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除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以外,有哪些過激的言論?

通觀

魯迅的偏激不是他一個人的偏激,而是整個時代的偏激。今人忽視當時的時代背景,一味求全責備,才是真正有失偏頗

魯迅先生出生於清末,生活在民國,終其一生,都處於中華民族和文明的最低谷。

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整整一代中國精英都在為中國的未來尋找出路。然而他們翻遍典籍,卻無法從故紙堆中尋得救國的良方,所以整整一代大師,幾乎都陷入了偏執與癲狂的狀態。

魯迅、胡適等人偏執於在毀滅中建立新秩序,他們對中國古老的文明傳統無法與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兼容而深惡痛絕。認為只有徹底摒棄傳統文明,中國才能得救。但相較於胡適等人,魯迅還算保留了些許理智,所以才有《拿來主義》一文,認為傳統文化中好的部分仍然可以拿來用的。

辜鴻銘等人是另一種偏執,虎死不倒架,中華文明即使滅亡了依然是最優秀的。西方文明的勝出不過是劣幣淘汰良幣。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說白了也是一種無奈的偏激,一種類似破罐子破摔的執著。今人往往欣賞他可愛的固執,卻忽視他心如死灰的悲哀。

兩種偏執,一種無奈。都是對日益滑向深淵的國家民族之愛引發的。深陷茫茫黑暗,看不清前路在哪,眼裡所見是民眾的鮮血,耳中所聞是親友的噩耗。這種痛苦,不是現在喝著小酒,吃著火鍋,摟著美女唱著歌,完了沒事在網上發發牢騷的鍵盤俠所能想象的。

那個時代的偏執和激進,其實都是中國知識分子對國家前途的一種種摸索,對民族未來的一次次實驗。在後世看熱鬧的人眼裡或許顯得幼稚,但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嗡嗡的聲音,掩蓋不了英雄的光芒。


老貝


魯迅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以及中醫都是騙人的東西和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吃人的歷史等過激過激言論。我查看了許多這方面的回答,都是一邊倒批評魯迅的甚至有人竟然說魯迅對中國文化認識膚淺,讀過只能覺得很好笑,情況絕對不是那樣的,絕對絕對!



分析問題必須放到當時的客觀環境下才能理解發生的歷史故事。五四運動後的中國,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和旗手,極力推廣白話文。當時舊中國積貧積弱,文盲佔民眾絕大多數,特別是廣大農村,識字的可以說寥寥無幾。造成這種情況固然和窮人太多沒有能力學習文化有關,但是漢字這種象形文字的繁瑣不容易認不容易寫也是制約民眾不願學習的一個因素。那時還是繁體字文言文,用的不是鋼筆鉛筆,而是毛筆,這一切都給民眾學習熱情帶來了諸多不便。而英文拉丁文只有二十六個字母,隨意組合就是一個字一句話,相比較比漢字好學好用的多。這也是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的原因之一,當然英語還和大英帝國強力推廣使用有關。



魯迅正是深諳中國文化的的弊端,為了迅速提高全民文化水平,達到他富民強國的理想,他大膽提出在全國全民推廣使用拉丁文,他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消滅中國傳統文化,而是針對當時病入膏肓的舊中國所下的一劑虎狼猛藥!他渴望民眾早起覺醒,中國早日站立起來,他的初衷是好的,而絕對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魯迅想要中國亡國滅種!

魯迅的父親害病一直吃中藥,從他文章可以看出,醫生開的方子很有意思。什麼蟋蟀必須是成對的,蟋蟀那麼小,分清公母都很困難,更別說是一對夫妻。所以魯迅父親吃了無數中藥,把一個小康之家都吃窮了,最後仍然沒有救活魯迅父親姓名。那時魯迅還小,估計覺得醫生都是騙吃騙喝騙錢的騙子,父親死了家也敗落了,魯迅可能連殺了醫生的心都有。所以後來決心到日本學習西醫,學習過西醫以後,他知道了中醫許多不合理東西,加上小時候對中醫醫生的恨入骨髓,所以他說中醫都是騙人的東西。

魯迅說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都是吃人歷史。這句話是針對五千年封建統治而言的,魯迅生活的年代是萬馬齊喑究可哀的白色恐怖年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人民生命隨時隨地都可能被砍殺毀滅。而民眾依然渾渾噩噩,沒有覺醒意識沒有反抗精神。魯迅為了喚起民眾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在狂人日記裡塑造了一個狂人形象,他通過狂人之口,抒發他對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激進思想,這個社會就是吃人的,你如果不想被吃還想活命,那就挺直腰桿起來抗爭到底吧,就是不能勝利,也比讓這個社會生吞活剝了強上百倍!

