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外地人,你对甘肃的印象是什么?

柒叔杂货铺

曾在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地区的山丹呆了七年印象颇深,在那里让我切身体会到歌词中所描绘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意境和迷人风光,现如今仍有故地重游的愿望。陇东陇南山川秀美,民风凉朴,河西走廊,丝路雄风,人直爽,好客,文化长廊,名胜古迹,异域风情!甘肃东部其实是陝西关中的延续,甘肃南部有几个县其实与四川差不多,真正属于甘肃自己的是中部和西北部,而宁夏和青海其实是甘肃中部在东西两边的延续,而新疆的汉回人原住民则是甘肃西北部的延续。总体上西北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较多,有些汉人从外貌上和生活上也和回民差不多,和我国南方人区别较大。

我是静宁的也算中不中,东不东的,回民比较集中的是宁夏平凉这一带,但我们汉族没有多少信仰伊斯兰啊,而且我们虽然说关中话到我们生活习惯和陕西差别很大,谁说只能西部代表甘肃?况且回民中波斯人模样的我也见过很多,但不存在汉人像回民,而相反是大部分回民长的像汉民,生活习惯回汉不同,而且你的陇地是陕西的延续我不赞成,不管经济还是人得交往我们都同甘肃交往密切,况且甘肃西部汉族大多数是由甘肃东部迁移过去的。


中国文化发祥地最早是甘肃,五千年文明灿烂史遗迹熠熠生辉遍布甘肃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莫高窟,铜奔马,中国那个地方能与之比高低,戏曲秦腔,高抗气昂,就连国粹京剧也吸收了秦腔的精华部分,河北梆子也有秦腔的韵味,老祖宗留下的精华,而后继承者能力不足,一代不及一代,没能很好的宣传发扬,致使甘肃一步一步漠落,一厥不振,而近代更是人才匮乏,甘肃没有宣传的高度资源,更加封闭落伍了。


春日盛宴

作为一个外地人,感觉甘肃人会种地、会放羊、会骑马、会打仗,居然也会写文章。

甘肃省名片式人物-董太师镇楼。

我感觉其实甘肃的汉人,文化风貌上南北各有不同。南部甘肃历史上概称“陇西”,长期以来属于大关中区域,是秦文化的源泉,自文明肇始即属华夏,比陕西省更有资格称为“秦”,方言区域也属于中原官话。至今为汉人大姓的李姓、赵姓主体便认祖于此。

甘肃南部除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为氐羌占据、唐朝时期短沦陷于吐蕃后又收复外,一直为中原王朝统治,甚至在弱宋时期亦被宋朝统治,画风与中原没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就是……这里和甘肃北部、陕西、山西、河北、内蒙一样,是汉人骑兵的传统募地,生活习惯和文化气质迥异于江南,士多尚武,儒生多墨守成规缺乏南方人士的变通之气。中国多受儒道两家影响,北方儒家气质重一些,南方道家气质重一些。所以甘肃的文人在魏晋风流的时代,却是儒家保守者最后的土壤。

甘肃南部的人第一印象,其实和陕西人差不多,所以流传已久的许多网名发出来的行政区划重划的设计,南部甘肃往往和陕西密切联系。

鲁智深便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宋朝甘肃人。


而北方甘肃人,画风又不同于南方了。北方甘肃在历史上的概称“凉州”,是游牧民族月氏、乌孙的土地,后来被匈奴占据,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被纳入中国版图,此地汉人既有汉化的原住民后裔,也有迁徙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种类的汉人。所以,北部甘肃的方言和新疆、宁夏一样同属于汉语方言的兰银官话,是略带游牧民族影响的汉人方言。

甘肃北部往往在中原王朝孱弱时为少数民族政权占据。除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和西凉外,其余时间均为少数民族占据。唐朝衰弱时期为吐蕃占据,北部甘肃人在归义军领导下光复,甚至收复新疆东部。然而在弱宋时期却又为西夏占据,大萌朝晚期又被鲁蕃汗国短期侵入。所以此地的农村土著汉人,还是受了不少游牧民族的影响 。

甘肃北部人第一印象,其实更贴近新疆汉人和宁夏汉人。

所以很多网友设计行政区划重设,北部甘肃或会新疆东部发生联系。而北部甘肃和新疆东部千丝万缕,同样也是泛突厥分裂分子最不愿看到的。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甘肃画风,其实多是北部甘肃:


然而,贾诩便是甘肃北部人。


新疆历史上著名的汉人割据政权高昌国,同样是甘肃北部人建立的,其实话说回来,北部甘肃和新疆东部在文化上是一体的。

甘肃人朴实、善良、呆萌、热心肠,她是我们最好的f,最最好的f。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一个外地人对甘肃人的印象,就是f这样的,甘肃不是大沙漠,甘肃人不会不洗澡,甘肃人不是人人都有高原红,甘肃人不是整天都在兰州拉面,甘肃人就是这么可爱的人!


