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多祠堂、有族谱,而北方很少见到祠堂?

131963876

南方我了解不太多,有没有祠堂不太清楚。我身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我们这里也有祠堂,但并不是每个村都有。有的村姓氏比较单一,就会有祠堂。姓氏比较杂的村庄,祠堂就很少或者没有。

我想这跟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近代北方公国多灾荒兵乱,老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能生存下来就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就没有人有这个心情去建祠堂,但是在近代,北方农村的宗族观念还是非常强的,单一姓氏比较集中的地方,就会建有祠堂。

南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近代的战火和兵荒也比较少,再加上南方本来就是物产比较丰富,一切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有了经济基础,建祠堂就会容易一些。

最近我到偃师市缑氏镇丘合河村,那里投资几个亿,建了一个中华丘氏宗祠,殿堂林立气势恢宏,据说是全球的丘氏子弟集资兴建的,有的人一捐就是一千多万,但捐款多的多以南方人为主,如果单凭当地丘氏的人来盖,估计盖个像平常老百姓家那么大,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都是在宗祠外面广场上拍的,后面还有依地势而建的三进殿堂,分别供奉着姜子牙等先祖,因时间关系,我没有进去,应该建的比较高大上吧!


史海轻舟

对这个问题已有很多朋友回答了,但因多年来在各地做田野,研究也多涉及,所以体会可能多一点,写几句与感兴趣者分享。

首先,问题问的是南方,答者多有答华南,这个还是应该区分一下,不然就不严谨了。华南通常包括广东、福建、海南和港澳台地区,在这些地区,修祠堂和编族谱的情况的确比其它地区普遍,但是,这里面的客家人地区修祠堂的要略少,即使在珠江三角洲,沙田区和民田区的祠堂情况也不一样。

而南方这个概念歧义就多了,可能指长江以南,也可能指淮河以南。就以长江以南来说吧,现在看到湖南、江西的祠堂多一些,但族谱更多,而江南地区祠堂更是极少见了,族谱却还有。说明在这些地区,革命把祠堂都扫荡了,并不表明以前很少。但在其它南方地区,比如西南的云贵川,就不好说祠堂比北方多了。

其次,再说北方。北方也很不同,山东的族谱就比河北、山西、陕西这些地方多啊。河南我跑得不多,不敢随便说。山东一个县找到几百部老谱还是不难的——顺便说,有的回答说某些统计中国家谱多少万部,这个统计没有意义,因为根本不知道在私人家里收藏的有多少,也不断地有人在新编族谱。

那么,为什么华南还能保留那么多祠堂呢?其实,这里不止是保留,而且在百姓的生活中还活着。我们去过徽州旅游的人都知道,那里也有好多祠堂,好多族谱,但是,差不多都死了,都是供参观用的空房子了。所以,这个问题问的应该是——

为什么华南地区的宗族力量还活着?

已有答友说到明代嘉靖年间的“大礼议”推动了宗族在庶民社会中的发展,但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就蓬勃发展,有些地方就逐渐偃旗息鼓了呢?关键在于它对这个社会有什么作用,光看族谱序言里“敬宗收族”那套儒家理论是看不明白的。在华南,宗族可以用来对付国家的税收,所以清代才有“粮户归宗”的办法;宗族可以用来集资做生意,所以后来的东南亚有许多家族企业;……总之它是一种有用的建构,是为了解决他们当地的具体问题而发明出来的,所以即使拆毁了还可以再建。

那么北方的许多地区,这套制度似乎用处不大。有答友说,宗族和族谱对移民站稳脚跟有用。的确没错。但站稳脚跟之后呢?这东西就没法可持续发展了?北方历史上也有许多大规模移民,但不一定靠建祠堂,建庙也可以。重庆的移民建的是八省的会馆。至于北方地区的人凭借怎样的社会组织去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另外的、需要做很多研究的话题了。


赵世瑜

十一因为加班,所以没有来得及回复各位评论,鉴于评论中的争论,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为什么会在文中认为南方家谱数量相较北方多。当前,关于南北方族谱数量还没有明确的统计,但当前最全、最系统的已出版的家谱目录当属《中国家谱总目》,其搜藏了608个姓氏超过70000部家谱,其中以王、张两姓为例,分析出王、张两姓家谱至今存世二千多种家谱,其在各地区的分布,浙江、台湾、湖南、江苏、福建等名列前茅。王、张两姓为中国大姓,其家谱分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他姓氏家谱的分布规律,正是基于这个推断,才会有南方家谱相较北方为多的判断。当然,《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图书馆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协会等国内外44家图书馆、档案馆等组织编写,也会存在疏漏,但很难完全计算出当前家谱总数,如果要进行南北的比较,《中国家谱总目》是现存已出版的最好的统计资料。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梳理什么是族谱以及族谱的发展。