魯迅過激言論是在特定年代特定環境產生的,我們不能因為魯迅先生的一兩句話


就全盤否定他的豐功偉績,正如不能因為太陽有黑子耀斑就大罵太陽是混蛋,就不在陽光下生存躲進永恆黑暗裡。這是我的回答,不論你是否贊同,都不能改變我的觀點。



蟬鳴梧桐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與[救亡情報]訪員談話

沒錯,話就是魯迅先生說的,但重點是在“漢”字的傳播教化難度上,是在國民文盲大環境下所提出的。其站的是實用性角度。魯迅先生之前曾經提過漢字的三美,是在美觀性的角度上。並不矛盾。漢字確實入門難(沒有拼音),人們會說不會寫不會看,大多是文盲與半文盲。當時為了推廣基礎教育,故有言論。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確實是錯了,差點毀掉了中國的文字。但同時也促成了白話文的誕生,魯迅先生本人的狂人日記就是新中國的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漢字也逐漸變成了漢字。沒有這個轉變,你我可能還是文盲。

中國的中醫,不過是有意無意的騙子罷了——父親的病(記不清了,好像是這一本)

這話沒什麼好說的,魯迅先生的遭遇便是如此,他的父親被中醫裡面的庸醫給害死了。這是一個失去家人的病人親屬的常態。

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狂人日記

這篇好像是諷刺封建主義的,沒有細看,不做評論。


最後套用一句魯迅先生自己的話: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和事業。


簡族

先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背景。

1934年8月,魯迅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物,可是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陳舊,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物,為漢字而犧牲我們,仍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需還沒有喪芥蒂狂的人,都可以馬上回覆的。”

同年12月,魯迅師長教師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指出:“方塊字真是愚民的政策利器,漢字也是中國老百姓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在裡面,若不撤除它,成效只需本身衰亡。”

那麼為什麼當時的魯迅會說出這樣的話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教育十分匱乏,大部分人都是半個字都不識。

當時魯迅因為在日本留過學,因此對於日本的文化較為認可,他認為中國應該敞開大門,向外國學習。

學習什麼呢?

進修拉丁文。

因為拉丁文簡單。

但是即便如此,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能夠接受教育的人也必定是少數。

為什麼在當時作為文學泰斗的魯迅會說出這樣的話?這應該引起我們沉思。

再看看現在,我們更應該慶幸自己生在中國。

至於其他的過激言論,這還有待考究。


君子生活文學心

魯迅懷疑中醫,嗯,這和他自述看病有關,而且到現在對於中醫是否有用,還是受到大家的懷疑。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

一切的斷章取義都是耍流氓,漢字不滅的緣由是掃盲

特意到網絡查找了一下“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原文,以及當時背景。而後我就懂了。當時的背景是,國內文盲率極高。現在基本沒有文盲,可能大家體會不深。舉個類似的例子吧!我媳婦,家裡燈泡壞掉了,讓我換,她不行,家裡水龍頭壞了,要我換,她不行。她的理由是,我是男人,我有責任。但是,這種事情放到全國各個行業呢?我媳婦就是那類文盲,遇到事情她是不能解決的,因為她以不懂為由,推卸責任,會的人本來就少,忙不過來,不會的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文盲的普遍心理,或者低素質人的普遍心理。你可以想象國家陷入文盲泥潭後的困頓。所以,掃盲是個很重要的事情。而漢字比照拉丁字母,難學的多,尤其有些繁體字,真的很煩,比如薑,最常用的佐料,要求毫無基礎的文盲記憶,著實有難度。但如果用拼音呢?jiang,知道讀音,拼寫即可。而且對於文盲來說,讀音他們是知道的,難處在於寫,拼音可以極大化降低難度。所以,民國時期,文化圈在考慮漢字“拼音化”(實際上是拉丁化,去掉漢字,只留拼音)。

實際上建國後,漢字也差點滅亡,這次因為計算機

原因如出一轍,拉丁字母二十六個,很容易在計算機上顯示,而漢字沒有八百,無法表達通順句子。計算機的好處,不用細說。如果用算盤和人家計算機比速度,那是很滑稽的事情。但當時,計算機再好,漢字用不了,全國學習英文也不切實際,甚至是有傷國體。

