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圖說汽車

我覺得買車買的是每個人的經濟實力、對車輛認知程度和周邊人看法。我買車的時候也是眾說紛紜,最終我還是堅持買了國產車,一輛長安的CS75,我當時是遼寧阜新第一個提車的人,還戴著大紅花照了相。

都說國產車開兩三年各種毛病就都出來了,我認為這已經是一句過時的話了,現在工藝水平將造車已經變成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千萬別覺得有多大的科技含量,只要提供了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幾個核心部件,造車企業就變成了一個組裝車間,就是一件如此簡單的事情。

當時我買車的時候,跟前只有十二三萬元,家裡人都喜歡SUV車型,看了很多合資車,價格都在十七八萬左右,實在是買不起開始考慮要麼買個合資的轎車,要麼買輛國產的SUV,然後就開始在網上看各種評論。最後跟自己的表哥交流後,決定買國產車。因為我的表哥之前買的QQ,一輛四萬塊錢的車,已經開了八年卻沒有發生過任何故障,也沒有大家說的很多小毛病。因此我將網絡上的評價跟表哥的評論以及自己的認知相結合得出一個結論:目前造車水平沒有任何問題,只要不考慮性能,價格不是太低的話,都不會有特別大的差距。而且車輛故障可以發生在任何一輛車上,百萬的車可能買回來就有故障,三萬的車可能開報廢也沒有大問題(大家可以看新聞),自己的運氣也是非常重要。

當我買回我的車後,周邊很多朋友和同時都在說:你這新車看著還行,兩年後各種問題就都出來了,特別是小毛病超級多。也許我是幸運的,我的車在近四年時間裡跑了八萬公里,甚至我每跑九千至一萬公里才保養一次,最多一口氣跑過四千公里長途,高速、城市道路、土路均跑過,截至目前沒有進行過任何一次維修,而且也沒有發現任何的小毛病,車輛除了兩次違章,一切OK!

前幾年大家都覺得手機只能買蘋果、三星,我的一個深圳的朋友告訴我,華為、小米、魅族特別好,當我重複這句話的時候,我被很多人嘲笑,結果現在三星已經沒人用了,蘋果都是小孩在用,那時嘲笑華為、小米、魅族的人做何感想。



同樣的,我覺得也可以應用在車輛上,今天的中國車還不是高端,但早已經不是低端,請根據你的經濟、喜好買一輛適合自己的車。


抑鬱症患者每日日記

大師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人在購買國產車之前,都會有顧慮。而他們的顧慮,經常以這樣的一句話體現出來:

“我們小區的老修車師傅說,國產車開個三四年,就不行了!是真的嗎?”

國產車開幾年就不行了,這樣的說法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了!那會自主品牌的造車理念確實很簡單粗暴,造出來的產品質量不好,甚至有些車型開了幾年出現車身生鏽的現象!因此給消費者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和壞口碑。

但是隨著近些年來的不斷摸索和成長,國產車品牌的進步我們都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外觀內飾設計和安全性方面,進步非常之大。那麼,現在的國產車,還會不會像一些人口中說的那樣,開幾年就不行了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汽車最主要的變速箱和發動機上,國產車到底在一個什麼水平?

在變速箱上,很多自主品牌都喜歡直接採購國外成熟的產品,比如一汽、廣汽、比亞迪、長城等。基本上國產車型除開CVT和雙離合之外,手動變速箱和AT車型,都沒有太大的問題。而其中做CVT做得比較好的是奇瑞、AT做得不錯的是吉利。

在發動機上,主流國產品牌都有自己的當家發動機,雖然技術上可能與合資還有些差距,但是質量和穩定性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比如人們盛傳的需要“修車排隊”的奇瑞,敢對發動機進行100萬公里的質保!單這個,就很多合資品牌都做不到!

