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投名状》?

统治心灵

最近因为听个很多关于《投名状》在豆瓣上评分不公正的言论,为了确认特意重新看完。虽说不该连七分都不到,但我也认为这是部看起来唬人的电影,分低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因魁字营背叛,败军之将庞青云假死逃生,饥寒交迫时被一女子莲生所救并相爱。随后,庞青云结识了土匪兄弟赵二虎和秦武阳,立下投名状结为兄弟共同参军,同时也发现莲生是赵二虎青梅竹马的发妻。在腐败朝廷权利斗争的夹缝里,兄弟三人多次铤而走险,成功压倒魁字营,打下南京,平布青云。然而却敌不过朝廷教唆,兄弟相残,庞设计杀死赵。庞莲两人也奸情暴露,都死在秦手,庞遭人暗算,秦被凌迟处死。
这个故事讲的并不算成功,所以总结起来很费劲。


本来是讲兄弟三人如何费尽心思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可生生插入的庞青云和莲生的狗血感情却成为了秦武阳刺庞的动机,实际上挺拉低影片的格局的。


电影的确有很多优秀的摄影,拍的很有风格,对朝廷之虚伪腐败的描绘点到即止,包括用斗鸡游戏、戏曲和战争情节穿插制造令人唏嘘的情绪反差,都做的像一部好电影。但也只停留在像,内核空虚,没什么认同感。
在历史上的“刺马案”


,总督马的确是败军之将,被土匪俘虏后结拜,假装收复失地反而飞黄腾达,足见当时清廷的腐败。在真实的故事中,马是顺流而下,而陈可辛导演将其改为逆流而上。不得不说,的确增加了戏剧性,但是却经不起推敲。

庞青云为了自己能造福百姓,甚至可以杀害自己的兄弟,如此大义的人却和兄弟的夫人偷奸?可能性固然是有的,但是要导演给出来,或者好歹也挣扎一下,让人看完了以后自己去思考可不可能就已经塑造失败了。按照战场里庞青云追着莲生的情节,明显莲生才是无辜被拖下水的人吧?且说到这层大义上,影片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人物本身就显得虚假。



赵二虎从小就对莲生仗义相救,秉承简单的信义,至死都没有意识到杀他的人是兄长,这是立得住的。秦武阳性格乐观单纯,被大哥庞青云描绘的美好打动,要做英雄,同时对投名状信服这也立得住。唯独庞青云找不到他的线条在哪,被背叛后死里逃生,盔甲都卖了,却一抓到机会就带人重新报销朝廷。如果按照真实世界的时间线可以发生很多事,能这样做的确合理。但是电影就是电影,至少要给出刚死里逃生时内心的不甘心或者让他重拾念头的情节。



所以说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塑造某种韵味,以为自己拍的隐晦,其实没有把握好拍成了含糊其辞。


职业影迷牛哄哄

对敌人的承诺


鼓吹诚信的《投名状》居然开起了不讲诚信的玩笑:预告片的“抢钱、抢粮、抢娘们”变成了公映版的“抢钱、抢粮、抢地盘”,公然破坏商业规则、货不对码、毫无信义,影迷目瞪口呆:好霸道的审查剪刀!管你怎么拍,随我怎么剪。

影片的不足显而易见:莫名其妙地让一脸苦像的徐静蕾出演祸水红颜,毫无说服力;诸多细节、包括服装道具的失真和滑稽可笑,战争场面不够震撼。投资在片酬上花得太多,不请刘天王又怕票房没有保证,望眼欲穿的南京大战只好走走过场----

《投名状》再一次表明大陆电影体系(包括审查制度)、制作团队和好莱坞在整体上的差距。但我真正想说的不是这些。我想说的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一遍这个电影。

