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时要把陕西学政节署放在三原,而不是省城西安?

刘磊v

这与明清时期西安职能的分化有关。

以唐宋为界,西安失去昔日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降为陕西首府和西北区域政治中心,明太祖洪武二年 (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为防范边外侵扰中原,明政府沿长城一线设九边镇,驻军把守,其中4镇在陕,陕西由内陆省份变为边疆省份。西安定位于“安定西北”的职能,提高了其戍边和军事存在的价值,淡化了其文化、教育和经济中心的职能,而这显然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因此,明代以后,西安逐渐转化成了一座仅有政治意义的军事城堡。

在这种职能定位转变后,随着陕西经济中心逐渐偏离西安,向周边转移,东西横向的龙驹寨、凤翔,南北纵向的延安、汉中均成为新的经济重心点,特别是泾阳-三原一带成为了“并驾齐驱的陕西经贸中心”。由于新的经济中心的形成,经济的繁荣就为科技文化的滋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在这种有利形势的催生下,水利工程、医学、力学机械在三原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更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形成了了以刘古愚为代表的影响较大的泾阳-三原教育学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陕西学政署、陕西学务公所都不在省城西安,而设在了三原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