合資國企則有部分使用了合資品牌的發動機,如上汽,旗下的榮威和名爵,都有使用了上汽自己和通用共同開發的SEG系列發動機,這臺發動機也被通用用在別克昂科威和雪佛蘭科魯茲上。東風則和雪鐵龍、標緻共享了發動機。

剩下一些沒辦法自己生產發動機的,則大部分都使用的三菱的發動機。雖然技術老舊,但是質量還是比較可靠穩定的!

所以,主流國產品牌的兩大件,可能在技術和調教上,還和合資品牌有些差距,但是在質量穩定性上,也絕對不至於開幾年就不行。

剩下就是裝配製造工藝這塊,裝配工藝不行,就會體現在一些小毛病上,比如異響之類的。裝配工藝主要看三個方面,第一個是使用的材料,第二個是生產裝配的設備,第三個是生產裝配的標準。

首先在生產裝配用料上,國產車一向厚道,單從車漆的角度看,之前有媒體對比測試過國產車和合資車車漆厚度,結果是國產車全面性的高於合資車。

而去年某個自主品牌曾經直播過和日系合資品牌的拆車對比,結果也是國產車在車身用料上確實比合資車要厚道不少。

然後就是裝配的設備。自主品牌中最有代表性的奇瑞第三工廠,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汽車工廠,大量使用了業內知名機器人供應商的設備,例如德國庫卡、意大利柯馬。

還有少數國產品牌車型是直接和合資品牌車型共線生產的。比如東風A9和雪鐵龍的C6就是共線生產的,它們有73%的零部件都是共用的。

在裝配和生產設備上,主流國產品牌都不會太差。

最後就是裝配的標準了,這個國產品牌是要比合資品牌的要差不少的。比如一些合資車型生產裝配要求的車身縫隙控制,零部件的誤差值等,都非常嚴格。像典型代表的韓系和日系車,嚴格到對車間地面衛生都進行量化,這是很多國產品牌做不到了!

總的來說,國產車和合資車,在技術上,生產裝配工藝上,質量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但是也遠遠沒有人們所說的,開幾年就不行了那麼誇張。


有車大師

說說咱吧,2011年12月提的寶駿630頂配(第一批車)。開始自己開著挺好,其間朋友開了,說車穩,和本田雅額差不多穩,最高上了180,福建高速,開過的都知道。另一朋友借去,還車問我你的車1.8的麼?我說咋啦1.5的啊,他說提速可以啊,加油發現還省油。可俺老闆說了,哎,國產車啊,二三年後啥毛病都出來了。說得我一愣一愣的。這不,5年零4個月了,96000公里了。今剛出差2天,跑了700公里。正常保養,拆門改CD,音響,做隔音,2年脫保自己買機油修理廠保養。挺好的,去哪都撒著歡跑,沒毛病。(其間有:後備箱開關失靈,保內更換,多媒體按鍵一鍵失靈,保內更換,換後還一樣,拉倒,將就用不太礙事。其他沒有了,車撞過2次,不大事故,前後保槓,大燈,尾燈都換了,汽修廠修)。真心說,那些個話要看時代。別老眼光看人,電腦出了個神舟,電視出了個長虹,汽車出了個奇瑞。這3企業被業界人士人人喊打,百姓卻是歡迎的,沒這類企業,咱中國人就如臺灣人說的茶葉蛋都吃不起。別看不起國廠貨,你坐的高鐵,用的家電,看的數字電視,穿的遂隧道,過的跨海大橋,這些讓世人矚目的就是國產貨。別再噴國產了,誰不喜歡BBA哪,這不咱買不起呀。


好哥52450006

當我們買車的時候,會有人狠我們說千萬不要買國產車,國產車開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我們要承認差距。相對一些幾十年甚至百年的國外車廠來說我們國家的汽車發展時間並不長。尤其在汽車發動機地盤變速箱核心部分,我們國產車與合資車確實存在差距。國產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不如合資車。總體而言,合資車的發動機質量,車輛穩定性要優於國產車。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國產的進步,我們國產車在這幾年裡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車輛的可靠性,安全性,質量的穩定性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說國產車開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的說法是站不住的。國產開個兩三年可能會出現小毛病,但是合資車就不會出現毛病嗎?大眾汽車可以斷軸燒機油,福特發動機可以抖動漏油,三菱的排放可以造假等等,為什麼不可以允許我們國產有些小毛病呢?



