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男足球員水平那麼低,工資卻那麼高,合理嗎?

蛋43343733

如果大家看了今晚中國杯中國隊比賽,估計是以為中國派出的是業餘足球隊,太詭異了,完全是顛覆你三觀。來自中國豪門俱樂部的主力,竟然可以停球5米開外,是不是顛覆三觀。在面對國內球隊時個個像打雞血般,而面對著國外球隊瞬間像得了雞瘟一樣,萎靡不振!是不是很詭異。聯賽的明星本土前鋒在國內殺得風生水起,在球場上面瞬間變得軟弱無力!是不是很難解釋。




最終輸0:6也就算了,比賽場面太慘不忍睹了,相比對手,我們看到的是全方面差距!我開始心疼那位老人家了。


更讓人難於理解的,今晚中國隊這些球員隨便拉出一個都是身價過千萬的,有的更是過億身價,是的大家沒看錯身價過億,是不是很不可思議!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瞬間覺得自己其實也值幾千萬的人只不過忙於搬磚沒空去踢球而已!


老納不走

如果拿水平和工資來做比較的話,確實不合理,而且是很不合理,個人認為造成這種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國內大環境炒起來的;二是因為在中國好的國內球員非常稀缺。

中國足球目前屬於一種泡沫發展階段,自恆大進入中超以來,不斷引進高水平外援,不但提高了中超外援引進的水平,而且也相應提高了國內球員的轉會身價和工資水平。國內球員的高水平轉會最早要從孫可自江蘇蘇寧轉會天津權健開始,當年的權健還在中甲,2015年他們以創紀錄的6600萬人民幣將孫可招入隊中,這在當年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要知道當年攜亞冠最佳射手名頭的穆裡奇身價也才35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190萬人民幣),之後國內球員身價便居高不下,更是出現了畢津浩轉會申花8000萬人民幣,趙明劍轉會華夏幸福1.5億人民幣這樣讓人咋舌的交易。

球員身價虛高,這在中國足球屆的普遍現象,就拿目前國內球員身價最高的武磊來說,據傳在國內武磊的身價已經達到了3億元人民幣,摺合3483萬歐元,且屬於有價無市。這樣的身價在歐洲也是屬於一流球星的身價,但在世界公認最合理的德國轉會市場網站上,武磊的身價僅為150萬歐元,這之間相差了近20倍,可見中國球員的水分有多高。

中國雖然人口眾多,但足球人口卻少的可憐,因此高水平的國內球員更是鳳毛麟角,這使得稍微有點能力的球員身價都高的離譜。曾經國內有一個報道說是採訪國內從事足球訓練的小球員,問他們踢球的目的是什麼?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小球員的回答是踢球以後可以掙大錢,這很實際但也很悲哀,小球員們已經將踢球掙錢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這樣純粹的想法我們不能說是錯,但卻失去了足球本身的意義,試問這樣中國足球何以進步?這不能不說是受到了中國足球虛假繁榮的影響。

這樣的高工資低水平的現象,使得中國球員失去了原有的上進心,他們認為踢得差又怎樣,我不照樣開豪車摟美女住別墅,因此在本屆中國杯上有不少球員都不積極不盡力,畢竟在國家隊沒有俱樂部的高薪待遇,且有受傷風險,友誼賽無關成績,因此他們也只是來走走過場。他們踢完國家隊回俱樂部照樣高薪,又怎麼會體會到中國球迷是多麼的傷心?!


三晉神侃體育匯

昨晚的中國杯不知道大家看沒看,國足停球能停到5米開外,真是這技術真是醉了,中國球迷對於中國男足真是幾十年來,一直恨鐵不成鋼,可是幾十年了國足水平還是如此,不進則退。近年來中超聯賽發展迅速,可是國足的水平始終上不去,這令太多的球迷很糾結,水平不高工資這麼高。




近幾年中超的火爆,導致本土球員的薪水大幅上升,外援就不用說了。在本土球員中國字號球員加上獎金和薪水沒有不破千萬的,就是俱樂部主力年薪加獎金也都在600萬以上。


國內球員年薪比日韓略高,主要得益於中超聯賽快速發展。很多日韓球員相當羨慕中超球員的薪水,都想來中超聯賽踢球。本土球員
水平一般,收入卻虛高合理嗎?首先這不管他們合理不合理,球員的年薪是俱樂部發的,我們球迷說合理不合理用處不大。再說了現在中國足球就是這個價,最主要還是國內球員供不應求,價格必然高。



