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投名狀》?

統治心靈

最近因為聽個很多關於《投名狀》在豆瓣上評分不公正的言論,為了確認特意重新看完。雖說不該連七分都不到,但我也認為這是部看起來唬人的電影,分低也並非全然沒有道理。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因魁字營背叛,敗軍之將龐青雲假死逃生,飢寒交迫時被一女子蓮生所救並相愛。隨後,龐青雲結識了土匪兄弟趙二虎和秦武陽,立下投名狀結為兄弟共同參軍,同時也發現蓮生是趙二虎青梅竹馬的髮妻。在腐敗朝廷權利鬥爭的夾縫裡,兄弟三人多次鋌而走險,成功壓倒魁字營,打下南京,平布青雲。然而卻敵不過朝廷教唆,兄弟相殘,龐設計殺死趙。龐蓮兩人也姦情暴露,都死在秦手,龐遭人暗算,秦被凌遲處死。
這個故事講的並不算成功,所以總結起來很費勁。


本來是講兄弟三人如何費盡心思為朝廷效力,為百姓謀福,可生生插入的龐青雲和蓮生的狗血感情卻成為了秦武陽刺龐的動機,實際上挺拉低影片的格局的。


電影的確有很多優秀的攝影,拍的很有風格,對朝廷之虛偽腐敗的描繪點到即止,包括用鬥雞遊戲、戲曲和戰爭情節穿插製造令人唏噓的情緒反差,都做的像一部好電影。但也只停留在像,內核空虛,沒什麼認同感。
在歷史上的“刺馬案”


,總督馬的確是敗軍之將,被土匪俘虜後結拜,假裝收復失地反而飛黃騰達,足見當時清廷的腐敗。在真實的故事中,馬是順流而下,而陳可辛導演將其改為逆流而上。不得不說,的確增加了戲劇性,但是卻經不起推敲。

龐青雲為了自己能造福百姓,甚至可以殺害自己的兄弟,如此大義的人卻和兄弟的夫人偷奸?可能性固然是有的,但是要導演給出來,或者好歹也掙扎一下,讓人看完了以後自己去思考可不可能就已經塑造失敗了。按照戰場裡龐青雲追著蓮生的情節,明顯蓮生才是無辜被拖下水的人吧?且說到這層大義上,影片也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這個人物本身就顯得虛假。



趙二虎從小就對蓮生仗義相救,秉承簡單的信義,至死都沒有意識到殺他的人是兄長,這是立得住的。秦武陽性格樂觀單純,被大哥龐青雲描繪的美好打動,要做英雄,同時對投名狀信服這也立得住。唯獨龐青雲找不到他的線條在哪,被背叛後死裡逃生,盔甲都賣了,卻一抓到機會就帶人重新報銷朝廷。如果按照真實世界的時間線可以發生很多事,能這樣做的確合理。但是電影就是電影,至少要給出剛死裡逃生時內心的不甘心或者讓他重拾念頭的情節。



所以說這部電影就是為了塑造某種韻味,以為自己拍的隱晦,其實沒有把握好拍成了含糊其辭。


職業影迷牛哄哄

對敵人的承諾


鼓吹誠信的《投名狀》居然開起了不講誠信的玩笑:預告片的“搶錢、搶糧、搶娘們”變成了公映版的“搶錢、搶糧、搶地盤”,公然破壞商業規則、貨不對碼、毫無信義,影迷目瞪口呆:好霸道的審查剪刀!管你怎麼拍,隨我怎麼剪。

影片的不足顯而易見:莫名其妙地讓一臉苦像的徐靜蕾出演禍水紅顏,毫無說服力;諸多細節、包括服裝道具的失真和滑稽可笑,戰爭場面不夠震撼。投資在片酬上花得太多,不請劉天王又怕票房沒有保證,望眼欲穿的南京大戰只好走走過場----

《投名狀》再一次表明大陸電影體系(包括審查制度)、製作團隊和好萊塢在整體上的差距。但我真正想說的不是這些。我想說的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看一遍這個電影。

屍山血海堆砌的《投名狀》,隱藏不住一片脈脈溫情:繼美化獨裁的《英雄》和奇爛無比的《無極》等垃圾之後,有個叫陳可辛的導演終於不再把觀眾當傻瓜,試圖講述一個值得講述的故事,徹底戳穿為窮人打天下的彌天大謊,表達對契約精神的終極渴望。

