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人隐居山林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夏有凉风61

隐士最出名的就是魏晋风流了,魏晋时期的隐士几乎成了一种风尚。而大批的隐士之中,名气最盛的要数“竹林七贤”。以下就竹林七贤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别分析。

竹林七贤的七个人可以分成五类,分述如下:

狂傲唯美型,代表人物:嵇康

不羁奇才型,代表人物:阮籍

阮籍是大才子,大音乐家。他这个人不拘礼教,行事随性洒脱。交友更是注重人品,宁缺毋滥。他看得上的人,就用青眼看人,看不上的人,就白眼相对,这就是当时著名的阮籍的青白眼。而他母亲去世的时候,阮籍竟然鼓盆而歌,所有人都大为不解。高歌之后,又伏地痛苦,几乎哭死。后来有人问他为何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要歌唱,阮籍说:“她母亲死后会升入天堂,要为她奏乐歌唱表示庆祝!鼓乐送走母亲之后,才痛哭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众人无不称奇人也。阮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歌赋,其中大部分都被他在去世前烧毁。留下来的诗稿只是阮籍作品的一小部分,但是也有数百篇,可见其创作力之惊人。我国非常有代表性的名族乐器“阮”,就是阮籍发明制作的。他同时创造了很多阮的弹奏技法,以及大量的阮曲。可惜大部分都已经失传。

休闲度假型,代表人物:山涛,王戎。

山涛和王戎两个人都在朝中做官,而且坐的官都不小。其中王戎乃是琅琊王氏子弟,门庭显赫,同族兄弟王敦王导等都是晋代响当当的大人物。而山涛则以书画闻名,山涛的绘画作品在当今的字画收藏市场上也是价值不菲。两人虽然享受高官厚禄,但是并不与当时的官场同流合污,却跟嵇康、阮籍等人志趣相投。所以,山涛和王戎只是休闲度假式的竹林隐士,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也正是他们的官场背景,对其他的竹林名士是一种保护。如果没有这些保护,嵇康可能早就被司马召钟会等人除掉了,连40岁都活不到。


特殊爱好型,代表人物:刘伶,向秀。

刘伶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酒鬼,而向秀则是庄子的最著名的粉丝。有句话叫杜康美酒刘伶醉。刘伶醉酒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史上最高,无人能出其右。他经常赤裸全身,喝得铭酊大醉,不分黑白昼夜,也不分人前人后。任何时间地点,都在不停的喝。他曾经赶着一辆牛车,车上装着美酒,雇了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跟在车后面。他一边喝酒一边让牛车随意行走,告诉那老农,什么时候他喝死了就地挖坑把他埋掉。但是刘林并没有喝死。只有一次刘伶醉死了七天七夜,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已经没有鼻息心跳,肯定是死了。只有刘伶老婆认定他只是喝醉。结果七天以后,刘伶果然又活过来了。醒来还说这一次是真的喝大了!

而向秀对庄子的痴迷程度,超过古往今来所有的庄迷。后来,据说向秀到深山中隐居修道并最终得道成仙,但具体也没有人见到过。

粉丝陪跑型,代表人物:阮咸。

阮咸这是从小受到他叔父阮籍的影响,跟着阮籍到处拜访名士,寻师问道。阮咸非常崇拜阮基,而阮籍也非常喜爱这个天资聪慧,跟自己颇有几分相像的侄儿。阮咸也是阮籍介绍加入竹林七贤的。阮咸一生都在学习阮籍,模仿阮籍,所以它的个人成就自然无法超越自己的偶像。


社会主义小书童

不请自来。隐居大多数人认为都是高士才能如此,其实这里面需要看人的,每个人的心态不一样。一诺说几个不同心态的代表人物。

第一个说说。许由,和巢父。这二位可以说是隐居的鼻祖人物了。巢父、许由,他俩共同创造了一桩千古佳话:许由洗耳的故事。 尧在考察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础。尧听说阳城的巢父、许由是大贤者,便前去拜访。初见巢父,巢父不受; 继访许由,许由也不接受禅让,且遁耕于洪洞的九箕山中。尧执意让位,紧追不舍,再次寻见许由时,恳求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觉得王位固且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隐居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叫遁世更贴切一点。



第二种,陶渊明,林和靖。这二位可以说是喜欢这种恬静的生活,不想去参加红尘俗世的纷纷扰扰,对于生活,引用辛弃疾的一句话,一丘一壑也风流。他们这类人应该属于我们所说的真正隐士。

