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使色。”什么意思呢?说说你的看法或者理解吧?

起个名字那么蓝

解读任何语句都需要结合其整体语境,不可断章取义。 题主所问句子来自于佛教《心经》中,要全面理解其义,最好要通读全文,至少要结合头尾:“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舍利子不是指高僧身后的火化结晶,而是意指人之本质。 结合头尾,通句下来的意思,其实是站在人本位去理解世界、推导自然,然后再回观人的“受想行识”无不是如此,人为自然(世界)的一部份,本质和表征也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异为同的反义词,不异即为同,但又为什么不直接用同呢?因为二者的关系虽然同为一个主体,但不能完全等同。这个主体指的是世界万物,佛经中常用“相”代称。

物质的表相:现象、色彩、表现……等等为色;人对物质通过“色”去感知;

物质的实相:属性、性能、本质……等等为空;人对物质通过“空”去辩证。

色与空是物质的一体两面,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为什么是物质的本质呢?唯物主义者可能会理解为任何物质的结构在量子层级都很空旷,佛教在古时没有量子观念。而唯心主义者读佛经,则会理解为任何物质的本质都是虚幻的,因为对物质的感知建立在“心识”的基础上,

心识被“色”所惑,则无法感悟相之本质。心识若能感悟到相之本质,才能明白二者之间的一体两面关系,它们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上纯属个人理解,有不同意见的,请评论交流。(*^ω^*)


姝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出自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心经》,不管是不是学佛的,很多人都知道这几句,很多人也误解了这几句佛经。很多人都以为色就是美色、色欲,这完全缩小了色的概念。空就认为是什么都没有,这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这几句就胡乱的解释为,反正男女之欲是空的,所以就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沉迷于美色。为自己放纵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解法。

在佛教中,色是指物质世界,一切有质碍的都称为色。而空呢是物质的一个性质,它描述物质世界存在的状态,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缘组合而成的,随着因缘的生灭而生灭,没有什么是独立不变的。色和空不是两个对立的东西,它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物质本身,空是指物质的性质。

知道了空和色的定义,就很容易理解这四句了。举个例子来说,一朵花,花的外相就是色,而空呢就是花的性质,花必须依靠水、土、种子等各种条件才能存,离开了某一个条件,花就不存在的这个性质就是空。所以 外相的花和花本身的性质根本就不是两样东西,都是花的一部分。花的外相侧重展现因缘的生灭现象,花本身随各种因缘而变化的性质就体现了空,离开了这些条件,花就不存在了。

所以色和空本身就是一个东西,一个是它的外相,一个是它的内在性质,哪会有什么差异呢?

《心经》是玄奘大师翻译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甚至说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内容。这几句完全说出了佛法的世界观——缘起性空,色就侧重说缘起,而空性才是物质最根本的体性。空性就是无自性。我们可以通过对有的把握来感悟空性。南无阿弥陀佛。


法音讲堂

色,事物表象;空,事物本质。(事物的表象被涵盖在——色字里;事物的本质被涵盖在——空字里)

这几句话,是写在观自在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描述事物的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关于心经,对于绝大多数人,通常)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咒语,跟着念(照着做)就行了。

括号内和以下为今补,

心经翻译经年累世,精炼且表述准确,无异义疑义。最后一句咒语是音译,无需翻译。

这十六个字即是白话又是文言,一看就懂。

以下是一些友友留言和交流。

*赞一个,空,无形,致理,色蕴之内,,,世间同此理,度一切苦。按咒语做,佛祖会高兴的。// 核心内容: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按最后一句咒语做。

*你这理解当然没错。有人说哲学都不配给佛学提鞋,只可惜哲学现在人都学了一些,多少还能用白话进行交流。站在佛学角度看,色涵盖了哲学意义上的事物的表象,空不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事物本质。站在西方哲学观点上看,他们会问,那还有什么?!佛学的回答是,那是般若波罗蜜多,慧于心,智于行。然后,哲学就不懂了,眨眨眼,表示佛学在胡说。// 色乃身也,空乃心也,不要理会错了。

*臣妾不知道,劳烦直接问佛祖本人比较好。// 当年连释迦牟尼佛也只是留下了戒律!为什么不留经书?有人会说、留了,所留百分之七、八!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他的经(法)不是最高!所以不能留!除此之外,所谓经、法就可想而知了!!!

