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帮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蓝颜刺骨

李隆基又名李三郎,史称唐明皇,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时——开元盛世。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儿子。他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英俊,是历史上少有的三高----高颜值高智商高情商的正宗嫡系皇四代。

他出生在唐朝宫闱多事之秋,成长于父亲李旦的皇位跌跌撞撞之际。

年幼的他饱受时而高高在上时而寓人篱下的生话,先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接着又被武则天命令过继给李弘为子,继其香火。后来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

在残酷的你死我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李隆基,七岁那年就做出了令武则天高看一眼的举动。

有一次朝堂举行祭祀仪式,他看到武懿宗厉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声色俱厉地训斤:“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一向骄纵跋扈的武懿宗目瞪口呆。

凭这一举动,武则天对这个年幼志高的孙子备加喜欢。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有一件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李隆基的为人处世,“唐隆政变”之前,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李旦报告,李隆基振有词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

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从中可以看出李隆基的老谋深算和全局观念。

“唐隆政变”成功后,李隆基才把唐隆之变的经过报告其父李旦。李隆基很快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

万骑为他以后铲除太平公主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后话。

接着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其父李旦重新即位。李旦做皇帝后,马上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可见当时李隆基已是大权在握,威望也极高。但太平公主没有及时看清形势,收敛其嚣张跋扈的本性,竟然还恃功倨傲,经常干预政事。

有时候她甚至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在这种功高震主的情况下,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所以他也开始寻找机会对付太平公主。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的能耐,所以没有轻易动手。

当太平公主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时,睿宗李旦感到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白热火状态,他听术士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宫”,更加害怕惶恐,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更相信自己儿子的能力,于是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

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先天政变’最终还是发生了,李隆基依靠万骑的力量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太平公主见自己的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

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但李隆基深知姑姑太平公主的本性,他也知道“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于是断然拒绝,将太平公主最终赐死家中。

自古帝王之家无亲情,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杀兄弑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开创了贞观之治。

看来唐玄宗不犯过姑姑太平公主,既是当时皇权争夺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先辈的传统。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帝王家的荣耀有多高,斗争就有多惨烈。何况这个太平公主,可不是盏省油的灯。唐代有了武则天称帝的先例,让不少有胆识有野心的后来者都虎视眈眈,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一员。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生前最宠爱的女儿,睿宗李旦能再登皇位,太平公主的谋划也是功不可没。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谋,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诛灭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让其父亲李旦再次登上了皇位。

李旦上位后,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另眼相看,凡军国政事都与他们商量。此时的太平公主,气焰正盛,并不把李隆基放在眼里。等她发觉这个侄儿会给自己的政治前途造成威胁时,李隆基已经成了气候。颇为懊恼的太平公主于是想用计谋扳倒李隆基,一来散布流言,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当太子;二来派人监视李隆基,经常向李旦打小报告;三是有目的地聚拢朝中反对李隆基的力量,形成一个意图不轨的小集团。幸亏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的表现令朝中重臣们刮目相看,树立了一定的威望,才能和太平公主抗衡。

李旦不是什么杀伐决断的厉害主子,总想着平衡这姑侄二人的关系。于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明争暗斗一直是此消彼长,始终没个结果。712年,太平公主心急了,乘着天有异象,想借机除掉李隆基。也许是李旦厌烦了太平公主的弄权行为,也许是审时度势下觉得还是自己儿子靠谱,这回李旦终于做了个明确的决定——他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退居二线去了。

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还是不愿意退出这场夺权斗争。公元713年7月4日,是她准备发动政变推翻李隆基(此时已是唐玄宗)的日子。7月3日,李隆基先下手为强,把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锅端了,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羽死者数十人 ” 。至此,李隆基才正式掌控了整个大唐王朝。

从结盟到翻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本来就是残酷的皇位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太平公主作为斗争失败的一方,肯定是必死无疑。


