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僅僅從能力上說,明治天皇是不是要比那個時代的東亞其他君主強一點?

閃擊伯爵2


這和誰強沒關係。關鍵是制度問題,我們歷史不缺這號人,不長久的原因是制度的缺失,私心太重。


dtujk123


不贊同,如果你仔細讀過日本人和美國人寫的日本近代史研究,你會發現,明治的一生,本質上是個傀儡,絕大部分時間沒有什麼事情是能做主的,甚至連皇后找誰,皇位繼承自己都說了不算。

明治一直到打贏日俄戰爭之前,都整日恐懼會被權臣架空,推翻。皇權理論上最有力的支撐就是第一師團(也就是近衛師團)和東京警備隊,一直要到打贏了日俄戰爭,明治被捧上千古一帝,明治大帝的地位,擁有了巨大的威望之後,才被皇室成員牢牢抓住,他的人身安全才算是第一次得到了徹底保證,也就是日俄戰爭以後,明治才有了對當年捧他起來的元老重臣下手調換的能力。可惜,沒活幾年就死了。

說明治厲害,還不如說是開創明治微新的這些元老重臣們厲害,沒有伊藤博文這些人做主導,就明治的那點見識和手腕,不亡國就算合格。

同時代的東亞,真厲害的反而是泰國的國王,外交上左右逢源,內政上西化改革,並且牢牢掌握住權力,成功保住了國家獨立。


閒庭曉築民宿龍大叔


我覺得強不止一點

明治天皇(日語: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名睦仁(むつひと),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孝明天皇統仁次子,萬延元年(1860)被定為儲君,並賜名睦仁。

慶應三年(1867年)其父孝明天皇突然去世,睦仁繼承天皇之位,並經歷江戶幕府戊辰戰爭,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並實行“王政復古”,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慶應四年(1868年)改元“明治”,採取“一世一元制”。明治元年(1868年)頒佈一系列維新舉措,實行明治維新,帶領日本自封建社會邁入工業化世界大國。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確立了自己的權力。明治二十一年(1890年)頒佈《教育敕語》,推行封建的軍國主義的教育方針。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凌晨零時四十三分因尿毒症去世,享年60歲。陵墓為京都的桃山伏見陵。

明治天皇在位的45年期間,是近代日本改革最為顯著的時期,日本實現了社會、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發展,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並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轉變,走上軍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道路。

再詳細看一下他的為政舉措

明治維新

明治天皇採取“奉還版籍”政策,廢藩設縣,將全國劃為3個府72個縣 ,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還廢除舊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所謂公卿諸侯之類的貴族改稱“華族”,將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廢除了封建俸祿。還頒佈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在全國改革軍警制度,建立新式軍隊,創辦軍工產業;學習西方文明,引進西方科技與管理;發展現代教育,培養現代人才,整體提高國民素質 ,稱為“明治維新”。

神化天皇

明治政府於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這部東亞首部的現代成文憲法是摹仿普魯士憲法的欽定憲法。明治憲法第一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明治憲法系基於天皇主權的原理,由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此外,行政各部的官制、陸海軍的統帥、宣戰的公佈、條約的締結等,都屬於天皇的大權。從此,天皇搖身一變,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神人”。在明治憲法下,皇室典範異於一般法律,與憲法同為最高法規。

皇權制度

明治政府於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這部東亞首部的現代成文憲法是摹仿普魯士憲法的欽定憲法。明治憲法第一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明治憲法系基於天皇主權的原理,由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此外,行政各部的官制、陸海軍的統帥、宣戰的公佈、條約的締結等,都屬於天皇的大權。從此,天皇搖身一變,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神人”。

大日本帝國憲法

明治天皇是日本天皇中最特殊的一個天皇。在他之前,女天皇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帝位,古代的日本,就曾出現過六個女帝。日本的年號是摹仿中國的制度而制定的。只要有祥瑞的徵兆等因素,一個天皇可以容許變更多個年號。但是從明治天皇以後,一個天皇只限一個年號。因此也可以年號來代替天皇的稱呼,例如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等。從前的天皇,權力不是落在地方豪族或外戚貴族的手上,就是落在武家政權的手中。天皇可以說是隻是一個傀儡,到了明治天皇,他總攬大權於一身。皇室典範是皇室制度的基本法律,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於大日本帝國憲法之下制定。在明治憲法下,皇室典範異於一般法律,與憲法同為最高法規。

現行皇室典範,繫於日本國憲法制定時同時修改,並以一般法律施行。與舊典範之最大相異處,首先在於皇室繼承只限於嫡出(正妻所生),不承認庶出(正妻以外所生)。明治天皇及大正天皇全系庶出。此改變乃為尊重婚姻制度而來。其次,現行典範承認平民之皇太子妃。戰前,皇太子妃必從皇族或三大貴族家庭中挑選。江戶時代以前,日本允許女天皇的存在。但明治以後的皇室典範規定,只有男系的男子才能繼承皇位。

