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具有怎樣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熊吧吧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和世界觀主要是天道和人道。

天道的大道理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無名天地之始,天地萬物始於無。”說明這個世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任何事物都是從無到有。

《道德經》除了闡述對宇宙的認識以外,主要中心思想就是講了天道,人道天人合一的道理和世界觀。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是說要人們不要私心雜念纏身,慾望太強。強調人們恩德佈施萬物而不求回報。要有博大胸懷,大公無私,捨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

”無為,無我,無慾,居下。”清虛自然。”上善若水”是說要有”水”一樣情操,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

”不尚賢,使民不爭。”教育人們不要慾望濃重,看到大富大貴億萬豪客,也能身心安然,不起歹心。

要讓人們知道”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道理。

不但人民群眾知道這些道理,國家的軍隊也要懂得”善為士者不武”,我們的軍隊將領不要以強稱雄,要知道善於用兵打仗的人是不會輕易戰爭的。

在《道德經》裡的這些論調就是對世界觀所闡明的道理,同時也告訴人們”致虛極守靜篤”的道教方法,使天下達到和諧無爭的社會家園。


愚叟抱甕


若論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當解析聖人老子為何留下五千字的經文傳世?而道德經又展示了怎樣的世界觀呢?下面聽吾細細述說。

道德經由來:

春秋時期,傳說函谷關守將伊喜用望氣術察覺即將有聖人從東方而來。不久,果真有一老者騎著青牛,往函谷關走來。伊喜大喜,恭恭敬敬的接待侍奉老者,並苦苦哀求老者傳授成聖法門,於是老者留下五千字經文,並瀟灑而去。伊喜如獲至寶,遂認老者為師,學習經文,並將之命名為《老子》,因為留下經文者即是鼎鼎大名的老子——李耳。後世人因經文內容劃分,亦稱作《道德經》。






道德經內容分上下兩篇:道經篇和德經篇

道經開篇即明義,直接用成道後的宇宙觀描述這個世界的終極奧義。世界上存在的與不存在的,皆出自於——“道”。

存在的指我們所知所感的世界萬物。

不存在的指比如夢中的世界一樣,是不存在的。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講“道”是無法講出來的,講出來就不是道了,只是用“道”這個字表述那個終極意義。下一句意思同上。這一章是講述這個世界是由“道”組成。


下面第二章到第十六章,是闡述修道理論和修道方法。尤其系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講明,修道就是要修到念頭虛無,靜到極致,然後才有“歸根”、“覆命”,莊子說咱們平常人是假人,要通過修煉才能返璞歸真,迴歸到真人來。真人者,黃帝內經上有記載:

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而能達到真人的程度才叫歸根,覆命。毫無疑問,老子就是這個程度的真人,又因他留下道德經傳世,有教化的天大功德,故世人稱其為聖人。一個組織因想把老子的教化思想傳播給更多人,所以成了道教。


迴歸正題,德經篇就是具體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行事建議,給人指明,修道就要修德,德都修不好,談何修道。為何要修德,因為德行越近於完善的人,其修道的修行就會並遂之漲,甚至修德到最高處,也是道了。如下原文:

修 之 於 身 , 其 德 乃 真 ﹔修 之 於 家 , 其 德 乃 餘 ﹔修 之 於 鄉 , 其 德 乃 長 ﹔修 之 於 邦 , 其 德 乃 豐 ﹔修 之 於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如一一贅述,非長篇大論不能詳盡,若概括來說,道經篇講修道的,德經篇是講修德的。兩者合一,就是教人成為德行完滿的成聖方法之書。

所以道德經核心思想,是教人由凡成聖的方法。這也是老子為何留下此經文之初衷。世界觀只有成道後才能明白那不能道之“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剛日讀史


我是遠方,我來回答,讀道德經前若你能瞭解人的兩種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那你理解道德經會更加深刻,如果你瞭解哲學是什麼,那你便能更深層次的讀懂道德經!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動物,沒錯,自然界的,具有和其他動物一樣的自然屬性,這種屬性是動物的原始本能的最基本的表現,所以由著慾望發生的心理和行為就是人自然的一面。

當然人類在經歷了上萬年的文明的發展後形成了一個相對系統的社會形態,在這個社會里,我們要遵循社會的遊戲規則,不光不能偷,不能搶而且還要尊老愛幼,扶貧濟弱,一整套法律體系和道德規則,我們在群體中要表現得優秀就必須壓制自己原始的慾望,這就是我們社會屬性的形成,剋制慾望的心理就是社會性的一面!