族谱有多种称呼,如家谱、宗谱、家乘、家史、支谱、墨谱等等,目的是为了“辩昭穆、明世系”。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为家族制时代,以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进行统治,其设置专门官职修家谱。秦朝统一之后,直至两汉,家谱体例有所发展。至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极度膨胀,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进行选拔官员,重视血缘门第,而血缘门第考察依据就是家谱,故修谱之风极为盛行,“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时,族谱仍然为官修。唐初,家谱仍为官修,唐太祖曾组织修纂《氏族志》,打击了门阀势力,武则天时期,进一步修纂《姓氏录》,并且,科举制度的实行,庶族百姓也能通过科举为官,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遭到沉重打击。

及至宋代,一方面魏晋时期所留下的家谱极少,另一方面,门阀士族不复存在,在加上科举的盛行,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故家谱逐渐由官修转为私修,成为士大夫敬宗收族的手段之一。宋代家谱纂修体例最完备的是欧阳修和苏轼,其奠定了后世家谱的基本范式,被称为“欧苏二体”。

宋以后,特别是明嘉靖大礼议以后,允许民间祭祀高、曾、祖、父四代,民间宗族组织逐渐完善,家谱的修纂也深入到民间。

再回到题目上,北方家谱较少,确切的说应该是明清及以后北方家谱较少,其重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战乱,而其转折点就是魏晋南北朝以后。

由家谱“辩昭穆、明世系”的目的我们知道,早期的家谱编纂者主要是汉族人民。两汉以后,中国进入一段动荡时期,虽经过西晋短暂统一,但不久即陷入动荡,中国北方战乱不断,北方诸多士族纷纷南迁,并在南方模仿北方侨置郡县,因此这些南迁士族保留了修家谱、聚宗族的习俗,在南方开发过程中,把这些传统逐步传承下去。而此时的北方,战乱平息之后,百废待兴,不同族群之间呈现出多样性,修谱传统不是很兴盛。

另外,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魏晋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北方经济虽有所恢复,但逐渐被南方超越。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其文教也越来越兴盛,南方人有实力也有精力进行宗族组织的建设,并且修纂族谱等宗族组织活动,也是彰显家族实力的方式之一,而北方人则缺乏一定的经济条件。


楚邾

族谱是一项“文化建造”工程。所谓“盛世修谱”,为的是为家族立传,族谱并不能等同于事实真实,而是用来建构身份的文书。往往强调的是汉人的身份。

每个族谱开头就是史迁祖记载,例如很多漳州人会提到祖先是陈元光将军,但正史上并没记载过这个人物。虽然民族迁徙是不争的事实,但其源头可能都是在乱追。

族谱有真有假。看族谱世系怎么看真假:一脉单传一般是假的。名字漂亮的一般都是编出来的。临近的四五代是真的,再往前追溯可能是假的。

北方也有族谱,但是没有南方多见。那么南方对族谱的强大需求是什么?

南方族谱的制作多是为了强调汉人身份认同,树立身份的合法性。

日本学者漱川昌久教授认为,族谱真实的或虚构的记载根源,绝不能仅仅归结为对某种荣誉的满足,而在于人们对自身及自身族群的历史思考。而族谱的编篡就是宗族给予本族成 员用以证明其社会身份和社会权利的特殊资源。确立本族的历史地位,不仅是 为了证明本族的现实地位,而且还是为了建立整个宗族的文化价值基础。

华南宗族兴盛,祠堂林立,族谱丰富,这些现象是从明清开始的。明清时期,北方地处政治中心周围,自然不用强调自己的汉人身份。而南方远离中央,而且地方蛮夷动荡,有一个建构合法身份的需要。权力中心在北方,他们的记忆就往北方追溯。

与北方相比,南方更需要族谱这种证据来表明自己的无害,毕竟如果把祖先追溯到南越“蛮族”,没有正统身份,很可能遭到清理。建立正统性、合法性的东西,是南方社会普遍转变的过程。同时儒教慢慢占主流地位,建立孔庙,推行教化。这个过程的结果造成了现在的南方汉人的形成。族谱、宗祠从原先身份象征的符号已深入到他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


韩福东

以前在广州待过几年,去过陈家祠,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家那种宗祠文化的传承和家风家训的延续,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

