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硅,没有你想的那么神秘!

确实,在中国的防水堵漏市场,套概念、拼噱头、产品本身和宣传牛头不对马嘴的投机取巧行为实在太多了。

比如,明明是普通的有机硅防水剂,宣传的时候非得在前面加上“纳米”、“渗透”、“无机”等字眼。这些看似黑科技让人不明觉厉的好的词汇,是有多少用多少。反正吹牛既不开罚单也不纳税!

在国内,任何一种好产品都会变得鱼目混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客户不相信任何一家的这类产品。前几年的高铁聚脲不就是这样被铁总打入冷宫的吗?再早几年的永凝液(DPS)不也是这种情况吗?

面对这样五花八门的防水堵漏市场,咱们堵漏人有这些疑问也是正常的。今天我就通过这篇文章来解答一下上述3个问题!


【永凝液与无机硅的区别】

永凝液是起源于美国永凝公司的一种防水防潮产品,属于舶来品。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国内习惯叫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防水机理与混凝土中的游离碱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枝蔓状晶体胶质

能有效地堵塞混凝土内部微细裂缝和毛细空隙,使混凝土结构具有持久的防水功能和更好的密实度及抗压强度。

外来品进入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即改性效果时灵时不灵。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参差不齐。

孔隙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永凝液的改性效果。因此,必须要对永凝液消化、吸收、再改良创新,才能适应中国的国情,才能“对症下药”,这就是目前永凝液的生存现状。

在堵漏行业,无机硅这个名词似乎更普遍。尤其是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以水治水》,更是将无机硅这个产品带入了大家的视野。

相比之下,无机硅防水剂的概念就宽泛多了。如果不指定形态的话,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和硅质沸石防水剂等都属于无机硅的范畴。

如果指定液态产品的话,无机硅主要包括硅酸盐类和硅溶胶类这两大类。其中,硅酸盐类见得最多的是以硅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反应型防水剂。依靠与钙离子的反应生成结晶体来填充毛细孔,本质上跟永凝液属于同一类产品。

硅溶胶类主要是以纳米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依靠自身的惰性物质填充毛细孔来起到改性作用,本质上跟硅酸锂类的固化型防水剂类似。

因此,从概念上来说,永凝液应该属于无机硅类,无机硅包含永凝液。

无机硅,没有你想的那么神秘!


【背水面防水哪个更靠谱】

本质上不应该讨论永凝液和无机硅哪个更靠谱。因为永凝液属于无机硅的一种,而是应该讨论反应型的无机硅和固化型的无机硅哪个更适合背水面堵漏。

反应型的无机硅其主要成分一般都是硅酸钠或硅酸钾。这是因为这两者分子粒径更小,更有利于渗透。

但它们的缺点是必须跟钙离子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结晶体才行,否则固化后的硅酸钠或硅酸钾容易再次溶于水导致堵漏失效。

固化型的无机硅其主要成分一般是硅酸锂或硅溶胶。这两者很难深入渗透到混凝土的毛细孔中,而且二氧化硅溶胶不稳定,容易团聚。

因此,从背水面堵漏机理上来分析,反应型的无机硅更适合,前提是要保证材料能顺利渗透进去反应。

无机硅,没有你想的那么神秘!


【如何分辨无机硅的质量优劣】

从研发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有一系列的手段和设备来测试无机硅的质量优劣。比如,抗压强度比、碳化深度比、氯离子吸收量比、吸水量比、渗透高度比等等。

这些都需要专门的设备进行测试,而且测试周期都是一个月以上。有没有简单的适合堵漏人评判无机硅质量好坏的方法呢?

当然,有经验的堵漏人自然会有自己的测试方法。欢迎有想法的朋友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独家辨别方法!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办法,将无机硅与水泥或水不漏掺合,硬化后用硬币在表面来回划动

观察划痕的深度来判断浆体的硬度,再打开硬化浆体的断面观察界面处的孔隙情况。

一般来说,好的无机硅能将水泥硬化浆体变得更加致密,硬度会提高,孔隙数量会大大减少。

第二个办法,用水泥加水制作成水泥块,再把水泥块泡在无机硅溶液里,你会逐渐观察到水泥块表面会生成白色的晶体,这就是无机硅与表面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的水化硅酸钙。取出水泥块后晾干,再把晾干的水泥块泡在水里48小时,取出后劈开水泥块观察水迹的深度。

一般来说,经过无机硅浸泡的水泥块其水迹深度会比较浅,甚至只是在表面1mm以内。

第三个办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找一块潮湿的墙面或者顶板,把面上的明水擦干后直接喷涂无机硅2-3遍,3天后观察基面是否有变干的趋势。

我想对于堵漏人来说,这才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让大家信服的方法。就像《以水治水》那个视频里的现场案例一样!


总结:

1. 永凝液属于无机硅类的一种,无机硅包含永凝液;

2.反应型的无机硅与固化型的无机硅比较,前者更适合背水面堵漏;

3.分辨无机硅质量优劣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在潮湿的墙面或顶板背水面喷涂测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