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明明不準生火做飯,古人為什麼還挺喜歡的?

寒食節明明不準生火做飯,古人為什麼還挺喜歡的?

在看中國古典文學的時候,我常常發現一句話“那真是朝朝寒食、夜夜除夕”,通常用來形容人民生活暢快、市井熱鬧繁華。

通常認為寒食節在冬至後105天,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或者兩天。今年的寒食節就是4月4號,當然了,現代人已經不怎麼過這個節了。

實際上在古代,寒食節的最大規定就是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冷飯。聽起來那麼可憐的節日,為什麼古人還挺喜歡的?

寒食節明明不準生火做飯,古人為什麼還挺喜歡的?

說到寒食節就不得不提起傳說中的介之推,因為拒絕晉文公的賞賜而歸隱,晉文公放火燒山都沒能把他逼出來。傷心的晉文公只能決定,從此這天全國不許生火,以此悼念介之推。

不過現代有學者也提出過異議,認為介之推根本沒有被燒死,他只是帶著母親走了而已。況且關於介之推被燒死的記載和悼念,最早已經是距離晉文公時代兩三百年了。

寒食節明明不準生火做飯,古人為什麼還挺喜歡的?

寒食節之所以需要禁火,在遠古時候是為了避免春雷引起山火,要把之前留下的火種都熄滅。禁火之後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再重新鑽燧取出新火,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但古代習俗和傳說就是如此,雖然當時介之推被燒死這件事已經無從考證,但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這一天已經成為重要的一天。

寒食節明明不準生火做飯,古人為什麼還挺喜歡的?

從禁火寒食三天演變到一個月,介之推家鄉附近甚至演變成105天,終於曹操覺得不能忍了,一度下令禁止寒食,生怕人民吃一百多天冷食給吃死了。

但到了晉朝,因為介之推死去的地方是山西,所以又把寒食節的紀念傳統延續了下來,不過改為了三天。再後來寒食節就跟清明節合為一體,通常認為就在清明前一天了。

寒食節明明不準生火做飯,古人為什麼還挺喜歡的?

寒食節因為在春季,所以吃點冷食倒也不算太難受。比如涼粉、涼麵、涼糕這些小吃,在古代寒食節就是比較常見的食物。

另外古代晉北地區,還流行吃一種叫“炒奇”的麵食。即將糕面或白麵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

當然寒食節的祭祀也很重要,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多數寓意深刻,起著蛇盤兔、子推燕這樣的名字。

寒食節明明不準生火做飯,古人為什麼還挺喜歡的?

當然經過演變的寒食節,已經不單純是不生火做飯。古代人雖然娛樂選擇不少,但因為那會兒沒有全息投影和互聯網,所以很多娛樂活動的成本很高。

像寒食節啊除夕節啊,都是古人好不容易熱鬧一次的好機會。春日踏青、蹴鞠、盪鞦韆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詠詩、飲酒也非常逍遙自得。

寒食節明明不準生火做飯,古人為什麼還挺喜歡的?

最重要的是,古代寒食節是要放假的啦。除了元代之外基本都要放上好幾天,在上墳祭祖之餘,也有了不少可以遊山玩水、賞花郊遊的機會。

所以古代文學作品中老說“朝朝寒食”,可不是因為覺得冷飯好吃。放長假還有很多免費娛樂活動可以玩,擱現在那也是愜意至極呀。

寒食節明明不準生火做飯,古人為什麼還挺喜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