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文/卢世伟


刚刚播出的这期《歌手》,是在一片惋惜与遗憾之声中结束的。李泉与KZ的被淘汰,对很多人来讲,都更像一个意外,而无法成为一个可以顺理成章的结局。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可以理解的是,综艺节目的引人入胜之处,本就是需要一些意外的,而当意外终于发生时,却又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泰然处之。

然而李泉却似乎可以。他在本季歌手的亮相,本就是一个意外,而他却把它处理的看起来根本就不像一个意外,仿佛他本来就该在那里,他本来就已经在那里。

还记得第三期李泉以一首《我要我们在一起》前来救场,演出结束后,我曾在朋友圈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仅凭一架钢琴,他就进入了自我的音乐世界,唱的是他最拿手最耳熟能详的《我要我们在一起》,但从一开嗓,就已经完全不是我们约定俗成的旧印象,一段既有灵歌意味又带着些民间色彩的吟哦,这恰恰是李泉最近非常痴迷的方向,这种融合打破了这首歌一贯的洋气高冷,反倒多出一些古老与深远的意蕴,而在前面各位歌手一个炸弹接一个炸弹的轰鸣之下,这意外又姗姗来迟的心灵自省之作,反倒更让心中紧绷的矜持轰然坍塌,陷落在李泉式的内涵与深切当中,溃不成军。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而后,《歌手》的总监制洪涛老师给我留言说:李泉的境界笔墨难以形容啊。

李泉的境界果然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而,这句话,似乎也恰好就形容了李泉在《歌手》乃至整个华语歌手当中的境界,或者可以这么说,李泉参加本届《歌手》的主题和意义,就在于展现歌手的境界,于李泉本人,乃至《歌手》节目,都是如此。

从之前的《我是歌手》到如今的《歌手》已然六届,确实曾给人一种强弩之末的担忧,然而本届《歌手》从首期开始,就着意呈现出一种转向,更多从过去单纯歌手之间的竞争较量,转向一个节目乃至一个行业的规格升级示范。首发阵容中,国际大咖JESSIE J的加盟,首次向内为歌手行业引进一个活生生的国际性演唱规格示范,而后菲律宾歌手KZ的补入,又成功地将《歌手》的影响推向国际关注的范畴;从汪峰屡屡选择年轻音乐人的蒙尘佳作参赛,到华晨宇、张天、霍尊等90后歌手的首次集体加盟,显然《歌手》正藉此向行业宣告:歌坛正在更新换代,90后已然占据行业主流,而李泉和腾格尔等老将的加入,又为歌手行业屹然捍卫着歌坛艺术的境界和品质的规格。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李泉自打在歌坛亮相开始,就代表着一种规格,流行乐的高品级规格。从1995年的首张专辑《上海梦》开始,李泉走的就是一种高端的流行乐路线,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高材生,他的音乐有着很浓厚的西洋古典音乐底色,而在上海这样的时尚大都市的海派生活背景这下,李泉的音乐中又时时在追求着一种高端的时髦感,他的音乐渗透着更多如爵士乐、灵魂乐这样的色彩和气息。李泉天然带有高端知识分子的特质,就像他常常用来伴奏的钢琴一样,加上他自身那种高贵清冷的气息,以及音乐中精致而复杂的音程,自觉地将他跳脱出来,进入到一个更远离人间烟火的领域。即便他也有《我要我们在一起》、《走钢索的人》,《很苦》这样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作品,但是请注意,他的这些作品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虽然他们也曾被各种选秀比赛的歌手们拿来参赛,但基本上都是为了展现自己独特的音乐品味和迵然的演唱技巧的。


而这一次,李泉又要自己来参赛了,虽然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加带有比拼性质的综艺节目,但《歌手》却与其他的综艺节目都不太一样,对于很多观众来讲,它是具有流行音乐行业示范性的意义和功能的,李泉虽然是临危受命救场而来的,而他一坐在钢琴前面,一拿起话筒,就自然地进入了一种示范模式。

正如霍尊在采访中所说:“泉哥过来是引领观众的审美的。”

李泉的演唱,一如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的规格,总是让听者充分领略到“精美”二字的深意。譬如第四期中他演唱的《爱的箴言》,从“精”上而言,李泉对每句唱词,每层情绪,每次呼吸,每个气口都把握的极为精准,极合逻辑,那个递进的过程,仿佛吞下了一大口酒,将回味的浓与涩饱满地含在嘴里,然后由口腔里一点一点地沥进喉咙,流进心的涡漩,流到血液经脉,然后,再由唇齿间缓缓细细地呼出芬芳的气息,于整个气场间绵延弥漫;而之于“美”,从李泉上台,琴前躬身,施然而坐,轻扬手,深按键,习惯式的扬头,眯眼,抿唇,叹气,那是一种艺术表演的优雅,从容,淡定,投入,缓释,都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你不忍侵扰一二,只愿沉浸其中。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李泉在节目中说,因为他从小就学习古典乐,可能是被“禁锢惯了”,所以总是对音乐保持着一种非常非常谨慎的态度,JESSIE J也说李泉对自己非常严苛,但,这正是她所欣赏的艺术家的特性。

