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許多工廠裡,做技術的人會越來越沒前途?

昭原觀點

隨著國家更加註重科技的發展,逐漸重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社會應該是更加註重技術工人。而隨著智能製造的推進,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人員是大勢所趨。在智能製造推進的過程中,技術創新將越來越重要。

不過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有原因可循的。

1、題主提出的“做技術的人”裡面的技術可能指的是某些傳統工藝技術。在科技不斷髮展,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一些傳統的技術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的確是容易被社會和行業所淘汰的,所以才導致“做技術的人”越來越沒前途這種論斷。

2、某些企業因為自身的原因,可能不太重視技術人員,更傾向於其他方面的投入,那麼在這樣的公司做技術的確沒有前途。

3、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不斷開放,金融、互聯網等朝陽產業勢頭強勁,對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產業造成較大的打擊。很多資本會隨大流,流入金融、互聯網等產業(房地產泡沫當然也吸收了大量的資金),這樣一來傳統制造業缺少更多資金投入,對製造技術的投入隨之減少,使很多打工者出現工廠做技術的“沒前途”的想法。

4、另外有一些人可能身處注重關係的單位裡,在這些人的工作環境裡,可能與上司搞好關係,與同事和睦相處等浮躁虛華的因素對自身發展更重要,便不再重視實踐技術,導致以上觀點。

最後我想說,不管社會發展到多高水平,國家富強到如何程度,“科學技術”都是不可忽視的。可能被拋棄的東西,只是因為跟不上時代步伐,傳統守舊的糟粕,所以大家應該擺正心態,腳踏實地,掌握一種能自力更生的技術。


——END——

你對從事技術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你說的是國企吧,國企確實這樣,能吹,有關係,有背景的才是王道,在國企裡面,你技術再牛,領導都不會用你的。因為如果用你了,就說明現在的領導不行,沒必要啟用一顆定時炸彈在自己的身邊。

領導很多時候都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我如果用了一個技術牛人在身邊做項目或者工作,項目成功了,我啥好處沒有,好處全讓這個技術人員拿了,而我自己也有可能現在的職位不保被這個人頂下去;如果項目失敗了,我要承擔失敗或用人不當的責任;如果我啥也不幹,找一堆能拍的下屬,除了下面每年的孝敬不說,每年幾十萬的工資並不會少,領導乾的也舒心,何必給自己找麻煩。而且很多關鍵崗位還有那麼多關係戶盯著,我隨便鬆鬆手,除了別人的送禮,賣一個人情給關係戶或者更大的領導都更划算。

這是我多年的心得,技術人員在國企很難被啟用,這是人性的問題,也是體制的問題

其實年輕的國企領導還是比較好的,多數問題出在50歲以上的國企領導者,這類人,思想僵化,唯利是圖,見慣了所有的蠅營狗苟、勾心鬥角,人心都被他們玩的透透的,又恰好沒有幾年就要退休,這個時候不把所有能撈的好處都撈到,他們睡覺都會做噩夢。


木偶哥哥

我們單位是煤礦,在2010年以前我們單位基本上沒大學生,機關人員比較少,單位提拔的都是實幹出來真本事的。2010年以後,單位開始加大力度招了大批大學生,他們基本上都被安排到機關和辦公室裡,剛來的大學生6000,碾壓一線幹了30年的技術工。表面上看單位重視人才,實際上這些大學生基本上是廢物。我說說兩個實例,後勤最牛b的高技,不用圖紙代4,5個人可以做任何高難度,包括搭建廠棚,樓房暖氣安裝,吊車作業,各種雜事。曾經我們下屬單位暖氣不暖,找了各路大神都沒整出。我們的高技知道,但隊長嫉妒他沒讓他去。前年被提拔為福隊長,但去年被喜歡大學生的隊長給免了。\n再說我們洗煤廠,因為這是生產單位,主要工作是洗煤和維修,所以不需要大學生研究,你要是沒真本事,只能跟著幹普工。所以我們這的大學生,單位想照顧也照顧不上,只能安排稍好的崗位。\n這是兩個實例,我們單位就如同全國。每個單位都在放棄技工而選擇大學生,因為大學生的存,導致一線工人工資逐年下降。因為高收入機關人員和大學生的平均,一線工人和技術工工資一年不如一年。名義上我們的平均工資達到了5萬,到真正的一線工人每月工作300小時只能拿到4000多,只有挖煤的能達到大學生的手入6000多。

