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人隱居山林是怎樣的一種心理?

夏有涼風61

隱士最出名的就是魏晉風流了,魏晉時期的隱士幾乎成了一種風尚。而大批的隱士之中,名氣最盛的要數“竹林七賢”。以下就竹林七賢的心理狀態進行分別分析。

竹林七賢的七個人可以分成五類,分述如下:

狂傲唯美型,代表人物:嵇康

不羈奇才型,代表人物:阮籍

阮籍是大才子,大音樂家。他這個人不拘禮教,行事隨性灑脫。交友更是注重人品,寧缺毋濫。他看得上的人,就用青眼看人,看不上的人,就白眼相對,這就是當時著名的阮籍的青白眼。而他母親去世的時候,阮籍竟然鼓盆而歌,所有人都大為不解。高歌之後,又伏地痛苦,幾乎哭死。後來有人問他為何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要歌唱,阮籍說:“她母親死後會升入天堂,要為她奏樂歌唱表示慶祝!鼓樂送走母親之後,才痛哭表達自己的悲傷之情。”眾人無不稱奇人也。阮籍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文歌賦,其中大部分都被他在去世前燒燬。留下來的詩稿只是阮籍作品的一小部分,但是也有數百篇,可見其創作力之驚人。我國非常有代表性的名族樂器“阮”,就是阮籍發明製作的。他同時創造了很多阮的彈奏技法,以及大量的阮曲。可惜大部分都已經失傳。

休閒度假型,代表人物:山濤,王戎。

山濤和王戎兩個人都在朝中做官,而且坐的官都不小。其中王戎乃是琅琊王氏子弟,門庭顯赫,同族兄弟王敦王導等都是晉代響噹噹的大人物。而山濤則以書畫聞名,山濤的繪畫作品在當今的字畫收藏市場上也是價值不菲。兩人雖然享受高官厚祿,但是並不與當時的官場同流合汙,卻跟嵇康、阮籍等人志趣相投。所以,山濤和王戎只是休閒度假式的竹林隱士,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也正是他們的官場背景,對其他的竹林名士是一種保護。如果沒有這些保護,嵇康可能早就被司馬召鍾會等人除掉了,連40歲都活不到。


特殊愛好型,代表人物:劉伶,向秀。

劉伶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酒鬼,而向秀則是莊子的最著名的粉絲。有句話叫杜康美酒劉伶醉。劉伶醉酒的境界已經達到了史上最高,無人能出其右。他經常赤裸全身,喝得銘酊大醉,不分黑白晝夜,也不分人前人後。任何時間地點,都在不停的喝。他曾經趕著一輛牛車,車上裝著美酒,僱了一個老農扛著鋤頭跟在車後面。他一邊喝酒一邊讓牛車隨意行走,告訴那老農,什麼時候他喝死了就地挖坑把他埋掉。但是劉林並沒有喝死。只有一次劉伶醉死了七天七夜,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已經沒有鼻息心跳,肯定是死了。只有劉伶老婆認定他只是喝醉。結果七天以後,劉伶果然又活過來了。醒來還說這一次是真的喝大了!

而向秀對莊子的痴迷程度,超過古往今來所有的莊迷。後來,據說向秀到深山中隱居修道並最終得道成仙,但具體也沒有人見到過。

粉絲陪跑型,代表人物:阮咸。

阮咸這是從小受到他叔父阮籍的影響,跟著阮籍到處拜訪名士,尋師問道。阮咸非常崇拜阮基,而阮籍也非常喜愛這個天資聰慧,跟自己頗有幾分相像的侄兒。阮咸也是阮籍介紹加入竹林七賢的。阮咸一生都在學習阮籍,模仿阮籍,所以它的個人成就自然無法超越自己的偶像。