木子南山666

■高?低?存在即合理。

■中國的房價高嗎,什麼時候會跌呢,現在具有跌的條件嗎?有房的,希望房價穩 ,而且穩中有漲。沒有房、買不起房的 ,總會抱怨。任何社會都是這樣。市場決定了商品的基本的價值,偏離價值也是存在的客觀現象,迴歸是必然,但遠不是現在。矛盾的聲音,衝突的言論總是伴隨偏離真相的世界。



同樣的道理,球員的身價和收入,還是因為市場而決定的。恐怕除了球員及其經紀人之外,沒有人希望收入畸形之高吧。沒有一個老闆希望自己的員工拿著與他們付出不相等的收入,足球俱樂部的老闆也是這樣。可惜,目前中國足球的現狀就是這個樣子,好的球員,帶給俱樂部的榮譽,帶來的場外收益,十分誘人。玩足球的,沒幾個差錢,好的球員就那麼幾個,人才在市場的流轉,目前除了金錢的競爭,還遠遠談不上對某種情懷的追求。



說球員的收入和其能力是不相匹配的,正確。但球員的收入並不一定要同他在球場上的能力畫等號。

■想要解決中國球員能力和收入之間嚴重不匹配的現象,只有完全敞開職業足球市場。

譬如,擴軍。中超16支擴展到24支,增加球隊容量。

譬如,放開外援限制,打造亞洲版英超,中國球員能力和收入差距便會逐漸減小。

譬如,取消u23政策,讓年輕球員的收入迴歸正常。

譬如,採用稅收等手段進行調控。



其實方法有萬千種,關鍵是要有適合中國社會體系的一套,要有執行力的管理層,社會大眾還要有一個對待職業足球收入的正常心態。

中國高的東西不少,學、醫、房,低的事物數不清。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靠不斷的發展來解決。

足球,算什麼?


蜀小叨

中國足球整體水平非常低是個不爭的事實。昨晚的一場0-6慘敗,也讓球迷從世預賽之後,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國足。沒錯,中國足球就是這個水平,亞洲二流半球隊!


面對同樣是歐洲二流的威爾士隊,亞洲二流的國足顯然與對手相差了N個檔次,賽後中國球員都被對手的強大實力所折服。面對的是一條英超頂級後防線,中國足球目前最強前場三人組武磊、韋世豪和郜林顯得一點辦法沒有,所以確實是能力上的差距才導致比賽呈現一邊倒的局面。

再來說一下國足球員高薪低能這件事,如果按照國足球員的水平來看,他們確實配不上幾百萬到千萬的年薪。但是,最近幾年國內球員水平不漲,年薪卻狂漲是在一個大背景下產生的,就是上層喜歡足球,想搞足球,所以才有了這些“商人”大筆資金的投入(我強調的是商人)。



誰都知道在中國搞足球是一件賠本的買買,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去玩足球呢?無愧就是一個利字。所以,想出成績就得購買球員,而在國內水平高的球員就是那幾十個,供不應求,導致了國腳級球員在轉會市場上有價去無市,一些球員的轉會身價都要高於歐洲二流球員,工資媲美一流球星,才造成了目前中國足球的這個畸形市場。


而隨著球員的年薪不斷上漲,很多有天賦、在國外剛剛提出一點成績的球員就都被國內的高薪所吸引回來,因為只要回國,至少可以賺到比國外高十倍的薪水,這也讓一大部分有機會成才的球員被扼殺在搖籃裡。而很少有像張玉寧一樣一直保持著對足球這種熱愛,從不把錢看在第一位的球員。



總之,這樣現象還會越來越嚴重。隨著大連萬達的強勢迴歸足球,今年的夏季轉會窗口開啟後,王健林又會開啟買買買的模式,球員身價、薪水飆升在所難免。除非中國足球出臺工資帽政策,否則這樣的風氣會越來越嚴重。(小道消息,工資帽一事已經在中國足協的考慮範圍內,或許不久就可以實行)


愛嗨體育

中國球員,尤其是男足的隊員水平和工資高與低的這個問題,其實一直伴隨著中國職業足球發展在討論著。有一段時間,他們的工資收入很低,就會有人說看看國外的職業球員拿到多少錢,只有拿到高薪才會成為孩子們和家長們讓孩子們踢球的一個動力。因為這是一項職業,而且是一個吃青春飯的職業,付出了那麼多的時間和努力,他就希望應該能夠掙到更多的錢,這一點本身也是沒有錯的。