生猛历史

我们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是因为他发动了2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唐隆元年 ( 710年 )六月 ,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 ,想称女皇的韦皇后拥立父亲睿宗李旦即位。第二次,是天二年 ( 713年 )七月。当时的李隆基已经是皇帝,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同时逼迫当时是太上皇的睿宗交出所有权力。



那么为什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同盟者后来变成敌对者呢?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并没有什么矛盾。刚开始的时候,睿宗想要立李隆基为太子的时候,太平公主并没有什么有异议。但是四个月后,太平公主提出反对李隆基为太子。从此以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开始公开化。

他们之间的矛盾出了表面上权力之争外,其实还是因为李隆基当上太子之后,他开展了一场政治运动,而这场政治运动就触犯了太平公主的利益。



一、关于废除斜封官、整顿吏治问题

武则天掌握掌权,为了收买人心,出现了大量名目的官员。导致官场冗滥 ,出现了大量的试官、员外官 ,检校、敕摄、判、知等各种名目的官员 。到了中宗复位以后,韦皇后、武三思、安乐公主这些人干政,干着卖官鬻爵的勾当,不但没有比之前收敛,反而更加的黑暗腐败。还增加了一种名目叫做“斜封官”。“斜封官”是朝廷公开出售的一种官,只要出钱三十万就可以通观一些皇亲国戚买到。当时韦皇后这些人都通过这些中饱私囊。

斜封官的坏处自然很多,1、没用的官员增多导致财政亏空,增加百姓负担,2、导致官员选拔不公正;3、降低了整体官员队伍素质



这些原因让李隆基早就想要进行改革了,这些从他和群臣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先天二年十月 ,李隆基召姚元之会于渭滨行所 ,欲拜其为相 ,元之便向李隆基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其中一条曰: “自武氏诸亲 ,猥侵清切权要之地 ,继以韦庶人、安乐、太平用事 ,班序荒杂 ,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官 ,凡有斜封、待阙、员外等官 ,悉请停罢 ,可乎?”李隆基答曰: “朕素志也。

所以,李隆基想要废除斜封官。

但是太平公主就不乐意了,因为太平公主和其他皇亲国戚一样,也是这场卖官鬻爵。她是当时导致场官场腐败的主要责任者之一,而且也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这样的改革必然得到太平公主的强烈反对,不过在这场政治运动中,懦弱的睿宗还是偏向了太平公主,导致李隆基的运动失败。



这就是矛盾之一。

二、关于禁止建造寺观和抑制佛教道教势力

武则天时期大力提倡建造佛寺,到了中宗的时候这种趋势更强,因为韦皇后他们想要复辟武周政治,然后中宗又复辟武周政治,比如胡僧慧范建造圣善寺有功 ,封他为上庸郡公 ,擢授三品御史大夫 ,这样就让和尚都可以升官。所以当时很多人纷纷建造寺庙,导致国库空虚。而且加重了劳动人的负担。

除了建造寺庙,还滥度僧尼,因为出几万钱就可以让皇亲国戚度为僧尼,这样一些有钱人就请他们度可以逃避税收,这样的人居然有十多万人。这些事情导致佛道教势力恶行膨胀而且让国库白白少了很多税收,进一步加重的政府的财政危机。



到了睿宗上位之后很多官员都提倡废除佛教,这种情况下睿宗也是顺应呼声。当时李隆基也是十分赞同这次改革的,但是太平公主又不干了,睿宗无能所以又向太平公主妥协,睿宗才会不顾众大臣的强烈反对而坚持下令崇建金仙、玉真两观。

这是矛盾之二。

三、关于限制公主诸王皇室势力,巩固太子地位

中宗第三子李重俊被确立为太子的时候,他的皇储之位并不稳定,李重俊为了巩固地位,发动政变杀了武三思父子,不过想要诛杀安乐公主等人的时候,反被下层士卒倒戈被杀。

所以,到了睿宗的时候,有些有识朝臣提出要限制公主诸王的权力保障太子的地位。这样的建议李隆基当然十分赞成。不过这样的建议摆明太平公主不愿意。



太平公主是当时政变的有功之人,也算是镇国公主。不过当时,还是在太平公主的极力反对下,这场改革又失败了。

四、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睿宗即位后在要不要革除诸多弊端的问题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有很严重的分歧。所以他们之间才会从同盟者到敌对者。从中可以看出李隆基如果不杀太平公主就不能完全掌握最高权力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所以杀太平公主是李隆基开创“开元之治”的必要政治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论唐玄宗诛太平公主事》 唐华全


非说不凡

早在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暴殁,韦后集团趁势揽权,扶李重茂为帝,韦后摄政,改制为唐隆,又欲学武则天称皇称制,朝野哗然!


