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增強系統:引導用戶走完“最後一釐米”

北斗增强系统:引导用户走完“最后一厘米”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我國將為包括網絡覆蓋地區,以及無網絡覆蓋的沙漠、海洋、高空等區域,提供7×24小時高可用的動態釐米級定位服務。

與單一星基系統相比,該服務首次定位時間將縮短97%以上,定位精度可以提高50%,服務可用率高達99.99%,將在自動駕駛、無人機等涉及人身和生產安全的應用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賦能全球智能物聯網應用產業生態。

北斗增强系统:引导用户走完“最后一厘米”

目前,北斗全球系統組網建設進入快車道。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會上介紹,我國已經發射8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建成了最簡系統。

今年還將發射約11顆北斗三號衛星,2019年至2020年計劃再發11顆,屆時具備全球服務能力,系統定位精度將達2.5至5米。

除了星基系統,北斗增強系統也在不斷髮展,將進一步提升定位精度,引導用戶走完“最後一釐米”。

北斗增强系统:引导用户走完“最后一厘米”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科學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總設計師蔡毅介紹,導航衛星信號會因受設備、電離層等干擾產生誤差,不能完全滿足未來高精度位置服務需求,還需要增強系統配合實現。

蔡毅說,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由地面基準站接收北斗衛星信號,傳輸至數據綜合處理系統,消除衛星軌道誤差、鐘差、電離層折射等影響後產生修正信號,通過衛星、數字廣播、移動通信等方式實時播發。

楊長風介紹,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於2014年9月正式啟動研製建設,現已完成基本系統研製建設,具備為用戶提供廣域實時米級、分米級、釐米級和後處理毫米級定位精度的能力。

北斗增强系统:引导用户走完“最后一厘米”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差分北斗衛星導航起降引導系統,成為多種無人機平臺起降引導的重要手段,相關設備也在向民用航空產業化邁進。後續該技術可應用於各種有人機/無人機起降、空中加油、飛行編隊等領域。

此外,北斗天基增強系統於2017年10月正式獲得法定身份,正在按照國際民航標準開展建設,可為民航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完好性的導航服務。

本屆年會的主題為“位置,增強時代”,著重體現高精度時空信息增強服務通過與移動通信、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的融合應用,助力信息產業、製造業、服務業等領域進入增強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