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之變中禁軍為什麼一定要殺死楊貴妃?

真歷史



說是害怕楊貴妃為楊國忠復仇,其實事情沒有那麼懸乎,只是單純想讓她死而已。而且,關於馬嵬兵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誅楊國忠,第二階段是賜死楊玉環。且聽我細細道來。

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旗號起事,唐朝官軍且戰且敗,最終唐玄宗倉皇逃出京城,跑到了馬嵬驛。在馬嵬驛稍作停留以後,唐玄宗想要繼續跑路,可是軍隊卻不肯走了,說是處死楊國忠以後再跑。可是在楊國忠死後他們仍然不肯走,又說要連楊玉環也殺了,不然軍中將士會恐懼楊貴妃報復,於是玄宗含淚賜死楊貴妃。



第一階段:誅楊國忠

這個階段的主謀是太子李亨。

早在天寶十三年初,當時尚是太子的李亨便對唐明皇說過,安祿山已生篡唐之心,讓李隆基今早解決安祿山,不過開創了“開元全盛世”的李隆基還是很自負的,諒安祿山也沒這賊膽,因此沒聽勸。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打著誅楊國忠以清君側的旗號造反,打得當時的唐軍找不著北,而且李隆基還出昏招幫了安祿山,那就是處死高仙芝。最後李隆基挾諸臣出逃,跑到了馬嵬驛,最終發生了李隆基意想不到的兵變。

這場兵變表面上看是禁軍發動的,實際上推動者卻是李亨。當時的安祿山造反已經盡人皆知,難道真的誅殺楊國忠後安祿山又老老實實過來下跪了?這不可能,而當時的楊國忠是李隆基的宰相,也是寵臣,如果沒有李隆基親自下令,誰敢動手?楊國忠什麼德行,大家心裡也都明白,李亨更清楚,以後唐朝是由他接手的,他對楊國忠有必殺之心。而且當時的李亨領著大軍尾隨在後面,跟著李隆基的只有部分禁軍,在這種危險的情況下,李隆基是選擇讓楊國忠和楊玉環死,還是讓自己身陷危機?

並且李亨早在暗中說服了陳玄禮(陳玄禮肯定也對楊國忠有看法),這件事必然是李亨主導的,如果沒有他的主持和作保,即使殺了楊國忠後又殺了楊玉環,他們就不用遭到清算了嗎?帝王之怒哪有那麼簡單。在馬嵬兵變後,李亨很快即位當皇帝,讓李隆基當太上皇去了,只有皇帝才能保住發動兵變的他們。當然,陳玄禮並沒有想到李亨會藉助這場兵變提早上位。



第二階段:賜死楊玉環

這個階段的主謀是陳玄禮。

說陳玄禮是李隆基的鐵桿應該不過分吧?從唐明皇的上位到開創盛世,再到耽於享樂導致帝國崩塌,陳玄禮是一路跟著李隆基走過來的,陳玄禮對於李隆基是發自內心的忠,看到李隆基從那個既霸氣有有夢想的唐明皇淪落成為一個沉溺在楊玉環美色中且又寵信佞臣的庸主,他在心裡是很難過的。誅楊國忠是為了向天下證明安祿山是真的造反,這是勢在必行的事,可是賜死楊玉環其實沒有太大的必要性,楊國忠楊玉環並不是親生兄妹,要說她以後會為楊國忠復仇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可是成功率不會太高。

當時護衛李隆基跑路的軍隊統領是陳玄禮,士兵們不肯走,說沒有陳玄禮的授意誰信?殺了楊國忠還是不肯走,要求賜死楊玉環的其實是陳玄禮,說什麼士兵們害怕楊玉環以後報復,可是這麼多士兵,難道她能全部殺了?這臭名聲恐怕李隆基也不敢背。這件事其實是陳玄禮主謀的,他認為是楊玉環耽誤了唐明皇,讓唐明皇頹廢了,楊玉環死了,說不定唐明皇便可以重新振作起來了,再次帶領唐朝走上巔峰!但是,這只是陳玄禮的一廂情願,楊玉環死後李隆基不僅沒有振作,反而很快被太子李亨架空,最後只能當個太上皇了。

