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文︱bencat

最近,堂妹的好朋友松媽跟著一個高中心理老師混進了學校去聽初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

很多家長都會關心孩子的未來就業問題,但不知道該如何引導。

今天堂妹就把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本文的幾個問題是松媽聽課後思考的,有些問題可能還不成熟,所以這篇並不是想給大家一個答案,而是想引發大家的重視與討論。

平時我們育兒常常關注細枝末節,但也應該經常抬起頭來,看看遠方。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你能給孩子什麼職業榜樣

公開課的環節之一是——請孩子畫出家庭職業樹。思考你家:

1、家庭精神信仰支撐

2、家族成員的職業偏好(集中在哪個行業?)

3、你最想了解家中哪個職業,自己最羨慕和不想成為的職業

3、當你選擇職業的時候家中有什麼可以利用的資源。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有個男生上來分享,選取了“媽媽”那一脈的家庭職業樹:

他外公是廠長,外婆是醫生,舅舅等都是繼承家族產業在廠裡做管理。

他最想了解的是外公的職業,如何從白手起家一步步做起來,開辦自己的家庭工廠。但並不想像外公一樣,從事管理工作,因為“不感興趣”。

最想成為的是外婆那樣的醫生,從赤腳醫生開始,自己學習、進修,現在是被返聘的專家,救死扶傷,有很多衷心感謝她的病人。

還有個女生的分享,具體職業我不記得了,但她說了一句話我印象深刻——雖然我家人都是從事普通的職業,但是也有平凡安穩的快樂。

思考: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怎樣的職業榜樣?

松爸從一名高級工程師轉行保險業以來,有很多時間都在為客戶答疑,科普保險知識(發現這塊真的很需要科普),某天他又在手機上打大段文字,鬆鬆問他在幹嘛,松爸簡單解釋了一下什麼叫保險,以及客戶服務。

鬆鬆跟我說:我覺得爸爸是個好人,因為他一直在回答別人的問題,幫助別人。

我當時對他的認知感到又驚訝又好笑,今天重新把這兩件事聯繫到了一起——家長自己,在孩子面前是否呈現出職業認同感,職業自豪感?

我們經常會和家人聊起工作,孩子多少會聽到一耳朵——那麼你的話語裡,大部分是對職業的抱怨,對豬隊友的抱怨,還是談起工作就眉飛色舞,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新的進步?在潛移默化中,你給孩子的精神導向,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在你的職業選擇上,你傾向於安全還是突破——當我和松爸相繼放棄原有的薪水穩定(松爸還是高薪)、“體面”的工作,嘗試開拓新領域。不管成功或者失敗,我想將來當我的孩子在這方面遇到困惑,舉步不前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訴他們“從頭開始”的苦與甜,告訴他們只要勤奮與堅持,一切也沒有那麼難。

說真的,思及此,我很慶幸自己終於鼓起勇氣從體制內跳出來。我不希望當若干年後,松問起我的職業選擇,我只能告訴他

“媽媽一輩子都在糾結,現在挺後悔,應該年輕時候試一試就好了”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當你和孩子的“職業理想”衝突,怎麼辦第二節公開課是江蘇省特級教師何一萍上的,沒有使用過多的教學技巧,但是站位很高,我非常喜歡。

這節課的主題是——當你的職業理想和爸爸媽媽“希望你做的”衝突時,你如何說服爸爸媽媽?

率先發言的女生說:我想當個播音員,因為我很擅長朗讀,但是我媽媽希望我做個醫生,可是我不想,因為怕血。(初二的孩子,其實已經有一定的自我優勢認知了)

何老師設計了一個環節,小明的職業理想是設計師,爸爸媽媽希望她當個醫生。那如果你是小明,你如何和父母“談判”;如果你是小明的朋友,你會給他什麼談判建議。

然後通過孩子們寫出的“理由”分析出來,其實父母期望的是相對豐厚的金錢回報,以及體面的社會地位,而這兩點醫生和設計師是殊途同歸的,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職業選擇背後的價值觀)

何老師說了三條,我忙不迭地記下:

1、家庭既是我們生涯發展的資源,也可能是我們生涯發展的規劃。

2、凡事先肯定再質疑,父母的期待裡有很多合理的東西。

3、適度修正自己,創造雙贏局面,這樣家人會成為助力而非阻力。

這三條何止是對初二的孩子適用?對每一個成人都適用。

思考:作為家長,你對孩子的“無條件支持”至關重要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拿我自己的職業選擇經歷來說:

最開始進入體制內,確實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因為我的父母經歷過下崗再就業等,對“安全”、“穩定”的需求很高,我希望他們放心、安心。另一部分原因,是當時我還不怎麼確切地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所以“隨波逐流”。

這次從體制內出來,我依然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作為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成年人,我的決定不需要和他們商量,但我還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祝福,這樣更心安。

當我忐忑不安把我辭職的決定告訴爸爸,爸爸說:嗯,只要你想好了,我肯定支持你,你媽那邊我來做工作。

當時我“哇”地一下就哭了出來——眼淚裡,有“心一下放下”之後的如釋重負,有被爸爸理解、認可的滿滿感動,也有謝意,謝謝他的信任(說得我又想哭了)

而得到父母的支持,我更可以輕裝上陣——試想如果我父母至今還對我的決定長吁短嘆,各種不放心,我勢必會分出一部分能量和精力安撫、擔心他們。

所以,將來,即使有不同意見,我也應該會無條件支持孩子的職業選擇吧。那是ta的人生,而我要做的是“要祝福,不要擔心”。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如何引導孩子看到更多職業可能?

那天一共有五六個孩子發言,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絕大部分孩子的職業理想,依舊停留在“傳統行業”上,醫生、老師、律師、企業家等等。

我在江蘇某著名高校工作的朋友,也聊起同樣的觀察。

不可否認,傳統行業受眾更廣,大家認知更深入,以這些為職業理想毫無問題——我擔心的是,家長和孩子是否曾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是不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注意到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有趣的職業可以選擇?

我擔心的是——對職業種類的廣泛認知和想象力。這是我喜歡的職業生涯諮詢師古典的分享之一,你曾把目光投向過這些職業嗎?你會引導孩子瞭解這些職業嗎?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思考:如何拓展對職業的想象力?

我們常喜歡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我想說——認知限制我們的想象力。以及,父母的視野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我高考的時候,聽說我家某世交的侄女,考了上戲的“舞美”專業。講真,那時我們全家不知道何為“舞美”。小眾,但有趣。

何老師說了一句話:所謂“生涯之學”,其實是“變動之學”。

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在人工智能會取代很多工作的未來,

我們

如何小步快跑地更迭我們的認知?

如何保持對變化的敏銳嗅覺?

如何和孩子一起把目光投向更多可能的領域?

這應該是我們每天都問自己一遍的問題。

看完這篇,你對自己提出了什麼問題?歡迎留言分享。

聽完這堂初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