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平定天下後,為什麼不定都關中而是跑回彭城?

少俠一號

項羽在攻滅秦國後,分封天下時,放棄關中地利而東歸彭城,千百年來一直被批評為“目光短淺,毫無遠志”,並被傳統史學家認為是他在隨後的爭霸戰爭中敗給了劉邦的重要原因。這其實是一種將歷史完全簡單化的“成王敗寇”價值觀。

當時確有個叫"韓生"的人,向項羽獻策,『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土地豐饒,可以此為都,成就霸業』。然而,對項羽來說,以關中平原為根基,效仿舊秦故事,扼守函谷,虎瞰關東,掃平天下,只是一個“聽起來似乎很美”的方案,其實是全無實際可行性。

此時項羽麾下的嫡系部隊,仍然是最初由楚懷王分派給他北上救趙的5萬楚軍,跟隨他征戰經年,戰力精良,冠絕天下,是他賴以爭霸天下的根本。鉅鹿之戰,也正是這些將士奮勇當先,呼聲雷動,九戰九捷,摧毀了秦軍最精銳的長城軍團20萬大軍,並懾服幾十萬諸侯聯軍,奠定了項羽的霸王之業。

西楚霸王:項羽

滅秦成功後,將士們軍心思歸,實為人情之常。項羽如果拋棄自己在楚地的根本,選擇作為客軍以關中平原為根基,必大傷這些將士之心。

項羽一直是身先士卒、每戰必前,極得軍心的主帥,也不能不顧及麾下將士的意願。進而直接影響自己的軍隊戰鬥力。所以他才會有“富貴不歸故鄉,猶如衣錦夜行”之嘆,選擇還軍彭城。

(就如劉邦被項羽遷移到漢中後,所部3萬部屬以關東人為主,同樣是不斷逃亡,若非天降奇才韓信,獻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令劉邦幾個月時間就還定三秦,則劉邦勢力必然不攻自敗。)

項羽並非不懂政治策略,亦可以為了情勢需要,赦免秦軍主帥、殺叔仇人章邯,甚至封其為雍王,然而這就和他分封天下諸侯,實則只為驅狼吞虎一樣,純系權宜之計。

秦國對項羽而言,既有數百年秦楚之爭的國仇,又有殺害他兩位至親(祖父項燕、叔父項梁)的家恨,再加上其本身暴烈的性格作風,是以導致了他對秦軍士卒和關中百姓的濫殺。為杜絕秦國政權死灰復燃可能,項羽火焚阿房,屠戮三秦,令秦國王室貴族死無遺類。

從鉅鹿之戰到新安坑俘,超過四十萬秦軍將士性命的血海深仇,也導致舊秦遺民對項羽恨之入骨,也沒有任何可能再得到秦人擁戴,只因為因為項羽是殺盡他們父兄的大仇人。

因此,項羽若是貪圖關中險塞,把自己的新政權變成舊秦帝國借屍還魂,便等於“背叛了自己的基本盤”,一方面失去自己麾下將士的軍心,另一方面又難以得到舊秦百姓的支持,更勿論馭使關中人力以為己用,實在是標準的“得不償失”。

所以,那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投機者“韓生”,獻策不納便怒罵項羽“沐猴而冠”慘遭烹殺,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項羽分封諸侯之餘,劃給自己直轄的西楚國,即所謂的“彭梁九郡”,除了他起家的江東故地,中原的南陽郡,還包括了淮南淮北,河南東部大片地區,即所謂“彭梁淮泗之地”。從戰國時代數百年來,都是商業繁榮,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號稱“天下之中”,實為當時天下最膏腴之所。

春秋末年,一代奇人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攻滅吳國後,棄官從商,自稱“陶朱公”,便在此經營商賈之事。戰國時魏、齊、楚三國持續數百年爭霸,就是爭這一地區的所有權。“五國伐齊”之事,亦是因齊湣王吞滅宋國後,欲獨佔此地之利,才令天下各國人人自危。

