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母鸡丷


我是70后,老家是豫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庄,村子虽然较穷,但民风淳朴,非常注重礼仪。比如某家有人去世,在出殡前,邻居都会守夜,说是最后再送已逝的人一程。这点举措会让办事的家庭感到非常的温暖,夜里也不会觉得孤单和害怕。

老家关于过年,也有很多类似的温暖人心的事。比如有人能写对联,邻居便会送些红纸过去写好后一家一家的分好,也不须付代工费啥的,甚至连一根香烟也不用让。比如小孩子在邻居燃放鞭炮时喜欢过去捡未燃放的炮仗,也从没见哪家故意上了院门不让孩子进。

今天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件很温暖的事,那就是拜年。大年初一一早,每个大家庭都会派出三五名成员,绕大半个村子给老人或辈分长的人拜年。见面先说祝福新年的话,然后还要冲家里的老人磕头,一般情况下,老人会极力劝阻,嘴上要不停地说,说说就可以了,心意领了,不要再磕头。而去拜年的人也不是客套,是要真磕头的。有些老人也是疼惜年轻人,便会在此时躲进里屋不出来。因为去拜年的都是大人,多数也没血缘关系,所以这个拜年是不需要给压岁钱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村里出去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些过年了也不回来,有些挣了钱也就在县城买了房,在老家过年和初一早上转一圈给老人拜年的人越来越少,再后来,村里有钱的人越来越多,门楼也越修越好,逐渐地,初一早上也不起那么早了,燃放鞭炮时当然也不会有孩子冲进去捡炮了,村里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不是喝酒就是熬夜打牌,出去拜年这种仪式感很强的传承,也只能在年纪大的老人到年纪更大的老人家里寒暄时才能偶尔一见了。

如今的老家,村子越来越像乡镇,却再也没有村子的感觉了,邻里还是邻里,邻里间的情谊,却随着越来越多的楼房的兴建,日渐疏远了。令人唏嘘的是,随着年味一起丢失的,竟然是我们记忆深处最温暖的这一部分。


纸屑轻舞


作为一个八零后,对于小时过年还是有诸多的印象的,也许是因为那种热闹、浓浓的年味,这么多年不曾忘记,不像现在快餐式的生活。和很多的小伙伴一样,我家生活在农村,农村人的过年才是最热闹的。

我的家是江苏北部的一个村庄,在当地咱们村算是比较大的了。在小时候,留给我印象的是,那时候的人好像都特别的热情平等,很会互帮互助,也许是因为大家的条件都差不多吧。在过年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自己动手做年货,如包包子、蒸馒头、炸丸子、做豆腐、还有炒花生瓜子等,每天忙碌着,但感觉气氛是那么的热闹,过得十分的充实。

小时候村子里过年,鞭炮声总是此起彼伏的,虽然不是很富裕,但过年了热闹的气氛不能少。邻近过年的几天,我们会跟大人一起去赶集,集市上已经是人山人海,大家也都是来置办年货的,鱼肉、蔬果、零食等会买上足够吃的量。赶集的时候,很多人也会顺便理发、洗澡,图个吉利,当地有风俗,正月里是不能剪头发的。

小时候在农村里,大家都盼着过年,过年就会有压岁钱也会有新衣服穿。我们苏北那边过年在大年三十这天吃的是中午这一顿团圆饭,而不是年夜饭,不过除夕守夜还有必须的,看着春晚,吃点瓜子花生,在一起聊聊天,这样就迎来了新春。过了凌晨十二点,迎新春的鞭炮就响彻在村子的各个角落了。

初一,父母就会早早的起来放鞭炮,然后包饺子,吃完饺子会去串门拜年。那个时候好像得走好多家去拜年。给长辈们磕头拜年,他们就会给压岁钱,父母嘴里一直说不要钱,但这一份心意,长辈们执意让我收下。时间过的真快,如今的村子里显然与小时候相比,这传统的年味已经淡了很多,也许时代变了吧。


对了,小时候过年,记得村子里还会有舞龙、跑旱船等文娱节目呢,真的很热闹。


苏北申哥


我们这小时候过年时,天不明跑着拾炮,还不准对方的名字,整个早上回家听到放炮声就回那家跑,有的小孩还掉迪粪坑里,那时候小孩是非常高兴的,


清水河22


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来了亲戚,大家为了坐次要谦让很久。小时候不懂,很奇怪大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件事上那么较真。

长大了,懂了,可是当年互相谦让的长辈们大多已经离开了。


黑哥说车车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能吃肉饺子,小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才能吃一次肉,过年吃的肉饺子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香,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隔三差五就能吃饺子,但是再也找不到小时候过年吃饺子的味道了。


财源广进9555


过年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压岁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