馬嵬兵變的最大受益者始終是李亨,而李亨利用陳玄禮對李隆基的忠信,讓陳玄禮配合他發動了兵變,最終搶班奪權,而楊玉環則是這場兵變中既不幸也屬“罪有應得”的陪葬品。


吾與吾國

開元時期是唐朝的巔峰期,也是此前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繁榮時期,經濟發達,國內外政治穩定,軍事上一直保持著對外擴張態勢。到天寶時期以後,雖然隨著唐玄宗越來越沉湎酒色,忙著和楊貴妃談情說愛,對國家的治理越來越不上心,但權力始終控制在玄宗手中。

安祿山得寵一定程度上和他賄賂楊國忠有關係。楊國忠是楊玉環的堂兄,兩人關係非同尋常。李林甫當宰相時,雖然李林甫為人奸猾,但他對安祿山是比較警惕的,安祿山對李林甫也多少有些害怕。楊國忠當上宰相後,安祿山通過賄賂楊國忠,讓朝廷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而且,正是在楊國忠當政時期,他把朝廷弄得很混亂,賄賂公行,正人君子被擯斥不用,貪殘小人只要賄賂楊國忠,給楊國忠當走狗,就能飛黃騰達。所以,在當事人看來,楊國忠就是最大的國賊,是他當政時期把國家搞亂了。

安祿山造反之前,已經有很多人提醒唐玄宗,安祿山可能會造反,要提前預做準備。但楊國忠始終認為安祿山不會造反,所以壓下很多揭發安祿山的奏章,不呈送給唐玄宗。安祿山叛亂後,本來哥舒翰是可以在洛陽外圍組織防線,遏制叛軍的蔓延。但楊國忠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又攛掇玄宗,不斷催促哥舒翰出戰,導致哥舒翰兵敗。

唐玄宗在洛陽失守後,又不得不匆匆忙忙的決定逃往四川,楊國忠、楊玉環兄妹隨行。剛從長安撤出來的時候,隨行的隊伍比較龐大,行進速度很慢,扈從的禁軍又要承擔很多雜役,所以都有怨氣,很不滿。

沿路上,不斷有人向玄宗彈劾楊國忠,認為楊國忠應該對安祿山叛亂負責任,現在到了這個地步,必須殺安祿山以謝天下,才能挽回人心,平定叛亂。玄宗一度被說動,有殺楊國忠的意思。楊國忠得到消息後,找到楊玉環,楊玉環又找玄宗哭訴,玄宗又改變了主意。

楊國忠小人得志,自然是一貫囂張跋扈的。即便是跟隨玄宗逃亡,也還是保持著一貫的作風,不把禁軍當人看。走到馬嵬坡的時候,禁軍和楊國忠發生衝突,楊國忠斥責禁軍,憤怒的禁軍認為是他把國家害到了這個地步,所以殺死了楊國忠。

從性質上來說,楊國忠當時還是宰相,禁軍在沒有得到玄宗同意的情況下,就殺死了他,這就已經是叛亂了。所以玄宗一開始是很憤怒的,但他很快就明白了,現在他要安全抵達四川,沒有禁軍扈從是不行的,所以默認了事實。

禁軍當然清楚自己這種行為意味著什麼,所以禁軍也很怕玄宗秋後算賬。尤其是如果楊玉環還在玄宗身邊,如果她將來勸說玄宗為楊國忠報仇,他們都不會有好結果。所以,禁軍將領陳玄禮代表禁軍,要求玄宗賜死楊玉環,以絕後患。

肯不肯賜死楊玉環,對禁軍來說,主要是一個態度問題。玄宗寵愛楊玉環,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如果玄宗肯賜死楊玉環,這就是說,玄宗重視禁軍超過對楊玉環的寵愛,也就是說,將來不會秋後算賬,追究禁軍造反的責任。反之亦然,如果玄宗拒絕賜死楊玉環,則很難讓禁軍安心。

玄宗當然清楚自己當時的處境,如果不賜死楊玉環,禁軍譁變,他的安全就很成問題了。所以,他迫不得已,只能接受禁軍的要求,賜死楊玉環。

順便在這裡說說陳玄禮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陳玄禮是這次兵變的主謀,其實未必然。陳玄禮作為禁軍將領,是玄宗比較信任的人。即便他對楊國忠和楊玉環早有不滿,他也沒有必要在這個節骨眼上給自己拉仇恨。畢竟,脅迫皇帝處死自己最寵愛的妃子,這是要讓皇帝記恨一輩子的事。除非他是準備徹底和玄宗鬧翻,否則沒有必要這麼做。