社會主義小書童

不請自來。隱居大多數人認為都是高士才能如此,其實這裡面需要看人的,每個人的心態不一樣。一諾說幾個不同心態的代表人物。

第一個說說。許由,和巢父。這二位可以說是隱居的鼻祖人物了。巢父、許由,他倆共同創造了一樁千古佳話:許由洗耳的故事。 堯在考察繼位人時,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眾基礎。堯聽說陽城的巢父、許由是大賢者,便前去拜訪。初見巢父,巢父不受; 繼訪許由,許由也不接受禪讓,且遁耕於洪洞的九箕山中。堯執意讓位,緊追不捨,再次尋見許由時,懇求許由做九州長。許由覺得王位固且不受,豈有再當九州長之理,頓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邊,清洗聽髒了的耳朵。隱居其實對於他們來說,叫遁世更貼切一點。



第二種,陶淵明,林和靖。這二位可以說是喜歡這種恬靜的生活,不想去參加紅塵俗世的紛紛擾擾,對於生活,引用辛棄疾的一句話,一丘一壑也風流。他們這類人應該屬於我們所說的真正隱士。

第三種,范蠡,介子推。大致可以把他們歸類一起,但是細說起來他們又不相同。范蠡隱居屬於躲避災難,范蠡心裡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所以用這種方式來躲避災難。介子推只能用功成身退來形容,結果表明沒退成功,反而被燒死了。

第四類,姜子牙,盧藏用。這二位屬於一類。姜子牙創造了一個詞彙,叫做釣譽。姜子牙發明了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這一最偉大的廣告術語。表明以退為進的廣告做的很成功。他引來了周公旦。結果至今名聲顯赫。而盧藏用隱居終南山,學習姜子牙,也表明很成功,陳子昂的推薦也讓盧藏用直接走了一條捷徑,創造了終南捷徑的一條成語。李白也想學習這二位,並且裝叉範,比他們二位更足,結果表明李白的廣告沒人感冒。

第五類,商山四皓。雖然隱居商山,但是畢竟曾經名在當時,他們幾位一出現,劉邦也得懼幾分。這幾位屬於國家需要我我就在,不需要我就走。隱居個人覺得應該如此。

一諾一時想到的有這些代表人物了,哪裡不足還請補充。


和風小築主人一諾

說起古代高人隱居山林,我們就不能不提出一個問題:既然他們是“隱居”,又怎麼能被世人直到是“高人”?我們同時想到了另外一個詞:終南捷徑。所以在回答古代高人出於什麼心理隱居山林之前,先來解釋一下“終南捷徑”。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舉進士,不得調。與兄徵明偕隱終南、少室二山,學練氣,為辟穀——還是用現代漢語來說吧:唐高宗時期有個叫盧藏用的人,雖然考中了進士,但一直沒有被分配工作,於是就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以擴大自身名聲。後來朝廷終於給了這位“隱士”一個左拾遺(正八品)的官職。另一個真的無心仕途的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想退隱天台山,盧藏用建議他隱居終南山。司馬承禎嘲諷地說:“終南山的確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如此官場氣味厚重之地,我還是離開吧”。

盧藏用的名字不是後人瞎編的,雖然這個名字很符合他的人生軌跡:先“藏”起來,然後被“用”。盧藏用是當時的刑部尚書盧承慶侄孫、魏州司馬盧璥之子,也算個官二代、官三代,所謂的“隱居”,不過是沽名釣譽的手段罷了。

《新唐書》說盧藏用晚乃徇權利,務為驕縱,素節盡矣。《舊唐書》記載,盧藏用出仕後趑趄詭佞,專事權貴,奢靡淫縱,以此獲譏於世。

後來這個盧藏用被太平公主“用”了,成為了男寵之一,最後被唐玄宗李隆基發配到了廣東——唐朝時期廣東還屬於嶺南。

至於隱居的有沒有高人,肯定是有的,比如那個嘲諷盧藏用的道士“正一先生”司馬承禎,就堅決不肯做官,後來成了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他是真的從裡到外清靜無為。

這就讓我們又想起另一句話:“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這句話雖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但是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很多“高人”“隱居”的不同心態……


半壺老酒半支菸

逃避慾望都市,逃避人性的險惡傾軋,逃避一切榮華富貴對內心的誘惑擾亂,從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的各種利害關係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歸於山林 ,歸於平靜,歸於清心寡慾,歸於怡然自得。由入世之煩惱到出世之悠然。