南方祠堂多,家谱多,尤其是一些大姓,比如刘、陈,李、张等。为何南方的祠堂多家谱完整,而北方的少,首要原因就是战乱。

1、历史上自秦以后,中国发生过几次大的战乱和分裂,而且都是来自北方的入侵。自黄帝和炎帝统一华夏部落后,所居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和山东南部。其他地方都不是华夏部落的发源地。而秦统一六国后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大轮廓,汉更是将这一轮廓固定下来,并确立了汉文化和汉民族。

然而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侵入中原,一大批的中原贵族迁徙南方,给南方带去了农耕文化,也带去了汉文明。其实仔细看,尤其是广州的土著居民和汉人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这次衣冠南渡,让汉文化得到保存和延续。而北方的战乱也让汉文化收到摧残。

但是,北方少数民族由于文化落后,在入侵的同时,必然会被先进的文化同化,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二次就是唐末黄巢起义之后,五代十国时期,中华民族再次陷入大分裂。这也形成中华民族第二次大融合。

自宋统一南方后,与北方的契丹形成对峙。而从汉唐到两宋,周边的吐蕃、回纥、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不断与汉族发生冲突、交融,这也是一些象征家族文化的实物,比如祠堂和家谱受到摧毁或遗失。特别是北宋、南宋接连亡于女真、蒙古等少数游牧民族,让先进文明受到野蛮践踏。而相对来说,南方受到的冲击比较少,也就保存的比较完整。

2、皇权更迭频繁,而古时又忌名讳,导致家族家祠收到影响。比如,赢姓在秦统一六国后是大姓,但秦灭亡后,这一姓氏逐渐消失,以至于现在几乎很少见。一部分是被灭掉,另外就是后代都改姓隐名埋姓。比如大明灭亡后,清皇帝对朱姓赶尽杀绝,使得朱家后人不得不改姓。同样,清亡后,爱新觉罗家族也都改称艾姓。另外,就是有些帝王比较矫情,自己的姓氏或者名字别人不能用,犯忌讳,逼迫改名换姓,试想乱世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谁还会昂着头去延续家谱。

3、北方的天灾人祸多于南方,造成不得不大范围迁徙。天灾人祸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干旱、蝗灾、鼠疫等等,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面积迁徙。而南方相对来说,水泊众多,物草丰盛,生活也相对安稳,人口流动少。这也是家祠能够完整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安那片月

我是南方人,徽州府人。我没有去过北方,学识也很浅,所以,我就不说北方的事。

在我们徽州大地上,语言十分复杂十里不相同,有的上下村就是完全两样的语言。如果是一个外乡人初来乍到,他就会很为难,因为同时学会两种不同的语言是很困难的。

过去的徽州很穷,老百姓的生活很是艰苦。因为山多地少,粮食不能自足,杂粮和野菜就成了维系生命的重要食物。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有了“皋径隐里,不必谈起”“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等乡语。从这样的乡语中,我们就不难体会到当时的徽州生活和徽商。

徽商的发源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被迫产生了。一班接着一班,一群拉着一群顺着新安江顺流而下,沿着徽杭古道直奔苏杭,把徽州的桐油、毛竹,树木、茶叶、菊花、中药等东西运往全国,又将苏杭粮食运回徽州。就在这运来贩去的过程中,挣到钱的人就逐步发展成了后来闻名于世名垂千古的徽商。

在徽商队伍中,有很多挣到钱的大老板,都在家乡发起了很多公益事业的建设,道路、河坝、农田,当然也包括宗祠的建造和发展。基于当时的徽州生活,很多人能找个填饱肚子的长工,就已经是很庆幸的事了,如果到年终还能拿上 一点报酬的话,以当时的礼节是要跪谢的。再加上当时的宗族里也有出工出劳的规定,建造一座宗祠哪怕用十年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的光宗耀祖的事。

就这样,在徽商、地方官员、宗族宗规和群策群力的贡献中,大大小小的宗祠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君子有皋1

我说两点原因,首先,北方自古多战乱,古代任何一次朝代更迭,几乎都伴随着北方地区的常年血雨腥风,五代十国时期更是连年战乱,每隔几年就改朝换代,老百姓民不聊生,破坏严重,别说祠堂了,北方的古村落古建筑相比南方都要少很多。而且这种破坏还会渗透到文化层面,北方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都丢了很多,远比不上南方。

