《鹿鼎記》) 《鴛鴦刀》

清朝中葉:《書劍恩仇錄》 《飛狐外傳》 《雪山飛狐》(乾隆四十五年)



二、金庸小說寫作時間表:

1955 《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7《射鵰英雄傳》

1959《神鵰俠侶》《雪山飛狐》

1960《飛狐外傳》

1961《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1963《連城訣》

1963—1966《天龍八部》

1965《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1972《鹿鼎記》

1970《越女劍》



三、高手武功基本分類:

按照各書中武功最高的人物基本可分四類,武功高低參照師承情況、對敵數量及打獵等細節。

1、絕頂高手: 《天龍八部》:少林無名老僧,達摩祖師,逍遙派祖師;《射鵰英雄傳》:黃裳;《笑傲江湖》、《神鵰俠侶》:獨孤求敗;《笑傲江湖》:前朝太監;《越女劍》:阿青;《倚天屠龍記》:張三丰。



2、超一流高手: 《天龍八部》:段譽、蕭峰、虛竹、無崖子;《射鵰英雄傳》:王重陽;《倚天屠龍記》:空見神僧;《笑傲江湖》:東方不敗;《俠客行》:石破天。

3、一流高手: 《天龍八部》:天山童姥、李秋水; 《射鵰英雄傳》: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周伯通; 《神鵰俠侶》:郭靖、楊過、林朝英; 《倚天屠龍記》:張無忌; 《笑傲江湖》:令狐沖、方正大師、風清揚; 《俠客行》:龍、木二島主。

4、準一流高手: 《連城決》:狄雲、 丁典、血刀老祖;《碧血劍》:穆人清、袁承志、夏雪宜;《雪山飛狐》:胡一刀、苗人鳳、胡斐;《鹿鼎記》:歸辛樹,洪安通;《書劍恩仇錄》:陳家洛、無塵。



四、各書武功對比:

根據書中人物武功對比,大致可排出各書武功排名:

1、《天龍八部》;

2、《笑傲江湖》;

3、《射鵰英雄傳》;

4、《神鵰俠侶》;

5、《倚天屠龍記》;

6、《越女劍》;

7、《俠客行》;

8、《連城決》;

9、《碧血劍》;

10、《鹿鼎記》;

11、《書劍恩仇錄》

12、《雪山飛狐》、《飛狐外傳》;

13、《鴛鴦刀》;

14、《白馬嘯西風》。



五、結論:

根據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推出以下結論:

1、金庸小說人物武功高低與故事發生年代以及寫作時間都不是直接相關的,但是如兩本書之間人物和武功有關聯,則大致是早期人物戰鬥力高於晚期。比如幾本和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有關的書,武功高低依次是《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張三丰是個特例),都出現歸辛樹的書,《碧血劍》高於《鹿鼎記》。



2、後人傳承前人的武功一般都弱於前人,比如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就只能發揮獨孤求敗的一半效果,而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加上九陰真經也打不過蕭峰的降龍十八掌。

3、前人通過向動物學習以及格鬥對戰領悟武功招式和心法,後人卻只是將前人招式精細化,很多心法也逐漸失傳,這也導致後人很難出現自創武功功法的絕頂高手,除了張三丰的太極拳,宋元后很少有新的武功功法出現。

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至少從天龍八部到倚天屠龍記這段時間,金庸武俠的武學不是在弱化,而是一直髮展進步。

天龍八部時代的武功,其實都很無腦,基本都是自成一家,段家的六脈神劍,丐幫降龍十八掌,逍遙派北冥神功、不老長春功、小無相功,吐蕃德火焰刀,姑蘇慕容家的斗轉星移等等,雖然看上去聽上去描述的好像挺厲害的樣子,其實呢,卻沒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武學體系,沒有一套完整的武學理念和綱領。基本都是各練各的,在自己的圈子裡吹大話,什麼六脈神劍練好了天下無敵,斗轉星移獨步天下,北冥神功武功蓋世等等。

問題來了,都在吹自己厲害,到底哪個最厲害?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某個武功練好了就天下無敵的事,有的話估計也是在天龍八部以前更早的年代,那時候武學還比較少。因為武學都是不斷突破的,所以不存在最厲害的,就像獨孤求敗,一生都在不斷突破自己,這才是比較符合事實的。

像逍遙派祖師逍遙子,雖然有幾個看上去很厲害的武功,但是卻沒有一套完善的武學理念,比較雜亂,更為諷刺的是其弟子無崖子和弟子的大弟子蘇星河,都是因為學雜而忘本,以至於武功晚年沒有什麼大成就,蘇星河更慘。北冥神功根本不存在可以隨便吸,內力強的不能吸,弱的渣渣內力吸了沒啥用,無崖子到死也是70年功力,都是他自己練的,也沒見吸了幾千年內力橫行天下,因為這種武功在金庸體系裡是根本不存在的,太違背邏輯了。