早期計算機也有很多笑話,比如比爾蓋茨說過,電腦內存4M足矣



為什麼提這個?和字庫有關。當時字庫的難點就是要用有限的存儲空間顯示漢字。微軟靠ms.dos起家,它自豪的聲稱,支持16k內存以及160k軟盤(1981年)。當時的比爾蓋茨認為,未來的電腦,4M的內存已經足夠。而把漢字字庫壓縮在160K以內,確實很有難度。好在有人成功了,不然我們大陸很可能已經“拼音化”了。

所以,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對未來有錯誤的認知在所難免。不能把現有的事情和過去比較,來證明先人的愚蠢。魯迅當初提出漢字不滅,並沒有錯。而他自身的侷限性,根據切身經歷懷疑中醫,也沒有什麼不妥。聽說現在馬應龍和雲南白藥在美國賣的挺火,說明中藥中醫有過人之處,魯迅的認知有誤而已。


大浪淘沙說古今

魯迅說過很多過激的言論。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的成就和貢獻是不能抹殺的。但是,魯迅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魯迅也有看不明白的事,魯迅也有少許情緒化非理性的言語,也就免不了有一些過激的言論。

魯迅所處的時代,滿清滅亡,民國建立。腐朽的封建王朝滿清留下一個破敗不堪、滿目瘡痍的中國,中國的精英分子,都在反思近代中國為什麼落後,尋求拯救中國的道路。因為中醫沒有治好魯迅父親的病,魯迅和許多精英一樣,魯迅抱著“科技救中國”的理想,毅然赴日本去學醫。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講述了他父親生病的四年中,他奔走在當鋪和藥鋪的路上。但是,中醫沒能拯救他的父親,魯迅對中醫中的庸醫,憤恨到咬牙切齒,他選擇去日本學醫,也是和他父親的死有關。在《自序》中魯迅說:“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會有治不了的病人,都會有一些庸醫誤人害人。中醫中的庸醫,沒能治好魯迅的父親,魯迅就因此說“中醫是騙子”,的確很過激的呀。80年以後,真正的科學騙子“方舟子”,借用魯迅的話,向中醫舉起了屠刀,說:“中醫是偽科學”。

中國的文字歷史,假如從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算起的話,有7000年的歷史。假如從陶寺遺址出土的彩陶朱書文字算起的話,有4300年的歷史。即便從國際承認的殷墟甲骨文算起,也有3500年的歷史。漢字是從久遠的古代,一個階段一個階斷演變發展完善的。

漢字作為方塊象形字,相對於字母文字,有很多優勢,也有不少的劣勢。漢字的一個劣勢,就是在古代數學中,缺乏應用到數學中的簡易字母,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基礎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都必須有簡易字母,才能準確表達公式、方程式、元素符號等。

因為漢字本身的缺陷,加上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原因,阻礙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清末民初的精英們,大多出國留過學,他們對近代科學和西方文化相當瞭解,他們把中國落後的原因歸結到漢字和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漢字的缺陷,可以引進少量字母來解決,難道阿拉伯字母是西方發明的嗎?其實,漢字在基礎科學中的缺陷,早已經就解決了。


魯迅們在少年時期,儘管國學的成績都很優秀,其實都是剛入門而已。然後他們就出國留學了,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當他們回國後,多半是向國人傳授近代科學和西方文化,因此,這一大批人,多半是五十歲以後,才有精力潛心研究國學。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對國學的瞭解就是基礎教育,大約知道個“皮毛”而已。

因此,很多留過洋的精英,都對國學漢字發表過過激的言論。錢玄同就主張廢除漢字,推行文字拼音化。魯迅也持有廢除漢字的觀點,他大聲的吶喊,“漢字不死,中國必亡”。近百年來,漢字沒有死,中國也沒有亡,魯迅們太極端了,幸虧沒有廢除漢字,否則中國的文化歷史就斷代了。

魯迅們憤恨中國五千年的封建歷史,他們認為過長的中國歷史,阻礙了中國進入民主的社會。由於魯迅們對國學的淺薄,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極端推崇。他們戴著有色的眼鏡來觀看,偏激的詛咒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魯迅在《狂人日記》《自序》等篇章裡,寫下:“一部二十四史,只有兩個字,吃人。”


如果說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可以說的過去。但是,魯迅說:“五千年吃人歷史”,就太極端了吧。難道,我們十四億人的祖先,都是吃人族嗎?五千年時間,善良的人肯定都被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非善良之輩,我們難道都是吃人族的後裔嗎?

