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啦!孩子“听懂”和“做对”之间究竟隔着啥?你想过么?

家教智慧

时间是4月下旬了,即将面临孩子的期中测试了,这个学期时间比较短,开学本身较晚,现在按照计划已经是期中测试的时间了。父母们来咨询和交流时常常流露出担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他们提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有些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听懂老师的所教内容,但是对于做题则会出现很多错误。听懂和做对之间,究竟隔了几条马路啊?”

例如,上课一般有这个情形,问题:“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老师:“三角形的底乘高求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就等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懂了吗?”学生:“嗯,懂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大多数同学身上,他们在听课的时候认为很简单,都听明白了。

期中考试啦!孩子“听懂”和“做对”之间究竟隔着啥?你想过么?

很多孩子在小学所学的知识跟上述例子一样表面看来简单。但是听懂了,却不代表孩子学会了。因此学生听懂和会做题其实是没有太多直接关系的。听懂了所代表的是,明白了老师表达的意思,而想要自己能够做题,掌握这一类知识,还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主动积极地去思考。

那么孩子在平时应该如何积极地去思考呢?

首先,在思考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老师这段话表达什么样的意思?这个计算过程能够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有没有实际的题型?和过去学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期中考试啦!孩子“听懂”和“做对”之间究竟隔着啥?你想过么?

学生需要分辨出新学的知识和之前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搞清楚它们的适应条件,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理解新学的知识,这将加快知识之间的连贯性,从而将所学知识真正地进行灵活运用,做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如果用心想一想之前提出的三角形面积的问题,孩子会复述这段话仅仅是一个记忆。

接下来,让孩子利用材料还原这个过程,标上一些数据,看孩子怎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孩子动手旋转平移,会发现一个这样的过程:老师说的知识其实就是在这个过程里面展现出来的,不是死知识,而是思维活跃的过程!孩子独立完成这个思维过程之后,会获得内心的极大满足,有动力继续探索,如果底不变,高扩大2倍,面积会怎么样?或者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完全一样么?这就给了孩子一个延伸拓展的空间,是他主动要去探索的。

期中考试啦!孩子“听懂”和“做对”之间究竟隔着啥?你想过么?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建立在获得学习乐趣的基础上,而学习乐趣的得来完全是因为孩子动手动脑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是将未知知识和已知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而不是背那么一段话,一个是知识点,那样一定是无趣的。现在的孩子学习缺少了这个过程,新学的内容就很难融入到你的知识库中,而且,这个过程只能孩子自己去完成,旁人只能给建议和解答疑惑。

动手动脑核心在动脑,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像三角形面积这样可以动手操作,例如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计算类型的知识,这就需要孩子在动脑上下功夫,在知识里面找到乐趣,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一些数学类的游戏,例如口算比赛,也一样可以增强内心的动力。

期中考试啦!孩子“听懂”和“做对”之间究竟隔着啥?你想过么?

这里你还可以和孩子聊一个简单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要去死记硬背老师所罗列出来的知识点,而是把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认真地问问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语去解答这个问题,同时来思考一下老师问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拓展出来的题型。这样的主动思考次数多了,孩子就会明白理解新知识是有方法可遵循的,而这些方法他自己是能够掌握的。

另外,在对新知识的预习过程中去提前想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需要新的知识,这就顺理成章的开始新的思考了,孩子一旦学会主动学习,他会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求准确,就会少犯错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