汪毅2

甘肃印象

有人说,甘肃是一柄如意。

还有人说,甘肃是一个哑铃。

而我却觉得甘肃更像自家大公鸡的翅膀。

甘肃大部分地区位于陕西甘肃交界处的陇山西侧,所以又称为陇右或陇西地区,简称陇。

甘肃的地形呈长条状,因此甘肃的地形很复杂。

自兰州一直到敦煌,一路除了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就是戈壁荒漠,所以在这里绿色非常养眼。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就是四块大大的绿洲。

车一路几个小时在戈壁上奔驰,几百公里路竟然没有一点变化。

只要在路边看到一片树林,就一定有一个村庄。

如果看到一片伴着田地的树丛,那么就是要进城市了。

给人的印象就是,大西北好荒凉,除了荒野什么也没有。

但这只是甘肃的一面而已。

甘南就是另一番景致。

甘南的景色我们不在这里多说,另有甘南藏族风情。

2014年9月,我来到甘肃。

9月6日晚上的火车从郑州出发,到9月7日晚上7点多,途径偃师、洛阳、三门峡、灵宝、西安、宝鸡、天水、陇西、定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最后到嘉峪关下了火车。

昔日这些只在书中才看到的地名扑面而来变成了现实,心情格外激动,既新鲜又新奇。

甘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传说中的伏羲、女娲诞生在甘肃;丝绸之路从甘肃穿行而过;闻名于世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在甘肃。

苍茫粗狂的土地,简单粗放的生活。

甘肃的石窟数量和精彩程度让人骄傲,太多了,太美了。

位居第一的敦煌莫高窟和位居第四的麦积山石窟分别位于玉如意的两端。

无论你看到了哪个都会赞叹,无论你错过了哪个都要遗憾。

我们就错过了麦积山,只看了莫高窟。

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天水看麦积山。

说到甘肃,我不可避免地要提新疆。

不是说新疆的精致,是从甘肃新疆回来后,在内心里,一种下意识的对比。

兰州

甘肃的省会是兰州,提到兰州,有人总结过这样一段话,说兰州只有一碗面——兰州拉面;只有一本书——读者;只有一条河——黄河;只有一幅画——敦煌壁画。

来到兰州,可以体味到这里散发着两种气息:一是那神秘的丝绸古道和雄伟的黄河带来的浓重的文化气息,二就是这里的水果散发出的芳香气息。

兰州是全国第二个(一说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城市虽小,但依山而立,偎河而居,倒也多了一份江南的水色。

兰州地势南北狭长,黄河从西向东穿越而过,从冬到夏,时而宽了,时而又瘦了。

漫步兰州街头能感受到千百年前的古老和急速发展的现代毫不冲突地融合在一起。

或许这样,才能给悠久的丝绸之路添上更美妙的色彩。

春天兰州有桃花节。

你会看到真正花的海洋,几座山上遍种桃树,绵延几十公里。

兰州人倾城出动去看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孩儿面与桃花脸交相辉映。

五月六月七月,兰州瓜果梨桃渐次成熟,最出名的当是白兰瓜。

最好的白兰瓜,酒香扑鼻,果肉津绿,非常甜,那甜里却还带一点点辣舌头,像火爆脾气的女子。

兰州女子到了夏天,往往就不吃饭也不吃菜,每天只吃瓜与果,言笑间,渐渐有了水果的馨香与精灵。

以前,即使在最好的日子,兰州上空的烟尘也终年不散,这是一个天似穹庐的城市。

三四月下土,像南方城市下小雨一样,刷刷地下着细土。

现在,这种状况已大为改观。

冬天,城市里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关门谢客,太冷,耗不起那暖气费。

甘南路是兰州的酒吧一条街,整条街上是一家挨一家的酒吧。

兰州人每天得喝多少酒啊。

喝了醉了,醉并快乐着。

兰州拉面按粗细有六种专门称谓:毛细、细、二细、韭叶子、宽、大宽。

兰州有名的牛肉面馆是马子禄、半坡和萨达姆。

无论冬暑,无论是瞌睡的早晨还是暗淡的午夜,总可以找一店,要一碗“二细”加肉,端出来热气腾腾一大碗,有道是汤青萝卜白辣椒红香菜绿,而面是金黄的。

还有浆水面,这是兰州的一种风味面食。

浆水面由新鲜蔬菜发酵酿成,手工揉制面团,然后切成细长条,煮熟后放入碗中,加葱花、花椒、盐等调料煮沸的浆水凉凉地浇于面上,撒上香菜,是夏天常见的特色兰州凉面,味道爽口解馋。

