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从不读书但其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却那么卓越?

yuzuki

你如果放弃了阅读等于放弃了世界。读书是对于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接触一个人,有时候你碰到一个健康的人,可能你也会变得健康。你碰到一个不健康的人,久而久之你也会变得不健康的。但是你能够每天大量的阅读,接触这个书籍,能够开拓你的世界。因为这个书能够在社会上出版,它一定是健康的东西才会出版,不是健康的东西它不可能出版。但是一个不健康的人你不可能让他不存在这个社会。所以我们有时候喜欢交朋结友,不如把你的喜欢用于好好地读书。尤其是现在有很多人的思想是不健康的,你一旦接触他,你也会被影响的。但是你每天学会大量的阅读,喜欢和书做朋友,从书的当中吸取营养,那么你的心胸气量格局境界会越来越宽。因为书承载着智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承载着未来世界的智慧。所以不管你是哪个行业的人,首先你要学会读书。当然学习不只是唯一从读书中学习的,你更应该读懂一个人,读懂社会。但是有的人呢,他没有这个条件,你只有先从读书开始。如果你没有读书的时间,忙忙碌碌,接触很多人,那你可以从读人身上开始。其实无论你读书好,做事也好,接触人也好,都是我们学习的机会。但是你作为一个想进步的人,那么你每天应该拿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因为书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书才能改变我们的思想。古人说,书里面有黄金,的确是有,是真的。因为书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书是作者内心的体现。尤其是现在,出书都非常严谨,都是通过有关部门审核的。如果不是健康的,没有引领意义,指导意义的,它是绝对不会让它出版的。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经典是至关重要的。你没有开悟,你需要经典指导;你开悟了,更需要经典来应证。这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思想与方法的区别:其实,我们真正的学习,是学习思想,而不是方法。

当一个人有了思想,自然会找到方法。方法属于技巧层面,而思想属于心灵层面。当你的心灵层面打开了,方法自然就会了。

就如同现在社会上所教的东西,很多都是停留在方法层面上,它并没有启迪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灵魂。

所以,很多人学的东西进入社会后却运用不上,甚至连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够。

因为它跟古人的教学根本区别在于:古人注重思想上受教,而现在的这种学习偏重于方法上受教。

释迦牟尼佛传播的从来是思想,他不传播方法。就如同老子的《道德经》一样,它传的也只是思想,没有具体的方法。

当你熟读思想,融汇于思想以后,自然就懂得找方法了。

现在的大学也很可悲,学出来的学生,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和家庭搞好关系,和社会搞好关系,全都是格格不入的。

因为他的心灵并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偏重于方法上教。

如果你的家庭教育没有跟上,在学校,思想方面的教育是被忽略的,教育的是一种生存方法、生存技巧、生存技能。

所以这个时候,很多人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传统文化,它就偏重于思想方面的教育。

这些技巧、技术、技能,我们自己也可以学得会,可以掌握。

一个人有了精神做主宰,思想就有了方向,有了定位,对于一些细节上的东西,自然就抓得住了。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7年闭关、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字著述、17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东华禅寺

读书绝对不是获得知识,获取人脉,提升自我的唯一方式。想要提升自己方式方法有非常多的道路,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有钱人,或者是事业做的非常成功的人,他们也并不一定是读书非常多的人,那么他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获取信息资源,并且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优化自己的做事方法呢?下面我给大家罗列几种方式:

结交真正有价值的人脉

见识更大的世界,与更优秀的人交流

另外你不能仅仅看着十个人,你还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刚才所说的十个人,仅仅是说你深度交流,花更多的时间跟精力在彼此身上的人,但是除此之外,你还要通过各种的行业聚会,社交场合去认识非常多优秀的人,然后通过他们的眼界来为你增长见识,而且常常要多出去走一走看看这广阔的世界。

善于不断总结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传统企业家,他们不懂什么理论概念,但是他们非常善于从实践当中进行总结,然后对自己的工作企业进行不断的优化,他们或许没有这么多的大道理,但是他们能从很多的事情真相当中找到为他们优化的那些方法论,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不断的将自己的企业越办越好,因此懂得实时复盘,实时总结,从而形成自己一套方法论也是十分重要的。


朱少锋

骁说职场观点:读书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很多人的优秀来自于实战和反思,如果在此基础上多读一些书,更会如虎添翼。