尸山血海堆砌的《投名状》,隐藏不住一片脉脉温情:继美化独裁的《英雄》和奇烂无比的《无极》等垃圾之后,有个叫陈可辛的导演终于不再把观众当傻瓜,试图讲述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彻底戳穿为穷人打天下的弥天大谎,表达对契约精神的终极渴望。

国人从古至今的悲剧在于:需要赴汤蹈火、同舟共济的时候,什么承诺都敢许,因为不必兑现,一切都是海市蜃楼。

更大的悲剧在于:无数群众演员出钱出力卖命上演这一永不落幕的大戏!没有契约精神建构的诚信文化,国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上当,要么骗人;骗人也许不会成功,被骗肯定处境悲惨。

一切的落后最终要归结到哲学的贫困、文化的落后:

上对下不守诚信,官对民不讲诚信,因为不守诚信并不会立刻受到惩罚,有立竿见影的丰厚回报。而一旦弱者强大到拥有要求讲诚信的资本,因为失望和愤怒,暴力成为唯一的选择,没有谈判的容身之地。

只能又推倒重来,周而复始地陷入诚信危机,诱发暴力革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缺乏诚信的瞎折腾的历史,社会运营成本太高,进步异常缓慢。

内圣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家庭伦理比附政治伦理、以德治国,效忠皇权淹没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无法形成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只能是以个人关系为纽带的人情社会。

看到二哥拼着老命都要去捍卫对敌人许下的诺言,三弟哭着喊着不顾一切地要去兑现投名状,观众能够体会到导演的良苦用心吗?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对敌人背信弃义,同样会对自己人痛下杀手。

出于权益之计破坏神圣的契约,而又不受应有的惩罚,契约就成了弱肉强食的绞索和卑鄙者畅通无阻的空头支票。

感谢陈可辛!《投名状》证明在收回投资,并进而盈利的巨大压力下,导演在题材选择、价值取向上,仍然游刃有余,用不着像《英雄》一样无耻地歌颂暴君,向权力献媚。

陈可辛刻意将影片的高潮背景设置为“苏州杀降”事件(太平天国苏州保卫战),当然有他的理由。他究竟要唤醒人们怎样的回忆?

苏州保卫战里的二哥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戈登,洋枪队(美其名曰常胜军)第三任管带,双手沾满太平军鲜血的刽子手(“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

背信弃义的大哥则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李鸿章,时任江苏巡抚,非常欣赏而立之年的戈登少校: “看这个英国人战斗,真是疲惫的眼看见美景,沉重的心喜获甘露……如果有什么能和曾国藩的学识一样让我敬佩,那就是这个英国军官的指挥才能。”

1863年11月中旬,苏州保卫战激战正酣。素与太平军主将慕王谭绍光不和的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大天将,与江西赣镇总兵程学启秘密定下降约,后者承诺保证郜及部下性命,戈登居间做保,双方都认为他最讲信用。纳降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

12月4日,郜永宽刺杀谭绍光,李鸿章顺利拿下苏州,设鸿门宴杀了八个降将。与此同时,淮军在城内大开杀戒。

与电影中表现的一样,已经解除武装的数万太平军将士被屠杀。戈登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提着洋枪到处找李鸿章,要和他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并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将苏州还给太平军。同时给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写信,要求英国政府出面迫使李鸿章下台。

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的彻底背叛,列强很可能不会再帮助清政府,撤回洋枪队。

杀人如麻的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这点“小事”会激起老外如此强烈的反应,酿成重大的外交事件,赶紧四处疏通、上下打点。

朝廷赏赐下来,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戴孔雀花翎。戈登向英国公使布鲁斯提交辞呈,被再三挽留。戈登拒绝接受李鸿章的万两白银的赏金和朝庭的一系列封赏:“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杀降事件引发的满清外交危机,是两种文化观念撞击的结果。英国的崛起,端赖1215年制定的《大宪章》和建立在契约文化上的公民社会。没有什么比背信弃义更糟糕的事情了。

