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不杀溥仪及满清皇室,是出于哪些考虑?

Lost-学不会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首义成功,南方数省闻风纷纷响应,辛亥革命的风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清廷急忙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精锐的北洋六镇军队南下平叛,可北洋军是由袁世凯一手带出来的,官兵心里只有袁,对满族将领阳奉阴违,甚至拒绝服从其号令,摄政王载沣万般无奈,只好接受徐世昌、奕劻等人的建议,准备重新起用被“开缺回籍”的袁世凯。在河南安阳(旧称彰德府)闲居的袁世凯一贯老谋深算,他以实力雄厚的北洋军为资本,以东西方列强势力做靠山,开始娴熟地玩起了两面手法。

他先借用南方革命党人的力量胁迫清廷授予他军政实权,否则就以“足疾未愈”为由,赖在彰德拒绝出山;清廷离了袁又指挥不动北洋军那帮骄兵悍将,只好答应了他提出的所有条件。

大权在握后,他又利用清廷的余威、凭借对其唯命是从的北洋六镇武力和赞成共和的假意承诺,诱使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党人答应若自己率部倒戈迫使清帝下台,推翻满清,拥护共和,即由他担任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

由于孙中山对袁世凯存有一定的期望和幻想,同时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于是被迫在1912年1月15日请伍廷芳转告袁世凯:“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孙)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

袁世凯可不仅仅为了当这个临时大总统,为达到据有天下的“宏大” 目标,他翻云覆雨,纵横捭阖, 一会儿唆使北洋军中的心腹将领电告在南京的临时政府要誓死捍卫大清,坚决反对共和;一会儿又怂恿他们通电北京清廷声称拥护共和,支持南京政府,如不满足要求,将发动兵谏相争,以此逼迫清廷自行退位。

袁世凯精于权谋,非常狡黠,他装作既忠于清廷,又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的样子,殷殷苦劝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和平交出政权,以免重蹈法国大革命后“路易子孙,靡有孑遗(指法国王室成员遭革命者处决)”之覆辙。

为了让清室甘心交出政权,袁世凯一再表示自己“决不辜负孤儿寡母(溥仪、隆裕)”,并拟定了一份旨在显示其忠心以及敦促清室早下决心逊位的《清室优待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清宣统帝溥仪自行退位后,皇帝的尊号仍存不废,还可以暂居紫禁城内,半年后再移至颐和园居停;新成立的国民革命政府负责保卫清帝以及宗室的旧有私产,并保证其原有一切待遇不变,国民政府每年拨划400万两白银供皇室享用、消费。原有的皇家禁卫军仍旧保留,军饷以及装备由国民政府发给。

彼时,辛亥大革命风起云涌,南方以及西北诸省相继宣布独立,在国民革命军的持续打击下,载沣、隆裕太后等皇亲贵戚、王公大臣们感觉到大势已去,为保住清帝的称号以及各自的身家性命,于山穷水尽之时被迫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优待条件。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首先来说下中国篡位而弑故主的,基本上都是因为不够自信:


周武王伐纣,纣王自焚而死;秦灭东周,迁九鼎,但是也并未对周赧王下手;秦末大乱,项羽杀秦帝子婴及楚义帝(义帝是否为项羽授意杀害目前仍存争议),已经备受非议,对于项羽这样的莽夫英雄来说,这样的举动貌似也说得过去。王莽篡汉,孺子婴并未被杀,尽管他是个傻子;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最后寿终正寝;魏元帝曹奂被废之后还安稳地生活了近四十年。