我们在嘉峪关和敦煌的小吃街,美食街都找这种面,没有找到,说是夏天才有。

兰州,这座黄河边的城市,是中国的陆地之心,它旷悍而懒散,它出摇滚青年和文艺青年,却没有什么人真正冲出来成为一代宗师。

兰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就是这样一座我心中和生命中的城市。

兰州有黄河上的第一道桥。

每次提起我都依稀仿佛听到黄河的咆哮之声。

以兰州为基点,向西是丝绸之路,向南是高山圣寺,向东和北是黄土高原。

过了兰州,就要翻越乌鞘(shao)岭。

黑黑的乌鞘岭山脉座座相连,拔顶的皑皑白雪在阳光下折射出道道刺眼的彩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诗句就是这里。

沙漠上,大漠孤烟,古道驼铃,更有海市蜃楼。

出了乌鞘岭,进了戈壁,这里的戈壁不像一般人想象中那样布满黑色砾石,这里的戈壁有着无数的沙包,沙包上生满繁茂的红柳、毛条。

阳光下,蓬蓬的红柳在风中摇曳,万般风姿千种柔情。

放眼远眺,簇簇红柳似团团燃烧的火,犹如夕阳中的晚霞。

第一次领略了这西域的粗旷。

但大西北的人,黄土埋得太厚,观念还是跟不上。

我不由又想起我生活工作的豫东北的那座小城,它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我相信只需离开它一个约会去,便又会发现许多令人吃惊的变化。

兰州到武威,过永登,天祝,古浪,这一段山势险恶。

过了古浪,则是平平坦坦无险无阻的天赐宝地河西走廊。

武威

武威,古称凉州,据说是因为此地清晨寒冷而得名。

武威,得名于汉朝那位威名远播的将军霍去病,他远征河西屡战屡胜,汉武帝为彰其武功军威,设武威郡。

汉武帝远去了,霍去病远去了,只留武威这个威风凛凛的名字。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三面是山,与东面的兰州隔了一道海拔3000多米的乌鞘岭,而连绵的祁连山到这里也歇了脚,东北面则是浩瀚的腾格里大沙漠。

山岭间是一大片盆地,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又有祁连雪水灌溉之利,因而自古以来就是富足的粮仓,地处这片富饶绿洲的武威才有了银武威之称。

武威是一座古城,是全省人口最多,地盘最大的一座市,地处交通要塞,是丝绸之路的门户。

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这座城市别具了一种光芒。

武威出土于汉墓的马踏飞燕,如今比比皆是,中国旅游标志赫然就是这匹足踏飞燕的天马。

这匹马白驹过隙般飞奔着,奔着奔着,就闻名遐迩了。

它代表武威,代表甘肃,代表中国。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凉州的广场上,当中立着放大了数倍的马踏飞燕雕塑。

常有人在雕塑下面,演唱通俗、质朴的凉州贤孝。

凉州贤孝作为盲人的一种吃饭手段,有着独特的悲天悯人情怀,当地人称作瞎弦。

永昌

武威到永昌之间是荒凉的戈壁滩。

永昌到张掖之间有一段平川。

金昌

被称为戈壁城的金昌市,在河西走廊是独一无二的。

它是著名的镍都、矿山城市。

它是建市不久的新城,一个人造绿洲新城。

这是一个先种树后建设的新城。

也就是说,金川工人种树绿化23年之后,先有了绿洲才有了金昌城。

有了树木有了鲜花有了镍矿工人修筑的宽敞的马路之后,城市应运而生了。

张掖

张掖是古丝路上全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即公元609年,隋炀帝在此曾会见了27国的君主和使臣,亲自主持举办了万国博览会。

马可·波罗在张掖(当时的甘州)滞留了一年多工夫,原来他的父亲和叔叔奉元大帝忽必烈的诏令,南下湖北的襄阳,操纵新炮协助蒙古大军攻城,然后又退回张掖,沿着弱水北上,专程到亦集乃城(今阿拉善盟所属的额济纳旗)逗留。