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出彩了,据《资治通鉴》:”相王子临淄王隆基,先罢潞州别驾,在京师阴聚才勇之士,谋匡扶社稷“。初,太宗侍卫……骁勇者百骑。到武则天时……为千骑羽林……隆基皆厚结其豪杰“。此时李隆基集聚到了相当可以的政治、军事势力,匡扶李唐社稷的时机已初步成熟。

为万全之计,李隆基又会同太平公主势力集团:太平公主之子薛崇,钟绍京、王崇华、刘幽求、麻嗣宗等人的政治势力,举兵起事。推翻了韦氏集团,夺回了李氐政权。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隆基父李旦继统为唐睿宗,史称景云。隆基为皇太子。(712年)景云三年,唐睿宗禅皇位给皇太子李隆基。


此时剩下一股大政治势力就是大平公主,他们幻想伺机争夺皇位,消灭李隆基。学着母亲武则天自称女皇,君临朝天下。此时执政的李隆基如果心慈手软,那么李唐皇权政治,李家江山的稳固,其太平公主势力就成了主要障碍,因此李隆基趁着太平公主羽翼未丰,于713年7月发兵,找借口把太平公主集团消灭殆尽。

这样一来九九归一,李隆基皇帝之路一马千里,毫无坎坷。终于成为了一代明君唐玄宗。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政归李唐……后来有安史之乱……


老蛇正宗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唐玄宗是个消费者,所以杀了太平公主,不过是三一五打个电话,“维权”而已。

言归正传,其实唐玄宗干掉太平公主,也可以看作国君除掉开国功臣,两相比较,其间差异,不过是李隆基并不具备开国皇帝对元勋的优势罢了——实际上,太平公主是有可能逆袭的。

武则天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除掉扬州徐敬业的叛乱后,大兴冤狱,“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对李唐宗室势力的监视达到空前的地步。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李隆基以楚王的身份建置官属,受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等人私见李旦影响,被处废置官属,偕同李贤的三个儿子,及其自己的兄弟,“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李隆基少年便受到权势熏陶,至其弱冠时,又目睹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病入膏肓发动“神龙政变”恢复大唐,更是积累了“经验”。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自潞州(今山西长治境内)回到长安,一面结纳勇武之士,一方面也在万骑军中发展势力。其时,由于皇帝李显懦弱,朝政大权逐步落入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手中——这既为李隆基势力的抬头创造了外部条件,也为权欲旺盛的太平公主做出了榜样。

在韦皇后等人的手中,恢复唐朝的功臣遭到打压,或死或驱逐,就连太子李重俊也被杀死。韦皇后等人欲效法武则天,觊觎帝位。李隆基料敌于先,遂联合其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等人策划了“唐隆政变”,韦后集团,包括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相继被杀,韦氏一门,凡高于马鞭的男性皆被诛除,而李隆基之父李旦再登帝位,李隆基本人也得封东宫。


太平公主权欲本重,又因拥立睿宗之功,开始参与政事,但李隆基在一帝碍手碍脚,便欲使奇计废去他的太子之位,两人由是交恶。李隆基绝非甘于人后之辈,也寻找机会,意图干掉太平公主。

唐睿宗对二人的争斗洞若观火,但一人是姊妹,一人是亲儿子,只好作壁上观。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争斗愈演愈烈,至景云三年(公元712年),睿宗担心这样下去再次引发江山大乱,遂委帝位于李隆基。


