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身为清末四大重臣之一,为什么阻止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水师?

传说--白胡子

大家好,我是老王。

清朝末期,清廷已经失去了对各地的实际控制权。清政府对于总督手下的军队,只能“商调”!各地握有实权的总督之间,派系纷争也非常严重。我们具体分析下为什么张之洞阻止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水师。


第一,南洋水师实力不行,历经五位南洋大臣:沈葆桢,左宗棠,曾国藩,曾国荃,刘坤一,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至1894年,号称拥有16艘战舰,大清第二大海军的南洋水师,能作战的却只有下"南琛"、"南瑞"、"开济"、"镜清"和"寰泰"五艘战舰和4艘蚊炮船。


而且,舰艇装备和训练还不如北洋。去了也是送死。1884年,中法交战,南洋派出五艘舰艇和北洋两艘一起支援台湾。结果五艘沉了两艘。

李鸿章在战争之前拒绝驻英公使龚照瑗建议"将南洋得力各兵轮酌调北听差",理由就是"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

第二,派系争斗,李鸿章的淮系和南洋所属的湘系不和。淮系和湘系不和由来已久。两派虽然都是洋务派,但是为了争权夺利,多有不和。张之洞建设汉阳铁厂时,李鸿章也曾掣肘。南洋水师建设时,也是小媳妇的地位,北洋才是正室。再加上李鸿章看不上南洋,南洋更不会帮北洋。


第三,南洋水师还要守卫东南各省,"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南方总督为了自己利益,不听调遣。八国联军入北京,这些个总督还跟洋人搞东南互保!老佛爷都被赶跑了,这些总督都不出兵救援。你一个李鸿章,能調的动?

于是,清廷再三商调南洋主力战舰北上之时,南洋大臣张之洞以"战舰北调只能徒供一击‘’为由,拒绝了。


勇战王聊历史

张之洞阻止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水师,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当时的南洋水师,虽然号称第二舰队,但是整体实力上,相比北洋水师,差了不只是一丁点。

南洋水师在巅峰时拥有大小16艘战舰,总排水量也接近2万吨,但是只有四艘蚊炮船和五艘“落后的巡洋舰”稍有战力。

这些舰艇中,四艘蚊炮船虽然拥有大口径火炮,但是排水量太小、适行性太差,不适于远洋作战。剩下的五艘巡洋舰,其中“南琛”、“南瑞”是1884年从德国定制钢甲舰,装配两门20厘米主炮,航速也达到了15节,但是“铁壳五分厚,断不足当巨舰之铁炮”。而其他三艘,“开济”、“镜清”和“寰泰”三舰,为福州船政局所造的铁胁双重木壳巡洋舰,武备基本与“南琛”二舰相同,但是航速已经下降到了14.5节。

甲午战争时,这几艘战舰已经服役近十年,与日本最新的吉野等巡洋舰的代差达到两代甚至更多。想要依靠这样的战舰去参战,也许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张之洞拒绝北调时所说的“不足供敌一雷一炮”。

(日本吉野号)

张之洞虽然拒绝南洋水师北调,但是他是个主战派,而且一直在积极备战。中日开战后他就下令加强长江防务,要求南洋水师拱卫江南财赋之地,同时派遣数船分防台湾。他一边接洽葡萄牙、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商讨购买战舰事宜,一边联络为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前来调教南洋水师。为了备战,张之洞累得病倒在湖广总督任上。

其实从张之洞对南洋水师的安排可以看出,当时清廷对于海军的使用在思想上极端落后。

无论是张之洞,还是李鸿章,对于海军认识都停留在“海岸防御主义”。他们将海军视为“守口”利器,在战争中考虑的不是夺取制海权,而是“防敌兵沿海登岸”。当时驻朝的袁世凯和驻英公使龚照瑗曾经建议,应该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水师结合编成一队。这样,北洋水师将在舰艇数量和吨位上凌驾与日本海军之上,“远则径窥日本海口,进控朝鲜西岸”,有可能完全掌握黄海的制海权。甚至日本都认为清朝的四大水师集结,如果双方交战“胜败之数难以预料”。但是清政府和李鸿章都拒绝了这一建议。这在战略上就已经输了,战争一爆发,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防止日本偷袭东南沿海,而不是集中兵力夺取制海权。这一点可以认为是张之洞拒绝南洋水师北上的核心原因。

甲午一战的失败,真正打醒了中国,一直坚持“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此时的中国才意识到跟西方的差距并不光是武器的差距,而是全方位的落后。


竹林孤琴

原因,一是清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军,把军权、财权下放到地方督抚手后,军队和舰队多由地方重臣筹钱组建,视为私家之物。

1.慈禧太后。网络配图


甲午战争时,张之洞向李鸿章提出“购兵舰,借洋款,结强援”,意图结英美等强援抗击曰本。1894年11月,张之洞接替刘坤一署两江总督。后东南地方势力渐坐大,发展成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策划“东南互保”,清廷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已力不从心。二是清末派系之间的倾轧。