魯迅經常提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魯迅絕對沒有讀完,太長了太多了。冷清以為,魯迅不到二十就去日本留學了,別說二十四史,恐怕連《史記》他都沒有讀完。他回國後工作也很忙,由於長期寫文章罵人,魯迅用過60多個筆名,三十年代後,因為罵人太多,經常東躲西藏,更沒時間研究國學。

既然,魯迅就沒有讀完《史記》,魯迅又憑什麼吹捧司馬遷和《史記》呢?一個人不讀三遍以上《史記》,就不可能發現《史記》裡的問題,他就沒有資格評價司馬遷和《史記》。魯迅沒有通讀《史記》,他就沒有資格評價《史記》。魯迅吹捧《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一句相當偏激的話。


魯迅一生說過的偏激的話,很多很多,比如他在《中國小說史略》裡談《三國演義》,對劉備和諸葛亮的評價是:“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冷清懷疑魯迅真的沒讀過《三國志》,魯迅的這句極端偏激話,後來就成為《厚黑學》,大肆抹黑劉備的理論依據。


冷清先生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先生或許說過類似意思的話,但他所處的那個年代,是新舊文化交戰、交替的動盪之秋,為了推行白話文,為了更易向人民大眾普及文化知識,魯迅先生這麼說,完全符合當時的實際形勢,他所言的“漢字”決非指中華民族幾幹年的文化精粹,而是指艱深古奧的文言文與難學難寫的繁體字。

魯迅先生深諳國人的劣根性,固執而保守,他曾舉例說明:倘你說這個屋子太悶,需開個窗戶,必然會遭到許多人的反對,若你提議乾脆把屋頂拆了,這時大家便同意你開窗戶了。


“廢滅漢字”的理論貌似過激,也很難實現,但對當時新文化運動卻有著莫大的功勞,那些復古保守的人因此放過了較平和的文學革命,來罵這“過激派”,白話乘了這個機會,居然減去了許多敵人反而沒有阻礙,能夠流行了。這其實正應了魯迅關於“開天窗”的比方,矯枉過正其實是一種實施革新的有效策略。

世間盡多求全之毀,魯迅先生的偉大,歷史早有定論,只要稍微有一點歷史常識,只要讀過先生大部份著作的人,就不至於斷章取義對先生的言論吹毛求疵。彼一時,此一時,上個世紀初的中國社會豈能跟現在同日而語,倘不是魯迅那代文化精英的努力與爭取,我們只怕還在之乎者也的咬文嚼字,焉能如此輕鬆舒暢的大發議論?



至於魯迅先生對中醫的批評之言,亦不能視為先生對中醫的全盤否定,他針對的只是誤診其父的庸醫一類,這種切膚之痛,換作任何人都會憤慨責怪的,先生謂“中醫只不過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這是一個食人間煙火、有著七情六慾的正常人的氣惱之詞,設身處地想來,這實在算不上偏激的話。

當前有一種歪風邪氣正在蔓延流行,就是在各種媒體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拼命否定、抹黑我國古代與現代的先賢,比如說岳飛是大軍閥,說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以及挖空心思、千方百計的詆譭魯迅先生這樣的文化先驅,而另一方面則竭力給秦檜、汪精衛之流洗白,恭維秦檜的書法,並替其陷害忠良的罪行平反喊冤,甚至讚美、褒揚汪精衛的文采與顏值。他們的目的是混淆黑白,顛倒是非,否定歷史,讓年輕一代喪失信仰與崇敬的榜樣,從而忠奸不辨、是非不分,價值觀混亂。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深知“欲亡其國,必先滅其文化”的道理,他們有一整套“和平演變”的策略,詆譭中國的文化名人就是他們的陰謀之一,而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自然首當其衝,是他們處心積慮要扳倒、抹黑的對象。題主發此一問,意在挑起人們對魯迅先生睿智英明的置疑,以偏概全,以點及面,達到扯一發而損全身的目的,頗有用心不良之嫌。好在還有眾多深具理性的有識之士參與了答問,明辨是非、正本清源,擋去了一小撮人潑向先生的汙水,令人感動、感激。



魯迅先生曾在日本留過學,並且有交情密切的日本友人,所以網上有些別有用心的人便利用當前人們厭憎“精日分子”的心理誣衊先生“媚日親日”。實則大謬不然,魯迅先生的思想精髓即是“愛國”,國難當前,先生曾就抗日發表過多篇戰鬥檄文,諸如《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的問題》、《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三月的租界》、以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那些誣衊魯迅是“精日分子”的人,實在是不學無術、人云亦云,他們有跟著真正的“親美親日”的漢奸鼓譟的工夫,何妨花點時間去研究一下歷史、拜讀一下《魯迅文集》,免得出來信口雌黃、丟人現眼!像這樣的人,韓愈的一首詩是對此輩的最佳回應: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進步作家郁達夫在魯迅病逝後曾說:“一個不知道尊崇偉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這是魯迅同代人的卓識與嘆憾。郁達夫評價魯迅:“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幫。”

方今之世,國際風雲變幻莫測,某些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千方百計打壓、圍堵、唱衰我們,破壞、損害我們民族各個領域權威人物的形象也是他們的伎倆之一。因此,郁達夫先生在半個世紀前說過的這番話尤其值得我們重視與深思!