外交

明治天皇在位期間,親任日軍最高指揮官。明治八年(1875年)9月,日本與朝鮮發生“江華島事件”(日本稱“江華島事件”,朝鮮稱“雲揚號事件”),日本派出軍艦雲揚號航行到朝鮮西海岸測量海圖,遭到朝鮮江華島炮臺守軍炮擊,雙方發生交火,最後日本方攻陷炮臺。1875年9月24日,雲揚號等3艘軍艦滿載戰利品撤離江華灣,於28日返回日本長崎,向東京政府發電“報功”。 日朝雙方簽訂《江華條約》又稱《江華島條約》,是朝鮮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半島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成為日本日後侵略朝鮮的開始。

1876年日朝條約簽訂場景

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日本與清朝發生甲午戰爭,清朝敗給日本,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臺灣割讓給日本,而李氏朝鮮不再是清朝的藩屬國。甲午戰爭次年(1895年),日本派遣樺山資紀接收臺灣成為殖民地。歷經八國聯軍(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日俄戰爭(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朝鮮半島因此成為日本殖民地,庫頁島南部則納入大日本帝國版圖。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完成日本帝國主義。

軍事

明治天皇在位期間,擴軍備戰,推行軍國主義道路。從19世紀80年代起,日本以中國為假想敵,不斷進行擴軍備戰。在天皇的支持下,到1893年,陸軍總兵力達到23萬人。海軍已有大小艦艇55艘,總噸位達7萬多噸。隨著軍費開支的逐年增多,日本議會不斷有人反對。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的第四屆議會再次削減海軍軍費,明治天皇便自己拿出30萬元,又要文武官員在6年內交納其俸祿的十分之一,以彌補建造軍艦的不足費用。此後日本於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戰勝了中國,確立了自己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十年後,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又通過日俄戰爭打敗俄國,使自己正式跨入了帝國主義國家的行列,成為了世界性的大國。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日本又正式吞併了朝鮮。

文化

人才政策

明治年間, 日本政府僱用大批外籍專家從事各個領域的工作。從安政七年(1860年)至大正三年(1914年)間, 日本聘請的外籍專家中, 單有姓名可考的就在1100人以上。其中最多的是工部省, 從明治元年(1868年)到明治八年(1875年), 工部省聘請外籍專家達588人之多。

同時, 明治政府給予西方技術專家和技師非常優厚的待遇, 以期留住人才。例如, 當時日本唯一的高等學府——東京大學給予外籍專家的薪俸佔該校全年預算的1/3。一般的外籍教師的薪俸也都比日本高級官員高, 政府所聘外籍教師月薪最低為800日元、最高為2000日元, 而當時明治政府中最高薪金的大臣月薪只有800日元。在後來發布的有關小學教育員名稱及待遇的 “敕令”中准予小學教員享受等同判任文官的待遇。由此可知, 明治政府在財政上對教育給予了巨大的支持, 這成為教育迅速發展的基石[30] 。

教育制度

明治五年(1872年)8月頒佈的 《學制》令是明治政府進行教育改革的開始, 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的教育改革的開端。

《學制》明確宣佈從小學抓起。為在全國普及小學, 政府把全國分成8個大學區, 每個大學區劃分為32箇中學區, 每個中學區劃分為310個小學區, 形成一個統一的全國教育網, 使每一個適齡人都能在學校學習。為了真正普及初等教育, 明治政府實行初等義務教育, 並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中心環節。政府強調, 凡 6 歲以上兒童均需讀完小學, 女子與男子享有同樣的受教育權利; 凡拒絕送子女入學的父母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由於中央政府督促地方政府提高兒童入學率, 而地方又普遍採取鼓勵、勸誘、強壓等措施來促使民眾送子女上學, 使得小學入學率迅速上升。在教學內容方面, 日本仿效法、美等國, 以近代新知識取代 “四書五經”, 強調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為了滿足學生數量迅速增長的需要, 政府還興辦了大量的師範學校由其培養教師。