李泉的东西总是处处显着讲究与精准,更多是从艺术的合理性和审美意识上来排兵布阵,设计如何进行编曲如何安排演唱。

譬如在演唱《秋意浓》时,他就特意选择用陶笛开场,这是基于他对这首歌曲东方意境定位的考量,而“陶笛的声音兼具中国竹笛和西方吹奏乐器的特色,是适合传达歌中情绪的一种选择”,《一生所爱》中,他则选用了Post-rock式的编曲方式,来映衬人海孤客与星际渺茫间的流离失所心境,而第九期的《想爱你》,他又专门从上海请来三位和声,共同加入gospel的演唱段落,意在为歌曲的尾声营造一种“很辉煌的感觉”。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华晨宇就说了,从技术上来讲,李泉每一场的音乐都很难,这就使得李泉的音乐更多只能揣摩和欣赏,而难以拿来模仿和娱乐。

第八期节目一开始,李泉和他的多年老友林海曾有一番关于“高级和普及”的讨论,林海说,李泉的表演,所有的人在后台看着都说高级,但是高级不等于普及,高级不等于市场一定吃,这毕竟是个比赛节目,所以劝他“可以向大众贴一点”。但李泉最终还是没有听从林海的建议,那一场还是选择了几乎很少人听过的《哪怕我很小》,“来世要做个飞鸟,因为它可以自由,可以飞得高,哪怕我很小。”所以他决定跟现场的500名大众听审赌一场,“你就把这个舞台当作一次恋爱去弄就好了,失败就失败了,人家不喜欢,你就走。”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最终的结果,李泉还是赌输了,只得抱撼出局。事实上,李泉每次演唱完毕,参与节目的专家评审们都是会忍不住击节叫好的,尤其是最后那首《想爱你》,专家们甚至觉得以他的演唱水准这一场他是可以进入前三的,但同时专家们亦总会为他捏一把汗,因为他们也知道,李泉所挑选的曲目,李泉在歌曲表演中的那些讲究,观众们却未必能在综艺节目短短几分钟的表演时间中听懂并领略到其中的用意和精妙的,观众的投票总是会首先倾向于那些一听就懂马上就能进入其中的表演,结果,也果然未出专家们所料。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关于“懂”这件事,李泉也说了,“自古以来它就不是那么重要的,你真正证明它们是否有价值是用时间,可能你在当天看的时候你没有什么感觉,如果你还有机会再拿出来看一下的话,说不定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在里面,就够了。”

李泉坦承,30岁之前,他的确也曾有过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自己写出来的歌别人一定要喜欢,而后发现大众总是觉得自己的音乐风格太过高冷而很难接受时,一度十分低落,并曾心灰意冷退出过歌坛转向商场,而最终他还是回来了,他说:“现在我不会这么看,一个做艺术的人他应该把他自己生活的历练做出来,而不是说,我去判断你要什么,”于是他还是选择坚持只唱他自己在意的东西,哪怕这会让他输掉比赛。

但李泉真的输了吗?其实并没有。回望当初与李泉一同出道的那批歌手,那批曾生活在内地歌坛最辉煌时代的弄潮儿,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有几人仍在潮头,甚至还有几人能在当下的歌坛占有一席之地?而当人们一旦说起流行音乐歌唱的高级,音乐的品味,李泉仍是一个不会被忽略掉的名字,这正如他所说,是时间证明了他的价值,证明了他坚持高级的意义。他或许输了比赛,却无疑赢了时间。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可以普及的歌手已经有太多人去做了,但能够高级的歌手,却显然已寥寥无几了,而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在选择那些较少人走的路。

《歌手》坚持给李泉这样的歌手保有一席之地,坚持以这样的方式来做一档高规格的歌唱综艺节目,也是坚持在泛娱乐的大众时代,仍然为这个行业保留一个可以仰视的金字塔尖,为这个以“音乐”命名的行业坚守音乐该有的境界和尊严,也正是因为始终有李泉这样的人在,我们的音乐行业才没有完全沦为娱乐产业,才依然会有很多从业者愿意去尝试、挑战,追求那些高级的作品和表演,这,才是这个行业得以维系和进步的根本。

所以,当下的歌坛,或许可以不懂李泉,但是,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可以不懂李泉,但请允许他一直高级地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