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給娃拼起跑線的時候,把自己逼死在路上「藍雲之鷹機器人」

起跑線是每個家長不可避免的話題,教育資源在哪裡都是稀缺的,紐約曼哈頓的比拼和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我之前也分享過不少自己的想法,自己最喜歡的是下面這兩篇,感興趣的可以戳->

這個話題我們任何置身其中的父母們其實都無法徹底想清楚,很多時候我們說“育兒不要忘了初心”,但我卻覺得隨著我們的眼界認知的改變,初心一定會被更新。

因此我每次都會和大家說,有疑問沒關係,有焦慮也沒問題,但記得要正視這些疑問和焦慮,帶著它們去育兒,去學習,去了解他人的觀點(甚至和我們截然不同觀點),然後和自己的發生碰撞和取捨,這樣慢慢地,就能越想越明白,越活越通透。

這次分享的是來自六媽羅羅的文章,也許又是一個全新的視角,甚至我相信有人讀到文章開頭一半還會產生深深的無力感,但我覺得這樣的不同觀點是有意義的,文末我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後感,也歡迎大家給我留言,我們一起討論討論關於“起跑線”的看法。

別在給娃拼起跑線的時候,把自己逼死在路上「藍雲之鷹機器人」

印度那部電影《起跑線》早在國內上映前我就看過了,但直到它在國內上映並且話題十足的時候,我依然沒有動筆寫它。原因很簡單,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影評都說它非常真實,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它很假麼?

真實的人性中,會有幾個人會選擇把自己孩子好不容易得來的優質教育資源讓掉,再來毅然揭露學校校長的虛偽?除非家長能力強大到可以自己改造一所學校,給孩子自己真正想給的教育,比如像電影中最後的結局一樣,或者像鄭淵潔自己在家教孩子一樣,又或者像現在有些有能力又懂教育的媽媽為了孩子自己去開小規模私塾一樣。

這樣的例子畢竟是極少的,如果真被電影誤導得要以一己之力來調整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公平,那才真是被毒雞湯給害了。我們都期待社會的改良,但不管在哪個社會,孩子們起跑線的不同都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應對這樣的實際差別,才是你我尋常家長真正應該考慮的方向。

別在給娃拼起跑線的時候,把自己逼死在路上「藍雲之鷹機器人」

讓羅羅來講幾個關於“起跑線”在現實中的真事兒吧。

現在很多朋友因為沒辦法給孩子買最好的學區房而焦慮,覺得是自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說真的,結合我過去的求學經歷來看,學區房真不算什麼。

拿我自己來說,初中上的省實驗,同學中有一些省教委的子弟。到升高中的時候,班裡有幾個平時成績很不好的同學,莫名其妙就保送本校了,再後來,那些同學又大多順利地被保送進了重點大學。

還有一些同學家長,可能並沒有太多政府資源,但他們比較有遠見,提前好幾年就把孩子從河南戶口給弄成了北京戶口、新疆戶口什麼的,於是同樣的成績,明明在河南三本都上不了,後來他們卻都因為當地的分數線而上了重點大學。

所以,學區房其實不過是我們普通人玩命去爭取的資源罷了,那些“起點高”的人,並不把它當回事。

別在給娃拼起跑線的時候,把自己逼死在路上「藍雲之鷹機器人」

說完了國內的例子,咱們再來放眼全球扎心一下。因為最近在聯繫六月份帶六六去英國的短期遊學事宜,所以對英國關注較多,前幾天看到了這麼一條信息。

看完有沒有覺得受了一萬點傷害?中國家長讓孩子頭懸梁錐刺股就為了分分分,吃盡苦中苦才可以爭取到的結果,有些人,只是因為家長曾經的選擇和努力,卻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雖然和清華招生辦的朋友確定後,被指出“能申請”不等於“會錄取”,但國際生考入的難度比國內生要低的多,也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這樣的情況,也並不僅僅在英國存在。我在美國這些天,和那些早些年拿了美國綠卡甚至公民的朋友閒聊,總會得到這樣的信息:“其實美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上心程度並不算太高,而拿了美國身份的華裔孩子,只要別太蠢,以咱們中國式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督促力度,他們最差也能上全美排名前50的大學”。如果家族裡有一個人曾經上過藤校,他的親屬申請藤校時都會容易很多。

之前跟一個非常知名的藤校教授聊天時,聽到了一個典型的跟“起跑線”相關的案例,說來或許也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他們學校今年只收了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這名學生本身成績、綜合素質當然都不錯,但更錦上添花的是:她手握中國某部委部長寫的推薦信,並且參加過很多和環保相關的社會活動,這些亮點成功吸引了校方注意,學生如願被錄取。

聽起來很勵志是不是?我們來看看人家家長在背後做了多少努力吧。

這名學生的家長為了孩子入學,提前兩年就開始做準備,先是通過各方人脈和數據去研究兩年後這所藤校哪個繫有錄取的空缺,最後結論是環境系。於是家長就開始敦促孩子參加與環保相關的各類社會活動,並通過人脈獲得相關領導的推薦信,正因為提前這麼久有的放矢的充足準備,再加上孩子自身的優異成績,雙管齊下才讓這個孩子最終進了心儀的藤校。