所以,我更傾向於認為,楊國忠和禁軍發生衝突後,被禁軍殺死是偶然事件,事先並沒有預謀。畢竟這是在逃亡的路上,當時的情況可能比較混亂。而陳玄禮可能是當時禁軍和皇帝都比較信任的人,適合在兩邊斡旋,維持局面,所以才由他出面,向玄宗提出了賜死楊玉環的要求。


蕭武

關於這個原因除了一些蓋棺定論的主因之外,還有一些是被人猜度的側因。

首先,這是一場政變,是由禁軍大將軍陳玄禮領導的,對於唐玄宗的忠臣,陳玄禮目睹了唐玄宗的崛起到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再到唐明皇的自甘墮落,驕奢淫逸,最終而一手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這是一個臣子對君王的失望的一種發洩,而發洩口就對準了唐玄宗寵愛有加的楊貴妃和楊國忠。

其次,楊國忠是有名的奸相,他迫害忠良,剪除異己,將朝政管理的烏煙瘴氣,得罪的人就更是不知凡幾了,而如今的亂局,楊國忠也是有著無可逃脫的罪責,所以發動叛亂處死楊國忠,而楊國忠和楊貴妃是兄妹關係,難保日後楊貴妃不會終究今日之罪責,所以斬草除根,楊貴妃之死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次,楊貴妃平日是專寵於朝中,紅顏禍水自古有之,在那個君權神授的年代,封建時期人們還是比較相信迷信的,自然認為今日之亂局都是楊玉環禍亂唐玄宗而導致,再加上安祿山和楊貴妃的關係,認為一致認為這是因為楊貴妃的關係而導致了安祿山的肆無忌憚,才有了今日之禍。

最後,人們有猜測這場政變的幕後之人就是日後的唐肅宗,而今的太子李亨,因為太子受到楊國忠的迫害,多次面臨險境,差點東宮之位不保,如此艱辛的活著,而今在逃亡的路上,太子兵力佔據大部分,如此正是叛亂之良機,一舉剪除政敵,也除去禍害。

所以楊貴妃不僅是士兵叛亂的宣洩口,更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她被殺也就無可厚非了。


歷史風雲天下

這個問題,分四節簡答:

第一,安史之亂,唐玄宗放棄長安出逃,必須有人承擔後果,而這個人肯定不能是皇帝本人,必須是臣子,於是不幸隨駕的宰相楊國忠便必死無疑了。自古為“國破”背黑鍋的,皆是此等“奸臣”,已經形成了套路。

第二,仍然為套路,即“妖姬”“美女”傾人國的話語套路。許多朝代,國未亡,美女們先做了替罪羊。何況貴妃與宰相為兄妹,內外相助,一家貴盛,共為蠱惑,民怨沸騰久矣,殺之可洩憤。

第三,殺了楊國忠必殺他妹妹楊貴妃,自古殺人,斬草除根,必絕後患。這也是一個血腥的套路,沒誅楊氏三族,已經是客氣了(也有倉皇逃難,沒工夫誅滅的原因)。



(這副畫看著好慘目!這麼多赳赳武夫,握著劍,逼一個女人死/皇帝不稱朕答題)

第四,禁衛軍大將雖尚未敢犯陛,但敢於用武力挾持聖躬,殺其愛妾(其羞辱與謀害皇帝本人何異?),實在是已無顧忌,不怕秋後算賬。

當唐玄宗被迫親自下令將心愛的人送上不歸路後,他應該能夠預知,他已失去了繼續統御天下乃至於近臣的能力,很快太子李亨在靈武擅自登基稱帝的消息傳來(事實上,李亨登基還在殺死貴妃前三日),他應不感到震驚和奇怪,而禁軍敢於行此不道,根本原因也在於此。老皇帝下臺了,可放心無憂矣!