接着,继续北上,到了哈剌和林,这里曾是成吉思汗开业的故都。

人说金张掖,我说绿张掖。

张掖,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地区。

路旁有高高的白杨。

一块块农田防护林像一个个精心裁过的由方格组成的版画系列。

一块块洼地里,芦苇荡摇曳生姿,芦花在将白未白之间。

我们来到张掖的九月初,张掖附近的小叶杨的叶子已经开始变黄了,但大部分是绿色。

杨树、柳树、榆树还是绿色的。

过了张掖火车站再往西走,有一片一片的水田,水田里有水牛,这时候才体会到“不望远处祁连山,错把张掖认江南”的意境。

这里的天是一片孔雀蓝。这里的云,是纯白的云。

还有这里的夜晚,有最繁盛的星星,最澈清的风。

行驶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到处都是骆驼草,那些长着尖刺的植物是这戈壁滩上的统治者,它们繁盛,茂密,带着浓烈的沧桑感。

戈壁滩上,人烟稀少,偶尔,会有羊群过来,牧羊的汉子手里拿着鞭子,一边在空中舞动,一边用浑厚的声音吆喝着他的羊群。

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生活单纯而简单,只是牧羊,只是行走,待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他们就赶着羊群回家,和妻子一起做晚饭,哄孩子入睡......周而复始,直到老去。

如果人生的目的就是这么简单,会不会就是幸福?

酒泉

酒泉就是生产夜光杯的地方。

夜光杯是黑绿的玉石做的。

读“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时,绝没有想到夜光杯是这个样子的。

嘉峪关

嘉峪关与酒泉相距40公里。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嘉峪关市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中国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就位于市区。

嘉峪关市就是伴随着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为省辖地级市。

城区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嘉峪关市有享誉中外的嘉峪关长城,嘉峪关是长城的最终点。

有万里长城第一墩,魏晋古墓群,黑山岩画等人文景观,还有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晶莹光洁的“七一”冰川及祁连积雪、瀚海蜃楼等独具特色的西部风光。

远眺嘉峪关,重楼叠檐,气势巍峨。

嘉峪关关楼,始建于明代,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代表关隘,至今仍保存完好,因其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有“天下雄关”,“边陲锁钥”之称。

遥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今孤独地矗立在戈壁滩上,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顽强地守卫在那里,无限地苍凉。

进嘉峪关景区大门之前,左手边有一片水域,水边有茂盛的水生植物,一派江南水乡的韵味。

甘肃的古长城历史比北京那里的长城的历史古老得多,都是秦汉时的长城,而且建筑长城的方式也跟那边大不相同,有土长城、沙蒿长城,还有苇席长城,虽然这边的长城都已经是断壁残垣了,可是看起来更有历史的沧桑感。

在甘肃境内,到处可看到烽燧。

烽燧是古人用来举火报警,传递消息,以防备敌兵骚扰和入侵的防御工事,丝路上的烽燧同时也为往来的使者、商队补充供给。

据说,长城沿线每隔月10里就筑有一座烽燧,这便是“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

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见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所燃烟火远在30里外都能看到。

讨赖河的悬崖边,长城最西边的一个烽火台,早已经被风沙削得不成样子。

以这里为起点,顺着戈壁滩上的残长城望去,一路笔直地走出7公里,就能看到嘉峪关。

曾经的铜墙铁壁被今天的公路、铁路开出一个个豁口。

明代长城的起点,坐落于祁连山脉和马鬃山脉(黑山是其分支)之间的一座城关,高高矗立在一片沙漠中的城楼,气势雄伟,自古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它的照片多年来已在各种塞外书籍中看过,每读到一首边塞诗词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也就是这个城关的情景。

嘉峪关,对我而言,是一种文学的意境,一份悲绝美绝的感动。

在嘉峪关的墙角,我看到了一面夯土墙,它的身体因为执拗地抵御大漠黄沙而不断地剥落,坍塌,显得斑斑驳驳,附带着深深的裂缝。

与它连体的长城甚至只是一面土墙壁——一面穿越时空不断坍塌而又坚持不倒的土墙。

它不加掩饰的直白真实的躯体才是饱含了烽火硝烟,浸透了大漠风沙的长城。

它包含了气吞万里的金戈铁马,却默默无闻,像一位深谙剑道的侠客。

嘉峪关,那是长城的尽头。

而我只看见苍凉的破城墙,上面寂寥地竖立着人工的华丽的亭子。

四周依旧是天苍苍,野茫茫。

嘉峪关关楼前的场地上是一座关帝庙。

关帝永远是中国人的威武象征。

如果嘉峪关是口内的大门,修关帝庙在这里就如同秦琼敬德一样做了门神。

庙前是小小的一座戏台。

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

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

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

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

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尤物。

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

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精炼啊!

所有的剧作的主题都离不开这两句话!

