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碑被称作是没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写?

半条命4785

谢谢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的这个问题,还真有一些学问。我们看看魏碑为什么会被称作是“山村野夫”所写的。




北魏时代的《郑文公碑》十分接近唐楷。艺术气质大度刚猛。


首先看是谁会这样说?这是唐代以后的人说的嘛!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人根本不会说,也没有这样的概念啊!

中国的书法,唐代以前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可以用万紫千红来形容。

因为,唐代以前写字可以任意写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比如,篆书一般是不写。但是,隶书、草书、行书、魏碑这些书体是可以任意写的。因为当时没有统一的书写规范,汉字的发展也处于从隶书向楷书统一过度的时期。



北魏时代的《爨宝子碑》还是隶书的范畴。但是,已经与汉隶大不相同了,却保持了隶书的烂漫天真的大自在情趣。

王羲之时代大家主要是写隶书,而且,隶书也是各有各的隶书风格,但是,这些隶书也在向楷书进化发展,魏碑就是从隶书由大众集体创造出来的新说法风格。

由于魏碑是从隶书发展而来,又是从不同隶书风格中发展的,所以,魏碑的书法风格也是不必隶书的风格样式少多少。这就难免像隶书一样,优秀书法和一般书法并存的现象。


北魏晚期东魏时代的《敬史君碑》已经有一些王羲之的笔法。

有的人只是看到一般的魏碑,就批评所有的魏碑,这是不公平。而且,魏碑也有杰出的书法作品传世。例如《瘗鹤铭》、《郑文公碑》、《爨宝子碑》、《敬史君碑》等等,书法成就非常高,这是我们今天也学习的重要书法经典。

隋代有科举,所以,书法的统一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可惜,这个朝代世界太短,唐代继承隋代的科举制度遗产,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字规范统一。

所以,唐代和唐代以后,书法只有楷书、行书和草书。而且,行书是最大众的书法。其他书法如篆书、隶书、魏碑基本退出日用书写。尤其是隶书,唐代以后,学习这种书法的人极少。


由于

弘一法师的魏碑书法作品,很受《龙门十二品》影响。雄强博大,气象超迈,深受康有为称赞。

唐代以后的书法主要是王羲之的书法体系,而且把王羲之的书法也放在一个一家独尊的地位了。而魏碑书法没有一个“名人”当家,加之不提倡学习魏碑书法,所以被污为“山野村夫”所为,这是一种偏见。

清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学者提出魏碑有“十美”,第一次为魏碑的书法艺术成就“平反昭雪”。今天,魏碑已经是我们学习书法艺术的重要经典了。我们应该珍惜这一部分书法遗产。同时也应该善于甄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千千千里马

问题,为什么魏碑被称作是没有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写的?

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大部分经典的魏碑字帖都是当时的名家大腕所写,只是当时不流行刻作者的姓名。所以书写者的信息就没有保留下来。


是由一部分魏碑是普通写首写的,但这不是经典的魏碑作品,就像墨迹也一样,现在留下的经典的文人墨迹有多少?大部分墨迹还不都是普通作品。

任何时候都一样,经典的只是少数,而大部分都是作为经典的陪衬存在,魏碑是这样,字帖墨迹也是这样。


但是,好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部分带有书写者姓名的魏碑的。比如《郑文公碑》,它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书法家郑道昭。

郑文公碑

郑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河南人,北朝魏诗人、书法家,三国时曹魏将作大匠郑浑九世孙,自称“中岳先生”。郑道昭是魏碑的鼻祖,在当时与在南方绍兴的王羲之齐名,有“ 北郑南王”之称,也被誉为“北方书圣”。


郑文公碑亭

这不是一个最好的反例吗?碑和帖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他们的本质都是毛笔书写,只是一个刻在了石头上,一个写在了纸上。

而刻碑的人一般都不识字,所以会有些出入,但好在那时的工匠都很认真负责,基本还是可行的。

能够刻的起碑的人要么是皇室贵族,要么是官吏富商,你不认真刻,看来也不行啊。

当然,这些人肯定也不会随便找一个人给自己写碑记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啦。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关注一下啦。

更多精彩@不二斋


不二斋

题主这个问题,首先就认定魏碑书法是水平低的,没文化的,这是误会,还是他所看到的魏碑(拓片字帖)不够好?