*好吧,看起来宇宙空间四个字装不进你的心。那你有办法把你刚才感悟出来的道理,留在人间让他不要消失吗?!// :空,有大有小,惟宇宙间最大。//@阿奇100:宇宙空间很大对吗?但是四个字就说完了,你不觉得你的心更大?随便定义一个概念,理解了就装进了你的心!//@东洲净水:空,就是宇宙空间!你是圣人,你能把它带走是吗?//@阿奇100:空不是没有,为什么想要带走?!我们的人生,色带不走,空跟着走。能把空留下的是圣人。//@东洲净水:一切皆空,一切归空!你能带走什么?


阿奇100

不请自来。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此只凭个人感悟说一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专门提到过,并将《心经》一字不落的记述一遍。称此经为“修真之总经,做佛之会门”。可谓功效甚大。

《心经》首句言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说《心经》二百七十字只说了这一句话。

“观自在菩萨”为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为修行法门,其目的为“度一切苦厄”。其中照字极妙。如太阳当空一切皆明为照。

《心经》紧接着第二句便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佛祖的一个弟子。色受想行识五者即是五蕴,解释了“照见五蕴皆空”如何照见五蕴皆空。色为世间万物,目所睹,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思皆为色。佛家称呼人身有“色身”一说,说人身为四大假合,到头来终究是空。受为感受,人所感受到的一切,想为人之所思所想,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想所支配,这就是行。人有了色受想行四者必然会对自身所接触到得一切的产生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识。蕴为蕴藏,五蕴既为人对所处环境五种认知。人的灵性应当如天空中的太阳,普照大地,使得万物纤毫毕现。而色受想行识犹如天空乌云挡住太阳,隐藏了人的灵性。所以要照见五蕴皆空。使得人的灵性无所遮挡。“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说的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的。人的灵性受五蕴蒙蔽而不自知,所以沉沦苦海,不能超脱,所以佛祖告诉舍利子五蕴是空的,使得舍利子明白,能看破虚妄。

其后其他文字不过是详细解解释“时照见五蕴皆空”罢了。作为读者,只要牢记“五蕴皆空”“诸法空相”就可以了。没必要详细明白。知道的多,有时反而不是好事,就说佛家讲究一切皆空,但是佛经内种种名词典故,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喜欢佛经的人,如果沉迷于这些名词典故的含义反而更难做到五蕴皆空,诸法空相。

《心经》最后再次详细说明《心经》的功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末尾更有一段咒语,有些解释《心经》的文章中解释了咒语的意思。其实很没必要。念诵咒语就是要以一念止万念,使人内心杂念渐少以至于无,正如上文所说如果知道了咒语的意思兴许会反而会适得其反,令人升起其他念头。

佛家有无字真经的说法。《西游记》末尾阿傩、伽叶给了唐僧无字的经书,佛祖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只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传此耳”。“传此”此为有字真经。因为愚迷不悟,才传有字真经。


mimang830

我们从物理的角度大致说一下。

比如我们一个人,大概100多斤,1米7左右个头。看起来很实在的这么的块头。其实,空空如野,空到什么程度?把真正构成我们人体的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原子里的电子质子等等,全部拆开,紧紧埃在一起。那么,这个人会多大呢?事实上要100万个人,才能压缩成1滴水那样的大小。

我们的物理世界,仅仅是因为特定的物理作用,以及我们人类感觉的一些特性,包括末端触觉神经的感受机制,包括光波的特性。所以才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连续的、结实的,厚厚的那种感受。实际上,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是极为松散细密的网。简单的来说,一个非常密实的粒子,与另一个粒子之间的距离是粒子本身大小的一万倍。类似于两只星巴克的咖啡杯,一只在上海,一只在北京。

你说,我们的世界到底空不空?