但是放眼中國,這些球員掙到的錢,確實會讓很多人覺得心裡特別不平衡。憑什麼這些運動員可以有上千萬,少則有幾十萬上百萬的收入。其實,收入高低,與足球的身份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既然是職業足球,他們這樣的付出有相應的收穫。但是在中國也有一定特殊的國情,因為在國外球員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機遇,會有不同的身價,這個身價是市場給予的,是合理的,也匹配他們所付出的努力。但是在中國,儘管他們用來踢球的時間也很長也付出了很多,但是他們在球場當中的表現和在國家隊的表現,似乎並沒有讓人那麼滿意。比如在足協盃當中那些身價千萬的球員和那些身價幾十萬的中國球員同場競技的時候,他們大多數的人並沒有表現出高出一籌的水平。與此同時,就會有很多人在問你這樣的球員憑什麼拿那麼高的工資?合理不合理,其實都在於對比,如果中國球員能夠表現出應有的水平,想必大家也不會認為他們拿到的高薪是不合理的。


足跡王濤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超這16只隊伍的背景,裡面好像只有上港和權健是是做物流和美容保健(當然這些行業也是來錢快風險低的),其他絕大多數中超俱樂部的投資方都是跟房地產有關,奇怪這是種巧合嗎?

樓市房價一路飆,引無數超級富豪不見腰。這些大風颳來的錢砸到了中超,可是不爭氣的是目前國內註冊的球員才有幾千還是幾萬?而其中堪用的那就更是稀缺了,於是乎只有瘋搶一氣。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這些球員的技術能力和職業素質那麼差,收入卻那麼高,甚至比歐美普通球員還要高了吧。

在泡泡的奇幻世界裡,所有的三觀都可能被顛覆,沒有合理不合理,學會習慣了就好。說足球運動員收入高不合理,很多人其實自身也是一樣。比如十年前買了房子,這些年從不看書不學習,現在就憑著這套房子一夜間身價大發了,你說合理嗎?說勞動創造了財富,騙誰啊。

那麼這些房地產老闆為什麼那麼熱衷把錢投到足球啊?

估計投資足球可以做廣告宣傳提升品牌影響力吧

投資足球也可以為所在城市提高知名度和形象

還有最重要的是讓上面滿意了可以拿更多的地啊

品牌提升了可以貸更多的款融更多的資吧

拿幾套房子出來就能玩足球了,這錢多嗎?真不多,便宜…


也許經年以後,當這股風歇菜了,我們得慶幸當初這股風好歹沒刮進實業。足球垮了就垮了吧,頂多影響大家的心情,要是把實業整垮了,國家也就完了。


東風不破東山在起

合理。有什麼不合理的?

雖然剛才在威爾士6-0橫掃國豬的話題中,我狠狠批了這幫漫步者,但是他們的收入是職業聯賽中所得。


職業聯賽是什麼?企業、社會盈利性機構,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最大的導向就是供需關係,中超、中甲三十幾支球隊,每支球隊20個本土一線球員的儲備,就需要600多人。

然而中國註冊球員一共才8000人左右,按人才結構1-2-7,只有800人左右才能進入最後的精英階層—-職業聯賽,他們理所應當啊。

而中國足球市場又不缺錢,王首富、許首富、馬首富一個個樂此不疲的投資足球事業,錢這個東西對他們說灑灑水,名才更重要。這種背景下,人不得多拿點?對於球員來說,還是生在中國好。


正品足球

不合理,但是也沒辦法。

主要是國內孩子學踢足球的門檻太高了,窮人家的孩子根本踢不起球。沒有專業的足球場,踢球找個場地都費勁。學習專業技術,還得交付高昂的學費。

即使花巨大的代價學出來了,還得找關係給孩子爭取出場機會。基本上不是足球圈子的後代或者過硬的社會關係,想進好的足球學校和足球俱樂部,太難了!

這種大環境,導致足球圈子裡很難有新鮮血液進入,始終在一個死循環裡。

足球人才的匱乏,導致大多數的庸才成了香餑餑,也是中國足球最神奇的現象。


流星看球

你懂什麼,他們工資不是國家給的,是俱樂部給的,俱樂部的錢一部分是贊助商,還有一部分是比賽門票和一些商業活動,球員大多數高收入都是俱樂部給的,這就是為什麼進的國家隊不賣力不拼命的原因,怕傷,這樣影響收入,在俱樂部都玩命拼,不拼不是沒錢那麼簡單了,可能就沒有球踢了,所以在國家隊提不好,最多被罵罵,不進國家隊就是了,不影響他在俱樂部撓錢,贊助商都是國內富豪,你能怎麼辦,除非大家都不要看比賽,俱樂部就沒有太多的收入,那些贊助商看到沒有油水了,它還能貼嗎,女足為什麼厲害,因為和男豬走了是反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