第三种,范蠡,介子推。大致可以把他们归类一起,但是细说起来他们又不相同。范蠡隐居属于躲避灾难,范蠡心里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躲避灾难。介子推只能用功成身退来形容,结果表明没退成功,反而被烧死了。

第四类,姜子牙,卢藏用。这二位属于一类。姜子牙创造了一个词汇,叫做钓誉。姜子牙发明了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这一最伟大的广告术语。表明以退为进的广告做的很成功。他引来了周公旦。结果至今名声显赫。而卢藏用隐居终南山,学习姜子牙,也表明很成功,陈子昂的推荐也让卢藏用直接走了一条捷径,创造了终南捷径的一条成语。李白也想学习这二位,并且装叉范,比他们二位更足,结果表明李白的广告没人感冒。

第五类,商山四皓。虽然隐居商山,但是毕竟曾经名在当时,他们几位一出现,刘邦也得惧几分。这几位属于国家需要我我就在,不需要我就走。隐居个人觉得应该如此。

一诺一时想到的有这些代表人物了,哪里不足还请补充。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说起古代高人隐居山林,我们就不能不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他们是“隐居”,又怎么能被世人直到是“高人”?我们同时想到了另外一个词:终南捷径。所以在回答古代高人出于什么心理隐居山林之前,先来解释一下“终南捷径”。

《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少室二山,学练气,为辟谷——还是用现代汉语来说吧:唐高宗时期有个叫卢藏用的人,虽然考中了进士,但一直没有被分配工作,于是就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以扩大自身名声。后来朝廷终于给了这位“隐士”一个左拾遗(正八品)的官职。另一个真的无心仕途的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司马承祯嘲讽地说:“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如此官场气味厚重之地,我还是离开吧”。

卢藏用的名字不是后人瞎编的,虽然这个名字很符合他的人生轨迹:先“藏”起来,然后被“用”。卢藏用是当时的刑部尚书卢承庆侄孙、魏州司马卢璥之子,也算个官二代、官三代,所谓的“隐居”,不过是沽名钓誉的手段罢了。

《新唐书》说卢藏用晚乃徇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旧唐书》记载,卢藏用出仕后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以此获讥于世。

后来这个卢藏用被太平公主“用”了,成为了男宠之一,最后被唐玄宗李隆基发配到了广东——唐朝时期广东还属于岭南。

至于隐居的有没有高人,肯定是有的,比如那个嘲讽卢藏用的道士“正一先生”司马承祯,就坚决不肯做官,后来成了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他是真的从里到外清静无为。

这就让我们又想起另一句话:“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关门避祸。盛世道士归隐深山,和尚出门圈钱。”这句话虽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但是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很多“高人”“隐居”的不同心态……


半壶老酒半支烟

逃避欲望都市,逃避人性的险恶倾轧,逃避一切荣华富贵对内心的诱惑扰乱,从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利害关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归于山林 ,归于平静,归于清心寡欲,归于怡然自得。由入世之烦恼到出世之悠然。



就如北宋大画家李公麟归隐舒桐交界的龙眠山潜心作画 ,画出无数灵性跃然纸上的骏马图,画出的龙眠山居图跟名画富春山居图齐名。



又如清代康乾时期著名宰相张英晚年亦辞官归隐舒桐交界的龙眠山。他的名言:富贵贫贱总难称意 ,知足便是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 ,得闲便是主人。反映了他当时真实的心境。



这同样让我想起了陶渊明和柳宗元。



陶渊明有著名的“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有著名的“桃花源记” 。



柳宗元有著名的“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他们都是懂得归隐山林之真谛的高人隐士。




好了,就说这么多,人世间是真正的炼狱,逃避的越远越好……


映山红英雄红

俗话讲:”小隐隐于山林,中隐隐于市朝,大隐隐于心。“从古至今,隐居山林,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与理想。可是隐居山林,你是否就能避开你所要躲避的事情了吗?古代那些隐居的高人到底是抱着什么心态来隐居的呢?