躬耕於野

魯迅除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以外,還有很多的過激言論,通過下面這些過激言論,使我對魯迅有了新的瞭解:

1、“中國的中醫,不過是有意無意的騙子罷了”——《狂人日記》。(評:全盤否定中醫,屠呦呦的“青蒿素”咋得到諾貝爾醫學獎?)

2、中國5000年的歷史,“只寫著“吃人”兩個字”。——《狂人日記》(評:5000年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咋就全是“吃人”了?)


3、“國民黨掌權的時候起,……除了大造監獄之外,什麼也沒有了。”——《中國的二三件事》。(評:國民黨真的就只是建造了監獄?其它什麼也沒做?原來國民黨是房地產領域的建築公司呀?)



4、“在亞細亞的黃人中,現在可以擬為那時的蒙古的只有一個日本,日本的勇士們”。——《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評:竟然公開歌頌日本?!)

5、“猛獸總是獨行,羊群才成群結隊”——《魯迅雜文精選》。(評:中華民族團結一下都錯了?都說“團結就是力量”!你卻說:(任人宰殺的)羊才成群結隊。)

魯迅的過激言論還有很多,罵過的人也很多,就是沒有罵過“老蔣”和日本人。

因此對魯迅的認識,還是要再客觀一下。


bj山那邊是海

魯迅,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對中國文化的成就和貢獻是有目共睹。毛澤東 在 《新民主主義論》 裡對 魯迅 作了很高的評價:「 魯迅 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 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魯迅 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 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魯迅 是在文化戰線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 魯迅 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我狹隘的知識面,毛主席對文人的評論到魯迅這裡是登峰造極了!


但是魯迅生活在清末, 滿清滅亡而垂死掙扎,民國建立而百廢待興。自然是殘垣斷壁、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的破敗中國,作為一個有七情六慾、有血有肉的硬漢子!自然有自已旗幟鮮明的風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魯迅也有懵圈的時候,情緒化、非理性、甚至粗糙,過激的言語,在其作品中時有閃爍!我們應給予充分的理解與寬容!

魯迅以為“中醫救國”:他選擇去日本學醫,但意示到中國人“東亞病夫”來自思想而非身體時,在《自序》中魯迅說:“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 這話偏激、在當今說出會群起而攻之!



魯迅在《狂人日記》有:“一部二十四史,只有兩個字,吃人。” 固然,“歷史是任人塗抹的小姑娘。”但,二十四的精華部分很出彩,為大家共識,魯迅就擲地有聲地妄下判斷是不對的!


魯迅還有“遠看一隻狗,近看某某某!”更是侮辱人格、攻擊人品的野蠻訐罵!過往文人攻擊到此、相信也歎為觀止!縱使洛賓王罵武則天也不過爾爾!這些語言的迸出相信有迫不得已的成分,有自身所生活環境的侷限,有故意為衝鋒陷陣加大氣勢的使然!但,結合其時代背景,我能坦然接受的語言偏激行為!


希望星晨58298869

任何問題的討論,都會有論域。魯迅先生的所謂過激言論也有時代性,他的歷史地位也自然有特定的革命性和侷限性。

中國向何處去是當時新民主主義時期絕大多數中國精英知識分子共同思索和探索的共同命題。其路徑無非改良和革命二派。歷史證明了革命派的遠見,而魯迅先生就是革命派的急先鋒。魯迅先生對中國文化的否定多少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符合革命派中各派系訴求,對其言論破壞性樂見其成。故稱魯迅先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旗手也未嘗不可。

所謂不破不立,革命不只是破壞,還需要建沒。顯然魯迅先生在建設方面言論就鮮有見樹。相比同時代的南陳北李對中國現狀,問題,對策和解決方案的認識,其革命侷限性就體現出來了。事實上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世界上各民族文化都是在繼承上發展的。不論魯迅先生對漢字和中醫的否定本意是什麼,但否定漢字和中醫實質後果顯然是災害性的。在這點上魯迅先生對本國文化的否定顯然走進死衚衕了。

所以說,對魯迅先生的言論及其革命性和侷限性要歷史的,客觀的看待。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旗手當得起,稱為民族脊樑則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