經濟

為了貫徹執行“殖產興業”的方針,扶植資本主義成長,明治政府決定大力創辦國營企業,由國家帶頭實行資本主義工業化。為此,明治政府首先接收了封建時期幕府和各藩經營的軍工企業和礦山,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加以改造、充實和擴大,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兩大陸軍工廠(東京炮兵工廠、大阪炮兵工廠)和兩大海軍工廠(築地海軍兵工廠、橫須賀海軍兵工廠),分別隸屬於陸軍省和海軍省,成為明治初年日本近代軍事工業的基礎。明治初年創辦國營軍事工業的直接目的,是為“富國強兵”生產武器設備。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卻成了日本建立資本主義大工業的主導力量,為國民經濟的資本主義化生產了一大批生產設備。如橫須賀海軍工廠於明治二年(1869年)為生野礦山製造了幾十種採礦機械,明治十三年(1880年)以後又製造了供兩千錠紡紗廠使用的水車動力渦輪機。大阪炮兵工廠也為紡織廠製造了許多機床、齒輪及其他機械用具,這對日本後來出現的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明治三年(1870年)12月12日工部省成立,成為推行“殖產興業”政策的中心。它接管了大部分從前屬於各省的官營工礦企業,並創辦了一些新企業。明治四年(1871年),已由長崎府接管的幕府“長崎制鐵所”轉歸工部省管轄,被改建為長崎造船所。在法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這家造船所到明治十二年(1879年)已建成船塢、鍛造、銅工和鍋爐等車間。明治四年(1871年),工部省還接管了原佐賀藩創辦的加州制鐵所,後改名為兵庫造船所,除修造船舶外還生產各種機器。同年底,工部省又利用佐賀藩交出的機器設備,創辦了一家制造機器的企業。該廠以蒸汽為動力,由鑄造、模型、鍛造、鍋爐等車間組成,共擁有各種機器設備139種,其產品包括鍋爐、汽褪、起重機、抽水機等工作機械,以及精米、制絲、製茶、紡紗、製糖器械等農產品加工機械用具,共百餘種。儘管產品大部分是仿製品,也比較落後,但對其他工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這些都是東亞同一時期其他君主無法比擬的。


唐明國亮


日本明治維新(1868),是世界史上一大奇蹟。一個又小又窮,資源貧乏的封建國家,僅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便實現了社會、經濟、軍事多方面的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切,都和“明治”這個年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慶應三年,1867年(慶應3年)倒幕運動開展之際,孝明天皇驟然死去,睦仁十六歲繼承皇位。翌年1月9日,舉行踐祚典禮。在革命份子的鼓舞之下,12月9日斷然實行“王政復古”。慶應四年(1868)1月,倒幕派發動政變,迫使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交給天皇睦仁。1868年3月發佈《五條誓約》,9月改元明治,採取“一世一元制”。同年7月改稱江戶為東京,翌年以舊江戶城為皇宮,總攬統治大權。明治新政府的官僚在天皇權威的基礎上保持政權。接著,倒幕軍在京都附近打敗幕府軍,不久又進佔江戶。7月,天皇睦仁將江戶改名為東京。8月27日舉行即位典禮,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年號取自《易經》,聖人南面聽天下,嚮明而治)。10月,明治天皇抵達東京執政。12月,返回京都,與一條美子(昭憲皇太后)舉行大婚之禮。明治二年(1869)明治天皇再度抵達東京,並定東京為首都,以圖一新人心。接著,在明治政府推動下,接二連三的推出版籍奉還、廢藩制縣、制定徵兵令等前所未有的大改革。1869年宣佈“版籍奉還”(版是領地,籍指戶籍),1871年實行廢藩置縣,1873年著手地稅改革。1881年(明治14年)發佈《軍人敕諭》。1889年制訂《大日本帝國憲法》和《皇室典範》。1889年頒佈帝國憲法,1890年召開帝國議會。其中與天皇地位最有關的就是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制定。1890年10月發佈《教育敕語》。這些形成近代天皇制國家的基本法律和意識形態的支柱。

1882年頒佈《軍人敕諭》,強調效忠天皇的建軍思想。派遣伊藤博文赴歐洲考察制憲,貫徹天皇主權、憲法欽定的立憲原則。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得以確立他的權力。1890年頒佈《教育敕語》,推行封建的軍國主義的教育方針。1893年下達造艦詔書,帶頭實行擴軍備戰。1894-1895年親自指揮甲午中日戰爭。1904-1905年又發佈宣戰詔書,挑起日俄戰爭。

對外,明治天皇於1894—1895年發動中日甲午戰爭,1904—1905年進行日俄戰爭。隨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明治天皇越發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明治四十五年(1912)7月30日凌晨零時四十三分,明治天皇由於尿毒症去世,享年61歲(虛歲)。他在位四十五年期間,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走上了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的道路。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日本近代國家誕生的同義字。明治天皇的陵墓為京都的伏見桃山陵。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因糖尿病去世,虛齡六十。在位期間,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走上軍國主義、帝國主義道路。大正三年(1914年),昭憲皇太后去世,日本政府建立明治神宮,把明治天皇神格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