就如北宋大畫家李公麟歸隱舒桐交界的龍眠山潛心作畫 ,畫出無數靈性躍然紙上的駿馬圖,畫出的龍眠山居圖跟名畫富春山居圖齊名。



又如清代康乾時期著名宰相張英晚年亦辭官歸隱舒桐交界的龍眠山。他的名言:富貴貧賤總難稱意 ,知足便是稱意;山水花竹無恆主人 ,得閒便是主人。反映了他當時真實的心境。



這同樣讓我想起了陶淵明和柳宗元。



陶淵明有著名的“採菊東籬下 , 悠然見南山”,有著名的“桃花源記” 。



柳宗元有著名的“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他們都是懂得歸隱山林之真諦的高人隱士。




好了,就說這麼多,人世間是真正的煉獄,逃避的越遠越好……


映山紅英雄紅

俗話講:”小隱隱於山林,中隱隱於市朝,大隱隱於心。“從古至今,隱居山林,是多少人畢生的追求與理想。可是隱居山林,你是否就能避開你所要躲避的事情了嗎?古代那些隱居的高人到底是抱著什麼心態來隱居的呢?

想起以前看過了一個故事:在一個深山中,有一座小廟。廟裡住著兩個道士。一老一小,一師一徒。有一天,小道士問師父:師父,你總要我勤修行,以求悟得大道。可是師父您悟道前後究竟在幹些什麼呢?老道士喝了一口茶,望著天空的白雲,悠悠地說道:我悟道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三十年悟道後,我還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小道士不明所已。好奇地問師父:師父,您這不是一樣嘛?那還悟個什麼道啊!老道士微微一笑。對徒弟說道:我悟道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道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道後,我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我更加尊重山水萬物,知道生命的可貴了。

所謂隱居,或是修行。無非是斷了人的情與欲。讓生活更純粹一些,讓思想更精煉一些。

關於隱居,估計大部分人真實的夢想就是:在市中心有座山、花香鳥語。山上只有我一人,並且是居住在豪華別墅裡,泳池美女、豪車多金。閒極無聊時站在院中,看著山下車來車往,人流熙熙攘攘。一幅指點江山的氣勢。而且現代科技必須要一應俱全、WIFI外賣快遞一樣不缺。這種生活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隱居。

當然,也有一些人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們去了終南山去尋求隱居。過著一種山中隱士、與世無爭,躬耕研讀、田園小院的生活。雲尋找一個讓靈魂安定的家。但這種生活的艱難,是常人難以忍受的。

那需要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呢?能吃苦!極其能吃苦!吃苦就是尋求安極!現代隱居除了房子要稍好蓋了一些以外。其它的條件依然還是很艱苦。在文青的眼中,”我住的地方,背依高山、面朝大樹。泉水淅淅、芳草菲菲“而實際的狀況卻是

首先你就得開路、除草、修繕房屋、曬被褥、找食材、蓋生火做飯之所、壘五穀循環之處......吃盡了千辛萬難、看盡了鬥移星轉。終於你的理想成功了一半:”窗明幾素,有種寂然之感。日暮偏愁望,有春山鳥聲之情。躬耕隴畝,方寸有萬物之感慨。“

在這種深山中,你修行也好,有著一顆尋找美的心也好。但是種種這般隱居,都是一些能夠吃得大艱苦、耐得大磨難、守得大寂寞的人做得到的。”守得雲開見紅日,撥開雲霧見明月。“隱居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好。但是為什麼從古到今,依然有無數人兒到深山、入老林去尋求隱居,追求隱居。過著離群素居的的隱士生活呢?

