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中国姓嬴的几乎没有?

炎黄小曦

秦赵同宗
春秋时期,诸国争霸,战乱不止。历史步入战国后,战争越发惨烈。这一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就是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这场大战历时三年,秦国倾尽全力才勉强获胜,但付出了伤亡过半的巨大代价,而赵国战败,四十万赵军将士被坑杀,从此一蹶不振。秦赵两国,可以说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但谁会想到,这样一对生死冤家,却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用一句老话说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1986年,在陕西凤翔的秦公大墓出土的一块编磬中有一行铭文:“高阳有灵,四方以鼐”。这行铭文说明,秦人是以高阳为祖先的。高阳,即颛顼,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生活在华夏版图之内的诸多民族,都把自己看做是炎黄子孙,秦人也不例外。虽然炎黄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民族都把神话中的英雄视为自己的民族起源。而且,凡是把神话英雄人物当做自己祖先看待的民族,都会有一些本民族的神话传说。颛顼有一位杰出的后人,名叫女修。有一天,当女修正在织布的时候,天上飞过的玄鸟突然下了一个蛋,女修把它吞到了肚子里,结果就怀孕了,生下来的儿子就是秦人的始祖,名字叫大业。后来大业又娶了炎黄后裔少典氏的女华为妻,生了儿子大费,大费是以嬴为姓的第一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为了与老天拉关系,都把自己说成是天人感应而生的。
传说华夏族的始祖黄帝是其母亲附宝感应雷电巨星而生;神农是其母感神童而生;尧是其母感赤龙而生;最为夸张的要数刘邦,史书上记载刘邦是其母亲和蛟龙结合生下的,这件事光明正大地记载在官方的史书中,如果不是汉家帝王授意,想必没有史官敢编造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荒唐故事。显然,秦人与玄鸟估计也没什么关系,只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优越感,秦人才有了这样的传说。玄鸟其实也不是什么像凤凰似的高级神鸟,就是普通的燕子,但这种原始的图腾崇拜对秦人后来的习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秦人崇尚黑色,这也是玄鸟的本色,后来秦统一六国后,始皇与群臣皆穿黑色朝服,黑色就成为秦国的“国色”,秦国百姓也因此被称为“黔首”。秦国在西北,但秦人的祖先并非生活在西北,作为炎黄后裔,他们最初也是在中原地区活动。大约在尧舜时期,大费曾辅佐大禹治水,受到嘉奖,大禹将黄帝的后人嫁给大费,并赐姓嬴。大费辅佐舜驯服了许多鸟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后来,有人考证大费的所作所为,认为大费和伯益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舜的属下,也都曾辅佐大禹治水,主要的职责也都是驯服鸟兽。
如果真是这样,秦人的先祖还曾拥有过一次和平得到天下的机会,只可惜禹没有实行禅让制,而是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启,开创了家天下的时代。秦人就这样失去了一次和平获得天下的机会。大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另一个叫若木。这些后人继承了其祖先善于驯服鸟兽的传统。若木的玄孙费昌投奔商汤,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做了商汤的马车驾驶员,并参加了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大廉的两个玄孙孟戏、中衍也成了商朝国君的御用驾驶员。嬴姓后人经过不断繁衍,凭借自身优秀的技艺,许多分支发展成诸侯和贵族,这些诸侯和贵族同出嬴姓,封地大多在东部地区。到商纣王时,中衍的后人中潏成为商朝西部地区的一名将领,负责保卫西部边疆地区。中潏的儿子叫飞廉,飞廉生了许多儿子,其中有一个叫恶来。恶来天生神力,纣王很喜欢这对父子,对他们恩宠有加,二人也投桃报李,帮着纣王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事情。武王伐纣时,恶来被杀,而关于飞廉的下落,史书记载不一,有的说他被杀了,有的说逃走了,但其部族为避难而举族西迁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商周风云变幻之际,秦人的祖先在政治上站错了队,整个部族因此蒙受了损失,被迫西迁。但秦人凭借其祖传的技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王朝之中为自己重新争取到了崛起的机会,也为后来秦国和赵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周穆王时期,嬴氏族群中出现了一位善于养马御马的杰出人物——造父。造父是飞廉的另一个儿子季胜的后人。他凭借高超的驾驭技术为周穆王驾车,获得了周穆王的赏识。造父不仅善于驾车,还善于养马,他亲自培育出了温骊、骅骝、骥、录耳等八匹良驹,载着穆王向西巡游,会见西王母。当穆王西巡的时候,淮河地区的徐偃王乘机叛乱,造父载着周穆王日行千里,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都城,为平定叛乱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周穆王为了表彰造父的功绩,就将造父封到了赵城这个地方,造父便以封邑为氏。赵氏由此产生,因此造父是赵氏的祖先,也是赵国王室的祖先,后来的赵衰、赵武灵王都是造父的后人。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古时人们的姓氏是分开的,姓归姓,氏归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很难改变的,但氏的变化性较强,贵族往往会把自己的封地作为氏,造父就是以封地为氏的典型,他的姓还是嬴,可以说是嬴姓赵氏。造父封赵后不久,嬴秦部族中的另一分支恶来革就依附了造父。恶来革也是飞廉的儿子,他的儿子女防就是秦人的直系祖先,他们都在赵城,称赵氏。我们说秦赵同宗,就是指秦国和赵国的王室皆是出自嬴秦的飞廉一支,又同因造父封赵而以赵为氏。
嬴姓秦氏是秦国的开山始祖,他们出自女防一支。到女防的三世孙非子的时候,秦嬴开始发展起来。非子善于养马,于是犬丘人把他推荐给了周孝王,周孝王很赏识非子的才能,于是将马政交给他。在非子的管理下,马群繁衍很快。为了表彰非子的业绩,周孝王将非子封在了秦地,位置大约在今天陕甘交界地区。非子按照惯例,以封地为氏,嬴姓秦氏一族由此诞生。从此,这一支嬴姓后裔被称为秦人,其首领也被称为“秦×”,如秦大夫,秦伯、秦侯、秦王等。秦人发展到秦仲统治的时代,周王朝进入了周厉王统治时期。周厉王暴虐无道,引起了国内各阶层的不满,西部边陲的犬戎反叛王室,开始不断进攻周王朝的西部。国人在都城发动暴动,驱逐了无道的周厉王。不久,周宣王即位,励精图治。他任命秦仲为西部边陲的大夫,负责镇压西戎,保卫王室。从此,秦人正式成为周王朝的一员。秦仲不辱使命,率领秦人与西戎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战斗,保卫了周王室西部边疆的安全,最终,秦仲战死在沙场,为保卫周王朝的西部边陲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秦仲死后,其子继位,即秦庄公,他也被周王室任命为西陲大夫。周宣王给了他七千兵马,让他继续率军讨伐西戎,保卫周王室。