虽然李旦手上权力仍大,但李隆基做了皇帝,其势力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太平公主眼见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小,遂一鼓作气以政变形式夺权。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得悉太平公主的计划,遂先下手为强,斩太平公主党羽无数。太公公主大势已去,逃入佛寺之中,三日方回,但唐玄宗怎会饶过她?便有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情,太平公主也还是难逃赐死的结局。


古今事

唐玄宗的确发动先天政变而将太平公主给结果了,可是从始至终唐玄宗都是处于弱势,他是是实实在在的受害者,而其最终的政变行为也只不过是因为太平公主的咄咄逼人而已,所以并不是唐玄宗揪着不放,根本原因是出自于太平公主嗜权如命,得寸进尺而已。

众所周知,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喜爱的小女儿,其性格和政治谋略和其母亲也是颇为相似的,从此她也走了政治的台前幕后,神龙政变后,太平公主因为诛杀二张兄弟有功,所以备受唐中宗李显的重用,后来韦后和安乐公主凭借着唐中宗的宠爱和信任,最终萌生了成为武则天第二第三的想法,因此她们毒杀了自己的丈夫和父亲,想要把持朝政,安插亲信,可是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政治嗅觉灵敏,她们知道韦后和安乐公主不足以成大事,因此她们亲近李唐皇室,后来太平公主还主动和李隆基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肃清了她们的残党,拥护相王李旦继位,从此太平公主权势更是如日中天。

太平公主是有志于成为母亲武则天一样的人杰,因此她在朝中结党营私,铲除异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因为唐睿宗的纵容和袒护,太平公主的权势甚至于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真可谓是呼风唤雨。

正因为享受着帝王般的权势,所以对于嗜权的太平公主而言,更是难以自拔,因此她想要除去李隆基这个精明的太子,换一个容易被掌控的储君,来达到她专权的目的,也就有了太平公主对李隆基的处处为难和掣踵。

一会散布谣言说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大统;一会儿又在唐睿宗面前打李隆基的小报告,总之是处处针对,后来还让懂得天文历法的人向唐睿宗进言,大意是:皇太子要做皇帝了,你李旦要让位了。很明显,这就是在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想让李旦勃然大怒,毕竟自古以来,皇权至上,而今有人可能要取代其帝位,这是天大的事情啊。没曾想李旦竟然无意于帝位,退位让贤了,李隆基阴差阳错的过早的继承了大统。

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凭借着唐睿宗没有交出大权的时机,而安插了不少的亲信朋党,其中朝中七个宰相,五个出自于其门下,文臣武将一半以上依附于她,也就是说太平公主权势通天,门生故吏,朋党属下遍布朝廷内外,唐玄宗李隆基忌惮非常。

更可恨的是太平公主还秘密的组成小团体,想要将李隆基给废黜,朝廷上不少的大臣都待命,计划也即将开始,只不过有人向李隆基告密,思虑再三之后,李隆基也决定先下手为强,因此迅雷之势,除去了太平公主不少的党羽,而太平最终被赐死于家中,其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就此落幕,她一生都在为成为武则天第二而尽心竭力,只不过到头来黄粱美梦罢了,自己也落得生死的下场,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


历史风云天下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唐睿宗和安定思公主的妹妹,一生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曾多次为再婚而处死丈夫。
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并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进献给母亲武则天(即莲花六郎张昌宗)。
因有母后武则天称帝的先例,太平公主也野心勃勃,对皇位虎视眈眈。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太平公主暗地参与了政变,唐中宗李显继位后,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食实封五千户,有权力开府。此时太平公主已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史载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昏庸懦弱,大权操于他老婆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韦氏把安乐公主嫁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又和武三思私通并与朝中武氏集团结成党羽,先后除掉了反对她的朝中五臣(敬晖、张谏之、桓彥范、袁恕己、陈玄,贬而杀)和太子李重俊。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韦后惊恐于唐中宗对她和安乐公主擅权跋扈的义愤,遂狠心用药饼鸩杀了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摄政,改制为唐隆,又欲学武则天称皇称制,朝野哗然!