长城第一墩里种了一片树林,是龙字形状。

导游说,山海关和嘉峪关都是龙头。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合理,建筑得法。

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

当我登上嘉峪关,远眺祁连山雪,西望大漠戈壁时,忽然觉得残片似的历史有了空旷感。

今日的荒凉既与历史也和未来的荒凉连接着。

人世间兴兴衰衰多少事,唯有这大漠仍旧,戈壁依然。

瓜州(安西)

看着从嘉峪关到敦煌的路边出现的“瓜州”两个字,就想到烽燧、国门那一类的建筑。

敦煌境内现存烽燧80多座,以玉门关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

隔着车玻璃,白风车像索取的手,向天空敞开自己的欲望。

在戈壁,眼睛总是试图寻找戈壁之外的事物。

任何异于戈壁的事物都值得注目,甚至那一蓬蓬的骆驼刺。

白森林风车,更是改变了戈壁的单调。

“安西”这个名字源于康熙西征,大败噶尔丹后,取“安定西域”之义,清代、民国一直沿用下来,无论怎么说都够得上有历史,但是这里的人们最终还是偏向了更古老的称谓:瓜州。

这两个字在中国的历史版图上并非具有唯一性。

当地人仍满口“安西安西”的,但不论是火车时刻表还是火车站,人们现在看到的都是“瓜州”这个名字。

这也是望文生义不会出错的一个名字:产蜜瓜,所以被称为瓜州。

从瓜州站往县城走,经过一座桥,桥下的河貌不惊人,河道里有的地方,黢黑的淤泥顶出了水面。

眼中平庸的河流,就是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疏勒河。

瓜州在疏勒河中游的一片绿洲上。

绿的棉花田,汪着灌溉的水,路旁、田旁成排纤瘦颀长的杨树,在满眼千人一面的绿洲景象中,这里的沙枣树尤其茂盛。

路旁一些乡民的房子,有点像城市里的联排别墅,听当地人说,这里不少人家靠种棉花赚了钱。

修敦煌铁路时,为了让2万亩棉田的灌溉用水从铁路下面流过,特别多修了16处桥涵。

不知什么时候,棉花田就被红柳取代了。

“世界风库”的名号到底配得上,即使已是9月初,仍长风飒飒,摇摆的红柳在戈壁上喧哗,泛出粉紫色的浪。

听说,夏天,红柳花开得更艳,那是一年最美的时候。

风像吸盘,没有放过这个废墟之城,每一天吮吸它苍老的精魂。

瓜州到敦煌,汽车行驶两个多小时。

敦煌

敦煌,丝绸之路最璀璨的明珠,从这里一直向东,用车轮代替当年的骆驼,也能体味荒凉和繁荣的交替。

两千年前,一条运丝绸的路从这里经过,各种肤色的行旅者们牵着骆驼和马匹驮负着金银珠宝和钻石玛瑙来交换我们的丝绸。

两千年就这么过去了,他们的足迹早被黄沙掩埋,敦煌却因他们而繁荣。

一代代的工匠雕刻佛像感谢上苍的恩典,描绘着壁画揭示生命的信条,绚丽的颜色依旧,飞天反弹的琵琶依旧,却因为时光逝去而变得愈加美丽。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敦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敦煌对我有一种神秘的感召力。

敦煌在我的心中既是一个文化圣地,也是一个十分沉重的符号。几年前读过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后,便对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等心神往之,梦想有一天能前去朝拜。

这儿是佛的领地,既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又是神秘莫测的中国“百慕大”。

当大戈壁那酷热的“焚风”把我的头发吹得高高扬起,烈日灼烤着皮肤的时候,遥望着远方祁连山晶莹的雪峰和经常出现又隐没的海市蜃楼,总有一种奇特的快感。

那对于我简直是一种至乐,那是一种非人间的享受。

敦煌市不大,是一个县级市,据说只有20万人口,但又是甘肃最富庶的一个小城市。

整个城市仿佛都有点骆驼和沙漠的气味,游牧民族的风情真是无处不在。

这里中外游客很多,都行色匆匆。

现在的敦煌霓虹闪烁,很有现代都市的气息。

但我不适应这个现代的敦煌,总感觉敦煌应该是神秘的,是遥远的,是古朴的,是异域的,是披着面纱的,因此走近它的身边时,反倒不习惯。

2014年9月9日早上,吃过早饭,就有车接我们开始这天在敦煌的旅程。

出敦煌市向南行6公里,十几分钟的车程,穿过果园列布的绿洲村野,就到了鸣沙山月牙泉。

在鸣沙山山门前,一片开阔地上,两排仿古式建筑在公路两旁一字排列,一直延伸到民俗博物馆附近,长达千米,全是旅游工艺品店和酒吧茶座。

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俨然一派旅游胜地的景象。

步行穿过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村”,就来到鸣沙山前。

鸣沙山

鸣沙山古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西起党河峡谷出水口,东至莫高窟,绵延40公里,南北20余公里。以后山西南峰为最高点,海拔1715米,前山主峰1240米。山之底部为砾石结构,流沙于砾石上堆积成山。因游人登山下滑时,沙随足落轰鸣作响,故名鸣沙山。