我身边还真有一个朋友,读书少、挂科多,每天都是不务正业的样子,但是他的工作、投资、成长近年来却做的风生水起,看事情清晰透彻、解决问题八面玲珑,他(暂称为优秀者)是如何做到的呢?说说我自己的思考。

读书,最好是读好书,根据自身成长需求,我以为:一是读好书最好的效果是产生共鸣——你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你深度认可他的观点;二是作者总结了好的方法、方式,拿来就能用的。

2、好的领路人和参照人,可以进一步推动优秀者的成长。

他遇到一个好的领导,让他对自己的职业在一开始就有了较深的认识:一是工作居然可以这样做,问题原来可以这样思考;二是我未来的样子就是领导现在的样子,他是如何成功的,我又如何该向他学习;三是领导在关键环节给了他很多提点和支持,让他豁然开朗。

注意:在思维方式上,你如果能得到高手的指点,那你进步一定很快,因为你透过现象看到的是本质,是举一反三的源头力量。

补充一点:其实说到这里,我觉得题中的观点略片面,你只是看到了暂时的一面,漫漫人生路,要想持续精进,读书一定需长期坚持,读经典更是必不可少。换句话说,不论是事业成功还是修养心性,读书也许都是殊途同归的选择。

尤其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更需要系统性的读书学习去对抗焦虑,去提升自己的视野和格局。

欢迎订阅骁说职场,更多职场干货问答期待与你分享。


骁说职场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读书可以让人思维卓越。
这是因为,一个人看问题角度、深度,往往取决于知识的深度、见识两个纬度,其中见识是难以复制的,具有一定独特性,而知识深度,可以通过读书来一定程度的解决,在现在社会,只要有心,知识都是很便捷就可以获取的,但是这也凸显了一个问题:如何有效运用知识,避免成为一个食古不化的老学究。不过这不是今天话题,不做深入探讨了。

其实读书是获得卓越思维,最便捷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这就像写诗,有李白和杜甫两种模式,李白写诗是靠天赋,毫无章法,别人学不来,而杜甫写诗,是靠勤能补拙,所以这是两种不同模式。

那些不读书也能有卓越思维的人,他们的学习方式往往是实践性的,用那句老话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们这种人的情商往往爆棚,所以可以在推杯换盏中,获得合适机会,这也是很多老一辈民营企业家的特点,他们学历虽然不高,公司不大,但是眼光毒辣,可以快速找到事物关键点,把握住机会赚一笔。

而且这样的企业家,往往产生于行业、国家变革时期,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敢拼敢干结合时势后,往往最后混的都不差。但是现在却有了新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都有着学历背景,这是因为社会结构逐渐开始固化,随着这么多年发展,很多行业门槛逐渐抬高,已经不是光凭借敢拼敢干就可以打天下的时代了。
如果有人告诉你,不读书也可以成功,也可以有卓越思维。其实对方说的是正确的,因为的确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但问题在于,这和你有什么关系?也许别人天赋异禀,也许别人有各种客观主观原因导致结果,但和你有什么关系?最重要是认清自己属于哪种学习方式,是李白还是杜甫式?

拖刀笔吏

我是研究生毕业,我身边有个小伙伴,大学就辍学了,但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都很卓越。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凡事爱琢磨

很多人生活中是浑浑噩噩的,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又不愿意去思考和琢磨,

简而言之,就是太懒了。

这个小伙伴呢,虽然没上大学了,可是人家一直都是很有自己的主见的。

之所以选择辍学,就是觉得学校老师教的太水了,自己跑去思考和琢磨了。

凡是爱琢磨,不懂就去思考,实践。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炼,

假以时日,自然而然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都很卓越了。

第二,不懂就去学

这些人不管学历高不高,但都有一个特点:特别爱学习,而且非常善于学习。

很多人有误解,老觉得看书才是学习。

实际上,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太多了,远不仅仅是看书啊。

比如,这个小伙伴,当他要搞清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

  • 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想方设法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 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资料上,进行筛选、组合、淘汰和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

  • 去学习一些好的课程,这方面从来不会吝啬钱财;

  • 想牛人请教咨询,付费也行。

总而言之,有需要的时候,不懂就去学,不怕辛苦和麻烦,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

第三,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

忘了说一声,他们其实也还是看书的。

只不过是有选择性地看书,看一些好书,精而少。

看书也不会死读书,而是结合实际来理解和应用。

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

用实践来作为最终检验标准。

第四,与优秀的人一起

好的领路人可以帮我们省去一大半的时间和精力啊。

因为人家是过来人,尤其是某方面非常优秀或者牛×的人。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向他们学习和请教。