2010年以前我們單位一個大學生沒有,工人平均工資和低收入差距不大,而且我們還是贏利單位。2010年以後大學生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工人工資被高收入平均,我們單位成為虧損單位。這就是企業的知識分子是整垮我們單位的罪魁禍首。\n上個月茅臺酒廠招操作工都要本科生,這不是有病嗎?懂明珠說她們單位百分之80的大專以上學歷。製造業你整那麼多知識分子幹嗎?製造業需要的是技工而不是本科生,德國的企業技工達到了百分之48,我們是百分之4.8而且還被本科生壓縮。茅臺酒廠和格力還沒有百分之4.8,。\n為什麼我們的管理者都喜歡大學生,這就是觀念問題,管理者的無知和意識。如果不改變,製造業遲早要毀在管理者和這些知識分子手裡

戀香惜玉63792524

在這個技術為王的年代,你說做技術沒有前途,我感覺可以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你掌握的技術,是低端的的。你所謂的技術,並不是科技含量特別高,不可替代的技術。簡單一學就會,不需要很高深的技能和知識。也或者說,現在的技術早已更新換代了,而你還在留在原地,並沒有跟上技術發展的腳步,不注重技術更新,慢慢的就被淘汰。

二、你的工廠本身不是以技術為主的。任何一個行業都是按照:技術主導->產品主導->銷售主導 的模式進行發展。早期的技術壁壘逐步打破後,會變成產品為重,大家產品都設計的差不多的時候,又會變成銷售為重。如果你是一個主要從事生產加工的行業,需要的技術只是很簡單的,技術人員根本不是工廠的中堅力量,自然不會被重視。這個問題,在什麼單位都一樣,單位只重視那些能帶來效益,創造價值的崗位,其他的都是輔助性的。如果是這樣,你就要重新考慮就業的問題了。

三、你是否只是埋頭工作,不注意和周圍的人處理關係。很多技術人員,只注重技術,性格孤傲,不合群,注重人際關係的處理,如果再不是核心的部門,被邊緣化是很正常的現象。其實在一個單位,人際關係的溝通與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為你搬掉很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只有上司關注到了,或者你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你的埋頭苦幹才有意義。

技術工人不被重視,原因不外乎上面幾點,提出兩個建議供參考:

一、尋找新的行業。對技術的倚重程度比較高,技術能創造效益和價值的單位,對技術工人自然非常重視。

二、成為不可替代的那一個。通過學習,掌握核心技術,並在行業做幾件能證明你實力的幾件事之後,自然會有人請你出山。


錦瑟的華年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做技術本身沒有錯,有個一技之長,能夠不斷在某個方向上精進,對於個人來說是很有成就感及能力的延伸感,對於企業也是幸福,有員工能夠伴隨企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在原來的世界500強企業裡,可能只有微軟一家,但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了。

1. AI時代來臨,不可阻擋。

剛剛在烏鎮結束的互聯網大會,已經告訴人們全新的時代來臨。第一次技術革命是蒸汽

機的發明與使用,第二次是工業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那麼現在是AI智慧時代。計算機功能已經是超級強大,重複的,可複製的甚至有規律的思維都可以用機器替代。大量的無人工廠已經出現了。即將建成的上海的世界級港口,未來只需要9個人。所以,技術人員的未來在哪裡?

2. 未來世界的職業影響因素

未來的世界,是物質過剩,自動化,全球化分工的時代,需要突出右腦的時代,而不再

是邏輯思維致勝的時代了。原來企業諮詢公司全是邏輯思維能力強的某個領域專業人員,但現在頂尖的諮詢公司會有30%的藝術設計,甚至其他專業的人員。

人類,天生好奇。產品的極大豐富,能夠創造出價值的不再是產品的數量,而是感覺。設計出來的產品怎樣讓人感受好,人們不再為功能買單,而是為感覺買單。

3.工廠的環境閉塞

一般工廠都在工業園區,遠離城市的地方。技術人員每天的工作內容更多與機器設備或非常熟悉的同事打交道,對於外界的變化敏感度不夠。幾十年前的節奏緩慢,三、五年變化都不大,但現在時隔一年,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論是從信息、資源、人脈等各角度都是斷層的狀態。等到想出來再求職時,只有表情錯愕的份兒了。

所以未來,更多是感情與理性的結合,人文與技術的整合方向,純粹在工廠裡做技術確實需要有危機感了。

透過心理學,讓我們瞭解自己,看到未來,在變化的世界裡過得更幸福!