想起以前看过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深山中,有一座小庙。庙里住着两个道士。一老一小,一师一徒。有一天,小道士问师父:师父,你总要我勤修行,以求悟得大道。可是师父您悟道前后究竟在干些什么呢?老道士喝了一口茶,望着天空的白云,悠悠地说道:我悟道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三十年悟道后,我还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小道士不明所已。好奇地问师父:师父,您这不是一样嘛?那还悟个什么道啊!老道士微微一笑。对徒弟说道:我悟道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道后,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我更加尊重山水万物,知道生命的可贵了。

所谓隐居,或是修行。无非是断了人的情与欲。让生活更纯粹一些,让思想更精炼一些。

关于隐居,估计大部分人真实的梦想就是:在市中心有座山、花香鸟语。山上只有我一人,并且是居住在豪华别墅里,泳池美女、豪车多金。闲极无聊时站在院中,看着山下车来车往,人流熙熙攘攘。一幅指点江山的气势。而且现代科技必须要一应俱全、WIFI外卖快递一样不缺。这种生活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隐居。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去了终南山去寻求隐居。过着一种山中隐士、与世无争,躬耕研读、田园小院的生活。云寻找一个让灵魂安定的家。但这种生活的艰难,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那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能吃苦!极其能吃苦!吃苦就是寻求安极!现代隐居除了房子要稍好盖了一些以外。其它的条件依然还是很艰苦。在文青的眼中,”我住的地方,背依高山、面朝大树。泉水淅淅、芳草菲菲“而实际的状况却是

首先你就得开路、除草、修缮房屋、晒被褥、找食材、盖生火做饭之所、垒五谷循环之处......吃尽了千辛万难、看尽了斗移星转。终于你的理想成功了一半:”窗明几素,有种寂然之感。日暮偏愁望,有春山鸟声之情。躬耕陇亩,方寸有万物之感慨。“

在这种深山中,你修行也好,有着一颗寻找美的心也好。但是种种这般隐居,都是一些能够吃得大艰苦、耐得大磨难、守得大寂寞的人做得到的。”守得云开见红日,拨开云雾见明月。“隐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但是为什么从古到今,依然有无数人儿到深山、入老林去寻求隐居,追求隐居。过着离群素居的的隐士生活呢?

有人说:所谓隐居,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用一种生活方式去实现它。

古人隐居,无非以下几种原因:

一、天性热爱自然。这个以陶渊明为代表。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做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二、科举考试落第。寒窗苦读数十载,考时满腹经纶篇,归去无颜见江东。以任蕃为代表。以任蕃《唐才子传》中一席话为证:仆本寒乡之人,不远万里,手遮赤日,步来长安,取一第荣父母不得。侍郎岂不闻江东一任蕃,家贫吟苦,忍令其去如来日也?敢从此辞,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 三、因躲避灾祸而隐居。感叹人生如李斯一生如黄犬悲,陆机华亭叹,因此在追求功名的路上心灰意懒起来。以张养浩为代表。张养浩的《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一诗为证: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昨日颜如渥丹,今朝鬓发斑斑.恰才桃李春,又早桑榆晚.断送了古人何限,只为天地无情乐事悭,因此上功名意懒。

四、厌恶黑暗官场的勾心斗角,尔你我诈。以密兰沙为代表。密兰沙的一首《求仙诗》为证: 刀笔相从四十年,非非是是万千千。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牙笏紫  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事,云在青山月在天。五、终南捷径,以退为进说,追求名利的最佳捷径。以卢藏用与道士司马承祯一番对话为代表。以《新唐书.卢藏用列传》为证: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愧。

究其隐居原因,古人有五。但现代人竟相隐居,是不是也和古人一样的原因呢?我分析无非是:

有些人虽然隐居在深山老林中,却依然忘不了大千红尘。他其实是在“逃避”;有些人虽身处深山,依然关心着尘世红缘,他在寻求着一种仕途的最佳捷径;有些人厌恶人类的贪婪虚伪,而寻求一种解脱;而有些人身置山野,精神也如置于山野,神游自在,旷达恬淡,这才是「隐居」的真正含义。

但是无论怎么说,隐居一事,何必非得在深山,红尘同样也是修行场。

穿越时间的迷雾,踏寻历史的脚步,仰望天空的星转斗移,感慨历史的沧海桑田。“恒实说”与您一同行进在探索的道路上。您的关注,是我书写的动力,您的评论,是我渴望交流的锁钥。

恒实说

隐居对古代名士来说,是有宁静致远并启发创造的意义。古人如白居易,欧阳修,虽然身在仕途,其实已经进入“大隐于朝”的状态。而隐居山林的高人,有的为了避世,有的是为了悟道,有的古人则是无奈之举。