我們國產車已經追在了合資車的身後,差距也在進一步縮小。我們要給國產車一些時間,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車也可以與合資車分庭抗禮。



如果你預算有限,又想買一部大一點的車子,國產國產車是可以考慮的。但是在選擇國產的時候也不能一位的貪圖便宜而買國產雜牌汽車。還有就是要選擇實力大一些國產車企,買成熟的經受住市場考驗的車型。


小強說說車


看到這個問題壹車熱評很自然的想起網上的一個梗——“大清都亡了?”這句話如果放在20年前,壹車熱評可能還會跟著點頭說“是的”。那時候我們乘用車的製造生產還處於初級模仿、摸索的階段。

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的近十年間,國產車企能自己獨立造出一臺家用車就已經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了。但現在的國產車企(除了那些入流的以外)像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這些,生產汽車對他們來說早已經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了(這裡主要指逆向研發的難度已經降低很多)。

例如國產乘用車自主研發的先驅者——奇瑞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蕪湖市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汽車產業時,他們就與一汽集團進行合作成立了一汽揚子汽車底盤廠,但沒過幾年就因銷量不佳、技術落後等原因,一汽集團退出了。

此時蕪湖人幹了件他們做的最正確的事,挖來了一汽的一個車間主任——尹同躍,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奇瑞造車史。現在的奇瑞,在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之後,早就擁有了整車自主研發製造的能力,完全實現了三大件的自主生產。


例如:中國只有兩個可以生產CVT變速箱的工廠,一個是比利時的邦奇動力(與德國博世、日本Jetco齊名),另外一個就是奇瑞精機。

另外還有個例子就是吉利


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那個喊出“汽車就是幾個沙發+四個輪子”的李書福吧,當年吉利老總喊出這個業餘口號的時候,的確雷倒了一片人,同時也側面印證了當時中國造車實力和思想的落後。

但現在再來看看李書福,再來看看他的吉利汽車,收購了沃爾沃乘用車,成為戴姆勒奔馳的最大股東,實現了汽車製造的自主研發,並擁有了世界先進的造車平臺。當年的那個“瘋子”李書福已經讓吉利坐上了中國乘用車的頭把交椅的位置,2017年銷售超百萬臺。


壹車熱評公正的評價現在的國產車(不入流的那些除外),他們的造車水平的確已經不同往日,隨著很多海外精英的迴歸以及先進平臺的引入,哪怕是這二十多年的逆向模仿,我們的造車實力也已經今非昔比。

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就可以和那些世界品牌平起平坐了,與那些大牌之間的距離還是很大的。比如汽車三大件的技術發展,某些中低端車型的組裝品控等等,這些都還需要我們的國產車企進一步的提高。


如果現在還有人在嘲笑說國產車兩三年就什麼毛病都會出來的話,那壹車熱評覺得他們真該走出自己的家門,走出自己的思維,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別動不動就噴我們的國產車不行,網上的汽車投訴裡,那些大眾、寶馬、奧迪、奔馳們挨的罵也不少。


關注壹車熱評,在這裡可以瞭解到更多的汽車知識及推薦!


