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如何看待乃木希典為明治天皇殉節?

大東北的小豆包

乃木希典是一個被製造的“軍神”,他曾在日俄戰爭中立下戰功,因其指揮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為國民詬病,也因他的兩個兒子戰死沙場而受到同情,但真正成就他的,則是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大葬之日攜夫人雙雙自決。這種類似前代武士“追腹”的反理性行為被認為是對天皇最大的盡忠,從而成為媒體爭相報道,軍國主義者大力提倡的典範,官方禁止了一切質疑聲音,將乃木送進了神社,寫進了教科書,可謂一死封神。

戰後的日本沒有了軍國時代的戾氣,以死效忠被理所當然地視為“愚忠”,日本的“愛國主義”受到知識界理性的強大壓制,石原慎太郎那樣的右翼只能靠寫個《墮落論》排遣夢碎的失落。當下的日本人如何看待乃木殉死,一言難盡,或者難以說的準確,因為缺乏田野調查。不過,倒是可以從日本的大眾讀物中讀出端倪。在日本看過不少介紹軍人生涯行狀的書,總體感覺日本人對先輩的看法有些矛盾,即是說,明明對他們的侵略戰爭行徑心知肚明,也會在書中充分肯定其個人品行,似乎他們都是些做了壞事的“好人”,即使給鄰國和本國帶來了戰爭災難,對其態度也出奇的寬容。

日本人的歷史知識,如果不是專業的學生,基本都來自歷史小說和解釋歷史知識的小冊子。歷史小說,自當首推司馬遼太郎。他的那套《坂上之雲》據說構築了一代日本人的歷史觀。雖然也被譯成中文,但國人學者對其也不乏批判。總結起來,該書的邏輯認為二戰之前的日本猶如爬坡,一路披肝瀝膽,因為成功了,所以都是正確的;後來喪失了理性不光要鯨吞中國還愚蠢的和美國人開戰,因為失敗了,所以是錯誤的。對乃木的描寫也多是正面描寫,雖然沒有了戰前封神那股狂熱,但基本上還是肯定的。

人物傳記的小冊子日本俯拾皆是,不可忽視。《日俄戰爭名將傳》以人物來介紹戰爭,所以多描寫戰爭經過。乃木將軍不光照片沒上封面,殉死的事也只用了最後一段區區兩句話交代了事。其不屑的態度可見一斑。

前兩年出版的《日本の軍人100人》在封面上就宣稱“能從甲級戰犯身上看到大和魂”,明顯是右翼出版物。書中每個人物都以帶煽動性的愛國言論結束,讀後彷彿看到軍國主義不散的幽靈。其中第八章“基石”的部分,第一個人物就是乃木希典,可見其取向與用意。書中雖然寫了乃木“譭譽參半”的人物特徵,也交代了時人的批評,但在後面還是用了“絕壯之殉死”這樣的詞語,讓之前的質疑瞬間虛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