國人從古至今的悲劇在於:需要赴湯蹈火、同舟共濟的時候,什麼承諾都敢許,因為不必兌現,一切都是海市蜃樓。

更大的悲劇在於:無數群眾演員出錢出力賣命上演這一永不落幕的大戲!沒有契約精神建構的誠信文化,國人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上當,要麼騙人;騙人也許不會成功,被騙肯定處境悲慘。

一切的落後最終要歸結到哲學的貧困、文化的落後:

上對下不守誠信,官對民不講誠信,因為不守誠信並不會立刻受到懲罰,有立竿見影的豐厚回報。而一旦弱者強大到擁有要求講誠信的資本,因為失望和憤怒,暴力成為唯一的選擇,沒有談判的容身之地。

只能又推倒重來,週而復始地陷入誠信危機,誘發暴力革命。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缺乏誠信的瞎折騰的歷史,社會運營成本太高,進步異常緩慢。

內聖外王、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家庭倫理比附政治倫理、以德治國,效忠皇權淹沒了對自由、平等的追求,無法形成以契約關係為基礎的公民社會,只能是以個人關係為紐帶的人情社會。

看到二哥拼著老命都要去捍衛對敵人許下的諾言,三弟哭著喊著不顧一切地要去兌現投名狀,觀眾能夠體會到導演的良苦用心嗎?一個人或一個集團對敵人背信棄義,同樣會對自己人痛下殺手。

出於權益之計破壞神聖的契約,而又不受應有的懲罰,契約就成了弱肉強食的絞索和卑鄙者暢通無阻的空頭支票。

感謝陳可辛!《投名狀》證明在收回投資,並進而盈利的巨大壓力下,導演在題材選擇、價值取向上,仍然遊刃有餘,用不著像《英雄》一樣無恥地歌頌暴君,向權力獻媚。

陳可辛刻意將影片的高潮背景設置為“蘇州殺降”事件(太平天國蘇州保衛戰),當然有他的理由。他究竟要喚醒人們怎樣的回憶?

蘇州保衛戰裡的二哥是一箇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名字:戈登,洋槍隊(美其名曰常勝軍)第三任管帶,雙手沾滿太平軍鮮血的劊子手(“惡貫滿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蘇丹起義軍打死”);

背信棄義的大哥則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李鴻章,時任江蘇巡撫,非常欣賞而立之年的戈登少校: “看這個英國人戰鬥,真是疲憊的眼看見美景,沉重的心喜獲甘露……如果有什麼能和曾國藩的學識一樣讓我敬佩,那就是這個英國軍官的指揮才能。”

1863年11月中旬,蘇州保衛戰激戰正酣。素與太平軍主將慕王譚紹光不和的納王郜永寬等四王、四大天將,與江西贛鎮總兵程學啟秘密定下降約,後者承諾保證郜及部下性命,戈登居間做保,雙方都認為他最講信用。納降得到了李鴻章的認可。

12月4日,郜永寬刺殺譚紹光,李鴻章順利拿下蘇州,設鴻門宴殺了八個降將。與此同時,淮軍在城內大開殺戒。

與電影中表現的一樣,已經解除武裝的數萬太平軍將士被屠殺。戈登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最無恥的背信棄義,提著洋槍到處找李鴻章,要和他決鬥以挽回自己的名譽,並下達最後通牒,要求李鴻章下臺,不然他就率常勝軍進攻淮軍,將蘇州還給太平軍。同時給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寫信,要求英國政府出面迫使李鴻章下臺。

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官員代表列強及所有外國僑民簽署了一項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指其“殺降”是對人性的徹底背叛,列強很可能不會再幫助清政府,撤回洋槍隊。

殺人如麻的李鴻章萬萬沒有想到,這點“小事”會激起老外如此強烈的反應,釀成重大的外交事件,趕緊四處疏通、上下打點。

朝廷賞賜下來,戈登被封提督,賜穿黃馬褂,戴孔雀花翎。戈登向英國公使布魯斯提交辭呈,被再三挽留。戈登拒絕接受李鴻章的萬兩白銀的賞金和朝庭的一系列封賞:“由於攻佔蘇州後所發生的情況,我不能接受任何標誌皇帝陛下賞識的東西。”