皇帝不稱朕

馬嵬兵變的幕後主使人是誰?目的又是什麼?只要知道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能夠回答禁軍為什麼一定要殺死楊貴妃了。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

在馬嵬驛有吐蕃使節二十餘人攔住楊國忠的馬,向他討要食物,此時士卒們就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於是士兵們群情激奮,殺死了楊國忠,並肢解了他的屍體,然後殺了他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接著士兵們又包圍了驛站,玄宗聽見外面的喧譁之聲,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這時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唐玄宗不得已,賜楊貴妃一死。

表面上看,馬嵬兵變似乎是由偶然事件引起的。但是史書記載,兵變前陳玄禮就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想殺掉他,於是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李亨卻猶豫不決。可見,兵變顯然是陳玄禮策動的,並與太子李亨商量過。

那麼李亨真的是猶豫不決,沒有參與策劃兵變嗎?我認為並非如此。因為李亨是兵變的最大受益人。史書為尊者諱,才說李亨沒有參與兵變。

馬嵬兵變的後果是,唐玄宗與太子李亨於馬嵬驛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則帶領大部分士兵向北收拾殘兵敗將,抵抗安祿山。此後不久,太子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位,改元至德,並遙尊遠在四川的唐玄宗為太上皇。

所以,馬嵬兵變的幕後主使人是當時的太子李亨,而兵變的真實目的,既不是殺楊國忠,也不是殺楊貴妃,而是太子要同玄宗爭權。

雖然唐玄宗此時狼狽不堪,但他畢竟當了幾十年的皇帝,權威猶在。如果李亨正面同他爭權,勝負難料。

所以李亨就策動禁軍,從玄宗身邊的楊國忠、楊貴妃下手。正好楊國忠民憤極大,士兵們早就他不滿了,而楊貴妃又被認為是紅顏禍水。所以挑動禁軍對付這兩個人,並無困難。

而唐玄宗連自己的寵臣和女人都保不住,可以說是顏面掃地,再也沒有權威了。李亨便順理成章地帶著了軍隊。

所以,馬嵬之變實際上是李亨通過殺楊貴妃來打擊唐玄宗,陳玄禮、禁軍都只是棋子而已。


夢露居士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是大唐的轉折點。大唐由盛轉衰的標誌。面對洛陽潼關的相繼陷落。70歲的李隆基已經沒有了當年誅殺二武的魄力。於公元756年6月13日清晨帶著部分宗室以及太子李亨,宰相楊國忠。貴妃楊玉環。在陳玄禮的保護下逃亡成都。

半路行到馬嵬坡的時候,由於糧食供給不上,引發隨軍將士的強烈不滿,而楊國忠又專橫跋扈。物資的發放不公軍卒鼓譟,在吵鬧之中。楊國忠唄亂箭射死,而且被分屍。隨行軍卒見楊國忠已死,隨後將楊國忠的兒子。以及兩個妹妹都給誅殺,隨後索性直接前往唐玄宗大帳。要求處死楊玉環。唐玄宗勸說無用。最終也只有賜楊玉環自縊而亡,楊玉環時年36歲。

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場政變是一個密謀,是太子李亨和禁軍合謀而位,安史之亂必須要有人負責,最大的責任人唐玄宗自然不能負責,而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就是最好的替死鬼,隨軍將士也需要一次發洩來宣洩。因此,禁軍和太子李亨以及部分大臣合謀誅殺楊國忠一黨。而楊玉環不過是犧牲品。是一個意外而已。

而正式由於馬嵬坡政變,迫使唐玄宗分兵給太子李亨。李亨在靈武登基。也標誌著唐玄宗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大唐也進入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清水空流

要我說,這是李隆基棄車保帥之計。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上下就已經腐爛不堪。公元751年,唐朝在征討南召的時候大敗而歸,當時舉國震驚,只有唐玄宗被矇在鼓裡。這是因為楊國忠封閉消息掩蓋真相,而守衛皇宮的禁軍目睹這一幕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的看著一代天驕李隆基醉生夢死,看著大唐在楊國忠的禍害下一步步走向滅亡。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性,比如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而楊玉環正好相反,她迷惑唐玄宗,霍亂後宮,在她的保護下楊國忠才能霍亂朝綱。楊家把整個大唐搞得烏煙瘴氣。

這一切被禁軍上下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卻沒有辦法,楊玉環的妖媚已經讓唐玄宗失去了正常判斷的能力。其實也不怪唐玄宗,在歷史上被美人弄亂朝綱的事件數不勝數。古語云:男人靠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唐玄宗征服了世界,卻最終被楊玉環所征服。



該來的還是來了,北方的安祿山率領20萬精兵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這個楊玉環的乾兒子看透了唐王朝的虛實,他知道憑藉手中的大軍可以輕易打到長安!