真正举起篡位弑君旗帜的是草莽枭雄刘裕。其时手握军政大权的刘裕,也是有很多高门士族的反对的,谢混、郗僧施等的不支持,以及司马休之、司马楚之等东晋宗室在外的攻势,这些对于“奋起寒微”的刘裕来说都是莫大的威胁。因此王夫之猜测他杀晋恭帝的原因时说是“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载而殂,自顾其子皆庸劣之才,谢晦、傅亮之流抑诡险而无定情,司马楚之兄弟方挟拓跋氏以临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于安帝,而二刘、何、孟挟之以兴,故欲为子孙计巩固而弥天下之谋以决出于此。”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这种做法,竟然被之后的齐、梁、陈、北周、北齐、隋、唐以及五代所承袭了。故而王应麟感叹道”魏之篡汉,晋之篡魏,山阳(汉献帝刘协)、陈留(魏元帝曹奂),犹获考终,乱贼之心,犹未肆也。宋之篡晋,年而弑零陵(晋恭帝司马德文),不知天道报施,还自及也。

齐梁以后,皆袭其迹,自刘裕始。”明王夫之也说“恶莫烈于弑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弑则自宋倡之。”只有下一个宋的宋太祖,破例地保全了后周恭帝柴宗训,并且还传言留下了“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的祖训。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溥仪及其满清皇室的处境:

袁世凯方面的考量,不杀溥仪他有他的自信:

如前所述,清帝退位前,满清皇室除了以良弼为首的宗社党稍微反抗过袁世凯之外,其他的反对势力及其影响均已细微到袁世凯无须注意了;而在退位之后,袁世凯有需要着力对付以孙文、宋教仁的国民党,黄兴、蔡锷等人的护国运动,以及打着自己称帝的如意算盘,而这些时期,他的对手仍然没有溥仪及其满清皇室。

综上所述,在清帝退位前后(到袁世凯去世),溥仪及其满清皇室均没有实力对袁世凯产生实质性的大的威胁了,不仅没有被杀的理由,袁世凯也没有要杀他们的理由了。

事实上呢,袁世凯去世之后的1917年,徐州的张勋“辫子军”利用北洋政府的府院之争,以调停为名进行的“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北洋政府及其掌握实权的段祺瑞也未对溥仪进行强硬的处理。溥仪宣告二次退位,依旧享受中华民国政府的优待,直至1924年的“北京事变”……


力荐美文

一代枭雄袁世凯,叱咤风云,是执掌北洋军阀的龙头人物。他威逼大清皇帝溥仪退位,令国父孙中山让位,坐上民国大总统宝座,后又悍然称帝、成为“洪宪皇帝”。那么,袁世凯为什么没杀溥仪及皇室?

袁世凯(老照片)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溥仪就是宣统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皇帝。

溥仪3岁登基,6岁退位,慈禧太后死后短短3年,大清就亡了。溥仪在位时,是个小娃娃皇帝,真正的掌权者是隆裕太后(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光绪帝的皇后)。

△幼年宣统帝 溥仪(老照片)



溥仪退位时,大清的天下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紫禁城,皇城之外,早已是民国的天下了。

满清皇室的影响力,已十分微小,溥仪皇帝的圣旨以及隆裕皇后的懿旨,一旦出了紫禁城,跟放屁也没什么两样了。这皇帝当的,早已没有了“九五之尊”的威风,皇帝也沦为了紫禁城这座华丽牢笼里的“金丝雀”。

大清兴于孤儿寡母(孝庄、顺治),又亡于孤儿寡母(溥仪、隆裕)。大清兴于女人(孝庄太后辅佐顺治、康熙),又亡于女人(慈禧太后挟制同治、光绪)。

历史不止一次印证着一个道理:因果循环,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清帝退位诏书(博物馆珍藏)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首领,军权在握,随后又与孙中山“南北合作”,逼清帝和平退位,还坐上了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清帝和平退位,民国政府(袁世凯)曾经答应过清室优待条件:隆裕太后及溥仪仍居紫禁城,不再参与政事,由民国政府每年供应皇室开支用度,出于皇帝安全保留皇城卫队等。

说白了,你溥仪只要退位,保证能乖乖的待在紫禁城里,只要不出皇城,你爱咋折腾咋折腾。出了皇城,就是我老袁地盘了,再想折腾捣乱,老袁就不敢保证你们的安全了。

△清朝大臣 袁世凯(老照片)