再來看下天龍四絕,除了蕭峰外其他三個基本武功都非常雜,結果就是練了一身病不說,武學修為和武功境界並沒有得到提高,甚至走火入魔,偏如歧途,相比於射鵰五絕,各個都稱得上一代宗師,武功爐火純青,楊過、黃老邪等等都有自創武功,這樣看來天龍四絕更是遜色。鳩摩智、蕭遠山、慕容博都是看見啥好就學啥,結果自身武功的進度遠沒有走火入魔的進度大。最典型的鳩摩智,山寨七十二絕技實際只是花架子,還不如他吐蕃本來的武學,學易筋經更是毫無進展,只是加速內傷。蕭遠山三十年前武功驚豔,後來雜而不精,不但被慕容博追上,更是被兒子趕超,自己反倒走火入魔生不如死。

六脈神劍也是一樣,不可否認他是一套精妙絕倫的武功,但是沒有足夠的寬闊,你就達不到足夠的深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你再厲害也還只是一套武功而已,有破綻,沒體系。高手對決就是看誰破綻多,而後來的九陰真經、九陽真經就不同,他們包羅萬象。

武學發展到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時期,其實才是更進一步。先有黃裳這種絕世奇才,總結江湖各類武學得出一套比較完善的武學理念和總綱,《九陰真經》誕生。幾乎和黃裳同一時期的獨孤求敗,發展了關於劍術的五種境界,層次一下就上去了。然後又有斗酒僧,指出《九陰真經》的不足,創立陰陽互濟的《九陽真經》。到倚天屠龍記時期,張三丰更是自創了武當的武學體系,其武學可以說是涵蓋佛道兩家,集之大成。


詩文與小說

原因是“格局變了”。

從時間上來說,除了《越女劍》是遠在春秋末期之外,金庸先生的其他武俠小說集中於宋元明清四朝。根據書中的線索,可以找出其餘十四部小說的時間順序。

第一:《天龍八部》,北宋中晚期,(耶律洪基於公元1055-1101年在位,橫跨北宋的仁,英,神,哲,徽五帝)

第二,《射鵰英雄傳》,南宋初年,金國末年,蒙古崛起。

第三,《神鵰俠侶》,南宋末年,蒙古破襄陽前夕。

第四,《倚天屠龍記》,元朝初年(第一回)至大明開國

第五,《笑傲江湖》,明朝中期,張三丰已故。沖虛任掌門。

第六,《俠客行》,明朝中晚期,《笑傲江湖》之後20-30年。

第七,《碧血劍》,明朝末年。

第八,《鹿鼎記》,清朝初年,康熙剛剛繼位。

第九,《連城訣》,康熙中前期

第十,《鴛鴦刀》,康熙晚期。

第十一,《書劍恩仇錄》,乾隆年間

第十二,《飛狐外傳》,乾隆年間

第十三,《雪山飛狐》,乾隆年間

第十四,《白馬嘯西風》,乾隆年間

從上面的時間順序來看,金庸先生筆下的武林高手們確實呈下滑趨勢。只在《笑傲江湖》和《俠客行》時迎來了一個短暫的上升期。而從《碧血劍》開始,就急速下滑。

究其原因的話,就是格局變了。

到《俠客行》之前,蕭峰,郭靖,楊過,張無忌,令狐沖,石中玉等都配得上“大俠”的稱呼,小說裡的“大俠”們要麼挽國家於危難之際,要麼救武林於存亡之秋。家國天下,生死存亡,俠骨柔情,蕩氣迴腸。不一定是他們的武功有多高,而是他們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大氣有多震撼。那種孤身一人陷入敵軍千軍萬馬的包圍中面不改色,生死看淡的豪情,是後面小說裡的主人公們所不具備的。

從《碧血劍》開始,人物的格局變小了,大家對“武林盟主”不再有興趣,對保家衛國也不再關心,轉而去追求各種“寶藏”了。江湖的格局從家國天下變成了個人得失,從俠骨柔情變成了兒女情長。對武功的追求也不再是極致,而且,這些小說描寫的也不再是整個武林,而是其中的一角。這個時候談“一統武林,獨霸天下”會被人笑著當傻子的。

不是武功變弱了,而是故事的格局變了,人物的追求也變了。加上明清時期,社會相對穩定,朝廷的管理也趨於完善,已經不具備出現“大俠”的條件了。


遊子天涯君莫問

出現這個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武俠小說也要與現實相掛鉤。羽菱君相信很多人在看完武俠小說之後都會冒出一個問題,就是古代的武功真的那麼厲害嗎,為什麼現在沒有了?很明顯金庸先生也是知道讀者的這個問題的,於是在他的小說裡他告訴了讀者原因,就是失傳了。