遇見彩虹

驍說職場觀點:題中這個觀點我堅決不同意。在現在經濟發展趨勢來看,未來製造業會呈現以下趨勢:一是做技術的人會越來越多,經過一定的數量積累,專才會勝出;二是做技術的人做到極致,一定會越來越有前途;三是工廠的人會越來越少,做硬件和軟件的技術人員可能會更有用武之地。

以上判斷基於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預判和時代走勢的預判:

1、實業興邦會成為下一步發展的大趨勢,工匠精神會成為未來實業發展的主旋律。

從各主要會議精神來看,中國下一步經濟要發展,重心會越來越多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企業會享受到政策、資金等各種資源的傾斜。未來的產品會更趨向於滿足市場附加的、高企的和個性化的需求,企業和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工匠精神會漸漸成為實業發展的主旋律。

加上早前沿海一帶暴露出來的用工短缺問題,傳導至內地只是時間問題,而短缺的真正人才是高級技工的稀缺。國家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更加註重核心技術人才的培養。同時,這批人才也是未來國家推行工匠精神的主要載體,所以未來的技工人數會有一個數量上的激增,但做到極致的高級技工才會大概率脫穎而出。

2、人工智能風靡,機器取代人力只是時間問題。

汽車作為消費品行業精密度最高的行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消費類製造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從近年幾大領先的合資品牌和崛起的自主品牌來看,智能化車間已經是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自主品牌中吉利和廣汽的智能車間比較給力,但爆款車型仍面臨著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說明要實現未來定製化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連富士康也在近期公佈了未來大規模建造智能車間取代人工的計劃。

所以,未來隨著智能化車間普及的深入,工廠的人數會越來越少,但同時也會催生一塊新市場:管理智能車間硬件和軟件的技術人員將會成為稀缺人才。

歡迎訂閱驍說職場,更多職場乾貨問答期待與你分享。


驍說職場

很榮幸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職場小白也很樂意跟大家分享我的職場經驗。請大家多多關注。

請題主明白一個道理:一技在手,天下我有。

任何時候、任何年代技術性人才都很缺乏,尤其是專業性交強的技術性人才更是匱乏。因為好的技術性人才能夠給這家公司帶來很多無形的利潤和競爭力。因為如今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命脈,也是一個企業能否繼續生存的唯一途徑。

我可不可以猜測一下,你有這個心理的時候,我個人感覺你的技術遇到了瓶頸。才讓你有這樣的困惑。

我們都知道,大家在研究一門技術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瓶頸期,這個瓶頸期會導致你的心態有很大的起伏。如果這個瓶頸期沒有突破,我想你會對這個工作產生反感,甚至是喪失信心。所以多學習、多請教,改善技術的前提下,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任何事都不能因為一時的不成功而直接否定自己。

其次你在技術工作崗位當中得到什麼?

如果你只是在技術工作崗位上拿著一點點薪酬,那麼我建議你換一種工作崗位。因為技術類工作崗位是需要你不斷的探索和研究的,你的師父只是讓你領進了這個行業的們,至於你今後如何發展和成長,完全靠個人的悟性。如果喜歡鑽研的話你會在日常工作當中體驗到崗位的樂趣,甚至有時候感覺只要讓我繼續幹下去,薪酬少點無所謂。因為他知道,以後我會有更好的發展。

學習一門技術,不是隻要有興趣就夠了,是需要循序漸進。不斷增加自己的耐心和信心的。

以上觀點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的話可以隨時關注我與我交流。我想通過我們的交流,都會成長的更快。


科技領軍網

都說做技術的沒有前途,那麼做什麼的有前途?

那就是做市場的,做總裁的,做超級網紅的才有前途啊!

比如,我最敬佩的董明珠。

一個單身女人,從做銷售入手,最後做到總裁,做到超級網紅,最後身價幾十億,你說有前途否?

董明珠,先後畢業於安徽蕪湖職業技術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MBA2008級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研究生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 。
1990年進入格力做業務經理。1994年開始相繼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部部長、副總經理、副董事長。並在2012年5月,被任命為格力集團董事長。連任第十屆、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民建中央常委、廣東省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珠海市紅十字會榮譽會長等職務 。2004年3月,當選人民日報《中國經濟週刊》評選的2003-2004年度“中國十大女性經濟人物”。2004年6月被評為“受MBA尊敬的十大創新企業家”和2004年11月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營銷人物”。
2017年1月10日,董明珠榮獲“2016十大經濟年度人物” 。

董明珠的發明家生涯羞煞99%做技術的人

做技術的抱怨沒有前途,需要從自身找原因啊,

抱怨是沒有用的,

沒有受過正規工科和理科教育的董明珠卻是偉大的發明家,成功申請專利百十項:


這些專利可都是國家專利局審核通過的,貨真價實的

看好了,董明珠是第一完成人啊!可是格力集團的,絕對不會是重名!