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沙”。

五色沙环抱新月形水塘——月牙泉,泉于沙中经久不枯,有铁背鱼、七里草生长于此,沙、鱼、草合称三宝。

七里草有催生壮阳作用,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症。

我们自费骑骆驼上鸣沙山。

放松每一根神经,伴着驼铃声,在碧天黄沙中漫游。

随着骆驼身上的驼铃声,一步步爬上沙漠顶峰。

驼铃打破了千年沙漠的死寂,让人心生希望。

驼队看着很悠闲地走着,不紧不慢,它们以匀速前进,极具韧性。

骆驼以这种轻松,这种匀速,穿过沙漠,沼泽,湖泊,荆棘,该是一种境界吧?

我们骑骆驼到半山腰,下了骆驼,每人15块钱,买了滑沙的票。

又爬了很多级台阶上到山顶。

站在鸣沙山山顶,环顾四周,金色的沙峦起伏绵延,仿佛金色静寂的海,如涛如浪,如涟如漪。

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渐趋沉静,而天和地皆远去。

看过周围的风景后,开始滑沙。

鸣沙山可供滑沙的地方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为鸣沙山主峰,但并非最高峰。

我们是在东面滑的沙。

沿平铺于沙山上的木梯攀上山顶,向北望去是整座的敦煌城,东面是戈壁和沙漠的交汇,仿佛平静海面的一道金色巨浪,南面则是沙的世界,一座座沙山紧密相连。

上到山顶,工作人员给了我们一个小竹筏,只能坐进去的那种,然后我们就向下滑去。

坡度的变化使得小筏子像一个扬沙器。

西面的滑沙地点在月牙泉南侧山脉,和东面大同小异,不过看上去沙坡更加长一些。

月牙泉

月牙泉四周被高大沙山环绕,有东北、西北两个风口,沙漠上的大风进入风口以后,在特殊的地形地貌的影响制约下,又分别为三股不同方向的风流,沿着月牙泉周围的山坡作离心上旋运动,风从风口吹入将沙山底部流沙向峰顶卷起,抛向山峰另一侧。

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塌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到四面的鸣沙山山脊上,而不往下流。

这就是为什么“沙不掩之”的原因,而地下潜流经过此地形成众多泉眼不断补给蒸发的池水才有了“绵古至今”的月牙泉。

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

尽管风沙肆虐,但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一往情深地映照着这座鸣沙山。

月牙泉的确有一种迷人的美。

周围似乎洋溢着谈情说爱的特殊气氛。

鸣沙山一望无际的沙丘,连绵起伏。

鸣沙山,被一种蓝色的雾霭笼罩着,犹如梦境。

那金字塔般的峰峦显示了神秘与孤寂。

在它的脚边,静静地淌着同样钢蓝色调的月牙泉。

这种奇异的色彩使人想起凝结在一起的蓝色金属。

太阳下的鸣沙山完全是黄金的杰作,令所有的雕塑家倾倒。

它完全属于自然的隐秘属于月亮属于星星属于阴柔之美。

厚重的文化不是用眼睛走马观花式的观看了解就明白的。

但这次短短的视角盛宴,感观上的文化气息占据着我的心灵。

月牙泉边长有七星草和丛生的芦苇。

倒是看到了泉边大片的芦苇,因为一直都喜欢芦苇,所以还拍了好几张芦苇的照片。

至于七星草,因为不知道这种草,以前也没有见过,再加上时间紧,所以根本就没有注意。

回来后还资料才知道这种草。

资料里说,七星草又叫瓦韦、剑丹、骨牌草、小叶骨牌草、七星剑、小舌头草、细骨牌草、大金刀、千只眼、泡泡草、小肺筋。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血的功效。

看图片,我敢肯定,我确实没见过这种草。

月牙泉南面的高台上,建有娘娘庙、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月泉阁,雷音寺等雕梁画栋的一大片古建筑群,宏伟壮观。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

