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的哪些地方體現出其悠久的歷史?

鄧衍強

中衛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其東連陝晉,西通甘新,北抵內蒙,南達川滇,是“絲綢之路”邊陲要塞;前有黃河之險,後接賀蘭之固,扼守寧夏西大門,自古為西北地區兵家必爭之重鎮。

那麼從哪裡可以體現其悠久的歷史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留下的一個個印記就行了:

1、中衛大麥地巖畫

地處衛寧北山,大多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集中了三千多幅巖畫,一萬多個單體圖像,是中國現今唯一的世界級“巖畫主要地區”,反映了古人類生活生產情況。寧夏有五個巖畫區,其中大麥地、香山和西山三個巖畫區分佈在中衛黃河兩岸,遺存巖畫數萬幅。

2、一碗泉舊石器遺址

位於中衛市區西55公里處的沙丘地帶,是人類石器時代留下足跡的重要遺址,說明遠古時期中衛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創造自己獨特的文化,是人類原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菜園新石器遺址

距今已5000年,是古人類生息、繁衍、生產勞動的場所和墓葬地,處於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為具有濃厚地域特徵的原始文化遺址。

4、沙坡頭

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位地中衛市城西18公里處。因唐代大詩人題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聞名於世。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黃河第一入川口”和道家文化的“太極園”,象徵包容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相互融合的深厚內涵。

5、古城堡

中衛有數座古城堡,見證了中衛的歷史和曾經的金戈鐵馬,分別是:長流水唐代古城遺址、站馬營明代城址、買賣城遺址、四方墩城堡、勝金關城堡;古烽燧有:南長灘烽燧、黑山嘴烽燧、勝金烽燧等。

6、歷代長城

中衛境內遺存有:戰國、秦、漢、隋、宋、明、清各朝代始築或重修的長城,且烽燧門類俱全,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長城博物館”。

7、寺口子

寺口子古稱北海,為西漢名臣蘇武持節牧羊十九載的地方。

寺口子米缽寺,因宋代楊家將大戰西夏兵困柳州,“米缽生金”使三軍解厄的史實而名垂青史。

8、中寧石空寺石窟(雙龍山石窟)

開鑿於唐代,是唐代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文化宗教場所,是國家二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上中下三寺,13個洞窟,1961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天都山石窟

位於海原縣城西北,與南華山東西對峙,又稱“西華山”,是天然的避署勝地,為西夏李元昊的行宮。

10、中衛高廟

高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建築群,始建於明代。後歷經修葺擴建,至清代稱玉皇閣,民國年間改稱高廟。

11、中衛鼓樓

位於市區中心,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1984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衛鼓樓東南西北拱門上各有一匾額,東書:“鎖扼青銅”;南書:“對峙香巖”;西書:“爽挹沙山”;北收:“控制邊陲”。


中衛土地肥沃,特產豐饒,是黃河中上游第一個自流灌溉市,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的美譽,也是一個旅遊的理想去處。


八零印記

中衛高廟保安寺有著悠久的歷史,他比沙坡頭認可的時間要早,沙坡頭是在改革開放才比人們認識的,而高廟是香火地,在他落地就得到香客的認知。如今成了國家級文物,是中衛的城市名片。

七星渠


七星渠我們河南人最早叫他宣和渠,他從中衛市的申家灘黃河段入口,流經中衛沙坡頭,中寧的黃河以南的地方,滋潤著幾百萬回漢兒女,在中衛他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衛境內的黃河以南,七星渠是最大的渠,小時候我們叫他宣和渠,經常在渠裡洗澡。渠面有幾十米寬,水流量很大,每洗一次澡讓媽媽知道了,必須挨一頓打,因為宣和渠有幾米深,那是很危險的。

現在七星渠渠道都是硬化了的,幾乎在每個村的路上都有大橋,有的村有幾個。徐莊有兩個,第一個從六隊通到宣和的福堂,還可以通到黃河邊。第二個從孫家莊子直通黃河邊。這個橋在我的記憶裡,原來是一個很小的水泥橋,老宣和渠(七星渠)那是渠道沒有硬化,好幾個村就走這一個橋,有的人繞道很遠才能過橋,很不方便。

別看這個小橋他還有一個名字——獨木橋。我們這一代人是不知道的,聽父輩們說他就把一根大木頭擔在渠的兩岸就算是橋了,膽小的人,婦女都不能過橋,並且事故很多。

時代不同了,社會發展了,宣和渠有了響噹噹的大名——七星渠,七星渠壩平坦,綠樹成蔭,橋樑遍佈,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和工作。

七星渠上的橋可以跑火車了(這可不是我滿嘴跑火車,寶中鐵路穿過七星渠)。

宣和渠上的獨木橋只有在大漠甘露的頭條首頁才能見證,否則就成了失傳的歷史。

往事只能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