壹車熱評

這個說法以前確實是存在,更多的是自主品牌剛開始發展的時候相對問題還是比較多的,奇瑞奇瑞,修車排隊這說法也一直流傳,雖然有一定誇張,但同樣也說明了一定的問題。但是近些年自主品牌可以說進步非常大,甚至在一些方面也做的不比合資車差。


1.我們首先來說說發動機方面

發動機作為汽車三大件之一可以說至關重要,以前的國內廠商更多的是使用三菱等廠商相對很老的技術,自己改進優化的也比較少,加之裝配工藝方面差,滲油還是時有發生,油耗方面也比較差。但是現在以吉利為代表的國產廠商更多投入了自己的研發,吉利收購沃爾沃後,與沃爾沃的聯合開發,技術共享,可以說進步非常大。雖然其它依然借鑑一定的合資廠商技術,但是更多的是自主的研發。可以說相比以前無論在發動機動力還是耐用度方面都有明顯進步。


2.變速箱

現在的國產車基本都是採購國外比較成熟的品牌變速箱,更多的是來自ZF和愛信。所以在質量以及耐用性方面都是非常不錯的。同樣近幾年像吉利和奇瑞等大廠都在進行著自主研發,更多側重於雙離合變速箱,在穩定性,以及換擋邏輯方面表現同樣不錯。


3.底盤調教

以前的國產車可能給人的印象就是比較散,而且底盤質感比較差。現在在底盤調教方面吉利和沃爾沃的技術共享,吉利的很多車型底盤的調教也都有沃爾沃的工程師參與,可以說有了巨大的提升,同樣奔騰的一些車型也和老款馬自達6共用平臺,現在的紅旗新款車型和阿特茲共用平臺。可以說在底盤方面表現整體同樣不錯。


4.外觀內飾設計方面

相比以前國產車的外形更多的是靠借鑑合資車型的年代,現在國產車的設計方面可以說有了飛躍性的變化,無論是傳祺,還是長城魏,吉利都有了自己的家族設計元素,外觀方面可以說非常不錯。內飾設計也一改以前國產車那種老氣穩重的設計,更加年輕,科技化。


其實說了這麼多,近些年國產車的發展進步確實非常快,有了更多的自主設計元素,同時也有了自主研發團隊,但是自主廠商畢竟起步相對晚,在三大件的耐用性,油耗經濟性,以及裝配工藝,人機工程學等細節方面依然和合資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像合資廠商學習。但國產車趕上並超過合資車也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們也更應該給自主品牌一些時間。

大家對現在的國產車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關於汽車我們一起探討。


視車工坊

也說說我開過的幾輛車。2002年買的昌河面包,後來2009年還是10年賣了,賣之前反正各種小毛病,開到90抖動大發飄有點,那會也不懂保養車啥的,各種燈不亮,喇叭不響,空調不管用,風扇不轉,冷暖風不能調等等,各種毛病。發動機變速箱沒出過問題。排氣管一年換一個。倒是每次修都不貴,基本上也沒把我擱半路過。賣完那個買家又開了好幾年,前一陣倒騰牌照發現2015年人家還在年檢還在開,再後來他也又賣了,現在不知所蹤,行駛本就下了。

2006年買的捷達夥伴,開到2012年,基本上沒啥問題,2012年給了我姐夫,換了後減震,其他90公里方向盤抖動,但最快160沒問題,再往上沒膽量開了,其餘不記得有啥問題。提取槓槓的。曾經跟著救護車保持10米間距在城裡狂奔,一點問題沒有。目前我姐偶爾還在開。

2009年買了帕薩特領馭B5.5那個,買完沒幾天我調門鎖不好使,4S非說電腦壞了,免費換了電腦。後來大燈換過幾次燈泡,其他的2016年給我姐夫前換了廢氣閥什麼的,也沒啥大問題。最快開到200,因為2.0沒有T的,上不去了,但車不飄,很穩。2016年去的路上開190妥妥的。

2012年買了進口的寶馬3系E90,目前換了前減震,玻璃水箱漏水結果是大燈清洗那兒,堵上了,換減震導致大燈自動水平不好用,副駕駛電動也不能用了,縣裡店都修不了,現在還沒弄呢。輪轂墩的不太圓了。還有好多普發故障目前還沒出現,但總會來的,修車太難太貴,打算趕緊賣掉。2.0自吸發動機開到240妥妥的,一點不飄,跟釘在路面一樣。這操控也是沒誰了!