魏碑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是一个书体特点极为鲜明,性格雄浑博大,承前启后的不可忽视的楷书风格。没有她的存在,我们从清代开始的令书法面目焕然一新,创作内涵无限丰富,一反贴学的妩媚流滑,骨力不健之弊的煌煌碑学,就不复存在了。那么现代书法的缤纷多彩的风格现象,书法家肆意挥洒性情的创作方法,种种营养和精神力量,都来自清代以来在碑学中创建的艺术天空。换句话说,贴学的字帖少几个作者对书法史没有啥太大影响,没有了碑学,现代书法的面貌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样重要的书法重镇,是不可能是由没有水平,没有文化的山野村夫所写就的。

这是赵之谦(他的分量不用多说了吧)魏碑书法。

康有为的滚笔行书里,都是魏碑的筋骨。

弘一法师书法人所共知,他的书法的基础就是魏碑。

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

魏碑书法是——北方书法。北方风格可以被比喻为大江东去,南方帖学可以比喻为红牙拍板。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高雅的,贵族化的,但是气质就不高强。



王羲之贵则贵矣,他在江左写的也只能是这样的书风。

魏碑书法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造像记,碑版,摩崖石刻和墓志铭。

造像记是给某个佛造了一个新的像,大家集资来供奉。那么请人写一个这件事的起始因由。这类书体没有限制,所以风格多样,是后世书法营养的供应仓库。最有名的是《龙门二十品》

碑碣是树碑立传,贵族大人物喜欢。比类书体比较规范。像人人皆练的《郑文公碑》

摩崖石刻是众多的善男信女自己请人在山崖上刻写佛经或者赞词,此类最多,也最自由。像《石门铭》



《石门铭》,我越看越爱,书法当如是也!

墓志是给死去的人写的祭文刻在碑上,一般掩埋在墓穴里,所以残破度偏低。《张黑女墓志》是典范。

南北朝时北朝统治者是鲜卑人,这和南方的汉族集团不同。北方百姓和士族是南渡后遗留下来的汉族,同时在北方因为战乱,佛教盛行,人们为了信仰和供奉自己的佛,往往穷半生之力以求一献。所以那个时候,碑崖之上,白水泉边,刻字盛行,说漫山遍野亦不为过。在这里,实际上书写的水平也不都是好的,也有很多水平不好的,总的来说水准参差不齐。像龙门石窟不要说二十品,就是四十品也有,只是不太好的就随着时间逐渐湮灭了。好的作品后世又竞相捶拓,字体也慢慢残损模糊不清。

无论墓志还是造像,都是有钱有权的人所制,其书写之人必然是书法甚好文化很高的了。所以魏碑种有名的,字体规范的,都出自这类里面。

那些像摩崖石刻,本身字体极大,很难拓为字帖供以学习。像《经石裕》,大自然的磨蚀,很难直接作为字帖学习。

魏碑书法是当时书写者在不太平整的,不同地势和高度的地方书丹之后再请刻工刻成,有些则是由刻工直接刻成(看投资数额多少)。笔法皆是粗犷劲健,不假修饰和含蓄。后人再制成拓片,又隔了一层。所以显得很"粗野"。题主所说"山野村夫所写",当指此处吧。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书法中,主流的还不是二王那类"仙气"的部分。而是他们临写的魏碑。日本人临晋人书法好像入了门,其实他们入了门的是魏碑。同时魏碑的气质也是日本人认为和他们极为契合的。所以日本人书法的骨,是魏碑,他们临的好的,临得下了血本的,也是魏碑。日本当代美术字里,也都是魏碑为核心的天下。


去看看他们每年繁多的中学书法大赛就知道。



我是爱瓠园里的《爱瓠说》,葫芦行业,工艺美术达人,雕刻者,书法和太极的小学生。


爱瓠说

好吧,不仅仅是魏碑被这么说,部分隶书也是被很多人称“没啥文化”的人所写。

可能大家觉得“山村野夫”“没啥文化”的人,写出来的魏碑是这种的。

类似这种结构比较“不稳定”的。

类似这种“比较糙”的。

对于什么史晨碑,始平公造像这类比较工整的,用笔比较规矩的。大家可能觉得“这才是大书法家写的”

怎么说呢?

这是一种比较二百五的想法,连常识都说不通。

首先说当时社会,大多数人是不需要写字的,也没什么时间去写字,都忙着种地呢。

练写个信都得请村里乡里秀才代写,所谓“代笔”。别人来个信,又得请秀才去读。

古人秀才当不了官,尤其魏晋,还是九品中正制,施行“九品官人法”,大多数秀才是没啥机会当官,或者就是脏苦累的芝麻小官。那他们怎么过活呢?代笔写信启蒙教书呗。

其次再说说,立碑。

能看的魏碑大多是两种,第一造像,第二墓志铭。

什么样的功德给造像?什么样的身份给立墓志铭?