再者,自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经济实力下滑严重,且北方多天灾,再遇上连年战乱,在很多地区经常出现人口为零的情况,比如明朝初期洪武年间,战乱刚刚结束山东就遭遇大旱,人口锐减,无奈之下只能从山西移民,所以今天山东西部很多地区的老百姓都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徙到山东的。几百年后,民国时期,东北人口稀少,山东地区又民不聊生,使得无数山东人闯关东,今天的很多东北人都是山东人的后裔。“频繁的人口流动,可能就会导致很多人失去对于家乡的归属感。

“仓禀实而知礼节”,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才有心思考虑精神层面的事,考虑给祖宗建祠堂的事,南方少战乱,人口多为从北向南迁徙,而极少从南向北迁徙,因此生活相对稳定,再加上富庶的经济条件,自然有条件在精神层面去追求更多。但在北方就不同了,很多时期老百姓都只能挣扎在生死边缘,先不说有没有心思想起祖宗的事,就算有心思,估计也没钱建祠堂。


耶律萧

所有回答基本胡扯。此事归咎于文革和破四旧。我是经历者。文革期间毁祠堂,灭家谱,北方轰轰烈烈,表忠心很彻底。南方对这次毁灭中华传统文化的事,态度就是忽悠一下。你让我毁祠堂我就做做样子,骗一时是一时。你让我破四旧,家谱藏起来,忽悠一下,没了。北方政治冲动害死人。南方没那么多政治热情,不好忽悠。


二毛18651517

因为儒家文化世俗化或者说平民化主要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理学的兴旺发展推动了民间宗族的发展和凝聚力。



代表性的有范仲淹等人的兴办义学,义仓赈济教育族人,因此两宋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但不是以前的门阀而是通过科举做官或者是理学而得以提拔。著名的有四明史氏家族,吕氏家族等。

南宋大儒朱熹更是重视儒家原理思想的平民化与传播,因而南方相较于北方更加深受理学的熏陶浸染,当时北方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大多为辽金控制,因此更多受北方的游牧民族影响,更加崇奉的是佛教。
不难理解南方为统治中心或重要文化中心,多大族聚居,深受理学影响,因而祠堂自然很多了。


木也潜心

本人南方人,在河南上的大学。只不过在这里不能以偏概全看待这个问题,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下自己的对这事的认知和看法。

首先,先跟大家分享下家族迁移史。本人本家姓张,家中也有族谱。族谱所记载的并不是很久远,最远只能追溯到嘉庆年间,距今大概也就200多年了。之前祖辈是辗转在广州佛山等地,到了咸丰时期,祖辈就迁到了广西合浦地区,后来又迁到现钦州。由于好奇,当时就网上查了下广东张姓的迁移史,发现这一支是从上饶迁徙过来的,不用多想,上饶的这一支是从中原地区过来的。那么整个迁徙的过程就这样。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南方多祠堂,有族谱,而北方这方面就比较少。

第一,从南方为什么多祠堂回答。

根据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上看,大部分南方人都是从中原地区,也可以说是黄河流域地带迁移过来的。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对于"祖根"的重视程度,不能仅仅说是一种文化,更是埋在心中的千年信仰。而且在部分南方人中,有的因为中原地区的战乱,逃荒,而勇下南方寻求生计,有的被贬谪,服劳役兵役等等各种原因,在这类人中,由于离家千里,思家之切。都说家是港湾,家是归处。可是此生可能不再归还,所以建造祠堂,祭念先祖成了必要。有祠堂,就已归家。这是南方祠堂多方面的原因之一。而对于北方祠堂比较少方面,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觉得"祖根"就在此处,家中设灵牌就行。即使是比较大型的祭祀活动,管辖区域内都有统一的地点。而这一点与南方祠堂就不大一样,南方更多的是以族姓设祠堂,而北方以区域设祠堂,所以祠堂分布的就比较少。(知识浅薄,有猜疑或其他想法,还望在评论区补充,相互学习下。)

第二,关于族谱方面。

并非南方多族谱,北方也比较多。我认识的有部分大学同学家(河南人)也有族谱的。所以在族谱方面有以下观点:一是,文化程度。能够写族谱的家族,祖上肯定是不乏文学之士。像我家族,族谱是由一位秀才编写的。虽说秀才在我们看来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对于那个时代,也算是有才之士,识字之人。二是,家族名望。大家族更注重祖德传承,而且又有经济上的支持,所以编写家族谱方面,并不是很难的问题。但对于一般平民百姓家族,能够平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够交税留余,一族平安就足够了,族谱方面自然也就没多想。三是,祖上有家谱,但因分支多,流落其中一支上。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认知和看法,欢迎广大条友多评论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