執掌秦國朝政大權四十年的秦相魏冉,也一直竭力東進,爭奪這一地區,作為自己的私人屬地“陶邑”,最後,正是陶邑領地不斷擴張,而秦國苦戰經年不益尺土,秦國朝野群臣都對此不滿到極限,因此秦昭襄王才能輕易用一場政變驅逐魏冉,廢宣太后之權,而正式親政。

秦國丞相:魏冉

因此,項羽借滅秦之功宰割天下時,選中此處豐饒之地來經營自己的西楚王國,也是理所當然。楚漢戰爭時期,項羽連年征戰,四方受敵,卻能長期集結幾十萬精銳大軍,也足以說明了彭梁之地的人力、物力之充足,絕不遜於關中平原的舊秦故地。

項羽並非不想成為如秦始皇一般的大一統集權帝王,然而他此時雖是天下戰力最強的勢力,可若是和眾多新舊諸侯的整體實力相比,自然仍處於劣勢。

所以,他才會先以驅虎吞狼之計,儘可能挑起紛爭,攪動天下大亂,削弱各地諸侯。而他然後再憑藉自己佔據的人口繁盛、經濟發達的彭梁九郡,快速集結一支兵力強大的精銳軍團,去次第掃平這些新舊諸侯,一統天下。

因此,除了彭梁地區和江東老家,項羽還將南陽郡這個地圖上的突出部也劃入自己直轄,只為此處是威懾中原和關中的戰略要地。

雖然比之佔據地利優勢的關中平原,彭梁地區確實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但另一方面,卻也是極為適合軍隊快速集結和機動,對一向自持所部戰力天下無敵的項羽來說,更是他最喜歡的優勢戰場。

當項羽在剿滅田榮,平定齊地,卻遭到當地民眾奮起抗爭時,劉邦嘯聚各路諸侯聯軍號稱五十六萬,一路長驅直入攻陷彭城後,就被項羽如疾風迅雷般千里回師打垮。若非天降風暴,捲起狂沙阻隔,則劉邦早成楚軍鐵蹄亡魂,也就沒有什麼大漢高祖皇帝了。

劉邦在敗軍之中

此後的楚漢戰爭中,楚軍兩次攻破滎陽,劉邦亦能在城破後幸運逃脫,某種程度上,這確是漢朝官方史觀鼓吹的“天命歸漢”。正如項羽臨死前長嘆:

非戰之罪,天數使然!


狐狸晨曦

項羽不定都咸陽而是定都彭城,一是項羽為楚國貴族之後;二是咸陽已經被他燒成一片廢墟了;三是項羽沒有皇帝之志。因此項羽要回彭城定都,安心做做他的西楚霸王。彭城也就是現在的徐州,是當時西楚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

1、項羽作為楚人,當在楚國都城定都

項羽並不是農民,而楚國貴族之後。戰國後期楚國有五大家族,分別是羋氏王族、昭氏、黃氏、景氏、屈氏、項氏,而項氏是楚國的軍旅家族。項羽的爺爺是楚國上將軍項燕,被秦軍名將王剪擊殺;他的父親是反秦先鋒項梁,被秦軍名將章邯擊殺。因此項羽作為楚國貴族後裔,對秦國是有深深的仇恨的,他滅秦復楚,自然要在楚國舊都彭城定都。如果定都咸陽,相當於是他項羽繼承了秦國的衣缽,這說出來不好聽,也非項羽本心。劉邦雖為楚人,但也是秦國的官吏,因此他定都長安,繼承秦國衣缽,完全無可厚非!

2、項羽西屠咸陽,火燒阿房,廢墟一片

項羽是我國曆史上有名有姓兇殘屠夫之首,其殘暴程度不下於後世的成吉思汗!白起雖有人屠之稱,但畢竟殺的是敵軍和降卒,戰場之上本是生死相較,不殺人如何戰勝敵人?但是白起並沒有屠殺老百姓的暴行。而項羽是一路殺到咸陽,所過之處是老幼皆斬,男女不留,不僅屠城,更是焚城,後世的軍隊中只有蒙古軍有此殘暴!