直到這時,唐玄宗才知道天下在他的醉生夢死中已經不是以前的天下,如今的大唐只是一個紙老虎,只需要有人輕輕一捅,就會破敗不堪。

天下都知道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是被楊玉環迷惑才搞成了這個樣子。要想重新振作精神,獲得國內的支持,唐玄宗只有棄車保帥,殺掉楊玉環,獲得天下人的原諒,否則他就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永無出頭之日。



不要小看唐玄宗的決絕,先天政變時太上皇李旦親自求情放過太平公主,仍然被唐玄宗拒絕,最後將太平公主賜死。



舊唐書中的一句話也能作為證明:

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所以,我認為馬嵬之變的幕後指使者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歷史風暴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自此後李唐王朝就再也沒有恢復過曾經的輝煌,從而導致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

那麼安史之亂爆發後,在唐朝皇室南逃蜀中的途中,為什麼禁軍或者說禁軍統領陳玄禮一定要殺死楊貴妃,我認為是以下三點原因造成的。

一、對唐玄宗李隆基的失望。

禁軍是皇室的守衛軍,一般來說只知道效忠皇帝,但如果有人帶頭就另當別論了,而這個人就是禁軍統領,時任禁軍龍武大將軍的陳玄禮。

陳玄禮可以說是李隆基的鐵桿粉絲,從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誅滅韋后和安樂公主開始,就一直跟著李隆基,親眼目睹了“開元盛世”的開創和“安史之亂”動盪的全部過程。

但安史之亂是可以避免的。可惜李隆基因為寵愛楊貴妃使得楊國忠亂政,導致安祿山反叛朝廷,摧毀了大唐盛世,這一切讓陳玄禮對李隆基失望不已,而他認為就是楊貴妃魅惑君王才造成的這一切,楊貴妃就是這場天下大亂的罪魁禍首。

所以楊貴妃必須死。


二、對楊國忠亂政禍國的斬草除根。

楊國忠無治國才能,卻因為楊貴妃深受李隆基寵愛的原因而成為大唐的宰相。但楊國忠卻沒有宰相之能和宰相肚量。

在他任相期間身兼四十餘職,在治國方面沒有一點建樹,但掃除異己、囂張跋扈、專權誤國、敗壞朝綱等方面卻是無師自通。

最重要的是他和安祿山的矛盾鬧到李隆基跟前,即使是楊國忠無理在先,可還是會受到李隆基的袒護,而這也就成為逼反安祿山的導火索。


這樣的國賊讓陳玄禮憤怒不已。所以在馬嵬坡殺死楊國忠父子後,陳玄禮堅持認為“賊本尚在”,因為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楊貴妃;況且在逃亡的途中李隆基對楊貴妃的寵愛依然不減,這也讓陳玄禮擔憂不已。

他擔心一旦朝廷平定安史之亂,朝局穩定後,楊貴妃很可能會為秋後算賬。為了與其將來受制於人,還不如趁眼前的機會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所以楊貴妃必須死!三、以太子李亨為首的利益集團背後的政變策劃。

李亨就是唐肅宗。但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深受奸臣楊國忠和李林甫的摧殘。

自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開始,一直到安史之亂(公元755年)事變後的馬嵬坡,李亨連續受到李林甫、楊國忠在政治上的相繼發難,使得他政治地位極為孤立,不僅身心受到極大創傷,精神也受到很大的刺激。

所以如何在政治迫害中生存,並脫離這樣的苦海就成了李亨的第一追求。而安史之亂正是李亨的絕佳時機。


當時李隆基逃往蜀中的護衛軍有三千餘人,但殿後的兩千軍隊是李亨的人馬,其中包括禁軍精銳飛龍禁軍;他的兒子李豫和李倓還是逃亡隊伍中李隆基的扈從,在這樣的機會下如果不把握,那就死了也活該。

