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齊白石94歲時的絕筆之作《葫蘆》?

hazewinter


國畫大師齊白石(1864年——1957年)在生命最後時日,創作了兩幅大寫意國畫作品,一幅是《牡丹》,另一幅是《葫蘆》,

《牡丹》落款是“九十七歲白石”,《葫蘆》落款為“九十八歲白石”,實際上,齊白石於1957年9月16日下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3歲。齊白石這樣落款,是在表達個人的美好願望,他想更長壽一些,爭取活到100歲,這樣的話,後人稱呼“百歲老人”時就順理成章。

齊白石·葫蘆

《牡丹》作品視覺衝擊力很強,赭紅色的花朵與墨藍色的枝葉形成鮮明對比,整體用筆沉著痛快,並且,花朵和枝葉向左傾斜,彷彿有風吹過牡丹,一些花瓣和葉子表現出扭曲狀態,有一縷波浪起伏般的韻律感,更加突出了畫面的靈動感。

《牡丹》所展現的主題就是,通過牡丹這個形象,來表達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以及華美燦爛的生命意識。因為在此時,齊老預感到自己不就將要離開人世,但他內心是熱情如火的,對生命依然表現出強烈的眷戀。

齊白石·牡丹

並且,從這幅畫的構圖和形狀看起來,如同一個站立的人在手舞足蹈,更加驗證了齊老此時此刻對生活的嚮往。

《葫蘆》的筆墨更加豪放和寫意,把筆情墨趣展現得近乎完美,完全是隨心所欲畫出來的。其構圖也更加別緻,幾隻變形的黃葫蘆掛在頂端,旁邊點綴著幾片殘缺不齊的葉子,下方是相互交織的藤蔓,藤蔓老辣柔韌,同樣展現出強烈的生命情懷。整體看起來,《葫蘆》畫面重心在上部,給觀者頭重腳輕的感覺。

齊白石·牽牛花

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齊老在意識深處,或許已經不再清醒,他是下意識地抓起筆,用極凝練的筆墨勾畫出了這樣的物象,完全是在表達自己內心最後一絲感覺,那是對自身身體、精神和靈魂,所有感覺和知覺的最後傾吐。

齊白石·魚蝦

因為,此時的他,所有身體機能大幅度退化,行動顫顫巍巍,生命知覺裡處於混沌狀態,只能依靠他熱愛的繪畫,對世界做最後的告別,但他又顯得力不從心,只能讓構圖呈現出頭重腳輕之感,這跟他此刻的生命狀態是吻合的。

通過對兩幅作品的比較,筆者更傾向於把《葫蘆》看作是齊老的絕筆之作。


鴻鵠迎罡


中國水墨畫最高境界:化境。



鑑水漁翁



如圖,這一幅應該算是齊白石的絕筆葫蘆了。看到這滿紙的凌亂的線條我還是嚇了一跳,滿紙氣力,連綿不絕,看似凌亂而又不失和諧。據齊白石弟子李可染回憶,當時老爺子已拿不好毛筆,全是靠感覺在神遊,把葫蘆葉子也畫成了葫蘆狀,把左側的藤也畫成了葫蘆狀,估計齊白石當時是滿腦子葫蘆吧。

有人說這作品已出神入化,齊去世後,這幅作品放在了徒弟家裡,李可染和幾個朋友隔三差五就去觀看,讚不絕口,有大喊的,有把手拍在別人大腿上的。然後,一股腦散去,過幾天再來擼一把。這或許就是齊白石絕筆葫蘆的妙處了。


蟬山寫書法


從李可染等人的回憶來看,這幅畫確實是白石老人的最後一幅作品,中國畫的得意忘形確實是做到了極致,原因可能是老人已經糊塗了,意識已經不是很清醒了,葉子也是葫蘆,藤曼也是葫蘆,葫蘆還是葫蘆,章法佈局無法有法,全憑自然天趣,也許是白石老人潛意識下的最後一次作畫吧!



後寫意


齊白石老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所以,齊白石老人的畫中,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內容。


中華文化密碼


這應是牽掛的意思。在整幅畫上洋溢著畫家臨走時淒涼之意。綠葉已去,曾經的繁盛已去。多少蔓就象讓絲絲牽掛,葫蘆就是蔓長成的子女。臨去時還在絲絲牽掛著兒女。這是其真意


劉民傑


歷經滄桑,中國文化底蘊。


努力的小檸不帶檬


漫過春秋枯葫藤,穹空待落入暝重!


用戶李建民


白石老人用靈魂繪畫,自己的經歷豐富,閱歷融入繪畫其中


沙漠的水53571911


形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