不兑现对敌人的承诺,实质上是对原则的践踏。充满耻辱的近代史表明,聪明的善于灵活掌握的国人,根本就不是古板的按原则办事、讲究信用的老外的对手。后者以不守信用、破坏规则为奇耻大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会运转的成本,却屡遭愚昧的国人的嘲笑。

30年之后,日清海战爆发,满清巨资打造、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被联合舰队打得全军覆没,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落后的文化结合坚船利炮,只是让惨败更为醒目。 哪怕是对敌人的承诺也必须兑现,这就是《投名状》带给人们的启示。


小子观世界

这是一部被低估了10年,纯在的中国大片。

对陈可辛而言,《投名状》是他拍电影以来最强烈的一次表达与诉求。

这个拍出了《甜蜜蜜》的导演,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观众诟病,江郎才掩,黔驴技穷。直到《投名状》。

这部被业内称之为“最不陈可辛”的作品,让他拍得最不快乐的作品,成了他导演生涯里唯一一部在电影艺术成就和高度上,超越了《甜蜜蜜》电影。

并在之后的十年中,再没有任何一个北上的香港导演拍出过这样一部纯粹的“中国式大片”。

《投名状》,改编自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也是“刺马案”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

这个版本,本身有一定“先生说戏”的成分,因为加了不少坊间演义的枝叶,对世事的嘲讽。

对于实用主义者的陈可辛而言,在之前的各种影视版本中被划重点的叔嫂通奸,兄弟情义等桥段,显然勾不起他想要和电影对话的欲望。

但如果直白的走“刺马案”间接导致晚清灭亡这方向,无疑过不了当年的审批。

所以,表面圆滑,深谙市场运作的陈可辛,走了一条暗度陈仓的路。

也就是他所说的表面妥协,内在绝不,不然他连可监制,绝不导。

既然《投名状》不能直接讲“大清亡了”,那就间接隐讳的来说。

因为,晚清之丧乱,离不开人心之丧乱。

看《投名状》,就是在看人性被人心榨干后的物极必反。

是在看当真相违背了世间常理的反抗或妥协。

比如当大狗子和二狗子玷污民女,并不是想让人纠结于杀或不杀。

色欲就是人欲,人欲是人性的本能。

该杀的是“进城之后抢三天”这种人性丧乱后种下的规矩。

就好比立投名状要用他人血来以示忠诚,除兄弟外他人皆可杀。

《投名状》下的晚清,就如一盘残棋,拿自己命,或他人命,赌自己的身后命、身后名。

姜午阳第一次带庞青云抢粮,庞青云教他“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那一刻在庞青云的脸上,出现三种复杂情绪:“残忍之后是不忍,然后是自我怀疑。”

他知道要抢本不该抢的粮,杀不该杀的人。

可他找不到不同流合污的理由。

他知道,姜武阳说的对:“饿都快饿死了,管它是谁的粮。”

魁字营进山抢粮的那晚,当领头儿的官兵两马鞭抽在赵二虎脸上时,藏在人堆儿里的庞青云,细微的点了下头,他并不是在担忧。

而是从那一刻,他就清楚并盘算着一件事儿,他可以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去对理想主义进行操纵。

他知道赵二虎和姜午阳身上那种对于理想不计代价付出的狂热,是他可以拿来赌身后名的绝佳武器。所以,他劝大伙投军,立投名状,给所有信任崇拜跟随他的人画一张永远无法实现的大饼。

就如立投名状本身,悲剧的产生就来自于理想在成为现实过程中的不被允许,那种狂热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瞬间。

