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買來的葫蘆是黃的,自己種的收了是青的?

糊塗畘悳

葫蘆的皮色,最有講究。它不完全是天生的,還有後天的處理至為重要。

買來的葫蘆,是經過種植戶精心適時打皮和晾曬,才成為有誘人金黃色的葫蘆成品的。自己種的葫蘆,如果是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采摘,也沒有適時打皮晾曬,那麼葫蘆的表皮很多時候就是青白色的,後期再怎麼曬也很難變成金黃色的了。



葫蘆這種作物,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如果絕對成熟了,它通常會變成黃色甚至淺紅木色。如果只是一般性成熟,那麼就需要在採摘後,先通風放置幾天,洩洩水分(水分太大就晾曬容易裂)。然後就要開始打皮晾曬。如果拖後很久再打皮晾曬,則葫蘆的顏色就不容易產生金黃色的效果(微泛青白)。



剛打完皮的葫蘆

以葫蘆大省山東為例:葫蘆收穫採摘時一般在9月底到十一國慶節。放置幾天後(看葫蘆水分)一般在一週內打皮並懸掛晾曬。此時山東是秋高氣爽,陽光比較熱,空氣比較幹,風不大。這個時候最適合葫蘆的晾曬了。如果是關裡,或者長江以南,因為太陽熱度已經不夠,或者風大,或者空氣還是溼潤,都對葫蘆的晾曬不利。溼潤很容易發黴,風大和太乾燥又容易開裂。這些都對葫蘆的表皮色澤有影響。



葫蘆就愛秋高氣爽

如果是陽光不足,或者陰天,那樣晾曬出來的葫蘆基本就和金黃色無緣了。所以晾曬的陽光最主要,它是金黃色的主要來源。



所以這個"適時"最重要。(如果一批葫蘆都是青白色的,還有誰會喜歡呢?)晾曬時的溫度溫和的太陽,通風但是不是大風的環境,乾爽但是不是乾燥的空氣,缺一不可。缺一就會導致整批葫蘆皮色的不完美。或者嚴重增加人工勞動去調整。成熟乾燥後的葫蘆,一般都會在晾曬架子上當很長時間。特別不適合老去移動它,因為會直接影響龍頭的完整率。



美國式晾曬

葫蘆在打皮和晾曬過程中要求它的水分揮發要有一定的速率,太快除了容易開裂,也容易使葫蘆的收縮率變大。每一種葫蘆在青皮時的體積,都比干燥後大。乾燥速率越快,收縮率也越大。處理不好的葫蘆,即使是乾燥好的,也可以觀察到葫蘆表皮的收縮痕跡,就像皺紋一樣。完美的葫蘆是不應該有這種痕跡的,所以葫蘆的晾曬,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

我是《愛瓠說》葫蘆文化,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的小築。瞭解葫蘆,關注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