平民吗?

起码也得一个“土豪劣绅”吧?起码也得出生“官宦之家”吧?起码也得担得起“功德”吧?

就看看这些墓志铭第一行xxxx将军,xxxx候xxxx公,xxx府君。


意思很简单,立碑起码得有身份吧?要么有钱,要么有权。

古代百姓哪有多少能立碑的呢?

生活艰苦的恨不能直接卷个草席,草草土葬,做多立块儿木板。

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现实。


那么好,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些有钱有势的人,会不会把自己仙人的墓碑让一些山村野夫书丹”

这个要好好考虑,细细考虑。

如果这都想不明白,那就真没得办法了。


梁宇航

我觉得,说这种话的人,或持有这样观念的人,纯粹是一个书法盲、艺术盲! 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是地地道道的“没有文化的山野村夫”! ! !

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领域一个巅峰! 是楷书发源地……可以说,魏碑是楷书的老祖宗。假设,祖太爷是魏碑,唐楷、今楷是曾孙……怎么能说“祖太爷”是“山野村夫"?

我劝这些人,没事儿别闲嗑瓜子,不懂不要装懂! 多看看书法简史,最好照着魏碑帖写几笔试试感觉。别一说练书法,必须学唐楷,欧楷如何如何好……难道唐楷是突然冒出来的吗?

△图为我的魏碑习作

魏碑,是一个庞大系统,字体种类、数量是唐楷的几十倍,一帖一貌,百态千姿,刚柔迥异,意趣天然,是书法史上楷书领域一大巓峰。常规笔法、特技笔法,以及各种独特的单字章法,等等,书法所需的艺术元素全在这里面。如果,想增强创作能力、提升书艺水平,必须得学,否则,永远跳不出写字的圈子……

希望喜欢书法的朋友们,一定要到魏碑里好好的逛一逛,那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外桃源。

△图为我的魏碑习作

下面,给朋友们提供一点信息(只能发目录):

1、《北魏墓志四种》,4幅/套,整版原大式印刷品,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87年8月,首版第一次发行。如图:



2、《北魏墓志珍稀拓片系列丛帖》,10册/套,辽宁美术出版社出品,1999年12月第一版首发。如图:



3、《墓志经典藏拓系列一一魏碑》,原拓式印刷品,21幅/套,重庆出版社出品,2009年1月第一版首发。如图:



4、《北魏精典墓志丛帖》,12册/套,中国书店出版社出品,2010年3月第一版首发。如图:


此外,还《北魏造像系列》套本,以及《张猛龙》等其它单行本数种(略)。

想了解有关魏碑书法,还可以到〈书法空间网〉、书法欣赏网〉等详细查阅。

后附几幅我的魏碑习作: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魏碑之所以被称为山野村夫所为,它的确是当时的民间匠人所刻。刻工粗糙,字体鄙陋。古代士大夫,是不屑于魏碑的。
正统书法,是以王羲之一脉为根基的帖学。在书法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魏碑之兴,是源于一个名叫康有为的人。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鼓动光绪变法的那个人。事情没弄成,把个皇帝弄得连小太监都能使性子,而他,一拍屁股,跑到了日本。就是这个家伙,鼓吹起了魏碑。大家看看这厮的字,就知道他为什么要把魏碑这种村野之作捧上天的动机。



看吧,这就是被梁启超称为康圣人的康有为鬼画的符。这厮一生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有考上。却让梁启超如中了魔似的屈从于他。并把个不甘受慈禧太后摆弄的光绪忽悠得团团转。
这就是魏碑倡导者的狗脚迹。

《在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三稀堂法帖》等著名字帖中,是不会收录匠人村野之人的魏碑书法的。而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中,既使非著名文人学子,都耻于写魏碑字体的。那是纯粹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 。


子衿tjk

魏碑固然是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遗存,但绝没有近当代某些人吹捧的神乎其神,魏碑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同时的南方的书法艺术也璨若星河。所以也不能以此来否定书法史上历代书法名家墨迹和书法史地位。贴学碑学本身就是伪命题,碑体法帖不都是毛笔的书法墨迹遗存吗?如果碑学研究的是用刀直接在石上刻写,那自是学问,但其实不然。魏碑遗存者众,鱼龙混杂确是客观实情,优秀者凤毛麟角。这与每个时代书法领军人物极其少见一样。