不服氣,你申請幾項啊。很多北大清華畢業的高考狀元,一輩子也申請不了幾項。

所以,搞技術的就別抱怨,更不能讀什麼理工科,進北大清華985以及211,最好本科都不要讀啊,讀傻了,還有前途?。

工程師自身能力很重要啊!

要知道董明珠年輕時,也就是2005年前,幾乎沒有什麼專利發明,為什麼啊?

董明珠40多歲,厚積薄發,十多年連續申請專利,這才是榜樣啊!近十幾年,董明珠從2006年開始擔任總裁,既是超級網紅,還是管理幾萬人的世界500強的一號人物,還可以日理萬機的發明專利。

你能說她不是特殊人才嗎?

所以,要堅持坐冷板凳,不要急於求成啊。

現在很多工程師,上來就提待遇,不是埋頭苦幹,不是甘為人梯,默默奉獻,怎麼可以有大的前途啊?

實業興國,工程師大有作為

未來,中國GDP一定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一定是經濟大國,科研強國。

工程師一定是國家最重要的人才,學技術一定大有前途。

同時公平和正義一定掃除那些汙垢

不學無術,竊取別人智力成果的人,地位再高,貢獻再大,榮譽再多,也不過是小偷,是竊賊,是小人。

真正埋頭苦幹的工程師會有揚眉吐氣的時候,

壞人最終進監獄!


股票數據貓

樓主是否是因為看到了某些個案,從而導致了會有這樣的想法?要知道有一技傍身的人在職場上還是很有價值的,就怕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所謂技術工作者,可能會遇到前途堪憂的情況。

什麼樣的技術人會越來越沒前途?那就是你所掌握的這門技術已經慢慢的失去了社會稀缺價值,我們之所以稱之為技術,那是因為無論何種技術,都是隻有少部分人所掌握的,舉個例子——電腦技術。以前電腦還沒有如此普及的時候,會裝個系統,會用WORD、excel和PPT,可能再當時來說,這可以稱之為一門技術,但如今,職場人工作中運用的這些工具早已經常態化,最基本的運用已經是一種必備技能,不能算做技術,如何把技能變為技術,那就需要做到精通了。畢竟人人都會用,但不是人人都精通。

回到樓主的問題,對於工廠裡的技術人來說,你所掌握的技能是否是市場稀缺的技能?是否可以為企業帶來價值呢?無論是技術工作者,還是普通崗位工作者,都需要通過深度學習和歷練讓自己的技能成為企業及社會上的稀缺品。如此,才能保證職場技術人的前景和未來。

在當下社會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的環境下,職場人想要不被市場淘汰,就必須要不斷的吸納新的知識、新的技能,當你所掌握的技能變為企業迫切所需的技術時,你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學無止境!祝你成功。


無憂精英網

怎麼可能呢?難道你做的技術是要淘汰的技術嗎!不管是大眾消費品的技術,還是高尖端的技術工作,按照社會發展的趨勢,以及國家職能製造的趨勢,肯定是越來越有前途的,以為做技術這塊人員的可塑性實在是太大了,可以朝著任何崗位發展。

1、國家對技術崗位的支持。

  • 這兩年很好的一個名詞“工匠精神”,這就是對技術崗位的認可,一件技術工作都上升到國家的高度,足以說明技術崗位的重要性,重要肯定就有前途!

  • 近幾年國家出臺的文件,關於高級技工、中級技工等的補貼,只要考取證書的技工,退休工資有相應的上漲,有些公司還會有相應的補貼,鼓勵技術員工去考證。

2、技術崗位人才可以轉型去做管理。

  • 做技術崗位人員可以去做管理工作,例如工藝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生產管理,因為你已經有相應的技術交底,自己對於現場的工序都清清楚楚,只要在相應的版塊,稍微努力下,就是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

3、技術崗位人才繼續再深入做專家崗位。

  • 我就有很多同事,一直在鑽研技術崗位,從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成為集團性質的焊接專家,並拿焊接補貼。這是一個多麼有榮譽感的一件事情。

德國中技術國家才能在金融危機中屹立不倒;美國發現沒有實體制造一切都是空談,現在弄製造返回計劃。這些國際上及國內的動向及政策,無不說明技術是每個國家、工廠不可或缺的,從事技術人員的發展出路也是最光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