毕竟,袁世凯曾经是清朝的臣子,而且是清末重臣,溥仪皇帝及隆裕太后,也曾是自己的旧主,袁世凯也被清室提拔重用才有了今天。袁世凯若杀旧主,而且是杀已无还手之力的孤儿寡母,会大大影响到袁世凯的政治声誉。

杀了溥仪,等于将自己推向了所有满清遗老遗少的对立面。袁世凯是聪明人,又是政治老手,不会这么干。

袁世凯不杀溥仪等清朝皇室,当然是出于政治考虑,总结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主席和溥仪(右)(老照片)



一是没必要,隆裕太后孤儿寡母已不构成威胁;二是溥仪属于和平退位,人都退位了杀之无益;三是袁世凯不想(也没必要)背上杀帝的恶名。四是袁世凯玩平衡术高手,平衡各派势力考虑。

从中国近现代史来看,不光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没杀溥仪;而且民国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也没杀溥仪。另外,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领袖,也善待了溥仪。溥仪成了新中国一名公民,一直平安活到1967年,寿终正寝。


峰子奇观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奇葩。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回事,这回事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1912年清帝退位是和平退位,也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罕有的一次政权更迭,袁世凯没有任何必要去对逊清皇室做什么,实际上很难做到。

先说第一条,清帝的退位是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谈的结果,否则南北即将要继续开战,这对老百姓没有任何好处,对整个国家也是一场新的灾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隆裕太后力排众议,决定和平退位,这是值得肯定的大义之举,这样避免更多的战火,也避免了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

因此,袁世凯要迫害逊清皇室的话,从道义上就说不过去,而且列强也不会答应。

其次,袁世凯对逊清皇室实际上也够不成伤害,因为袁世凯出山本身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其对北洋军的控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有力。

以此而论,南北和谈、清帝退位并由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实际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袁世凯只是一个玩弄平衡的高手。

更何况,当时的禁卫军仍旧负有保护清帝的责任,清帝的安全并不成问题。

而且,如果放长历史的眼光,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的妥协其实有些过早了。在当时的中国,共和未必是唯一的选择,也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从之后的混乱史可以看出)。

袁世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是仿照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清室并让皇帝成为虚君,内阁成为真正的统治机构,如南军不服的话,应一力镇之,不应妥协。

事实上,从1913年的赣宁之役来看,袁世凯是完全可以办到这点的。

而袁世凯之后的办大事,实际上是为当年的这个错误在不断买单。

历史的时机,一旦错过,就很难回头了。

袁世凯毕竟不如曾国藩,在远见方面还是差了许多。


坑爹史册




欺人孤儿寡母还斩草除根的还真没几个,他们还是相信“天道轮回苍天饶过谁”的。国你怎样开,就怎样亡。杀降不祥,国运昌盛的,都善待前皇。




但不杀也是问题,遗老遗少会伺机复辟,后来府院之争张勋、康有为来一次,日本侵华溥仪又来一次。不过,若那袁世凯弑君,那么大乱就会提前。逼君逊位是导致近代军阀兄弟阋墙,日苏趁火打劫的杯具餐具挠具的根源!因为皇帝谁都想当,就连老外也想,凭什么是你老袁?!

清末四方制衡——清朝廷、袁北洋、孙、立宪派。实力虽然此增彼涨,但基本还是袁>孙>宪>清。老袁的杯具,不是因为称帝,虽然有称帝的因素,其杯具正是利用孙迫使清廷退位,然后再打压孙的套路。本来清廷退位就打破了平衡,你还称帝?甚至说称帝不是错误,错误的时间!



蔡锷等人就忽悠他称帝,连亲儿子也怂恿他称帝,他脑子一热瞬间就成众矢之的。老袁要么太自信了,要么他他比曹操段位低!孙仲谋忽悠老曹:

大叔(或者大爷,曹操和孙坚一年人,安能辨其孰长幼?)您聪明神武,天命所归,早登大位,舍君其谁?老曹说:孤是老司机,你给我玩这套路。孤啥没见过!想把我架在火上烤,然后尔等大快朵颐,孤不是唐僧(他不认识唐僧哈)!瞧瞧人家的孩子,看看自己家的孩子——谁说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好,大呼:生子当如孙仲谋!