一方面是剋制,一方面是慾望,所以在內心就會有矛盾,這就構成了我們複雜的人性。

知道了這些,我們再回到正題,老子寫的道德經也是從其他地方借鑑了一部分,首先老子說了道,這個道就是一種大自然的規則,所以道德經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因此老子只能是聖人,而不是神!不像佛經是唯心主義哲學,因此釋迦牟尼就是佛,成了神仙。

所以我們就能知道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不管是政治觀,還是人生觀,還是價值觀,我們要順其自然,因為道法自然,我們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去辦事!




遠方的扶桑花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辯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老子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可以從這一句看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下面用佛學的觀點來解釋。萬物生起是有發展過程的。我們的世界最初是怎麼生起的呢?《楞嚴經》有明確的講解、分析。簡單的說,就是萬事萬物的本質都是“佛性”。“佛性”就相當於“道”和“一”。我們這個世界的起源就是“佛性”分化出了“心”和“物”,這就是“一生二”,也就是“有生於無”(佛性具有“空”性)。“心”和“物”經過長期的演化,成了山河大地及種種生物,這就是“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萬物生於有”。

也許我的解釋並不是老子的本意,但是老子的本意誰又能做定論呢?大家只是通過我的解釋來看我——也就是《道德經》注我罷了。

阿彌陀佛🙏




圓照居士


有人說易經是萬經之首,可想:人類初始或人生之初,除了本性以外,最先感悟到的就是白天與黑夜之陰陽。也就是說,主觀之人類所感悟到的客觀文明之文化都是以起端的陰陽而展開。所以我們老祖先發明瞭陰陽之象的“太極"之符號,那可說是作為老祖先初始文明之寶庫。經過初始歷代祖先文明的不斷積澱與收藏,可說是前秦時期社會儒學文明之結晶。隨著歷史進程進入春秋時代,社會關係矛盾激化,社會文明難從承受思想之發展,有些己處於原地踏步狀態,許多儒學先驅們為憂國憂民而紛紛發表各自主張。故而產生了百花齊放之文明,其時老子審視天下萬物運行造化之規律,縱觀歷史之毖端,從主觀唯物觀點,獨特之智慧深悟並編寫了《道德經》。其核心思想是明確道神為萬物之源為信仰,以道造化天下萬物而成法“道法自然"為宗旨,闡明人生之道的主觀思想與理解客觀之自然道法,並以其為用的“天人”關係的宇宙觀。同時又以“道法自然″之觀點,充分認識到靈性之人類必以道法而修德、以道法而規範的人道法制治理的世界觀。


發現128041785


這個題目還籠統,太抽象,我已經刪了好幾次了。鬱悶,我思慮了幾天,籠統的說說。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道,通篇都是在講道。馬王堆出土的老子五千言,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先修德而後尋道,意思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知識,思想,眼界達不到的時候,不瞭解靜的境界,不知道靜的真諦,你也找不到道的影子。

然後再來說說道,道是老子在易經的基礎上歸納的,易經說萬變不離其宗,是什麼力量推動,定義的規律,冥冥中不可知的力量稱為道。

現在有句話說的好,科技的盡頭是神話,我再加句,神話的盡頭是道。

至於宇宙觀,世界觀。都在一句話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按照現在科學解釋一下,宇宙是由一個原點發生爆炸,慢慢產生星雲,星雲聚合慢慢生成空間和星球,經過許多年地球上慢慢的有了萬物,再後來有了智慧。道,不可名的形態生成了原點,就是那個一,一經過爆炸生成了空間和星球,在地球上稱呼為天地,就是二。等到人類有了智慧,給天地萬物以認識並且命名,就有了萬物,擁有了智慧,文化,知識的人就是三。萬物本來就在,是人類賦予它名字。

道德經請看馬王堆版,?至於誰能從裡面學到什麼,看自己的認知,習慣,職業。


堇行小築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末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其核心思想高度概括!