2016年換了漢蘭達,開了一年多了,怎麼說,就是一個四驅大面包,跟開船似的,但是比早期的豐田好開多了,跟之前的領馭差不太多吧。目前沒問題,第三排座椅買時就有點生鏽,不敢讓4S弄,怕拆的亂七八糟回頭還異響。其他的還好,1.6萬多公里,一點問題都沒有呢。最快開到190斷油,車還很有勁兒,也不算太飄,有信心再提速,但電腦不讓啊。據說電腦矯情,不敢改裝,就換了個蝸牛喇叭。大燈不夠亮,定速不太舒服,導航不好用,變速箱不夠聰明,腳剎大坡還真剎不住,剎車前段軟後段還行,PCS系統有點傻,這個還有跟車巡航適合開車打盹的走神的人,前後雷達太近才能感應而且開關不方便,沒有後視鏡自動下翻,沒有一鍵升降全車窗(只能升降前門兩個),車大盲區大,等等吧,這是跟3系比,何況那個還是進口的。四驅能力還湊合吧,冬天爬雪坡感覺還行,泥濘道路很輕鬆。2.0T的保養貴點,還必須要加燃油系統清潔劑,估計後續積碳也很多。優點其實也不少,如果對七座或者大空間有需求,又必須要四驅地盤高點,這個最合適。豐田勝在舒適,空間,最主要可靠性,操控絕對沒有銳界好。總體不後悔吧。

其他國產車接觸的不多,但是但凡接觸的,給我的感覺都不太好,其實想想也是,國產車一般幾萬或者十來萬,開車的人也不會太珍惜,體驗肯定不能好,做工粗糙,地盤松散,大概這樣的。滴滴打到新的國產車,坐著感覺好多了,配置賊啦高,但是就是不知道耐久性怎麼樣。

車輛故障都有偶發性趕上了就是100%,趕不上那就命好!看你的想法了。


左右粑粑

從1999年擁有第一輛車,當年三駕馬車中的一款,神龍富康AL,第二輛車是雪鐵龍的畢加索,第三輛是新君威,後來為了周遊全國買了MG3sw,就入了魔,把新君威換成了MG7,就一直沒有再換車。現在兩個MG都快10年的車齡了。

接下來就說說我的這兩個國產車吧。

MG3sw,南汽產。當時是很偶然的因素買了這輛車,圖的是他的便宜。因為自己已經有一輛新君威,這個時候想出去周遊全國,有比較好的通過性,價格又便宜,扔哪裡都不可惜的車,這個時候,這輛跨界車就來到我們的手裡。

2009年7月我們開著它出發,從上海出發,沿著大運河北上,之後又環遊了東北,從蒙古返回北京,把車放在北京。然後又從北京出發,沿著京藏線進藏,去了珠峰大本營,去了樟木,還去了尼泊爾,然後返回拉薩。3個月後,又從拉薩沿著滇藏線去了雲南和廣西,把車又放在南寧,一放又是3個月,春節前從南寧出發,去了北海,又渡海去了海南島環島遊,然後沿著東南海岸回到了上海。這是這輛MG3sw從出發後第一次回到老家。

2012年,MG3sw再度出發,沿318進藏,抵達拉薩。4個月後,我們飛進拉薩,又駕著這輛MG3sw從拉薩出發,走完了新藏線,到新疆後,又走了獨庫公路,去了喀納斯,返回路上,還去了額濟納和庫布其沙漠,然後返回上海,算是完成了周遊全國夢想。

3年多時間,50000公里,這輛國產車沒有掉過一次鏈子。當然,它不是沒有問題,或者說,它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詬病最多的國產車之殤,裝配工藝不行,所以,密封和隔音非常不好。最誇張的是,在走川藏線和新藏線時,我們在車裡,時常戴著口罩。

還有就是異響,手套箱之類的地方,在行使過程中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我覺得都是國產車裝配工藝的存在的問題。