有人說:所謂隱居,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在用一種生活方式去實現它。

古人隱居,無非以下幾種原因:

一、天性熱愛自然。這個以陶淵明為代表。以陶淵明詩《歸園田居》做證:“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二、科舉考試落第。寒窗苦讀數十載,考時滿腹經綸篇,歸去無顏見江東。以任蕃為代表。以任蕃《唐才子傳》中一席話為證:僕本寒鄉之人,不遠萬里,手遮赤日,步來長安,取一第榮父母不得。侍郎豈不聞江東一任蕃,家貧吟苦,忍令其去如來日也?敢從此辭,彈琴自娛,學道自樂耳。 三、因躲避災禍而隱居。感嘆人生如李斯一生如黃犬悲,陸機華亭嘆,因此在追求功名的路上心灰意懶起來。以張養浩為代表。張養浩的《雙調沉醉東風·班定遠飄零玉關》一詩為證:班定遠飄零玉關,楚靈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黃犬悲,陸機有華亭嘆.張柬之老來遭難.把個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懶.昨日顏如渥丹,今朝鬢髮斑斑.恰才桃李春,又早桑榆晚.斷送了古人何限,只為天地無情樂事慳,因此上功名意懶。

四、厭惡黑暗官場的勾心鬥角,爾你我詐。以密蘭沙為代表。密蘭沙的一首《求仙詩》為證: 刀筆相從四十年,非非是是萬千千。一家富貴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牙笏紫  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事,雲在青山月在天。五、終南捷徑,以退為進說,追求名利的最佳捷徑。以盧藏用與道士司馬承禎一番對話為代表。以《新唐書.盧藏用列傳》為證:司馬承禎嘗召至闕下,將還山,藏用指終南曰:“此中大有佳處。”承禎徐曰:“以僕視之,仕宦之捷徑耳。”藏用愧。

究其隱居原因,古人有五。但現代人竟相隱居,是不是也和古人一樣的原因呢?我分析無非是:

有些人雖然隱居在深山老林中,卻依然忘不了大千紅塵。他其實是在“逃避”;有些人雖身處深山,依然關心著塵世紅緣,他在尋求著一種仕途的最佳捷徑;有些人厭惡人類的貪婪虛偽,而尋求一種解脫;而有些人身置山野,精神也如置於山野,神遊自在,曠達恬淡,這才是「隱居」的真正含義。

但是無論怎麼說,隱居一事,何必非得在深山,紅塵同樣也是修行場。

穿越時間的迷霧,踏尋歷史的腳步,仰望天空的星轉鬥移,感慨歷史的滄海桑田。“恆實說”與您一同行進在探索的道路上。您的關注,是我書寫的動力,您的評論,是我渴望交流的鎖鑰。

恆實說

隱居對古代名士來說,是有寧靜致遠並啟發創造的意義。古人如白居易,歐陽修,雖然身在仕途,其實已經進入“大隱於朝”的狀態。而隱居山林的高人,有的為了避世,有的是為了悟道,有的古人則是無奈之舉。

悟道修行。



這方面我覺得最具代表人物就是鬼谷子,鬼谷子留下的《十二篇》和修身的《陰符七術》,都是通過隱居時,觀察大自然來達到人性和形勢的通達道理,並著書立作,傳授弟子。

隱居山林,寧靜致遠,容易進入思想上的“尋幽”和“探玄”的狀態。所以,葛洪,張三丰等等都是隱居修行。

隱士之風。



除了修行修道,還有歷經繁華,紅塵煉心,最後歸於大自然的名士。

比如茶文化奠基人“茶聖”陸羽,陸羽遊歷天下,得到皇帝賞識,和大唐才女李冶的纏綿。最後,選擇歸隱,創作了《茶經》,而茶葉也是大自然的饋贈。

還有像陶淵明這樣真正喜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親近自然的名士,詩人們。

傲世。



傲世玩物,也是許多“文藝青年”的愛好,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賢”。這七個“清談”的好基友,常常在竹林聚會開“轟趴”。先把自己灌醉,然後抒發對朝廷的不滿。但是,嚴格說,他們只能算是半“隱居”。

李白也隱居過,也是屬於“傲世玩物”的一類,但是和“七賢”不同的是,李白更多是一種灑脫不羈的情感。這方面白居易和歐陽修是和李白比較相同。

避世。



這是無奈的一種隱居方式,因為價值觀的堅持或者時世的無奈。最早就是商朝滅亡後的伯夷和叔齊。到了明末,著名的文學家“茶淫橘虐”的張岱,看到國破家亡,也無奈的選擇了隱居避世。