所以,当理想主义者使蛮力延长瞬间,代价就是付出生命。

但更悲剧和现实的是,身为实用主义者的庞青云在代表晚清的三官眼里,其实就是他自己所操纵的赵二虎和姜午阳。

他不知道,他破南京,被加封两江总督,要求慈禧免除两江辖区的赋税,也就是在葬送“晚清眼中”的剩余价值。

他不知道,他才是真正的实用主义者拿来赌身后名的绝佳武器。

他忘自己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之前,也曾是理想主义者。

他在死前笑着,眼含泪光,让姜午阳以投名状名义下手,其实就是在维护这份理想主义。

可惜,“晚清”可以改变任何人,但人改变不了“晚清”。

当然,除了这些,《投名状》还有很多观众不知道的。

很大程度上,《投名状》是陈可辛的自白。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很多称之为经久不败的电影中都具有的核心。

一个敢于自我解剖,载有意念和野心的自白式作品,往往能让一个导演达到一定的文学艺术高度。

比如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自白,张艺谋在《活着》里的自白,陈凯歌在《霸王别姬》里的自白等等。

陈可辛本身是实用主义者,他讲功利,讲商业。

但曾经的《甜蜜蜜》与《如果爱》,以及《投名状》都无不证明了他内心也有不肯妥协的理想主义。就好比他说自己从小就对友情兄弟情这事产生怀疑,但怀疑不代表他看得不重,反而是因为他看得太重。

所以,如果你还在说《投名状》是一部最不陈可辛的作品,那你没真正读懂陈可辛。

回想在《投名状》之前,真正把观众从“家庭影院”拉到戏院的中国式大片只有老谋子的《英雄》有这样的魄力。

而《投名状》背负着陈可辛对于怎么把观众拉回戏院看大片的执着。

我们一直在纠结,要怎么挖掘开拓本土题材,要拍出能跟中国观众建立交流语境的电影,拍出中国电影人才能拍出的电影。

其实,被豆瓣的伪文青们只给了6.9分的《投名状》早就做到了。


电影纵贯线

我想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然而在豆瓣,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好,有高达九万人评论,却只有6.8分的评分,也许这个分数放到现在已经非常不错,因为现在的国产烂片太多。


首先说演员,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他们真的把兄弟的形象诠释得太完美了。而且他们三个人,在这部戏中的演技简直炸裂,那种高手对决的感觉真的很爽。

而且,怎么说,内地上映的时候,删除了一些情节,所以有些观众看的时候有些摸不到头脑,实际上,完整版是很好的。
总的来说,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娱乐星话

其实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只不过许多人搞不懂。大多数人比较幼稚,看电影只喜欢满足自己的一丝欲望,比如对爱情的欲望,导致喜欢一些莫名的爱情电影,里面的桥段不知道有多少扯淡的地方,或者武侠电影,描述出有几个武功天下无敌,分分钟秒杀皇帝的大侠争斗之后归隐山林,这些比较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投名状则展现了各个不同人的想法愿望与现实的做法及差距,特别是李连杰演的大哥,心系天下最后却惨死的情况,这最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懂政治,功夫好,会打仗,最后什么都得不到,还被暗杀。其实他也客观反映了现在普通人的愚蠢,不懂政治,却只会骂政治家黑暗,不懂贪官,却只会骂贪官贪,却不知道反思,自己才是罪恶的根源,平民骂贪官,不喜欢贪官只是因为贪官帮的是少数人而自己不在其中之列,如果帮他自己办事就高兴还来不及,遇上不公平的时候想要个清官好官帮忙平冤昭雪,解决问题,而清官却经常被别人陷害时却不帮忙,只会骂人。这种反映现实及人性的电影应该多拍,帮助人们认识本性,改正本性。


在下卫庄

投名状就是投名状,加入世界的投名状。数数杀了多少人,普世道德也需要人头的。

这部电影还是理解的比较透彻的。大灾来了谁也比不了,官僚也就是一技术环节。一线生机终被自己道德不过关葬送,死亡之下的忠义就是生机。看似安全了

其实蹦的更快。安全警惕性下降,鄙视你的因素还在,刀兵只是让你神经绷紧,一放松就完了。负面一来,那就难说。数数少生了几亿人,你就知道咱投名状交的多足。虎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