中华谋略智囊库

秦始皇其实并不叫嬴政,这是后来人对他想当然的称呼。

在先秦时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姓只表示其最初血缘所自,氏则表示由姓分出的家族。举例说,战国时代的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其实往上追溯,都出自一个源头,他们的姓都是嬴。他们这支人的祖先造父因为侍候周王有功,被封在赵地,因此就以赵为氏。其实秦始皇在西汉的古书中,都是称赵政的,没有叫他嬴政的。

比如《淮南子·人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淮南子·泰族》:“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汉书·武五子传》:“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都把秦皇室称为赵氏。前些年出土的西汉竹简《赵正书》,也是记载秦始皇故事的,赵正就是赵政,也没有叫他嬴政。

为什么后来会把赵政称为嬴政?是因为后来姓和氏合流,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们曾经的区别,就想当然把赵政改称为嬴政了,这是不对的。其实有学者认为,辅佐秦二世指鹿为马的赵高,其实也是秦王室血统,只不过距正宗血统比较疏远,相当于《红楼梦》里的贾瑞和贾宝玉的关系。但后来赵高也想当皇帝,为什么?就因为他认为自己也姓赵,血统是对的。现在为什么没有姓嬴的?主要因为先秦的贵族男子都不称姓,只称氏;女子才称姓,不称氏。但女子又没有赋予传宗接代的职能。


梁惠王

中国目前有嬴姓,只是很少,按照网上的说法只有4000余人,我个人认为,嬴姓之所以很少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赢姓都改为赵氏