大飛熊ヽ騎士

高人隱居山林,稱之"高士",《南史.隱逸》裡說高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與樵夫在山何殊異也。"可見高士是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品德才藝的,很多更是曠世奇材,這類人中龍鳳沒有選擇建功立業而是隱居山林,其心理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是真的淡泊名利,厭倦世俗,性樂山水。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嚴光,嚴光是劉秀同學,博學多才,劉秀多次邀其出山為仕,嚴光不為富貴所誘,均婉拒之,終身隱居,以垂釣為樂,以布衣終老,此人精神潔癖到何種程度:"賣魚生怕近城門,何況紅塵深處",比之其他為現實所逼無奈歸隱的高士,嚴光才是真正的主動歸隱者,所以後人多以其為隱居楷模:"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二,曾經經歷官場險惡,看透官場政界,不滿當局又無力改變,便主動選擇遠離朝堂處江湖之遠,願以詩書自娛怡情山水。這一類人是真的厭惡官場的,即陶淵明所謂"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兒"。代表人物當然是陶淵明,王維晚年亦如是(這種隱居說起來,其實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三,時局動盪,蜇伏山林以待時機者。這一類人物不用說了,姜太公垂釣渭水濱,諸葛亮躬耕臥龍崗的故事我們從小耳熟能祥;四,才學超人卻仕途不順,年華漸老眼見仕途無望自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唯有無奈歸隱。這類人物自詡看破紅塵,其實仍心有不甘,是被動的歸隱而非主動,代表人物大概是孟浩然、李白之輩,心老江湖而心繫魏闕;五:本無歸隱之心而沽名釣譽欺世盜名者,這一類是最為不堪也是人數最多者,在古代,隱逸被視為高雅貞德之事,隱居者亦被視為高尚雅量之人,往往會名聲大顯,隱居者也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的,受人尊重也是引官方注意的,如寫漁歌子的張志和就曾得到過皇帝所賜二僕,梅妻鶴子的林逋也數得皇家所供柴米,死後還得諡號,每朝每代的史書,都有一卷為隱居者專門修的傳《隱逸卷》,隱居是可青史留名的。某些有意功名卻投靠無門的人物就想到了歸隱這一招,以引起官方注意從而博得一官半職,即所謂的"鍾南捷徑","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翩然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說的就是這類人;最後一類,其實最是悲情,即前朝遺民,不願為當朝賣命者。亡國之恨難消,自是難以苟且求榮,比如八大山人(嵇康算不算呢?)"誰待想錦衣玉食,甘心守淡飯黃齏,向林泉選一答兒清幽地,閒時一曲,悶後三杯,守著稚子山妻,笑吟吟談古論今,閒遙遙遊山玩水,百歲光陰能有幾?快活了是便宜。"這首《南呂.一枝花》道盡了隱居的美好,然而山中歲月靜,仍在塵俗行。山中亦是塵世,並不能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心若歸隱,何必山林,心若不寧,山林難靜,古人的歲月離我們遠了,還是好好珍惜當下吧。


詠梅155567949

隱居者有四種,第一種是不理世事,或不想讓自己的能力為統治者所用;第二種是虛張聲勢,自抬身價,待價而沽;第三種是什麼都知道,就是不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的傢伙;第四種是冷眼觀潮,暗做手腳,將天下玩弄於自己掌中。

第一種人,如歷史上的介子推、竹林七賢。這些人不僅有真材實料,而且志氣高潔。雖然有的人是被逼無奈才“看破紅塵”的,但他們有志氣有自尊,他們的隱居心理,可以說是一種反抗精神。

有個成語,叫“厚顏無恥”,諷刺的就是第二種人,即“偽隱士”待價而沽的行為。

厚顏無恥,出自南朝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諷刺的是“偽隱士”周顒。文中說,周顒為了使自己能賣個好價錢,假裝成隱士。等到朝廷來請他,就一溜煙地跑去當官,走之前還要假惺惺回首還念一下他“隱居”的地方,“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這種不要臉的傢伙,自然會留下罵名。