2.李鸿章。网络配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清廷在洋务运动中先后组建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闽洋水师)、广东水师(粤洋水师)等4支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大;南洋水师次之,有巡洋舰近10艘;广东水师实力弱于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在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损失惨重,一蹶不振后基本没有装备巡洋舰。

3.中日甲午战争。网络配图

时两广总督李瀚章(李鸿章兄长),派出广东水师3艘军舰支援。结果,不到2个月就损失军舰2艘。其中“广乙”号重伤焚毁,“广甲”号在大东沟海战中临阵脱逃,触礁搁浅后被日军炸毁,“广甲”号回广东水师。

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以钦差大臣身份出关督湘军迎击日军。

4.中日黄海海战。网络配图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损失5艘军舰,元气大伤。李鸿章再次向清廷提请,调拨南洋水师排水量2000吨以上的南瑞、南琛、镜清、寰泰等4艘巡洋舰支援。

5.南洋水师。网络配图

但是,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势力,不顾全国大局而只从本地利益考虑。借口防备日军袭击东南沿海、兵船系木壳等,再次抗命不遵,坐观北洋水师的成败,而清廷丝毫未惩处。

6.中日签署《马关条约》。网络配图

同时,在中法海战中,张之洞因力主抗法被授两广总督。而北洋水师因派系之争,未支援南洋水师。故中日甲午战争中,南洋水师求自保,没有支援北洋水师,派系倾轧甚重。

7.张之洞。网络配图

中日甲午战争后,地方意识日益强烈,国家意识日益淡漠。1900年6月,清廷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等11国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仍和各参战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8.刘坤一。网络配图

其中,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使长江流域及东南数省形成了互保局面。


汉水白石言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

甲午战争中,并没有出现过张之洞阻止南洋水师北援的事件,这完全是后人对当时的军事情况不了解,而作出的错误理解。相反,张之洞曾积极设法来解决如何以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海军的问题。

(有关南洋支援北洋的命令提起时,南洋大臣并不是张之洞,实际上是刘坤一)


甲午战争中,有关调南洋水师北援北洋海军的设想,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海战之后。当时北洋海军主力各舰几乎都在旅顺坞修,短时间内无法出海,而此时英国海军秘密通报中方,称日军可能会在大连湾附近海岸登陆,于是整个北洋海防吃紧,急需军舰出海游弋,防范日军登陆。

9月29日,清政府做出了调南洋水师北上支援的命令。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两江总督根本不是张之洞,此时担任南洋大臣、两江总督的其实是湘系大佬刘坤一。根据清廷的命令,要求南洋水师派“南瑞”“开济”“寰泰”三艘北上,因为担心战力单薄,要求各舰必须“连樯而进,不可离远”,直接开往威海。

(继刘坤一率湘军北征之后,张之洞才接任南洋大臣、两江总督)

然而刘坤一对此并无积极表态,此事之后一度沉寂,等到再度提起的时候则是一个月之后,这时的两江总督才是张之洞。

1894年11月10日,张之洞致电北洋大臣李鸿章,告知南洋水师无法北援。

至于原因,并不是什么派系之争,也不是张之洞另有企图,更不是南洋水师为了保全实力而作壁上观,事实上张之洞在电报里向李鸿章解释得非常透彻,即南洋水师之所以不能北援,关键问题是南洋水师的人员太烂,太烂,太烂。

张之洞在电报中是这样介绍“管带皆不得力,炮手、水勇皆不精练,毫无用处,不过徒供一击,全归糜烂”。而且张之洞已经感觉到,如果强行命令南洋水师人员驾舰北上,则可能发生自残事件,“甚至故意凿沉搁浅,皆难预料”。

张之洞的这种判断,事实上在之前中法战争中就已经上演过。当时南洋水师5艘巡洋舰被派南下支援台湾海防,但是从吴淞口千呼万唤不敢出海,等到出海之后一遇法国军舰就四散逃跑,其中3艘躲入镇海口打死也不敢再出海,另外2艘躲入石浦港,半夜里自相开炮,互相击沉,成了一场大闹剧。

(1894年在烟台海域拍摄到的南、北洋军舰。甲午战前,南洋水师是中国3支近代化舰队中人员素养最糟糕的一支。)

至于南洋水师为什么这么烂,其实可以从其人员的根脉上一眼窥破:北洋海军的军官均为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的优秀毕业生,水兵也训练有素;广东水师主力舰的军官均为北洋海军调派;南洋水师的军官则是当时全国最为低劣的,一部分是根本没有学堂教育背景的野路子人员,一部分是船政学堂被北洋海军挑剩下的差生,再加上南洋水师军舰长期停泊在江阴等长江内口,鲜有出海训练,不仅战斗能力低下,据日本海军观察,南洋水师甚至连基本的舰船编队都做不好。