悟道修行。



这方面我觉得最具代表人物就是鬼谷子,鬼谷子留下的《十二篇》和修身的《阴符七术》,都是通过隐居时,观察大自然来达到人性和形势的通达道理,并著书立作,传授弟子。

隐居山林,宁静致远,容易进入思想上的“寻幽”和“探玄”的状态。所以,葛洪,张三丰等等都是隐居修行。

隐士之风。



除了修行修道,还有历经繁华,红尘炼心,最后归于大自然的名士。

比如茶文化奠基人“茶圣”陆羽,陆羽游历天下,得到皇帝赏识,和大唐才女李冶的缠绵。最后,选择归隐,创作了《茶经》,而茶叶也是大自然的馈赠。

还有像陶渊明这样真正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亲近自然的名士,诗人们。

傲世。



傲世玩物,也是许多“文艺青年”的爱好,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这七个“清谈”的好基友,常常在竹林聚会开“轰趴”。先把自己灌醉,然后抒发对朝廷的不满。但是,严格说,他们只能算是半“隐居”。

李白也隐居过,也是属于“傲世玩物”的一类,但是和“七贤”不同的是,李白更多是一种洒脱不羁的情感。这方面白居易和欧阳修是和李白比较相同。

避世。



这是无奈的一种隐居方式,因为价值观的坚持或者时世的无奈。最早就是商朝灭亡后的伯夷和叔齐。到了明末,著名的文学家“茶淫橘虐”的张岱,看到国破家亡,也无奈的选择了隐居避世。


大飞熊ヽ骑士

高人隐居山林,称之"高士",《南史.隐逸》里说高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与樵夫在山何殊异也。"可见高士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品德才艺的,很多更是旷世奇材,这类人中龙凤没有选择建功立业而是隐居山林,其心理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真的淡泊名利,厌倦世俗,性乐山水。这一类的代表人物是严光,严光是刘秀同学,博学多才,刘秀多次邀其出山为仕,严光不为富贵所诱,均婉拒之,终身隐居,以垂钓为乐,以布衣终老,此人精神洁癖到何种程度:"卖鱼生怕近城门,何况红尘深处",比之其他为现实所逼无奈归隐的高士,严光才是真正的主动归隐者,所以后人多以其为隐居楷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二,曾经经历官场险恶,看透官场政界,不满当局又无力改变,便主动选择远离朝堂处江湖之远,愿以诗书自娱怡情山水。这一类人是真的厌恶官场的,即陶渊明所谓"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代表人物当然是陶渊明,王维晚年亦如是(这种隐居说起来,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三,时局动荡,蜇伏山林以待时机者。这一类人物不用说了,姜太公垂钓渭水滨,诸葛亮躬耕卧龙岗的故事我们从小耳熟能祥;四,才学超人却仕途不顺,年华渐老眼见仕途无望自觉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唯有无奈归隐。这类人物自诩看破红尘,其实仍心有不甘,是被动的归隐而非主动,代表人物大概是孟浩然、李白之辈,心老江湖而心系魏阙;五:本无归隐之心而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这一类是最为不堪也是人数最多者,在古代,隐逸被视为高雅贞德之事,隐居者亦被视为高尚雅量之人,往往会名声大显,隐居者也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受人尊重也是引官方注意的,如写渔歌子的张志和就曾得到过皇帝所赐二仆,梅妻鹤子的林逋也数得皇家所供柴米,死后还得谥号,每朝每代的史书,都有一卷为隐居者专门修的传《隐逸卷》,隐居是可青史留名的。某些有意功名却投靠无门的人物就想到了归隐这一招,以引起官方注意从而博得一官半职,即所谓的"钟南捷径","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说的就是这类人;最后一类,其实最是悲情,即前朝遗民,不愿为当朝卖命者。亡国之恨难消,自是难以苟且求荣,比如八大山人(嵇康算不算呢?)"谁待想锦衣玉食,甘心守淡饭黄齑,向林泉选一答儿清幽地,闲时一曲,闷后三杯,守着稚子山妻,笑吟吟谈古论今,闲遥遥游山玩水,百岁光阴能有几?快活了是便宜。"这首《南吕.一枝花》道尽了隐居的美好,然而山中岁月静,仍在尘俗行。山中亦是尘世,并不能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心若归隐,何必山林,心若不宁,山林难静,古人的岁月离我们远了,还是好好珍惜当下吧。