項羽把咸陽城百姓屠殺一空,財富及美女都掠走。項羽想到咸陽城如果留著,總歸是資助別人了,不如一把火燒了,誰也別想在關中再稱帝,於是又火燒咸陽城,大火三月不滅。秦國首城咸陽都成了一片廢墟,再定都於此,不宜難乎?

《史記.項羽本紀》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3、項羽只想當西楚霸王,無皇帝之志

項羽作為楚國貴族後裔,深受楚國傳統政治影響,那就是諸侯制治理天下。楚國為天子,其它諸侯國臣服於楚國。也就是說項羽只是想當霸王,並沒有想當皇帝,他甚至認為當皇帝是嬴政乾的事,作為取代者當有新名號,於是項羽也創新出了千古之下只有他一人有的稱號——霸王!

後來的楚漢戰爭,在項羽看來是楚天子要平定諸侯國;而在劉邦看來是皇帝要統一天下。因此劉邦善於團結諸侯,更是把秦人團結好了;而項羽則以楚天子身份命令其它諸侯國出兵平定漢國。戰國之世,各國都有統一天下之志,因此天下一統,是民心所向,這也是天要亡項羽的原因所在,因為項羽逆天而行!


大秦鐵鷹劍士

的確也是,在中國歷史上,關中之地,由於地勢險固,土地肥沃,因為很多朝代都建都於此,也正如此,西安被稱為十三朝古都。然而,項羽身為一代名將,他難道就不深諳其中之道?可是他為什麼不定都關中,反而跑回彭城定都呢?

事實上,項羽不是不想定都關中,而是因為當時做了一件事,讓他後悔有些來不及了。

情況是這樣的,項羽率兵入咸陽後,便火燒咸陽宮,三月不熄。燒完以後,然後又大力搶劫,將美女及珍寶都打包準備運走。這時,有一個書生便跑來告訴他,說關中有山河為屏障,四塞為險阻,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定都稱霸。項羽抬眼望去,對方說的對哦,可是三月前自己放火燒了咸陽宮,整個關中已經一片殘敗,如果留下來還要重修,這多麼不值得呀。

於是,項羽想想就算了。

走之前,他非但沒有道歉,反而對書生說:“富貴不還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書生見他一個暴發戶急於回鄉炫耀的模樣,便罵了一句:“人們都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

項羽一聽大怒,將這書生烹死,然後分封十八路諸侯,還軍彭城,建都於此。

事實上,項羽不僅僅是想回鄉炫耀這麼簡單。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對楚國是十分深切的懷念的。他是楚國最後一位大將項燕的孫子,十歲的時候,項羽被秦軍將領王翦所滅,父母雙亡後,叔父項梁便帶著他亡命下相。而楚國最後的都城壽春,項燕父子殉國之地蘄縣,這些都屬西楚。生於此,長於此,祖先滅於此,國家亡於此,他何不想回鄉復興楚國?

而還有要命的是,當時還被尊為“義帝”的楚懷王也仍在彭城。他不能讓楚懷王稱帝,更不能讓大權落於楚懷王手裡。所以只有想出個辦法,分封十八路諸侯,然後回彭城明是尊義帝,實則是為了控制楚懷王。後來,他實在不想看到楚懷王了,然後將他放逐,派人在水上將其殺掉。