出敦煌城沿公路向东,左边是农田,右边是戈壁和沙漠,路的两侧有敦煌特色的扫把苗杨。

这种杨树枝杈少且密集向天,落叶后很像扫把苗,不同于甘肃其他地方的杨树。

东行10公里左右转向向南的戈壁柏油路,戈壁公路尽头就是鸣沙山东麓和三危岩山的交汇处。

干涸的宕泉河从此流过,过了桥就到了中国最伟大的艺术画廊——莫高窟。

莫高窟南北长1600米,上下5层排列,有洞窟492个,彩塑2415尊,壁画4.5万余平方米。

这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与悠远历史,美轮美奂的精美壁画,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是莫高窟的最大特色。

莫高窟现编第十六窟,北壁有洞,这就是那个发现封存大量敦煌文书的密室。

没想到莫高窟带来的体验完全是一种荡魂摄魄的震撼。

忽然感到许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便是这样的瞬间。

无法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

跟着讲解员一个洞一个洞看过去,到处都是奇异的文化色彩和时间锈蚀的痕迹。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悬念。

这里完好地保存着从北魏到元代的佛像、壁画四万多平方米。

那些造型优美的莲花和飞天藻井,那碧空中轮状花蕊的覆莲,那流动的飞云,旋转的散花,那飘舞的长巾,艳丽的葡萄、卷草与联壁纹,那云气动荡,衣袂飘飞的美丽的伎乐天,充满了异域情调,显示出高雅又单纯的装饰趣味。

有无数的佛本生,佛传与经变的故事,有高达33米的弥勒佛像,有总面积达40平方米的巨大壁画《劳度叉斗圣变》,有长达17米的佛涅槃像。

那无数的飞天、药叉、雨师、伎乐、羽人、婆薮仙、帝释、梵天、菩萨、天龙八部......如幽谷飞瀑一般,涌来一部部恢弘的历史,美丽的神话,神奇的传说,气势磅礴的艺术品。

在这美丽辉煌下,我有些眩晕了。

相传一位叫乐樽的和尚,看到三危山上金光万道,山顶上仿佛坐着一排佛像,于是请人在鸣沙山上开凿,石窟开凿在沙漠最高处,故名莫高窟。

莫高窟的开凿源自三危佛光折射出的宗教幻想。

很早以前,为祈祷福寿平安,当地老百姓就在山上建有庙宇。

从乐樽和尚修了第一个洞窟以后,来这里修行的人越来越多,佛窟也越凿越多,成了一块圣地。

莫高窟永远是行走在沙漠里的人的一个梦吧。

看完那漫长的破损的所有的壁画和石窟,只觉得心里十分十分的静。

在荒漠夕阳中,感觉到在繁华都市里从未存在过的坚定实在。

难陀修行故事在254窟,是北魏时期的作品。

难陀是释迦的亲兄弟,家有美妻,不愿出家。

释迦领他遍游天宫,观诸天女,复游地狱,见汤镬之刑,示以因果报应。

释迦为了劝难陀修行,威胁利诱,能有的手段无所不用。

如此反复再三,难陀才潜心佛法,成为罗汉。

敦煌的莫高窟壁画,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无法带相机进去,只能在外面照了几张外景。

据说再过几年,将无法看到真迹了,再参观的话就是看陈列馆了,目前陈列馆已经模拟了几个不同年代的窟,也是不允许拍照的,因为每个窟的仿制时间也是需要2到3年的心血。

201


淳化民俗推荐

甘肃省内各个地方的人基本我都打过交道,我觉得甘肃人淳朴 善良 直爽但是平凉人除外,平凉人是甘肃最垃圾的人,我在酒泉开店时遇到过一个平凉人,他到酒泉来找工作没找到,我看他可怜就把他留下来给我看店,98年的时候管吃管住一月开一千的工资可以吧,他干了两个月走了,走的时候把我的手机,钱包,还有媳妇的首饰都拿走了。后来在新疆开店也遇到不少平凉人,平凉人口是心非,我在店里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表现得很好,我不在店里的时候来顾客他们不理睬。在兰州的时候,一个平凉卖馒头的和我住一层,有事求我的时候他笑嘻嘻地,我帮忙把他孩子弄进兰州的一个不错的小学,而且可以说基本没花钱,孩子一上学他马上就对我不理不睬的,生怕我问他要孩子上学的钱。在西安也遇到过平凉人,他惹了事我们都帮他打架,可这个平凉人他居然跑了。今年在新疆还遇到一个平凉人,在打自己的老父亲,我过去一问才知道是平凉人,我转身就走了。你说遇到一 两个平凉人证明不了什么?可是我遇到了不少的平凉人,没有见到一个可以一点的,所以我从今往后,只要遇到甘肃平凉人,我就转身离开,不想和平凉人有一点点的往来!