福垊


袁世凯作为近现代耀眼的政治人物,更知道“稳定”的重要性,赶尽杀绝向来不是袁世凯这类枭雄的必选项。

满清统治260余年,不管是不是逊位改朝换代,都不能掩盖其欣欣向荣发展的一面,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同样表现在政治方面。

清帝作为清朝的政治代表,他的退位或是被杀,都不能说明清朝余威被彻底的清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时代任何人物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前面人和事的基础上,从这一点来说,袁世凯断没有赶尽杀绝的道理。


他本身就是晚清重臣,虽与清室有这种那种龃龉,但并不能掩盖他本人对于清朝的感恩,如果没有晚清政场的洗礼,也就没有袁世凯民初的辉煌。

话说回来,袁世凯作为一个有极端报负的政治人物,显然知道“平稳过渡”对于他这样一位继任者,甚至是僭越者的重要性。

名不正则言不顺,袁世凯更需要清室对自己的认同,哪怕这种认同充满了虚情假意,装装样子也是十分必要的。

毕竟北京城的主人换了,地方督抚十之八九还是满清遗老遗少,这些余威掀起的政治风浪,也足以将袁世凯拍在地上,打个稀碎。


袁世凯需要清室这个空架子制约着依旧对他们抱有幻想的一群人。

稳定!是一切政治投机发展的基础!


历史三日谈

一群老弱病残,早已经不是威胁了,为何还要因为杀了他们而让自己背上骂名?

其实,当时最希望看到末代皇帝被杀的是南方革命人,他们之间的仇恨最深。但为了表示大度,表示共和新气象,更为表示五族共和的期望,所以才忍痛放下屠刀。同时也是不想背上罪名。

此外,晚清对于袁还是有知遇之恩的,袁的所有政治光环,都来自于清政府对他的栽培和信任,这点,袁不会忘记,而且知道感恩。

再者,虽然建立民国不同于以往朝代更迭,但对于老派人,还是希望掌权者能光明正大地继承大统。如果政权更迭是靠屠杀获得的,多少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

当然从逼清室退位,到接任临时大总统,再到逼迫国会授认正式大总统,最终复辟,短短不过两年时间,但对于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可能早已盘算学习英国,以君主立宪的方式,建立中华帝国。为此,更需要清廷退位有条不紊,为新帝国的诞生积攒道义上和法理上的支持。


新文化街男孩

不如先问问袁世凯为什么要杀溥仪及满清皇室呢?

任何夺位者,如果可以保留前朝皇帝的话,他绝对不想除掉他

因为,首先,任何统治者都想宣扬自己如何仁义,只有他的敌人才想宣传他多残忍歹毒。保留前朝皇帝,就可以向天下宣示:看看本朝多仁义。

前朝皇帝能给我们造成那么大的威胁,但我们就是不杀他,还好吃好喝地供着他。很多大臣都让朕除掉他,但朕就是下不了这个手,没办法谁让咱心就是这么软。再者,能宣示自己得天下有多正统:逢年过节的,让前朝皇帝上个表出席个宴会什么的,称颂下本朝皇恩浩荡。你们看见了不,放着好好的皇帝他都不作,非要作本朝的光荣子民,你们得知道本朝的建立有多得天心民意了吧。

反正圈养个皇室,花不了那俩钱。

杀前朝王室都不是只杀皇帝一家,而是除掉以王室为首的一大盘旧势力。杀前朝皇帝的,无非两个原因。一是,支持王室的实力太大,各地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反扑。比如,末代沙皇,当时各种旧贵族在欧美的支持下摆出一副还乡团的架势,各地白军也兵强马壮。这时苏联必须得杀了沙皇一家,肃清内部威胁,与白军决战。法王路易十六也与此类似,他那些王室亲戚们听说他被捕后都整军备战,各国的干涉军随时准备入侵法国,革命者也只能清除掉这个内部大炸弹了。还有唐末的皇帝,当时有许多势力强大的节度使想打他的旗号对付朱温,所以他也被朱温除掉了。