總之,項羽猶豫寡斷,才做出如此下策,分封十八路諸侯,定都彭城,以至最後落得個自刎烏江的敗慘結局。


月望看歷史

項羽之所以起義反秦是為了報仇,所以在他把當時秦朝的都城佔領了之後,他率領著三軍對咸陽城洗劫了一番,把有關秦始皇的後代,以及皇宮裡的人,基本上全部殺光了。

最後,還一把火把大秦的宮殿以及阿房宮給燒了。

既然他們有在咸陽城中燒殺搶掠,那就意味著當地的百姓全部遭到了他們的打劫。可以說咸陽城裡的官員或者百姓對項羽他們是恨之入骨的。

項羽在關中已經失去了民心,他若是在這裡稱王稱帝,治理整個天下,是根本行不通的一件事。所以,索性項羽就把都城定在了老家彭城。

定都彭城是項羽短視的一個表現之一,在一個就是,項羽覺得若是富貴不還鄉,就如同穿著華麗的衣服,走在漆黑的夜裡一般。這不是項羽想要的,項羽想要的是讓家鄉人看看他有多牛。

從這一點來看,項羽很想一個暴發戶,他根本就不是一塊能治理天下的料。

後來,劉邦在漢中出來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為什麼劉邦很快就佔領了關中之地了呢。

就是因為在關中項羽失去了民心,那裡的人民都盼望著劉邦回來呢,劉邦當年佔據關中的時候,可是秋毫無所犯的呀。

所以,當關中的百姓聽說劉邦殺回來的時候,他們都自發組織起軍隊來,幫助劉邦打項羽,這就是劉邦能在短時間內在關中站住腳的原因。

同時這也間接的說明,項羽是知道自己幹了不得民心的事的,所以,他自己是不可能在關中建都的。

選了彭城建立都城,這也就意味著項羽建立的這個政權根本長久不了,因為彭城都是一馬平川的平原,無險可守,大軍可以長驅直入。在這裡建都,是很容易被別人攻破的。


史學達人

問的很好,項羽要是定都關中,完全可以效仿秦國那樣,出函谷關以平天下。

要是項羽真的定都關中,本身在彭城又有軍事儲備,把兩端一旦打通,那就是佔領華北,將中原收入手中的態勢。天吶,這不就基本上可以問鼎天下了麼。

可是他放棄了關中,還把劉邦攆到附近的漢中,讓劉邦後來玩了一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好戲。他為什麼回彭城?

1、關中這邊是滅秦是戰況最慘烈的地域,經過戰爭,這裡的基礎設施已經被打成一片廢墟,項羽還故意放了幾把火。

2、關中這邊的人口傷亡嚴重,基本十室九空,沒有人口就沒有兵源。而且項羽還把20多萬秦朝降軍屠殺,估計這邊的人是沒法給他買命了。

3、彭城是項羽起家的老根據地,他的楚國故地的鐵桿粉絲都在那塊。而且那裡經營的已經很成熟,而且基本沒遭什麼破壞,回去會比較安逸。

其實這就是考驗歷史人物的戰略眼光了,他項羽爭不過劉邦是有原因的。且不說沒有定都關中是戰略眼光欠缺。

為了發洩無端破壞燒殺,他殺掉的俘虜,很多都是周邊百姓的親屬;他破壞性的發洩,也讓周邊百姓生靈塗炭。這是把民心往外推。這樣也是戰略眼光欠缺。

試想,假如把秦軍20萬俘虜整編一下,一支鐵軍橫空出世,還怕掃蕩不了諸侯?君不見解放戰爭中,我黨軍隊越打越多,哪來的?很多是國民黨俘虜,這些俘虜經過整編,解放戰爭立下汗馬功勞,抗美援朝氣吞萬里如虎。項羽倒好,揮揮手屠殺了事,這也是戰略眼光欠缺。

朱元璋對勢力強悍的張士誠評價“器小”,就是沒眼界。所以朱元璋敢大膽跟陳友諒死磕,不怕張士誠背後偷襲,因為張士誠肯定想的的坐山觀虎鬥。同樣的,項羽在推翻秦朝的一系列行為,根本就沒有戰後的規劃和戰略。或許他認為復辟了楚國就是目標,或許他認為楚國成為諸侯霸主就是目標,或許他心裡只有楚國的小天地而沒有“天下”格局。所以項羽的“器小”遇上謀天下的劉邦,結果可想而知。