慢慢地,你自己也变得优秀起来。

一方面是更有了动力,另一方面则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都可以耳濡目染。

简而言之,学习和提升不仅仅是读书,更应当是

  • 在实践基础上的思考、琢磨和提炼,持续改进;

  • 与优秀的人为伍,向他们多学习、请教和交流。

当然,看一些好书,学以致用,也还是有必要的。


冯起升

看到这个题目,想起在很早以前曾经在网上看过的一篇连载《钱是怎样赚的》,作者在里面提到他的一位远房亲戚,这个人没怎么读过书,但是后来成了老板,对员工也很大方,福利方面从来不吝啬,当作者劝他不必这么大方时,他回答说:“这不过是一种经营而已!你得先让人家有利可图,然后自己才能赚钱。我需要的不是什么竞争优势,而是服务优势。别人之所以帮我赚钱,让我赚钱,只是因为我给他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这些人 也包括我的员工,以及所有同我合作和业务来往的客户在内,不只是顾客才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有时比顾客更重要,特别是员工,我要把他们当成顾客对待。”

看,这就是很有远见的做法。

作者有次想和这位远方亲戚合作,对方不很感兴趣,给出的原因是“你们太聪明了。”

后来他又解释说:“你们过于自以为聪明,拒绝了身边值得利用的人才和条件去配合你们,因而势单力薄,显得孤掌难鸣。要想从事经营这个行当,你就非要融入社会中去,要想成功的话,更要善于利用周围的人和物,他们能够为你解决所有的问题。

“然而,这些有用的资源,并不在你的身体里面,而是出现在你的周围,需要你有这样的能力,把它们吸引过来并加以运用,这才是那些企业老板们取得成功的法宝! ”

其实这个人所说的,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聪明人太相信书本的力量,总是想着读书、读书、读书,但却不知道,其实多向身边的人学习、融入社会,也是很好的学习手段,相比读书,甚至可以说是更接地气,唯有了解身边的资源才能善加利用,而利用的前提,也是要自己有能力才行,否则无法撬动资源。

所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其实说的也是学习,乐于向别人学习,乐于向身周的一切学习,这种效果,要远远超过死读书。

而且,一般来说,这类人特别善于反思和总结,他们会以别人为镜,来看自己的得失,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为,是否正确、如何改进,唯有如此,人的阅历才会成为宝贵的财富,成为通往成功的桥梁。

所以,不要太过迷信读书,读书只是成长途径的一种,一个人必须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融入到团队,要去接触优秀的人们,这样,自己也才能变得优秀、变得卓越。


萧秋水

一、你咋知道人家不读书?

你咋知道人家没读书呢?有的人会说,我就和他一宿舍,从没见过他看书。你又不是时时和人家在一块,说不定人家就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偷偷跑图书馆去了。好,即使你和人家一直待在一起,你不知道现在有种书叫做电子书吗?你在刷手机看娱乐新闻,但是人家是在刷职场文章。

二、怎样变卓越?

读书确实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思维方式。但是读书并不是成长的唯一方式,还有:

1、和卓越的人交流

和厉害的人交流可以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了解别人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成长的,取其精华。

2、行万里路

在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可以看见很多不同的风景,你想要真正去了解一个地方的风情,首先要去了解他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在你了解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思考和领悟,从中学习、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

3、实践中掌握真知

有的人确实是不看书,但是他善于在平常的工作中总结和思考,越思考越聪明。我认识一个同学,他是个比较俗气的人,从不干看书这种文艺的事,但是他特别喜欢思考。他会细心观察别人是怎么做这件事的,哪个地方值得借鉴,自己哪个地方做的不好,需要改进。每次他写的工作总结和升职申请都会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觉得很厉害。

综上所述,卓越的人看书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别人不看书他也会利用其它办法提升自己,比如和牛人交流获得新知,多出去旅游拓展视野,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和学习先进的方法。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读书的人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不一定卓越,也不一定有远见!这和个人的社会阅历和智商,情商,性格等方面都有关系!