二是,前朝王室集团掌握了大量军事、政治、经济资源,除掉他们就能吃的满嘴流油。比如,从西晋开始的南北朝,都大封宗室,大量皇室子弟都有很多封地。势必要除掉他们,分给本朝的功臣们。所以汉朝、曹魏的末代皇帝都没被杀,从刘裕开始杀前朝皇帝。

当时的满清,在太平天国之后逐步被掏空,地方的势力逐步不受中央控制,军阀逐渐成长。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李鸿章等大臣联合各省势力“东南互保”,就是不救北京,慈溪太后也只能干瞪眼。到了1911年的时候,满清皇室基本政令不出北京城,甚至连紫禁城都出不了了。他手里根本没有什么资源供袁世凯宰了抢。号召力也很有限,张勋复辟的闹剧,十几天就草草结束了。

这样一个人畜无害又穷的叮当响的满清王室,你杀他干嘛呢,除了能让自己背个残忍歹毒,背叛旧主的恶名。

何况,袁世凯在北洋军阀内部并非一手遮天,段祺瑞、冯国璋、吴佩孚等都对他貌合神离。杀了溥仪,还将满清的遗老遗少彻底地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让自己更加被动。

所以,只要袁世凯的脑子没进水,他是不会杀溥仪及满清皇室的。


待我施为地煞变

我是小勇读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帝和平退位,权力和平交接这个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但辛亥革命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在革命的基础上的折中妥协,我们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这种推翻虽有武力为基础,但如果没有袁世凯的斡旋,没有多方的妥协,是不可能以四百万为代价换来的,一句话来说,继续革命的话,恐怕四个亿都不一定能如此轻松成功让清帝退位。


在这种前提下,既然是妥协的产物,不要说袁世凯绝无杀害溥仪的主观念头,就算有,他也实无把这种念头变为现实的空间,为什么这么说,袁世凯纵然是实力派,是列强心中不二人选,但这不意味着他想当然可以杀害退位的皇帝,各种利息纠纷复杂,就算袁想杀皇帝,也没有这个现实可能。

再说了,袁世凯身为汉臣,南北调停斡旋劝谏溥仪退位,可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他为什么要杀害溥仪?有什么理由呢?汉语理由!

有人会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是被枪决了吗,为什么袁世凯不能同样做呢?国情不同!俄国当时苏维埃政权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小勇读史

公历1911年底至1912年初清帝退位、孙文卸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这一系列事件,是清王室、革命党和北洋系三方博弈形成的均衡结果。所以,短时间内,这种均衡不会被任意一方打破。其次,从动机出发,袁世凯是否有必要对清王室赶尽杀绝。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共和组阁的主要力量是北洋系和革命党,因此,袁世凯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宜把重点放在与革命党的斗智斗勇,而可以暂时不考虑清王室。还有,从后果考虑,如果袁世凯对清王室赶尽杀绝,会有什么后果?短期内,由于清王室有优待条件的保护,贸然行动至少会引起国内外舆论的谴责,甚至动乱。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也可能在史书上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综上,对清王室赶尽杀绝是不明智的。所以,作为乱世中的一代枭雄(有人认为是英雄),袁世凯肯定不可能这样做。

袁世凯不杀溥仪及满清皇室好处

一,前朝王室在自己手中,可以代表自己对前朝的继承,以此象征执政的合法性。

二,可以此牵制前朝死忠,控制住一大股政治势力。

三,做政治宣传,表现出袁仁慈,宽厚,开明的形象。以此争取政治上的盟友。

四,将前清皇室及其财富为一张牌,在博弈中贿赂或者打压对手时使用。

五,稳定、拉拢蒙;满,向两族示好,争取支持。

六,安抚民众所以综上所述,利弊分析。袁只要脑袋没被门缝夹了,都不会去干杀溥仪这等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