小易知天下

在秦漢時代,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但地利往往是起決定性因素的。當時的關中地區無疑是最好的定都之地。缺乏戰略規劃的項羽集團從起事一開始,頭腦就一直停留在戰國時代成就霸業的理想階段,他即使成功擁有天下的時候所做的也就是大方的分封諸侯,顯示自己的霸王氣概而已。劉邦一開始只是仁慈一些,進關中秋毫無犯,比項羽高明一點而已,他也是在逐步往“帝業”方面摸索的,因為秦始皇的思想在當時的世界上實在是太先進了。同時可以說劉邦項羽都對當時關中的有利形勢認識不足,後來劉邦在山東定陶登基稱帝,又遷都洛陽,再進一步在齊人婁敬的建議下才定都長安。相比較而言,劉邦的政治敏銳度要高一些,加上他有在關中經營的深切體會,所以漢承秦制開創新的“帝業”就成為一種必然。


清樂堂

你知道關中的各種好處是因為現在這是共識,項羽上哪知道去?項羽又不喜歡聽別人的,他自己就想回家鄉炫耀,他不是說了嗎?建立了功業不回家鄉去,就好像穿著錦緞做的衣服在晚上行走,沒有人看到。項羽的見識就這麼多而已。



就是劉邦也沒想建都關中,婁敬勸劉邦都關中,劉邦與其他大臣商議,大家紛紛認為洛陽好,跑到關中幹什麼?只有張良有先見之明,說出了都關中的好處。所以不要拿現在的認識去想當時的人,把你放在當時,你也想不到關中的好處,如果想到了,你不就是張良了嗎?


麥地傳奇

項羽不是傻子,諸侯王更不是傻子,這是他們權力博弈的結果,

傻子都知道,關中如果讓一個人獨佔,這個人勢力就太大了,又一個秦國誕生,那諸侯間就權力失衡了,所以,為了防止項羽獨佔關中,讓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讓項羽和諸侯王劫掠關中,這樣項羽統治關中的基礎就失去了。

項羽無法統治關中,還有另一個原因,統治關中,他的楚國地盤就得讓出來,但他的兵都是楚國人,這是不現實的,他只能回楚國了。

本來劉邦有機會獨佔關中的,但諸侯們顯然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於是讓三秦分割關中,他們三人是秦人的罪人,關中就很難統一,這樣,諸侯就安穩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關中和彭城哪裡更適合定都難道項羽不知道?關中地區易守難攻、物產豐富,彭城易攻難守、四戰之地,只要是讀過書的有識之士都能看出,那麼項羽為何還要定都彭城呢?



眾所周知,劉邦是在項羽之前進入秦都城咸陽的,劉邦不僅廢除了秦朝的竣法苛行,還約法三章,在秦人的威望很高、形象不錯。當項羽進入咸陽後,本來自己就對秦人恨之入骨,看到秦國百姓愛戴劉邦,這就讓他很氣憤也很嫉妒,再加上火燒阿房宮、坑殺幾十萬的秦軍,項羽在秦國百姓心裡就是個暴君的形象,輿論不利自己。而且軍士多楚人難免水土不服,且歸鄉心切,再加上衣錦還鄉是每個男人最為榮光的時刻,回到家鄉才能更好地彰顯出自己的成績。



再加上江東子弟無懼天下,西楚霸王自信滿滿,即便定都在兵家必爭之地的彭城(今江蘇徐州)也沒人敢去惹他。四戰之地的彭城位於開闊的平原地帶,正是一個天然的大軍團大戰役決戰地,一旦有警,正好滿足項羽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好戰之心。


納蘭軒若

個人認為有三點。

一、項羽政治上短視,沒有認清關中當時的地理優勢和戰略意義。

二、項羽在鉅鹿一役坑殺秦軍二十萬,在三秦之地民怨甚多。

三、作為戰國時楚國貴族的項羽志在恢復西周時的分封制,作天下的共主,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樣做天下人的皇帝。而彭城是項羽的根基所在,衣錦還鄉的小農思想令項羽選擇彭城作為他的都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