手机用户5486661831

甘肃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浓浓的历史感的地方,同时又是一个远离都市,怀抱自然的地方!我去过兰州,高三毕业的时候,去兰州打暑假工,还记得是在西固区那边,修一个桥,我去做的是钢筋工!

记得刚到兰州的时候,天空是泛黄的,空气中弥漫着许多黄沙,兰州的太阳很大,晒得人很难受,没几天脖子上就晒脱皮了!

兰州周边的山,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植被,除了黄河以外,我没有看到其他的溪流,我喜欢在工地旁边看黄河,看成群的羊群在牧羊人的驱赶下有条不紊的去吃草。

开学的时候,坐火车去学校,也在甘肃境内行驶了很长时间,那时候坐的是1718次列车,到银川。在甘肃与宁夏交界的地方,那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途中还看到一座山,火红火红的颜色,就跟西游记里的火焰山一个样!

上大学后,本来一直计划要去敦煌和嘉峪关转转,也没有去成,天水麦积山,武威这些地方也没有去成。现在想想,也挺遗憾,其实也没啥,以后会有机会的!

总之,甘肃是个好地方,有的人可能不喜欢,但是我很喜欢,有机会的时候,我会去的,甘肃等我!


蜀北一

甘肃省,地处西北,甘肃省在全国同等城市的口碑中都是不占优势的,那你对甘肃的形象是什么呢?我回答一下!

甘肃省处西北,地形地貌为黄土高原,多为黄土山地,因为地形限制,甘肃的除了几个城市只为,道路交通极为不利,很多乡镇,县城之间道路狭窄或者不同,极为常见,俗"要治富先修路",这也是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甘肃省气候干旱雨水少导致经济作物产量低,农民收入低!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给人的印象是普遍贫穷!



甘肃省历史悠久,古代一直都是西北重地,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通往西亚中亚等国家,汉王朝等风光也数不胜数,是经济要塞也是古代战略要地,脑海经常想到古人诗词!比如,琵琶美酒夜光杯等!古代的甘肃省地位还是很高的!现在由于发现的不平衡问题导致长期积贫,地位排末!矛盾突出。


甘肃省经济落后,工业落后,印象中是穷乡避壤,可人文环境还是不错的,人民勤劳朴实,作风优良,没有城市中那么多的套路和浮夸!这也是我对甘肃省的自我感觉吧!


自由与爱恋

本人去过几次甘肃,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看了电视台播放的《河西走廊》专题片后,更觉得甘肃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文和自然俱佳的地方。

仅从兰州西行,沿河西走廊,就可以领略不少绝美的人文印象。

一是兰州城里的黄河。黄河穿过兰州市区,将兰州分成两部分。黄河两岸汇集了不少旅游景点,比如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中山桥,黄河岸边的水车博物园和黄河母亲雕塑等。

二是戈壁滩上的玉门关。虽然西出的玉门关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雄伟气势,残破的四方型城墙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玉门关的重要作用,只是由于气候的变化,使失去水源的关城成为荒漠中的一个回忆。

三是沙滩绿洲里的莫高窟。依河谷而建的敦煌莫高窟,记录了一千多年前中西方文化的遇见与交流,更是保存了历史的真实痕迹。

在这些历史遗存面前,大自然的造化,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总之,别人推荐甘肃的荒漠景观,我却对人文遗存情有独钟。


享旅

我没有去过甘肃,但是由于对地理比较感兴趣的缘故,对这个省份也有一些了解。

最早听说甘肃是在07年底我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那个时候家里买了一张新的中国地图,我还不太认识字,就指着被标为绿色的甘肃省问家长这是甘什么。现在想起来也挺好笑的。

09年秋天我上小学,也逐渐开始接触网络。我最早听说的甘肃城市是玉门,应该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缘故吧。这之后我又通过兰州拉面知道了兰州,通过长城知道了嘉峪关...

现在看来,我对甘肃的印象就是祁连山、大西部的壮美还有平凉这个地名给我的震撼。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家对门邻居是天水人。当时就感觉他们人不错,这也就导致我现在对甘肃人民印象不错。不过我遇到的甘肃人很少,也就不知道其它地方什么样,我想应该都差不多。总之甘肃还是挺好的,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甘肃。


qiqi20030111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bbb001367a329f96fff\

高台百事通


甘肃平凉美景(柳湖)


甘肃平凉美景(柳湖)

甘肃平凉美景(柳湖)

甘肃平凉美景(柳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