所以誅殺楊國忠,逼死楊貴妃,劍指李隆基,奪取皇位就成了李亨的政治手段。

當然,楊貴妃的死在於她自己的咎由自取。她不懂得約束自己的家人,不知道學習自己的前輩,最後在馬嵬坡香消玉殞就成了必然。

但也是在馬嵬坡兵變後,李亨和李隆基分道揚鑣,逃到靈武后繼位為君,徹底擺脫了政治上的迫害,並提拔郭子儀等人收復長安,但也開創了唐朝藩鎮割據,宦官禍國的開端!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要了解這個問題,先要了解唐玄宗,楊貴妃,安祿山,楊國忠幾個人的關係以及矛盾。藉此瞭解他們的恩怨情仇,從而進一步瞭解禁軍為什麼一定要殺楊貴妃。至於唐玄宗和楊貴妃就不講了,重點講講後面三個人

楊貴妃比安祿山小二十多歲,安卻拜楊貴妃為乾孃,正是憑著這一層關係,安祿山才坐到這個位置上。楊國忠也是這樣。按理說,楊國忠與安祿山應該很團結才是。可事實是,楊國忠很忌憚安祿山,擔心他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三番五次找玄宗告狀,說安祿山會造反,玄宗對此不予理踩。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正確,他不惜逼反安祿山。派兵逮捕安祿山派往京師的使者,嚴加審訓,逼其承認安造反的事實。應該說此時的安祿山,雖有反心,但顧忌玄宗的恩情,以及時機不成熟等因素,不打算立即造反。但經楊國忠這樣一搞,出於自保不反也得反。此事朝中大臣看得清清楚楚,自然把安祿山造反的事算到楊國忠頭上。安造反後,玄宗派兵守潼關,本應堅守不出。楊國忠由於私心作怪,多次勸說玄宗,要他下令出擊,至使潼關兵敗,眾臣心裡更是怒火中燒。當安祿山攻破長安後,文武百官一同逃難。壓抑以久的怒火終於爆發。群臣殺死了楊國忠。楊國忠是以謀反的名義殺死的,即是謀反,那肯定是要誅三族的。而作為其妹,如果不殺,就說明楊不是謀反,是冤殺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保住殺楊國忠的正當性,防止其妹反攻倒算,楊貴妃必須死。另外,文武百官忍楊貴妃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楊貴妃自入官後,皇帝逐漸不理政事,楊家一門雞犬升天,朝政日漸腐敗。群臣對此都有意見,只是礙於玄宗的面子而已。借兵變之機殺死楊貴妃自然就不奇怪了。


姚武Yw

首先你要知道馬嵬政變發生的背景和由誰發起何種目的。

馬嵬之變發生在安史之亂後,由於唐玄宗掌握的中央軍遭遇重大失敗,唐玄宗由首都長安逃往太子系所掌握的四川途中。

而為什麼揚貴妃必須死。

由於楊貴妃深得唐丟宗寵愛,是做為掌權者存在的,是負責人。負責人沒有管理好國家,是要為國家的失敗負責的。結局就是第一掌權者退位,第二掌權者被殺。而為什麼第一負責人不死,第二負責人要殺呢。

第一個原因是,當時的中國是男權社會。後宮干政本易引起不滿。一個男人主導的社會更容易攻擊女性掌權者。

第三個原因是,政變發起人是太子李享。自古中國都有孝道教育,弒父者為世不容。但是楊貴妃作為太子的後母沒有任何思想的鴻溝可以格擋太子的殺氣,反而是中國有嫡庶之分,後妻奪取原配地位的不被世人接受。而在李享作為唐玄宗三子,之前的大哥李琮二哥瑛都已死於宮鬥,嫡庶矛盾不可調和。如今作為嫡子的李享掌權沒有不殺父親庶妻的理由。

第四個原因是,政變需要合理的解釋,明確的針對對象。父為子綱父親是動不得的,但是庶母是可以的。殺了庶母就能極好的震懾父親的權威又不觸及傳統的思想觀念不違揹人心,反而殺了掌權的女人正好順應男權社會的人心。於公於私楊貴妃都是必死的,作為皇帝的女人既是社會的頂點也是社會矛盾的集中點。一旦原有秩序崩塌,首先被衝擊的就是社會矛盾的集中點。

作為一個普通女人楊貴妃沒錯,但是作為皇帝的寵信的女人帝國權力的頂峰之人,楊貴妃確實該死。

有人一定會說我答非所問,明明問禁軍怎麼說到太子了。我只想說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人在幕後推動的,無論太子有沒有直接參與政變。從過程和最後的受益者來看,太子都是唯一的推手。

有時候世界的道理是說不明白的,太多的無辜者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願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被善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