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里的“邻韵通押”是什么意思?

暮色森林985


一、当下的邻韵通押源自旧韵格律中的“借韵”格,其本质是对“借韵”的谬解及误用。

何为借韵?无论是在新韵还是在旧韵的语境下进行描述,“借韵”都是在相邻或近似的韵部中借字作为韵脚的意思。(新韵指《中华新韵》;旧韵指《平水韵》;下同)

首先,诗用旧韵时才会出现借韵的情况,新韵极为少见。因为新韵的韵部比较宽泛,一个韵部动辄几百上千字,如果这都不够一首诗押的(一首格律诗才几句话,是要上天还是要写火星史诗?),新韵的韵脚,即便想借也是借无可借了吧?

借韵在唐宋之格律中还算是一种常格,并不少见。其中的主要格式分为“孤雁出、入群格”与“飞雁出、入群格”。前者所借的韵放在首句尾,其余韵脚一韵到底;后者借来的韵放在末句尾,之前的韵脚要严守另一韵部;孤雁格为主流,飞雁格次之;可借邻韵,亦可借别韵。举例: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中:上平一东;浓、钟、峰、松:上平二冬。

元稹《故行宫》: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冬韵)



此外还有“进退格”(隔句押一韵,用两邻韵)、“葫芦格”(前二、后四各一韵,用两邻韵)、“轱辘格”(每两句一韵,用两邻韵),这三格在当时属于试验体,所作不多。流传到当下就变成了文字游戏爱好者和旧韵炫技者用来搏取机巧吆喝的手段了。不是吗?旧韵的韵部本就不宽,选字已是不易,还弄些小玩意儿跳来跳去又出又进的,还嫌韵部不够窄怎地?从试验体,到边缘体,再到游戏体,就是这后三格没有形成主流的直接原因。

除上述三格试验体还存有十数首古例,再加上常见两格“孤雁入群格和飞雁出群格”之外,当下所谓的“邻韵通押”都不能叫借韵,而是出韵(也称落韵),是失律。这不是我说的,古有宋、明、清诗解,近有王力。

二、邻韵通押属于不同韵典间的混用。

咱们可以看看旧韵的邻韵是如何划分的(所谓的邻韵通押者宝典):①东、冬。②江、阳。③支、微、齐、灰(半)。④鱼、虞。⑤佳、灰(半)。⑥真、文、元(半)。⑦寒、删、先、元(半)。⑧萧、肴、豪。⑨庚、青、蒸。⑩覃、盐、咸。只有歌、麻、尤、侵这四个韵部是单独使用的,没有邻韵。

除了仄声部和入声部,这般通押下去,其实正好押出了一部《词林正韵》的十四个平声韵部,而且是《词林正韵》的所有平声部。



通押成这般模样,谁能自证得清写的格律诗押了《平水韵》还是《词林正韵》?拿几首“借韵古例”出来大肆宣扬通押的,都是浮于表面者,诗词韵书大概都是白读了,人云亦云,并未去真正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经不起细工推敲。

还有那些“毕生通押粉”,想必是根本不懂《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之间的区别。古今格律诗,哪一个是用《词林正韵》来入韵的?嗯,苏东坡或许能算上一位,但咱有苏轼的高度吗?或者咱有大小李、杜那般敢于无视格律的才气吗?没有,还是老实回到基点默默耕耘吧,莫要强词夺理。更不要把自己放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把谬解说成是为格律诗的韵部拓展事业作大胆尝试和无私贡献。视古人之规为“陋规”?视《新韵》如无韵物吗?



连《量子力学理论》和《广义相对论》至今还无法统一,就算《弦论》到现在也还是处于摸索和论证阶段,不及百年的标准宇宙模型还有待发现新粒子去加以完善,这倒好,一个通押就全踩了。(嗯?貌似扯远了,牵回来接着说~)

在此格外要奉劝新近入门的朋友,千万别拿“老干部体”当回事,误人误己。一撮平时词汇积累不够,一到写诗时就词穷的人,邻韵通押就是这类拥趸的托辞罢了,不必当做金科玉律,也别受熏陶误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夯实基础才是王道。

三、邻韵通押既是疑古也是否今。

Why?

看官,还没看明白吗。如此这般通押下去还讲什么《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一步横跨三部韵典。居然还在那里指点别人:“古今不能混用”!咱还是干脆都用新韵得了,如此咬着旧韵不放是故作清高,还是表示比别人多会了一部平水韵?(哦,还有半部词林正韵)

另外“古为今用”这句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成“古为己用”吧?自个儿怎么得劲就怎么用,还分新韵旧韵干嘛?什么《平水韵》又《词林正韵》的,大家也都别在那露怯了,一个《中华新韵》全部梭哈了。结果还说什么“我这是旧韵,邻韵通押懂吗?”对不起才疏学浅,真没看懂,这是在否定旧韵的文化意义,还是在怀疑普通话的文学地位?