殺降事件引發的滿清外交危機,是兩種文化觀念撞擊的結果。英國的崛起,端賴1215年制定的《大憲章》和建立在契約文化上的公民社會。沒有什麼比背信棄義更糟糕的事情了。

不兌現對敵人的承諾,實質上是對原則的踐踏。充滿恥辱的近代史表明,聰明的善於靈活掌握的國人,根本就不是古板的按原則辦事、講究信用的老外的對手。後者以不守信用、破壞規則為奇恥大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會運轉的成本,卻屢遭愚昧的國人的嘲笑。

30年之後,日清海戰爆發,滿清巨資打造、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被聯合艦隊打得全軍覆沒,被迫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落後的文化結合堅船利炮,只是讓慘敗更為醒目。 哪怕是對敵人的承諾也必須兌現,這就是《投名狀》帶給人們的啟示。


小子觀世界

這是一部被低估了10年,純在的中國大片。

對陳可辛而言,《投名狀》是他拍電影以來最強烈的一次表達與訴求。

這個拍出了《甜蜜蜜》的導演,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被觀眾詬病,江郎才掩,黔驢技窮。直到《投名狀》。

這部被業內稱之為“最不陳可辛”的作品,讓他拍得最不快樂的作品,成了他導演生涯裡唯一一部在電影藝術成就和高度上,超越了《甜蜜蜜》電影。

並在之後的十年中,再沒有任何一個北上的香港導演拍出過這樣一部純粹的“中國式大片”。

《投名狀》,改編自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也是“刺馬案”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

這個版本,本身有一定“先生說戲”的成分,因為加了不少坊間演義的枝葉,對世事的嘲諷。

對於實用主義者的陳可辛而言,在之前的各種影視版本中被劃重點的叔嫂通姦,兄弟情義等橋段,顯然勾不起他想要和電影對話的慾望。

但如果直白的走“刺馬案”間接導致晚清滅亡這方向,無疑過不了當年的審批。

所以,表面圓滑,深諳市場運作的陳可辛,走了一條暗度陳倉的路。

也就是他所說的表面妥協,內在絕不,不然他連可監製,絕不導。

既然《投名狀》不能直接講“大清亡了”,那就間接隱諱的來說。

因為,晚清之喪亂,離不開人心之喪亂。

看《投名狀》,就是在看人性被人心榨乾後的物極必反。

是在看當真相違背了世間常理的反抗或妥協。

比如當大狗子和二狗子玷汙民女,並不是想讓人糾結於殺或不殺。

色慾就是人慾,人慾是人性的本能。

該殺的是“進城之後搶三天”這種人性喪亂後種下的規矩。

就好比立投名狀要用他人血來以示忠誠,除兄弟外他人皆可殺。

《投名狀》下的晚清,就如一盤殘棋,拿自己命,或他人命,賭自己的身後命、身後名。

姜午陽第一次帶龐青雲搶糧,龐青雲教他“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那一刻在龐青雲的臉上,出現三種複雜情緒:“殘忍之後是不忍,然後是自我懷疑。”

他知道要搶本不該搶的糧,殺不該殺的人。

可他找不到不同流合汙的理由。

他知道,姜武陽說的對:“餓都快餓死了,管它是誰的糧。”

魁字營進山搶糧的那晚,當領頭兒的官兵兩馬鞭抽在趙二虎臉上時,藏在人堆兒裡的龐青雲,細微的點了下頭,他並不是在擔憂。

而是從那一刻,他就清楚並盤算著一件事兒,他可以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去對理想主義進行操縱。

他知道趙二虎和姜午陽身上那種對於理想不計代價付出的狂熱,是他可以拿來賭身後名的絕佳武器。所以,他勸大夥投軍,立投名狀,給所有信任崇拜跟隨他的人畫一張永遠無法實現的大餅。

就如立投名狀本身,悲劇的產生就來自於理想在成為現實過程中的不被允許,那種狂熱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瞬間。