秦国的历代君主,虽然姓嬴,但是都称赵氏,古代称氏不称姓!秦朝灭亡以后,秦国贵族为了避免六国后人的打击报复,所有嬴姓都改为赵姓!毕竟赵姓比赢姓多,在战国七雄当中,赵国也是赢姓,但是都称氏,赵国灭亡后人都改姓赵。而秦国为了避祸,估计也都改姓赵了。

第二:改名换姓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六国后人都对秦国恨之入骨!秦始皇晚年大兴土木,从六国征召平民到咸阳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人民憎恨秦国的统治。秦国灭亡以后,秦国赢姓贵族,为避免六国后人打击报复,都改名换姓,当然不仅仅改为赵姓,很可能还有其它姓。

第三:被屠杀

秦国统一六国以后,秦国把天下的富人迁到咸阳,而当时秦国的赢姓贵族都在咸阳!秦二世继位以后,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及贵族大臣,进行了政治大清洗。而项羽进入咸阳以后,进行了一次屠城,赢姓氏族难以避免,妻子包括秦国最后一个君主秦王子婴,也被屠杀。而逃出咸阳的赢姓,大多隐姓埋名,也有可能,一个不留。


最后总结一下,赢姓之所以很少,最主要原因是避免六国后人打击报复,全部改名换姓,而赵姓,就是源自于赢姓。现在的赢姓,多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再改回来的,本来在秦国以后都没有赢姓了,现在出现的赢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才四千余人,多半是后代改回来的。


孟子说史

秦统一中国之前,中国人的名字由姓,氏,名,字四部分组成。

姓是血缘的表示,氏是封地的名字,名是谦称,字是敬称。

具体咋用呢?举例来说,秦王的家族是嬴姓赵氏,如果秦王家的儿子,一律在外面公开的称呼是赵某某。比如秦惠文王赵驷,秦庄襄王赵子楚,始皇帝叫赵政。而秦王家的闺女是先说名,后说姓,比如孟嬴。

也就是说,男孩子的名字,就是氏+名。女孩纸的名字是名+姓

所以,好多人都把历史人物叫错了,始皇帝原本叫赵政,秦宣太后应该叫月芈等等。

氏因为是封地的名字,所以越是富饶的地方的封地,顶着这个氏的人,其实在那个时候人们可以通过他的氏推出他家里给力不给力。所以氏越牛逼就越有面子。

因此,秦公家族,不愿意以苦寒荒凉的秦地为氏,而是以祖上的封地赵地为氏。所以秦公和赵侯家族祖上是远亲。赵侯家族也是嬴姓赵氏。

顺便题一句,秦始皇终结了之前一直以来的姓名习惯。目的是取消贵族制度。秦始皇下令:姓或氏,二选一。从此姓氏这俩概念就二合一了。秦始皇以身作则,自己选了嬴姓,而扔掉了赵氏。从此他的名讳就是嬴政了。


比克大魔王

一,嬴姓初始。


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姜、姬、姚、嬴、姒、妘、妊、妫。

从上古八大姓可以看出,当时正处在母系氏族过度阶段,所以姓全部带女子旁。

比如黄帝就是姬姓,轩辕氏。作为男子,应该称呼他的氏,表达他尊贵不同的身份。

于是我们的习惯就是称男子氏,用来明贵贱,对女子称姓,用来别婚姻。

秦汉以后,姓氏合流,大部分人以氏为姓,于是上古八大姓基本消失不见。

二,嬴姓今生


嬴姓,中国姓氏,现今嬴姓人在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

江苏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较分散;四川、贵州两省嬴姓人口总数约4000人,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约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约有4000人。

所以,嬴姓现在也可能有一万多人。

三,秦始皇后人今何在?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可以叫赵政,也可以叫,公子政,秦王政,始皇政。

秦始皇,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孩子也就是长子扶苏,幼子胡亥,公子高等等。胡亥一当皇帝,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杀光。秦始皇断了后。

胡亥后来被赵高杀掉,赵高又被子婴所杀。秦朝灭亡后,子婴被项羽杀掉。

胡亥,赵高,子婴这三个人是秦始皇之后唯一三个嬴姓人,如果他们没有后人活下来,肯定没有嬴姓人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姓嬴,我肯定第一时间改过来,TM的太难写了!

小学时,两个同学打架,老师罚他们写自己名字。一个同学笑了,一个同学哭了。

笑的同学说,我姓丁。

苦的同学说,我姓魏。

回家埋怨老妈——你怎么嫁个姓魏的!