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立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继位。太平公主不但派遣儿子薛崇简等势力参与了政变,还亲手将韦后所立的皇帝温王李重茂拉下皇位。

此时太平公主权势地位更加显赫,增加实封到万户,三个儿子皆封王,宰相多出其门下。凡是她

想干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就连唐睿宗在朝政大计方针都的和太平公主商量同意,然后是李隆基同意才能实行。


刚开始太平公主见李隆基年纪轻轻不以为意,后来见他英明神武,怕他日后尾大不掉,对自己专权不利,逐渐把矛头对准了隆基。一来散布流言,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当太子;二来派人监视李隆基,经常向李旦打小报告;三是有目的地聚拢朝中反对李隆基的力量,形成一个意图不轨的小集团。


史载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幸运地即了帝位,是为唐玄宗。在此期间玄宗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关系极为紧张,双方剑拔弩张,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杀机,均想置对方于死地。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皇帝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南山中的寺庙,三天后被迫出来,被李隆基赐死在家。至此动荡不宁、暗流汹涌的吊诡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唐玄宗才得以掌握了全部大权。

从结盟到翻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本来就是残酷的皇位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太平公主作为斗争失败的一方,肯定是必死无疑。


美丽青春您真痘

史载,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昏庸懦弱,大权操于他老婆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张柬之等拥立李唐复位的有功之臣均遭贬逐,太子李崇俊被杀,武三思等武氏残渣余孽迅速泛起并复活,韦后纵容其堂兄韦温等掌握大权,还公开支持女儿安乐公主大肆卖官鬻爵,又大兴土木,修筑寺院道观,奴役压榨人民。她独持权柄,牝鸡司晨,祸乱朝纲,施政能力与水平却远不如武则天。

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惊恐于唐中宗对她和安乐公主擅权跋扈的义愤,遂狠心用药饼鸩杀了中宗。药死中宗后,韦后准备效法她的家婆武则天做史上第二个女皇。

此时,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还有相当势力,他的第三子李隆基也在暗中悄悄积蓄力量,其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很有能力的文武官员 。 李隆基羽翼渐丰,成了韦后专权的障碍,戾狠的韦后准备除掉这个“绊脚石”。

李隆基绝非等闲之辈,还没等韦后准备完毕,他先发制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兵变,亲率羽林军万骑冲进皇宫,将猝不及防的韦后极其党羽一网打尽。之后,由太平公主出面主持,恢复了睿宗李旦的帝位。足智多谋、善于决断的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唐睿宗李旦也是个昏庸的皇帝,他似乎甘心被个性强势的太平公主摆布,太平公主仗恃扶睿宗上位有功,在朝中大树党羽,集聚私人势力,并逐渐开始左右朝政。史载,当时有7位宰相,居然有四人是太平的亲信,满朝文武,大半都争相趋附她,唯其马首是瞻。太平公主势焰熏天,视睿宗李旦如傀儡。

刚开始,太平公主见李隆基年纪轻轻,有些不以为意,后来见他英明神武,又很善于接纳英才,怕他日后尾大不掉,对自己专权不利,于是渐把矛头对准了隆基。

太平公主大造舆论说,如今的太子不是皇长子,不应立之,自古废长立幼都有后顾之忧与不测之祸。想阴谋废掉隆基的皇储之位。太平公主在朝中势力很大,且很有些政治能量与手腕,所以隆基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

史载,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幸运地即了帝位,是为唐玄宗。然而,睿宗退而不休,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以及重要的军政大事仍由他裁定 。在此期间,玄宗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关系极为紧张,双方剑拔弩张,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杀机,均想置对方于死地。

《旧唐书》载,先天二年(713年)7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抢先下手,率厩牧(负责替太子东宫饲养马匹、掌管车驾的官署)兵马冲进内廷,诛杀太平公主及死党数十人,将依附太平的官员尽数废黜、驱逐。至此,动荡不宁、暗流汹涌的吊诡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唐玄宗才得以掌握了全部大权。次年,他改元开元。自贞观后,中国历史再次迈入一个花团锦簇的繁荣时期。