我們都知道,孩子們的閱歷和經驗畢竟不如大人豐富,對於一個尚且青春稚嫩的高中生來說,如果不是家長處心積慮的甘當“先遣隊”,為孩子儘可能多的創造良性條件,僅有“成績優異”這一張王牌,並不足以讓這個孩子被藤校看中。這些事情聽完之後,有沒有覺得不公平?但其實我想說的是,這些個人資源所呈現出來的“不公”,可能恰恰說明了這個世界的“公平”。

家長曾經的格局和選擇,註定了孩子在教育資源上,會有不同的起跑線。

就像十幾年前剛結婚的時候,六爸跟我說一起辭職去美國,我堅決不去,覺得只有在國內混不下去了才會往國外逃避,我們在國內過的挺好的,去美國重新開始打拼累死了,沒必要啊。可是我的一個好朋友,十年前到美國後,在繁重的學業之餘做起了代購,每天起早貪黑到處跑著掃貨。小小的體格一麻袋一麻袋的背貨,拼了十年去年拿到了綠卡,經濟上也早就過上了自己想過的生活,孩子即使想回國考清華北大,拿著國際生的身份參加“華僑生聯考”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就因為我們家長曾經選擇的不同,孩子們也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不公平麼?我覺得很公平啊!我朋友辛苦打拼的時候,我在辦公室喝茶看報紙,現在她家孩子有更高的起跑線,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她的努力和我的悠閒最終結果一樣,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教育最終呈現的結果,是家族文化一代代的積累和傳承。正視這個現實世界的不公背後其實是公平,是我們調整心態、找到方向突破的第一步。我身邊太多從起跑線來講超越六六一大截的孩子,但我並不會抱怨和焦慮,一步步努力才是正途。

我一直贊成咱們自己要努力,但卻很不贊同現在家長比拼孩子起跑線,然後還把孩子進入哪個學校當成教育終點的想法。因為人外有人,不管你付出多少的努力,一定會有更厲害的人用你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式讓自己家孩子超越你家娃。隨著你努力走進更高的圈層,會發現當你的視野打開後,總會有更多的人是你和你家娃永遠無法超越的。如果不調整好心態,就會越比越焦慮、越崩潰。

我有個拿著美國綠卡、買著10分學區房、孩子又聰明伶俐的朋友,就因為中國有些孩子四五歲會認識2000個字,會英文的自然拼讀而焦慮不堪。她覺得美國對基礎教育重視不夠,非要把自己孩子弄到中國去上學,而且要進就得進德威這種國際名校,但以現在的能力和情況可能孩子還暫送不進去,她就寢食難安。

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我絕對認可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勤奮,努力,熱愛探索和學習,就像我一直都說我們不管什麼年紀,都應該努力成長自己一樣。但方法和節奏,是特別特別重要的。

不管是我們的個人成長,還是對娃的教育思路,我認為最最重要的一點是:

不要活在別人定義的標準裡,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節奏。

人生不是隻有賺到15億才叫成功,孩子也不是隻有德威哈佛這一條路才是最好。

我們雖然會說家長是孩子的起跑線,應該努力來成長自己,但過猶不及,我們也千萬不要為了給孩子所謂更高的“起跑線”,而把自己往死了逼。

如果過於在意這樣的比拼,家長會很容易放大焦慮而無視孩子內心的聲音,不斷把孩子和別人比。那種焦慮的傳遞,如果讓孩子也失去了感知幸福的能力,才是最可惜的。

大J叨叨叨

沒猜錯吧,很多人看完會覺得很無力,覺得自己家庭背景和學識註定了無法給孩子一個好的起點,有的人也許都要開始質疑,那我現在那麼努力養育孩子的意義在哪裡呢?對我來說,這才是育兒的真諦,其實所有的一切最終迴歸到的就是父母自己,就像文章裡說的是“掌握自己的節奏,不被外界標準所定義”。

而對我來說,讀完這篇文章還有一個感悟,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面對真實的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和侷限,這樣我們才能不逃避,不畏懼,“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我曾經在小D被醫生不看好的時候說過,“如果那是我們人生的最低谷,那麼接下來我們任何的努力,都是走上坡路了”。你看,一樣的狀況,換個角度想,是不是就大不同了呢?

如果我們誠然接納我們現在的侷限,那是不是就會發現,這恰恰就是我們現在努力的意義所在呢?從我們現有的侷限出發,我們現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走上走,人生最終都是自己和自己過去的比拼。

今天還要來給羅羅的新書打call,認識羅羅快三年了,遇到合適的文章會彼此分享,所以公號應該有不少共同的讀者朋友。她和我一樣,都是用心養娃,並且喜歡把認真學到的知識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分享給大家的靠譜媽媽。

這些年,羅羅不管是在個人創業還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她始終能夠堅持自己的節奏,不被別人影響。尤其是在養孩子方面,她堅持0-3歲重養育,把身體基礎打好,進行基本的智力開發;3-6歲重性格和興趣培養,養成好的習慣;5歲以後開始有針對性地去學知識和技能,為適應學校生活做準備,不管別人說什麼,別人家娃多厲害,她始終沒有動搖過培養女兒六六的思路和途徑。

而她的堅持,不但把女兒養的性格,學習習慣等方面都很好,在公號所分享的知識和經驗,也幫她的很多讀者克服焦慮,更加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