所以,當理想主義者使蠻力延長瞬間,代價就是付出生命。

但更悲劇和現實的是,身為實用主義者的龐青雲在代表晚清的三官眼裡,其實就是他自己所操縱的趙二虎和姜午陽。

他不知道,他破南京,被加封兩江總督,要求慈禧免除兩江轄區的賦稅,也就是在葬送“晚清眼中”的剩餘價值。

他不知道,他才是真正的實用主義者拿來賭身後名的絕佳武器。

他忘自己從死人堆裡爬出來之前,也曾是理想主義者。

他在死前笑著,眼含淚光,讓姜午陽以投名狀名義下手,其實就是在維護這份理想主義。

可惜,“晚清”可以改變任何人,但人改變不了“晚清”。

當然,除了這些,《投名狀》還有很多觀眾不知道的。

很大程度上,《投名狀》是陳可辛的自白。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很多稱之為經久不敗的電影中都具有的核心。

一個敢於自我解剖,載有意念和野心的自白式作品,往往能讓一個導演達到一定的文學藝術高度。

比如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自白,張藝謀在《活著》裡的自白,陳凱歌在《霸王別姬》裡的自白等等。

陳可辛本身是實用主義者,他講功利,講商業。

但曾經的《甜蜜蜜》與《如果愛》,以及《投名狀》都無不證明了他內心也有不肯妥協的理想主義。就好比他說自己從小就對友情兄弟情這事產生懷疑,但懷疑不代表他看得不重,反而是因為他看得太重。

所以,如果你還在說《投名狀》是一部最不陳可辛的作品,那你沒真正讀懂陳可辛。

回想在《投名狀》之前,真正把觀眾從“家庭影院”拉到戲院的中國式大片只有老謀子的《英雄》有這樣的魄力。

而《投名狀》揹負著陳可辛對於怎麼把觀眾拉回戲院看大片的執著。

我們一直在糾結,要怎麼挖掘開拓本土題材,要拍出能跟中國觀眾建立交流語境的電影,拍出中國電影人才能拍出的電影。

其實,被豆瓣的偽文青們只給了6.9分的《投名狀》早就做到了。


電影縱貫線

我想說,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然而在豆瓣,這部電影的評價並不好,有高達九萬人評論,卻只有6.8分的評分,也許這個分數放到現在已經非常不錯,因為現在的國產爛片太多。


首先說演員,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他們真的把兄弟的形象詮釋得太完美了。而且他們三個人,在這部戲中的演技簡直炸裂,那種高手對決的感覺真的很爽。

而且,怎麼說,內地上映的時候,刪除了一些情節,所以有些觀眾看的時候有些摸不到頭腦,實際上,完整版是很好的。
總的來說,真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娛樂星話

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只不過許多人搞不懂。大多數人比較幼稚,看電影只喜歡滿足自己的一絲慾望,比如對愛情的慾望,導致喜歡一些莫名的愛情電影,裡面的橋段不知道有多少扯淡的地方,或者武俠電影,描述出有幾個武功天下無敵,分分鐘秒殺皇帝的大俠爭鬥之後歸隱山林,這些比較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投名狀則展現了各個不同人的想法願望與現實的做法及差距,特別是李連杰演的大哥,心繫天下最後卻慘死的情況,這最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懂政治,功夫好,會打仗,最後什麼都得不到,還被暗殺。其實他也客觀反映了現在普通人的愚蠢,不懂政治,卻只會罵政治家黑暗,不懂貪官,卻只會罵貪官貪,卻不知道反思,自己才是罪惡的根源,平民罵貪官,不喜歡貪官只是因為貪官幫的是少數人而自己不在其中之列,如果幫他自己辦事就高興還來不及,遇上不公平的時候想要個清官好官幫忙平冤昭雪,解決問題,而清官卻經常被別人陷害時卻不幫忙,只會罵人。這種反映現實及人性的電影應該多拍,幫助人們認識本性,改正本性。


在下衛莊

投名狀就是投名狀,加入世界的投名狀。數數殺了多少人,普世道德也需要人頭的。

這部電影還是理解的比較透徹的。大災來了誰也比不了,官僚也就是一技術環節。一線生機終被自己道德不過關葬送,死亡之下的忠義就是生機。看似安全了

其實蹦的更快。安全警惕性下降,鄙視你的因素還在,刀兵只是讓你神經繃緊,一放鬆就完了。負面一來,那就難說。數數少生了幾億人,你就知道咱投名狀交的多足。虎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