【答题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这还的从唐中宗李显的老婆韦后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帝说起。韦后和中宗是患难夫妻,中宗继位后。任韦氏胡作非为,韦氏把女安乐公主嫁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又和武三思私通与朝中武氏集团结成党羽,先后除掉了反对她的朝中五臣(敬晖、张谏之、桓彥范、袁恕己、陈玄,贬而杀)和太子李重俊,武三思父子也被太子李重俊杀死。之后韦氏母女用药毒死其丈夫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

这样韦后当女皇的障碍就剩下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预谋清除李旦和太平公主的过程中,和韦氏集团宗楚客关系不错的崔日用派人向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告密,李隆基提前发动政变联合万骑营陈玄礼、葛福顺等起兵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又亲自把小皇帝李重茂拉下皇帝宝座,在和李隆基的劝说下让相王李旦(唐睿宗)继皇帝位。

唐睿宗继位后,在立太子一事上左右为难,如果立太子按古训是立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太子,而李隆基虽然不是嫡出,但对除去韦后母女立下了大功,经朝议,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立了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在诛杀张易之兄弟和铲除韦氏集团,屡立大功后,权势地位更加显赫,就连唐睿宗在朝政大计方针都的和太平公主商量同意,然后是李隆基同意才能实施。

太平公主开始认为李隆基年轻没当回事,后经发现李隆基非常睿智英明,害怕李隆基将来做了皇帝威胁到她的权势,就想另立太子。于是就散布谣言说李隆基不是嫡出,不能做太子,要暗示睿宗嫡子宋王李成器和高宗嫡孙豳(bin)王李守礼,从中挑拨,制造事端来动摇东宫。李隆基也知道自己不是嫡出非常不安,也主动提出太子之位让于李成器,睿宗不准,李隆基就非常的低调。在后来太平公主竟把主意打到睿宗的身上,让懂天文的术士说什么慧星出现除旧布新,帝座星出现变化,应在太子要做皇帝,意思想借睿宗之手废掉李隆基,没想到人家李旦本来就不想做皇帝,干脆就禅让给李隆基,太平公主弄巧成拙赶紧劝阻,劝阻不成就让睿宗禅让后还继续亲自执掌朝政大事。

太平公主在趁睿宗没有放权期间,加快步伐大力安插朝中势力和羽林军官。朝中七个丞相有五个就出自太平公主门下。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斗争是越来越尖锐,太平公主买通宫女元氏给李隆基下毒,并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事李慈等,谋划废除唐玄宗。起事日期被魏知古提前告知李隆基,李隆基利用皇帝身份接见大臣的名义,把太平公主的党羽是一一铲除,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事发三天后才出现,被李隆基赐死在自己家中,太平公主的儿子及其党羽被杀死多达数十人,太平公主唯一没有被杀的儿子薛崇简因反对太平公主活下一命。


夏有凉风61

武则天称帝,在唐朝来说本是触目惊心、违背人伦、难以服众的事,无奈武则天势力惊人,宫廷朝外羽翼甚多,大臣也慑于她的势力不予争议!

如今虽然太平公王帮着李旦夺回唐室江山帝位,若肯急流勇退,估计李旦和李隆基父子会念及兄妹、姑侄亲情和联手之功不予铲除!

可惜的是太平公主太过自骄、自信、自以为是武则天的“化身”,完全有能力效仿武则天再次称帝,人聪明本无罪,但有时反被聪明误!忘乎所以,加上时代也不一样,如今李旦父子正如日中天,她还不知好歹,仍想逼宫谋事称帝,自已为是,忘记了自己几斤几两,纵使她称帝也未必有武则天那样精明治国。

加上如今大臣也厌倦了那些女人称帝的天下,所以人和上是处于下风!而李旦肯定会传位给李隆基,怎么会传给女流之辈呢?简直是乌鸦想吃天鹅肉!

古代帝王哪一个不是铲除异已,谁阻碍了皇位就必死无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