咏梅155567949

隐居者有四种,第一种是不理世事,或不想让自己的能力为统治者所用;第二种是虚张声势,自抬身价,待价而沽;第三种是什么都知道,就是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的家伙;第四种是冷眼观潮,暗做手脚,将天下玩弄于自己掌中。

第一种人,如历史上的介子推、竹林七贤。这些人不仅有真材实料,而且志气高洁。虽然有的人是被逼无奈才“看破红尘”的,但他们有志气有自尊,他们的隐居心理,可以说是一种反抗精神。

有个成语,叫“厚颜无耻”,讽刺的就是第二种人,即“伪隐士”待价而沽的行为。

厚颜无耻,出自南朝时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讽刺的是“伪隐士”周颙。文中说,周颙为了使自己能卖个好价钱,假装成隐士。等到朝廷来请他,就一溜烟地跑去当官,走之前还要假惺惺回首还念一下他“隐居”的地方,“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这种不要脸的家伙,自然会留下骂名。

第三种,就是太高看自己的家伙。他们隐居,只图个隐士的名号,不敢去做事,因为真没能耐。

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个隐士叫田仲。一天,宋国人屈谷去见他,故意嘲弄道:“我听说先生远离人世,高风亮节,不依靠别人生活,令人钦佩。我会种葫芦,有一只大葫芦,坚硬如石,皮厚无腔,想送给您以表敬意。”田仲说:“葫芦所以可贵,是它可以盛放东西,而现在您这个葫芦,不能切开盛物,不能用来装酒,这葫芦毫无用处啊。”

屈谷说:“对呀,我是要把这无用的东西扔掉!可现在先生隐居此地,不依赖别人生活,可对国家也毫无用处,这跟那坚硬的大葫芦有啥两样呢?”

但事实上,屈谷错了。田仲不是不想去做官,而是没本事,一去就露馅了。

第四种,以鬼谷子为经典人物。他隐居,是因为天下没人有资格指挥他。像鬼谷子这几个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他让徒弟们在世上尽情大闹,自己远离尘凡,静观其变。这种半仙儿,享受的是把天下玩弄于掌中的感觉。他不出世,纯粹是因为觉得自己亲自玩这游戏的话,难度就太低了。


纯钧LHGR

范晔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有详细的描述:“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燥,或去危以求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或隐居以求其志

管宁就是一个以隐居为志向的人,管宁小时候和华歆一起生活。一次他们两人锄地,华歆看到金子捡起来看看又扔了,管宁则视而不见。

又有一次在一起读书,外面有华丽的大车路过。华歆跑出去看看了看,管宁却依旧在读书。后来管宁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就把坐的席子割开,分开坐。

后来管宁多次拒绝朝廷征诏,终老于山林。

或回避以全其道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安贫乐道,以亲近山林为乐。就像他诗中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或静己以镇其燥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写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希望可以远离尘嚣,放松心情。

或去危以求其安

范蠡在帮助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的姓名,而文种则被勾践赐死。为了防止狡兔死 良狗烹,有些人只能隐居起来。

或垢俗以动其概

尧要把王位传给许由,许由却认为污染了他的耳朵。要去溪边洗耳朵,许由的朋友巢父正好牵着一只小牛到溪边给它饮水。许由把这事告诉了巢父,巢父却不屑道:“谁让你到外面招摇,弄出名声来,咎由自取。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污染了我的小牛的嘴巴”。


渔耕樵读

这是古代隐士隐居的第三种。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


这些古代隐士的心理是落寞的,失望的,自卑的,不合于众的。一句话不得志。所以才遵循孔子老师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证明自己的志向和壮心不己。

商朝遗民伯夷叔齐,怀思故国,不食周粟,跑到首阳山不出来,饿死了。这隐士悲壮。

晋文公手下的介子推,不得志而无封,跑到介山不出来,当了飘逸隐士。


秦始皇时代和汉高祖王朝的"商山四皓",不喜欢秦皇待人,那该喜欢刘邦罢?都不喜欢。也是在商山喝茶薇采唱歌论道。后来张良想个办法,高车驷马,金帛玉器,册命文书,一去搞定。出来了,当了孝惠皇帝的谋士。这隐士有点变味,不太纯的。

魏晋时的隐士就更多了,那是个风华绝世,隐士风流的男士时代。竹林七贤之士。陶渊明先生,成了其中的骄傲,在文章《桃花源记》里,让不想当隐士的也想侪身其中。


而这种避世金马门,避世于野的办法,不是办法。所以,失望自卑不满现状的人,才有隐归于野的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