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馬鈴薯該怎麼種?

李海林177

這個問題,問出了很多薯農的心聲。

2018年,極為糾結。馬鈴薯還要不要種?如果種,又該如何種?

2017年馬鈴薯種植業可謂“蓬勃發展”,卻遭遇了史上最冰冷的銷售寒冬,商品薯還在庫裡,銀行貸款沒有還請,春播的流動資金沒有著落……這一切致使很多種植戶至今“無力”開展春天的生產。

農諺雲:莊家不收年年種。地租已經付了,機械等設備更是投入不少,沒有退路的薯農地還得種。但今年的種植必須講究策略,不能盲目耕作。

第一,提升品質,控制好效益,生產綠色食品。近年來,很多種植戶為單純追求產量,使用大水大肥,投入很高,產量是上去了,但產品品質很差,且不說農殘是否超標,光運輸、倉儲腐爛就帶了很多問題。

第二,放眼未來去做馬鈴薯,一點點增長經驗、累加實力、開拓市場,打造品牌,為客戶創造價值。這樣,種植戶的收益才能得到保障,馬鈴薯產業才能步入良性循環和健康的發展軌道。

第三,控制規模,做強做精,產出廢品是最大的浪費。很多種植戶總想做大,在現在行情下,做強做精才是農業發展的王道。

第四,借力渠道,拓寬馬鈴薯銷路。一是讓深加工將更多的承擔馬鈴薯消費,深加工必將在未來馬鈴薯主食化中承擔重要角色,居民對馬鈴薯的消費擴大了,銷路自然就解決了。統計顯示,我國每年馬鈴薯產量約9500多萬噸,只有不到50萬噸用於出口,大部分在國內消費。國內消費主要用途中,鮮食佔比60%左右,飼用23%左右,加工9%左右,種用3%左右,損耗5%左右;二是借力電商平臺,利用互聯網信息打通銷路,將馬鈴薯銷往全國,將是未來的一個主要渠道。雖然現在的農產品電商平臺還不成熟,但已有部分人打開思維,借力電商平臺解決了銷路;三是採納農超對接的流通方式。農超對接是近幾年我國一直在積極推進的農產品流通方式,採用鮮活農產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導大型連鎖超市直接與鮮活農產品產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產銷對接。


薯界風雲

農民種什麼東西都整不到錢!因為市場都被控制在少數人手裡,國家應當管市場,這批發的權力應走供銷社的路,不管誰的拉到批發市都收,誰來拿貨以質論價,那麼市場也就穩定了,農民有錢軸,市民也可以吃平價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