不過,這輛國產車其他方面,還真的沒啥問題。2014年,行使了18000公里,從上海開到了英國。2015年,在北美跑了10000公里。2017年,又行使了20000公里,從上海開車去了非洲。

所以,對於國產車的評介,應該比較理性客觀。2009年的車,在裝配工藝上存在一些問題,特別像南汽這樣的公司,相對來說可能更加明顯一點。10年過去了,國產汽車在這方面進步很大了,目前國產車的銷量正變得越來越大,說明市場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當然,個人覺得導致國產車被“看低”,還有一個原因是,國產車在品牌力和產品力不足的情況下,往往在競爭中採取低價策略,為了作低成本,難免要做一些必要的犧牲。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看看前面一張配圖。這時我們2014年開車去英國時,在巴黎和兩輛MG的老爺車一起的合影,這兩輛老爺車分別產於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可我怎麼就覺得他們的漆面都是這麼好的,整個車況雖然古典,卻閃耀著歲月的光芒。我不能不覺得外國人對車,的確比我們有經驗和有誠意。


軲轆說車

國產車,也就是自主品牌車,由於我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而且,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國產車的政策都是以價格換市場,受限於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國產車的產品質量普遍不高,當然,價格也十分低廉,久而久之,就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國產車就是湊合著開的。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國產車開個兩三年,毛病就全出來了。這對國產車後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即使時至今日,國產車依舊是低價格低質量的代名詞。

不得不說,國產車當初以價格換市場是迫不得已的,也不得不說,即使現在,國產車的品質與國外品牌還是有著相當的差距,而且,國產車開兩三年依然會出毛病,這也是真話。因此,很多消費者在選車時總是糾結,到底是選國產車還是國外品牌。實話講,這幾年國產車在品質方面已經提升了不止一點,但是國產車的質量依舊沒能讓人完全放心。再加上,一款汽車對於一個家庭來講是一件非常大的消耗品,消費者有顧慮也是應當的事。因此,對於希望購買一輛車要長期使用而且要求毛病少的用戶,國外品牌的確是首選。但是,這裡也有一句話,即使是國外品牌,開上兩三年,也同樣會出問題,不是嗎?

一輛完全量產的車,涉及到的不可拆解的零部件多達10000多個,如果完全拆解,零部件的數量要達到25000-32000左右,而一些結構複雜的特製汽車,其獨立的零部件數量要達到20000以上。如此龐大的零部件數量裝配成一臺車,要保證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螺絲都不出問題,那是極期困難的事,也是成本極高的。因此,即使是國外品牌,即使全世界最先進的生產線也難保萬無一失。而且,近幾年國產車企發展十分迅速,不少國產車也受到了很多中國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和口碑都不錯,所謂的“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一問題雖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但消費者仍是可以放心購買的。


汽車觀察家

雖然說現在的自主品牌相比於從前來說,已經大有改觀了,但如此龐大的市場還有如此眾多的汽車企業,我們很難保證不會出現一些質量問題。所以才會有“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的這種說法,而這種說法也讓許多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舉棋不定,不知作何選擇。那麼對於這種說法,它是真的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現在大多數自主品牌基本不會發生“開兩三年毛病就會全出來”這種問題。就比如現在自主品牌做的比較好的吉利和長城,如果說產品質量不過關,讓消費者在使用時頻繁出現問題,就不會有良好的口碑。而沒有良好的口碑,自然也就不會有高速增長的銷量,產品質量與銷量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像一線的自主品牌在產品質量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一般來說還是比較有保證的。但在一些二線以及三線自主品牌的產品中,出於利益考慮,多少在質量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在良莠不齊的市場上,也會出現題主所說的這些問題。

其次,現在的自主品牌正在尋求突破,向上走與合資品牌進行競爭。我們都知道現在的SUV市場自主品牌很強勢,但在中高端市場上卻很少看到我們的身影。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衝擊高端市場,自主品牌的產品質量也要有保證才行。相信,在未來,自主品牌的產品質量將會越來越好,為品牌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