历史知事

秦始皇:我到底姓啥?

按照《史记》的说法,司马迁认为秦始皇有三个姓

一是姓赢,这是他们家本姓;

二是姓赵,因为他是他爹在赵国邯郸做人质的时候生的,以此为氏;

三是姓吕,这个说法比较腹黑,

认为始皇帝是吕不韦的种。

一个人咋有三个姓呢?第一二种说法是因为司马老先生已经搞不清姓和氏的分别了;第三种说法,是透露着阿Q精神的被压迫者的抹黑。

我们先看看秦始皇祖上姓啥。

姓氏本不同

赢姓非常古老,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有姜、姚等带女字旁的姓)。《史记》记载,秦始皇的祖上因为给舜驯鸟兽很得力,被赐姓赢(古姓很少,只有不到30个)。

姓和氏不同,简单来说,姓用来区别血缘,氏用来区别贵贱。所以,一般女子称姓,古人讲同姓不婚,也就是防止近亲(血缘)结婚;而男子一般称氏,用来显示人的身份、地位等等。

比如《芈月传》中,芈月的“芈”就是楚国公族的姓,公族的女人都叫芈什么;男人呢?楚成王叫熊恽,芈姓熊氏。屈原虽然和楚王都姓芈,但是他是屈氏(他的祖上叫熊通,但五服之外,就不能再用一个氏了)。

秦王嬴政也是一样,他是

赢姓赵氏,所以正式的称呼应该是赵政而不是嬴政。当然,当时的人,除了他爹,也没人敢叫他的名字。到了汉朝时,姓和氏早已合一,人们也搞不太清楚姓和氏的区别。所以,嬴政反而更流行了。

改名换姓为哪般

现在,赢姓是个很小的姓,全国只有几千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本来人家秦始皇的亲戚们都称氏,不会称赢姓。根据《史记》,他们家先祖获得赢姓后,后人被分封,就以国为姓,有姓徐的,有姓赵的,有姓秦的,共有十四支。只有那些没有封地、没有地位的后人,因为没有氏可称,只好继续姓赢。

二是秦始皇死后,

二世胡亥为了权力,几乎把始皇的后人杀了个干净,项羽进入咸阳后,又进行了屠城,秦国公族死伤无数。始皇帝威武了一辈子,但是管不了下辈子的事儿啊,估计血脉是断了。

三是秦始皇名声太臭,各国要复仇的人无数,秦国灭亡后,秦国公族的后人们为了安全,纷纷隐姓埋名。时代不同了,夹起尾巴做人比较明智。


饮水君



说起赢姓,人们第一直觉就会想起秦始皇,正是这种极强的指向性又给赢姓族群带来很大的困扰。毕竟,各朝各代对秦始皇的评价普遍集中在“残暴”的论调。但姓赢的不止秦始皇一人,其他那些未必残暴的赢姓族人去哪儿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种族性灭绝

造成赢姓种群毁灭性损伤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人:

1、胡亥的屠刀。

胡亥在与赵高、李斯的合谋下即位后,毕竟做贼心虚,一方面担心改诏篡位的阴谋败露,另一方面也担心别人会以同样手法废掉自己另立自己的兄弟即位。因此,胡亥先后将秦始皇23位公子、10位姐妹悉数除尽!可以说,秦始皇的直系血脉基本毁绝。

2、项羽的战刀。

楚霸王项羽自攻入咸阳,大肆烧杀掳掠,不仅放火烧了咸阳城、掠尽珠宝和美女,更是对赢姓族人展开杀戮!经此一事,赢姓贵族逃过劫难者可谓寥寥无几。



改名换姓

1、咸阳城内的赢姓贵族精英虽然惨遭涂炭,但原先住在雍城、栎阳等早期都城的部分赢姓氏族还是得以幸免。面对咸阳的惨剧,这些遗存下来的赢姓氏族纷纷改名换姓,据《史记》记载,从嬴姓派生出来的姓氏就有十四个之多。

2、“几乎没有”并不代表真的没有。据网上资料显示,赢姓这个姓氏在当今仍然存在,几乎散布于各个省份,只是人口数量稀少,我们遇见的概率极低。说不定大家哪天遇见一位赢姓后人就是秦始皇近亲,也未尝可知。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这里简单的说一下个人愚见。