“古今通转”也不是这么玩儿的吧?新旧韵部能合在一起的字多了去了,古今都无疑义的字,通用便是通用,跨典跨部跨古今“通押”算是怎么个一回事?“古今通转”说的是,古今能保持一致的,可以通用无须多言,而不是说不同韵部之间可以通押,邻近韵部也不行;更别说多部韵典古今混用了!

最后,真正的实锤来了——

大谈邻韵通押的朋友,知道《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是怎么来的吗?我可以准你现在就去查《切韵》、《集韵》以及《广韵》这些中古韵书。看看那么多的韵部是怎么划分出来的。



先分清“古音构拟”和现实发声之间的区别,然后大胆的切,切完之后再告诉我,究竟哪些解音构字告诉了你它们是可以押成现在这“十四通押部”的?通押的根据,是与古韵一脉相承过来的,还是更靠近新语言的韵部划分?

用旧韵进行格律诗创作,既然都词穷到了不忌邻韵通押的地步了,为什么不去直接使用新韵?为什么还要一再模糊旧韵的真实定义?“邻韵通押”是古今格律诗的最大笑话之一,没有之二!不服来辩,我自冷眼围观,呲牙微笑以待,呵呵。


萨小刀

“邻韵通押”是押韵诗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但一般都是争对于唐格律诗来说的。而这个“邻韵”只是在古韵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水韵”中才有的现象,而在中华新韵十四韵中是不存在的,因为新韵把邻韵部合在一处了。

那么“平水韵”是什么?

它的全称叫《平水新刊韵略》,是金朝江北平水人刘渊著的。它的前身是北宋时期的《广韵》,《广韵》的前身是由唐朝的《唐韵》来的,《唐韵》的前身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

为什么不同朝代的诗韵书不同呢?

因为各个朝代的语言是由所变化的,就像我们今天讲的普通话不可能和古时候一样。所以根据语言的不同就要对原先前朝的韵书也要修改,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华新韵十四韵部》也是有依据的。

最初的《平水韵》是成107韵部,后来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是106韵的版本的“平水韵”。明代以后,文人都沿用106韵部,

在清代康熙年间,皇家也编修韵书,因为当时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要诗韵。必须统一的诗韵。于是把“平水韵”根据当时情况稍微又修改编著成册,叫《佩文诗韵》作为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

实际上我们现在用的古韵“平水韵”就是这部康熙年间的修订本。

这本“平水韵”共共106韵10235字,分平上去入四声。

押韵有了,那么邻韵又是什么呢?

像著名学者王力也说: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比如“因”“恩”的韵母是不是很像,这就形成邻韵,像邻居一样。

下面将“平水韵”允许邻韵通押的归纳一下,如下: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齐芰,去声寘未霁。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祃。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第十二类,平声蒸。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第一类,屋沃。第二类,觉药。第三类,质物及月半。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第五类,陌锡。第七类,缉。第八类,合叶洽。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歌 麻 蒸 尤 侵 职 缉

要是再要深究下去,这里恐怕是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的。


怪谭先生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偏差,格律诗讲究的是一韵独用,不存在邻韵通押的现象。只有在写古体诗和填词的时候可以押邻韵。

看来题主对诗词格律知识的了解很有限。如果想学习诗词创作,建议你买一些有关这方面知识的书籍。比如王力著的《诗词格律》。


简单普及一下关于格律诗的知识:

一,字数。

七律每句七字,八句共五十六个字。

七绝每句七字,四句二十八个字。

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四十字。

五绝每句五字,四句二十字。

二,韵

平韵,偶句押韵,首句或入韵或不入韵。一韵到底。

三,平仄

几乎字字讲究平仄,每种格式都有一定的格律。以七律为例,就有四种格式,分别是:

①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仄起入韵(这里的入韵是指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平起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七律所具有的四种形式。五律,七绝,五绝也各有这样四种形式。(详情可参照格律书)

四对仗

律句要求颈联和颔联必须对仗,并且必须是粘对。长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也都需要对仗。否则就出了律诗的范畴,只能算古体诗了。

在这里就简单介绍这些,如有意学习古诗词的朋友可选择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书系统的学习。


用户95548567742

格律诗分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广议诗词也属格律诗。五言七言律诗韵部不得混用,如混用就是落韵。也就是我们口头上说的打油诗。这些打油诗放在今天的中华新韵上,韵部都能是同韵,界于新旧汉字的读音不同,这些诗也可能会出现出律现象。写诗时千万注意这点。(特殊标注的“孤雁出、入群格”与“飞雁出、入群格”。一些写作允许外)

格律诗词,它的用韵接近中华新韵。一般平仄互转格诗词,可一韵到底,也可上,下片分开押韵。切记上片,和下片,不同韵时押韵之字的韵不得混用。一些古人的诗词中的范例或多或少的有些错误。阅读应该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