但人类还是有智慧啊,通过乔达摩悉达多,通过科学家,看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空。


令狐迦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四句话要明白色,空,异,是这四个字。

色就是有相,是眼耳鼻舌身意能感受到的东西。

空是对立的。《心经》有一句话“是故空中无色”。

异,是排斥的意思。

是,那就是统一的意思。

《心经》是佛教经典,是告诉众生,除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外,还有意根第七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心经》里还有一句话,“诸法空相”,这里如果浅显一点理解,“法”就是第七,第八识。所以空就是指第七,第八识。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第七第八识的特性。

识就是心,就是记忆。

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一头牛。谁都说认识,那么这个认识是眼前的牛还是记忆中的牛,还是眼前与记忆相对照来确认的牛。

那么如果一个东西,你不认识,叫不出来名字,可是有人告诉你,这是一条龙,那么你就有了这个认识,以后遇到了,你一口气就能知道这是一条龙。

就像电脑,你不存储一个文件在里面,你怎么找到这个文件呢?

所以,先有而后显。

存储在哪里呢?第八识。

谁拿出来的呢?第七识。

第七识不断从第八识里拿东西出来,给到第六识,也就是意识。这就是你脑袋里念头一个接一个的原因,一个事还没有搞清楚,另外一个又来了,忙得不可开交。

那么,第七第八识在哪里呢?你找不到,是空的。但是一刻也没有离开你,遍布你全身。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冥想,静坐,禅定,其终极目标就是找到第八识。因为第八识里无所不有,有又怎么样?


餐具清洗专家

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这样:我们看到的实相也跟无相没有什么不同,无相也跟实相没有什么不同,实相的就是无相的,无相也是实相的。

物体的三相变化(固态、液态、气态),让我们初步知道随着能量层阶的变化,物质是从有(实相)到无 (无相),又可以从无(无相)到有(实相)的。只要条件适合,就能凭空生出一个物体来,比如看不见的水蒸气(人肉眼看不见)碰上冷却就变成了雨(看得见)这个实相。也可以凭空让一个实相物体消失,比如水温升高到100摄氏度后水就发生汽化作用变成水蒸汽分子肉眼就看不到了。这种变化佛教认为一切实相都是“因缘(用现代话理解就是条件)和合”的产物“基本一致。

在下是如此理解这四句话的,各位菩萨你们是什么看呢?


非想的维度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指的是"色身",也就是我们的肉体,加上 "受,想,行,识" 称之为五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五蕴构成。
众生平等,拥有平等的自性,自性就是佛性,五蕴是覆盖在自性上的污垢,痛苦的根源,修行获得般若能量,可以化空五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化空尘世,实修经历,所有物质开始失去实体形态,变成波形,能量进一步加强,这些波形也消失,极乐净土显现。


能量加持

如果你想探究宇宙世界的本原问题,宇宙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一句话完整的解释了这个问题,而且解释的殊胜殊妙。简单地讲,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空是指无形的能量,有形与无形无二无别,亦即有形来自于无形,无形也可转化为有形。空不是真空,有也不是真有,叫真空妙有。当代科学家已经证实物质分到最后就是一种能动现象。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二者是绝对的对立。相比于佛家的认识,这二者的认识显然有失偏颇。我所感兴趣的不是这些,而是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是通过什么手段将宇宙的本原认识的如此精准和透彻?肯定地说既不是使用了望远镜,也不是使用了显微镜,那时也没有这些,绝对是大彻大悟之人亲身实证的结果。难怪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等人,最终都倒向了“上帝”!


莳萝22

色与空,是对立的又是联系的。

色,即是表面现象,空,即是事物的本质。这两者不可混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明色和空,表面和实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句是在否定前一句。前一句没有错,后一句也正确,这就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也即,色不异空时,空不异色。色即是空时,空即是色。两者互不矛盾,相辅相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