你某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很多大老板都是初中高中毕业,有的还是小学学历,而手底下打工的人很多都是大学生!读书多了也不一定都有能力,只能说能读书能增加和开阔个人的视野,增加个人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拓宽知己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和办事能力,读书确实能弥补一些,但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有的人性格比较直,有的人性子比较急,读书很难改变性格,这是有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努力都有关系!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性格决定命运,知识改变命运!看样还是性格起了主导作用,有的人天生口才好能说会道,有的人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变得很有能力,情商这个东西有的人是与生俱来,读书也不一定能改变!有的人天生的木讷,脑子比别人慢半拍,也就是所说的反应迟钝!读书是很难改变的!



说白了一个人的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卓越不卓越,个读书不读书影响不一定那么大!凡事都应该客观的去分析,不应该是片面的,任何事物都有他得两面性,物极必反!好读书,不去会做人,现在社会口才,智商,情商,社会阅历,悟性,人际关系,家庭背景,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光读书那么简单的,要是读书都能使人飞黄腾达,现在社会那么多大学生,那还了得!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有不足之处,和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孙伟129821113

在生活中常见到一些思维和做事都非常卓越的人,学历却很低,我们常常会疑惑:这些不读书的人却能很优秀,是否读书无用?

答案当然是NO。

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获取的是前人形成文字的间接经验,而“行万里路”则代表的是自己经历的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从实践中得到,是间接经验的"源头",例如你亲自去种花

间接经验是从书本上得到、或者是道听途说的,是直接经验的"流",例如你在书上看到种花的知识。

我们看再多关于养花的书,可能也并不比一个目不识丁的花农更有权威,所以间接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提升认知的唯一渠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生动深刻的阐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

那些看起来不读书的人,一定没有放弃其他获得生活经验和技能的渠道,在对人生的认知这条路上,他们一直在不断积累和践行。

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学历不高,却依然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来分析一下卓越的人所需的因素吧。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前,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60岁之后,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李嘉诚总结自己的成功,在他看来,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

“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定自己能建立一个信誉!”

诚然,知识很重要,但是不是全部,勤劳和拼搏才是立世之本。

学历较低的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更加踏实努力,他们践行一步一个脚印的价值观,用血和汗铸就了自己的卓越和成功

这些人,不能说不读书,只是他们读的,是人生这本最为复杂的“无字天书”。

而爱读书的人,获取了知识和间接经验之后,需要“知行合一”,方能不沦为“书呆子”之流,成为人生赢家。

譬如,我是一个家庭教育讲师,帮助过无数的家长和孩子,但是我未婚。我听过许许多多的课,看过非常多的书,懂得各种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也目睹和参与过许多亲子沟通的过程。

但是,我依然不能对做母亲的体会感同身受,因为我不曾经历。

而任何一个普通的、甚至不识字的母亲,都比我对“亲子沟通”这个话题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也是那些看起来不读书,却仍然是人生赢家的人的秘诀。

他们自己经历过,亲自书写了自己的人生。


有书共读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综合起来看,大家说的都有一定道理,只是侧重点不同,可就是这个不同,才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超凡脱俗。

都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方面都练到炉火纯青,所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扬长避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喜欢读书,而没有精力去行万里路,那就好好读书,其实,所有的方法最终是否有效果,都归结于两个字:思考。不擅长思考,不懂得怎样思考,最后都是收效甚微的。

接下来就谈谈怎么思考,思考不仅仅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当然,这是深入思考的前提,也要重点锻炼,另外,思考的是否有深度,是讲究方法的,用哲学术语叫一分为二,辩证思维,俗语说要全盘考虑,所以读书的多与少,对于善于思考的人来说,只是措辞不同。就像一个做小生意的人,他可能无法表达一套经济理论,但他却步步在实践。

另外,处理人际关系的复杂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换位思考,严格来说,也是辩证思维。很多人苦恼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性,经常感叹人心难测,其实你要擅长换位思考的话,你就会发现,复杂程度大大降低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总觉得你父母唠叨,操心你的一切,不理解你,你郁闷的很。这时候,你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就是假想你站在你父母的角度去体验一下,如果是你,会不会也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唠叨不休呢,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出于爱。这样,你就不会在苦闷了,相反还多了一份理解。

其实,人与人之间,如果都能懂得换位思考,那么世界就简单很多,也充满了很多温暖。换个词说就是体谅。可是很多人并意识不到什么是换位思考,即不懂得怎么体谅他人,遂显得自私,冷漠。

我说的不是什么大道理,只是更通俗易懂一些,也是便于理解和运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