第三種,就是太高看自己的傢伙。他們隱居,只圖個隱士的名號,不敢去做事,因為真沒能耐。

春秋戰國時,齊國有個隱士叫田仲。一天,宋國人屈谷去見他,故意嘲弄道:“我聽說先生遠離人世,高風亮節,不依靠別人生活,令人欽佩。我會種葫蘆,有一隻大葫蘆,堅硬如石,皮厚無腔,想送給您以表敬意。”田仲說:“葫蘆所以可貴,是它可以盛放東西,而現在您這個葫蘆,不能切開盛物,不能用來裝酒,這葫蘆毫無用處啊。”

屈谷說:“對呀,我是要把這無用的東西扔掉!可現在先生隱居此地,不依賴別人生活,可對國家也毫無用處,這跟那堅硬的大葫蘆有啥兩樣呢?”

但事實上,屈谷錯了。田仲不是不想去做官,而是沒本事,一去就露餡了。

第四種,以鬼谷子為經典人物。他隱居,是因為天下沒人有資格指揮他。像鬼谷子這幾個弟子,孫臏、龐涓、蘇秦、張儀,他讓徒弟們在世上盡情大鬧,自己遠離塵凡,靜觀其變。這種半仙兒,享受的是把天下玩弄於掌中的感覺。他不出世,純粹是因為覺得自己親自玩這遊戲的話,難度就太低了。


純鈞LHGR

范曄在《後漢書・逸民列傳》中有詳細的描述:“或隱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燥,或去危以求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或隱居以求其志

管寧就是一個以隱居為志向的人,管寧小時候和華歆一起生活。一次他們兩人鋤地,華歆看到金子撿起來看看又扔了,管寧則視而不見。

又有一次在一起讀書,外面有華麗的大車路過。華歆跑出去看看了看,管寧卻依舊在讀書。後來管寧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就把坐的席子割開,分開坐。

後來管寧多次拒絕朝廷徵詔,終老於山林。

或迴避以全其道

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安貧樂道,以親近山林為樂。就像他詩中所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或靜己以鎮其燥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也寫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希望可以遠離塵囂,放鬆心情。

或去危以求其安

范蠡在幫助勾踐滅吳後,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的姓名,而文種則被勾踐賜死。為了防止狡兔死 良狗烹,有些人只能隱居起來。

或垢俗以動其概

堯要把王位傳給許由,許由卻認為汙染了他的耳朵。要去溪邊洗耳朵,許由的朋友巢父正好牽著一隻小牛到溪邊給它飲水。許由把這事告訴了巢父,巢父卻不屑道:“誰讓你到外面招搖,弄出名聲來,咎由自取。還洗什麼耳朵,算了吧別汙染了我的小牛的嘴巴”。


漁耕樵讀

這是古代隱士隱居的第三種。大隱於朝,中隱於市,小隱於野。


這些古代隱士的心理是落寞的,失望的,自卑的,不合於眾的。一句話不得志。所以才遵循孔子老師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證明自己的志向和壯心不己。

商朝遺民伯夷叔齊,懷思故國,不食周粟,跑到首陽山不出來,餓死了。這隱士悲壯。

晉文公手下的介子推,不得志而無封,跑到介山不出來,當了飄逸隱士。


秦始皇時代和漢高祖王朝的"商山四皓",不喜歡秦皇待人,那該喜歡劉邦罷?都不喜歡。也是在商山喝茶薇採唱歌論道。後來張良想個辦法,高車駟馬,金帛玉器,冊命文書,一去搞定。出來了,當了孝惠皇帝的謀士。這隱士有點變味,不太純的。

魏晉時的隱士就更多了,那是個風華絕世,隱士風流的男士時代。竹林七賢之士。陶淵明先生,成了其中的驕傲,在文章《桃花源記》裡,讓不想當隱士的也想儕身其中。


而這種避世金馬門,避世於野的辦法,不是辦法。所以,失望自卑不滿現狀的人,才有隱歸於野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