對的,就是失傳了,這是最合理也是最無爭議的解釋。絕世武功的失傳造成了武林高手的實力越來越弱,發展到現今社會,小說裡出現的高手也已經完全沒有了。武俠小說雖然是虛擬的世界,但一樣要有相對應的依據。

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共十五部,它們可以由兩句話描述:"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們分別是《飛狐外傳》(1960年)、《雪山飛狐》(1959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鹿鼎記》(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書劍恩仇錄》(1955年)、《神鵰俠侶》(1959年)、《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碧血劍》(1956年)《鴛鴦刀》(1961年)、《越女劍》(短篇小說)(1970年)。

金庸先生的小說是十分尊重歷史的,雖然他在小說的創作時間上並沒有依照朝代的先後順序來寫,但以整體的十五部小說各自所設定的時代背景來看,他的小說世界裡擁有相對完整的時間線,時間跨度也很大。從《越女劍》的春秋時期到以清朝乾隆時代為背景的《書劍恩仇錄》,跨度達兩千多年。在這些作品中金庸先生也始終遵循著朝代越往後其武功設定越弱的規律。



這點實際上從他1955年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和1956年出版的《碧血劍》就已經開始設定。從這兩部小說中我們都可以看出,武功的設定主要是以拳腳和刀劍為主,蓋世神功這些並沒出現。這是因為《書劍恩仇錄》的故事年代清朝到他創作的時間不過百來年,從很多清代的史料都能查得到和還原當時的社會風貌,並不能過多的脫離實際,這也是金庸先生尊重歷史的體現。只有朝代越往前,我們對其的印象越模糊,創作上才能越加暢想,越不受束縛。



因此,遵循這樣的設定,在南宋元時期為背景的“射鵰三部曲”中的武功絕學已經很厲害了,以北宋為背景《天龍八部》更是出現了修仙級別的“逍遙武學”,即使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太祖長拳”,也能在喬峰的手上發揮出驚人的威力,《俠客行》裡的“太玄經”也一樣,跟中國道家修仙的方式非常相同。到明清時期的《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特別是以清代為背景的那幾部,束縛就越來越大了,為了不脫離實際,武功只能以拳腳刀劍見長,而且偏重招式,在內功方面的設定逐步減弱。像“九陰九陽”“降龍十八掌”那樣講究內功修為的蓋世神功也就慢慢淡出視線了。羽菱君在另一篇問答中說到,劍術超強內功不足自詡為“劍神”的卓不凡要是出生在小說中明清時代,就真的可稱神了,“一劍封喉”的馮錫範在他面前根本就沒位置。這也是為什麼在聚賢莊喬峰能以一套“太祖長拳”力懾天下群雄的原因,就是因為喬峰內力雄厚。《鹿鼎記》裡高手級別的澄觀大師在說起前朝的獨孤求敗的時候也會一臉的崇拜。

降龍掌自創制掌法的那位丐幫祖師起,降龍廿八掌由蕭峰刪減修訂為降龍十八掌,由義弟虛竹子代傳,自此世代傳承;洪七公、郭靖先後以此掌法威震江湖,至耶律齊之後開始逐漸失傳,元末時只剩十二掌,史火龍死於成昆之手後降龍十八掌極可能從此不見於世。後周芷若取出屠龍刀倚天劍中之秘笈,降龍十八掌亦在其內,最後完整的十八掌掌法落在張無忌手上。此後降龍十八掌逐漸消失於江湖。



金庸先生通過小說逐步的對武功套路的稀釋和淡化,並隨著朝代的往後發展,絕世武功慢慢失去傳承,導致絕學越來越少,武林高手實力也越來越弱,發展到現今社會就已經沒有絕世武功和絕世高手了,最終讓讀者從虛擬世界中回到現實世界中來,以切符實際,對應實際。不知各位看法如何,歡迎留言討論。


羽菱君

金庸受清代著名的評書作品《永慶昇平》裡面描述的康雍年間的武術家所影響,金庸如果把六月永神劍,北冥神功,吸心大法,彈指神通這些神乎其技的武功放在與馬壽、張廣泰、童海川等人同時代的作品中,那些熟知的人會怎麼樣想呢?所以金庸就來個反趨勢,吸引讀者。《天龍八部》裡面會點穴的比比皆是,到了《鹿鼎記》裡點穴已經是高手了。到了《倚天屠龍記》點穴幾乎失傳。



1《天龍八部》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巔峰,而造詣更深的《鹿鼎記》已經超出傳統意義上的武俠。

2根據創作時間表,高手並沒有越來越弱,而是豬腳形象塑造需要,砍掉了維納斯的手。

3故事發生時間表,是從神話時代到當代的,越遠越離奇。讓清朝出現白猿教授劍術和神鵰?有違和感沒有?功夫更貼近現實了,估計寫到上世紀90年代,只能用詠春和泰拳了。

一點淺見,拋磚引玉。如有疑問,可直接寫信給金老先生,溝通難度有點大,哈哈


知魚非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