尽管南洋水师无法北援,在这种无奈的状况下,张之洞还是向李鸿章表态,称自己并非是不愿派舰北上,只是因为南洋水师人员太烂,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即由北洋海军派出林国祥等几名军官来南洋,将南洋水师的4艘主力舰舰长全部替换,同时从北洋海军派出数十名基干水兵,淘汰南洋水师各舰的无用水兵,“选募添足,即令林国祥统之,率以北行,无论胜负如何,必能拼命一战,为北洋助一臂之力,舍此四轮亦所不计矣”。

对张之洞的表态,李鸿章非常满意,同时也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南洋水师烂到根子的底细,“南洋兵轮,鸿所深知”。但是最终,北洋并没有能派出人员到南洋将军舰驾驶北上,其主要原因是大东沟海战之后,北洋海军自身的人员损失非常严重,而且还在准备接管紧急购买的南美军舰,根本无力分拨。

(甲午战争结束后,在长江运兵时因为驾驶失当而搁浅的南洋水师”南琛“巡洋舰)

所以,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没有北上,根本不是什么阴谋。

一是因为南洋水师自身太烂;

二是因为北洋海军无力调出人员把南洋的军舰驾驶北上。

作为这件事的注脚,到了甲午战争结束后,南洋水师军舰在运送遣散的陆军时,就曾发生把巡洋舰活生生搁浅的罕见事故,而张之洞调查时的结果更是令他恼火不已,因为他发现,当时南洋水师军舰上所有的重要部门军官,几乎都是靠着裙带关系安插,于是下定决心痛加整顿。


在甲午战争中南洋水师没有支援北洋的问题上,更值得思考的其实是清政府的海防政策。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海军舰队,会存在这么严重的素养差距。而战前这种差距为什么没有能设法改善。


海研会

首先这么说话的人,根本就不懂得基础知识,而是纯粹给李鸿章找垫背的。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确实提了不少好的建议,甚至可以一定程度地扭转败局。但是,那是他在以“督臣”的身份提意见,实际上从权力运行角度上说,他正在处于“两个总督递换期”谁都不会听他的。

(1)张之洞管理南洋水师的时候,北洋水师基本上已经被消灭了

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时,张之洞还是湖广总督,直到1894年11月2日(黄海海战已经打完一个半多月了),

张之洞刚刚被委任为署理(暂时代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作为正式的两江总督一直没有去职)。

然而,按照清政府的“只有新旧总督举行交接仪式之后,新总督才能上任行使权力”的不成为规定,张之洞至少要到1895年1月才拥有调遣南洋水师的权力(两江即使没有交接仪式,张之洞也只能从湖广办理好交接仪式后,再赶到两江之后才能拥有权力)。

1895年1月是什么时候了?北洋海威海卫炮台已经被攻陷,2月11日丁汝昌自杀!

对于李鸿章为什么战败,有些人总想找垫背的人。左宗棠、翁同龢、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现在又是张之洞。

总之,李鸿章作为北洋海陆军总指挥没有任何错,反而有功。如今,张之洞阻止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水师?李鸿章又找到一个垫背子的人了。从近百年来,关于南洋水师的研究不如北洋水师万分之一的篇幅数就可以看出:南洋水师本身就不值得一提!

(2)除北洋外,整个中国海军的战斗力都不如一艘“定远”舰

首先,南洋一直就没有发展起来,除了北洋外,整个中国海军合起来的战斗力都不如一只“定远”舰。南洋水师势力最大的时候,虽然大小船只26艘,但那些船只能用于巡防,也就是类似于海警性质,根本打不了仗!北洋的发展本身就是在牺牲其他海军发展的基础上起来的。

开玩笑呢,来管啥用!李鸿章手下“定远”“镇远”等一大批比其他三支海军都强大的军舰都被炸沉、俘虏,无非去当靶子儿。

到了1895年,只有15艘军舰,总吨位为1.9万吨,相当于北洋海军的40%。其实,南洋水师的“实力”是虚的。1885年,继“福建水师”被歼灭后,南洋水师被法国海军击沉2艘、1艘沉没,北洋水师在哪里呢?


坐古谈今

真能扯,南洋水师在1885年时中法战争时已经全军覆没,剩下几条小船,去支援北洋水师打甲午海战?杯水车薪?再说了,从福建开到勃海湾要几天时间?等到那,北洋恐怕早已战败!中法之战,海军虽败,但陆军获胜,依然是平手。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不是战争最坏结果,最主要的是陆军一路败退,被日本人从朝鲜一直打到旅顺,日军兵峰真指山海关,淸政府屈服了!如果光绪有努尔啥赤或皇太极十分之一的血性,迁都西安,诏告全国,抗战到底!日本人不可能战胜!日军当时也是强驽之末,可惜当时皇帝无用,而李二先生又是个畏洋如虎的奴才,才马关之约,大量赔款使日本迅速发速发,不过30多年,成为了世界军事强国!才有后来更为灾难深重的全面抗战,可恨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