《道德經》成文背景是老子辭官西行經函谷關,函谷關令伊喜懼上責或求解於老子遂得五千言書!即《老子》!所謂千人千解讀!所有後人的理解論點都可為老子思想所含概並可在原文中尋得原句!所以後世凡人大可不必咬文嚼字摘章尋句妄言老子!

伊喜為用而求書,後世讀者也應如此!關於此有幅集句名聯:∥

上法無為,行不言之教,

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如此宇宙觀和世界觀老子,伊喜也會贊同!


問道凡夫


作為系統闡述哲學 、社會學、行為學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其核心思想是:自然。典型表述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對宇宙觀、本體論有較完整的表述。認為宇宙及萬物的生成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信二千年後的西方哲學家康德關於宇宙起源的“星雲說”,必定受了老子本體論思想的影響(康德是十分接受並吸收東方思想文化的哲學家,其”星雲說”簡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具體註解)。

《道德經》提出了人類遵循自然、效法自然的具體觀點:效法天地,催生萬物涵載萬物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大公無私;效法水,位卑而品高、柔以克剛、順以致遠的處世態度和進取之道;效法山谷,容納萬物、生生不息的寬廣胸懷。並通過效法自然的理論闡述,提出了社會治理的最高理想一一“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儒家追求);其次,畏之(法家追求);其次,侮之”),主張“無為而治”一一不刻意“為”、貌似“無為”之“為”,對每個社會成員而言,其最高追求是讓人們在內心充分放鬆的狀態下發揮出最佳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道德經》始終貫穿了完整的辯證思維:有與無,難與易,高與下,前與後,音與聲,盈與缺,滿與損,禍與福,等等,構成了完美的對立統一體。

總之,“在天為道,在人為德”。《道德經》是一部探究宇宙真理用於社會實踐的偉大經典,而老子他老人家又是那麼謙恭地告訴大家:客觀規律的”道”,似可道明,實際已非真正的恆常之”道”;人們藉以表述事物的概念”名”,似可狀物達意,實際上人們的概念並不能準確表述事物本身。(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觀察、認識和表述,是十分膚淺、片面、侷限和模糊的。而本人對《道德經》的理解,更是萬分的膚淺、片面、侷限和模糊。引玉而已,而已。勉哉!吾儕勉哉!


山海村人


老子的《道德經》由道經與德經兩部分組成。其道經中的‘無為’是它的核心思想,也是人類最早的辯證唯物史觀,無為即是道,道即是無為,慨念很抽象,我們只能從概念上意會的加以認識和理解。宇宙天地萬物一切從無中來,這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相符,又與自稱為(神)的創世說截然不同。無,可生有,有又可生無,相輔相成組成同一事物,既對立又統一,這就是老子的自然宇宙之道。

‘無為而治’是老子德經中的核心思想,提示人的行為既要不可為而又可為,要順其自然而為,不可逆道而為,柔以克剛的‘上善若水’是其一意。


宋老頭62443390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有人說是談宇宙觀,有人說是淡治國,說法不一,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理由。

我個人認為老子是用道法自然的觀點教導聖人如何治國。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是老子的兩個基本觀點。他的思路很獨特,仔細觀察了大自然,領悟了自然規律,那就是柔弱勝剛強,以及無為。他舉出了很多弱小的事例來說明他的觀點,如水,嬰孩,雌性動物等,他一反常態不讚揚強大,而歌頌弱小。他說:上善弱水物壯則老,柔弱勝剛強。並指出萬物皆生於道服從道,道無所不在,且道法自然。提倡無為而治。他所說的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刻意人為!因為刻意人為違反道的原則。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正因為無為,故能無不為。道生萬物,生而不恃,任其自然發展,損有餘而補不足。道養育萬物,養而不宰,從不誇讚自己的功勞,所以萬物歸服。且他說反者道之動,道是週而復始運動的是有生命的。所以,聖人治國應處無為之治。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非常形象的治國比喻。不能老折騰,要無為而治,順道的自然法則而動,便可治理好國家。

若想做到老子的教導,太難了。無為而治太高深,境界太高。但道法自然人人都該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