首先秦始皇不姓嬴,秦始皇应该嬴姓,赵氏,名政。我们通常称秦始皇为嬴政或者赵政都没有错。同样的还有一个楚国人——屈原,其实他姓芈不姓屈。😊

秦朝之前人的姓名是由姓、氏、名组成的。

确切来说,在春秋时期来说当时的人,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的,这是源于古代的氏族制度。不过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秦朝汉朝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姓和氏就合在一起称姓。

战国时期末,在同时期的各国君主姓氏:

齐国国君,妫(gui)姓田氏

楚国国君,芈姓熊氏

燕国国君,姬姓燕氏

韩国国君,姬姓韩氏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

魏国国君,姬姓魏氏

秦国国君,嬴姓赵氏

PS:在这一时期以内除了这7个国家之外还有一些更小的国家这就不在详述了。

现在不是没有嬴姓,只是很少了。主要分布在江苏、北京等地区。

而这些嬴姓中并不都是秦国的后人,也有赵国的。另外改成别的姓的也有。简单说一下,例如秦国亡于汉朝改姓为赵、秦等姓氏。齐国田氏亡于秦朝,改姓为齐、鲁等姓氏。

古代中国战乱频繁,姓改来改去的都是有发生过得,或躲避追杀,或收养、过继跟随他人姓氏都是有的。

以上个人愚见,不足之处欢迎指导。另外姓、氏、名为何会合在一起以及上边提到的氏族制度这里就不做详细解释了,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相关的书籍以及资料。


呦你谁呀

嬴姓少是正常的。事实上,不但是嬴姓少,周代的姓到今天还是姓氏的都很少,其中包括嬴、姬、芈、子、妫、姒、己、风、隗等,唯一稍微多点的是姜。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周代,姓表示血缘(从哪里来)、氏表示社会(到哪里去),所以为了表明社会地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女子则都称姓。所以在先秦的文献中,我们是看不到秦始皇“嬴政”的称呼,而是“秦王政”“赵政”等。因为他出生在赵国,所以叫赵政;因为他后来到秦国,所以叫秦(王)政。那么他的氏,就是赵氏或者秦(王)氏。所以秦王以及王子、王孙,应该都是以秦为氏。

到了战国虽然姓氏合流了,但“氏”作为符号更多保留了下来,因为当时贵族男性一般都是氏+名的结构。所以这些秦国的王族和他们的后人,一般都是以秦为氏,所以到今天秦作为姓氏远比嬴作为姓氏更多。但是还有小部分嬴姓又如何解释呢?我们注意到战国时期,秦昭王的舅舅叫“芈戎”,证明男性也有姓+名的例子。这很可能因为芈戎是楚国的疏族,分散出去以致没有氏称,所以才用姓作为符号。但是楚国的王室他们是熊氏,屈原也是王族。他们都不称芈+名。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从战国姓氏合流开始,就只有少部分姓作为姓氏使用。而更多人还是保留了西周、春秋的氏名。至于为什么姜姓比较多,可能是汉朝有部分汉化的羌人,以姜为姓,比如天水姜维。这个推论不奇怪,因为西周的吕尚(民间的“姜子牙”)其实就出自羌戎,“姜”“羌”同源。

感谢阅读!


林屋公子

说起嬴姓,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秦帝国,因为嬴是大秦帝国的国姓,但到了今天,虽不能说中国一个姓嬴的都没有,但我们却很少发现身边或者听说哪儿有一个姓嬴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个人觉得离不开如下几个原因

1、嬴姓都已改姓

当大秦帝国崩溃时,嬴姓早到巨大创伤,而秦的暴政又导致了广大人民对上层的痛恨,处在帝国各个角落的嬴姓子弟们,很少能够逃脱被屠杀的厄运,即使逃脱掉的,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摆脱自己的姓,纷纷改姓,转居他乡,通过隐姓埋名,苟延残喘。

2、遭到屠杀

秦二世上台后,在赵高的撺掇下,他们为防止意外,开始对自己的弟妹和贵族开始大清洗。后来在项羽进入咸阳以后,也进行了一次屠城,赢姓氏族难以避免,包括秦朝最后一个君主,也在所难免。


综上两点, 赢姓之所以很少,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被屠杀、被打击报复,因此被迫,全部改名换姓。


谢谢的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会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