北朝碑文没有山村野夫所书写的吗?当然也不是不识字的农渔樵夫,未出仕的秀才读书人自然有两把刷子的。二三百年历史,北朝所有碑刻墓志造像石不能说多如牛毛,也不能说寥若晨星。众多北碑都出自大书法家,士族子弟,这不可能。但未出仕在野读书人所写也未必不是精品。问题是,近当代人推崇的北碑都是精品吗?有没有把魏碑中的次品挖掘出来供奉?愚以为大有人在,十数亿人滥竽充数者不在少数,而精于书法艺术的寥若晨星,符合历代实际状况。当代推崇北碑者,在书法实践中,恨不得把所有碑拓痕迹写在纸上,把磨损碎痕如锯齿状痕迹也描蹭到纸上,以为得到真谛。

北魏郑道昭是屈指可数的名家,莱州《郑文公碑》等云峰山石刻是魏碑中的精品,但为后世所识是乾隆年间的事,不知道赵孟頫看过没有。《张黑女》碑、《元苌墓志》、《元倪墓志》确实为碑体的精品。当下追崇碑体的书者,能写出这样的书法是难能可贵的。有人认为《元倪墓志》吸收了南朝的用笔艺术,也说明南北朝存在艺术交流。今人所推崇的碑体碑学好像不是《张黑女》、《元苌墓志》,郑道昭云峰山等碑刻的书法艺术风格,而是《张猛龙碑》、《爨宝子》、被康有为推崇的所谓的北碑三绝《广武将军碑》,《姚伯多造像》、《豆卢恩碑》等碑体。《张猛龙碑》因在孔庙而有名,清全祖望认为书法不佳。不佳的评论不是从风格论,实是从书法功力品评的。《爨宝子》在云南,墓志主人归服东晋,不知道爨氏跨地域怎么拜北方名家为师的。当代也有以此为魏碑楷模。其碑刻艺术性早已有批评,此处尊为佳品实属可笑。也有把《瘗鹤铭》尊为魏碑,但《瘗鹤铭》是南朝作品,也就是江南,或者是赵孟頫《阁贴跋》所谓的江左碑刻,传陶弘景所书。

此处留言一些作者对中国历史和书法史未必有深刻了解。唐朝两都虽居北方,唐楷则未必上承魏碑,或至多融合南北朝书法艺术大成。初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是唐楷大家开创者,却学书南朝。魏碑还不是曹魏时期的作品,主要是相对南朝北魏时期,北碑。不是所有的碑刻都能归为魏碑或者所谓的碑体。书法史传承从张芝,钟繇,卫瓘至东晋卫铄卫夫人,卫夫人传二王,到南朝智永,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才有唐楷。赵孟頫对书法史传承在《阁贴跋》有过论述,唯独绕过南北朝对立的北朝。“而北朝尚用武,其遗风流俗,接于耳目,故江左人士以书名者,传记相望。”言下不言自明。。南朝继承了南渡士人的文化传承,文化璀璨,书法艺术得到追捧,当时二王作品便洛阳纸贵。唐朝建国后,唐太宗重金广为收求天下墨迹,主要是王羲之等南朝作品,听过唐朝前代的北朝有什么作品吗?与此相反,当代的“山野村夫”很多得道魏晋南朝和赵孟頫书法传承,倒是操控书法言论的附庸风雅的所谓钱权成功人士,不潜心用功,追崇功力浅薄的碑刻以为祖师,寻找理论依据,为张芝钟繇二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王铎铁保众大家所笑。康有为周游列国骗吃骗喝小老婆环绕,哪有时间“临池弄墨”。


和顺达c

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是谁告诉你魏碑是没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写?


魏碑百碑百味,或雄肆,或峻峭,或隽永,或妍媚,笔味刀味都是活生生的。虽然很多碑刻未有署名书者和刻制者,那也掩盖不了其大美。

甲骨、金文、隶书又几个署名书写者和刻制者呢?碑文的原意是留给后人看的,书者、刻制者能不用心吗?怎么就会成了没文化呢?简直莫名其妙。


老范爱书法

这正体现出山野村夫的过人之处,能人在野啊;同时,这也体现出魏碑的过人之处,大美若朴、大巧若拙!想当年,曹操经常骂诸葛亮为诸葛村夫,无非是打不过人家而逞口舌之能罢了,徒增笑料耳!


鸣九先生

显然是偏见,美本来就该是百花齐放,宋徽宗贬低颜楷像两脚开叉的田间汉,实际上,颜楷却大放异彩。魏碑有不少是山野村夫所写,但有大美的作品不在少数。执此论者不妨补补书法史。其他无名高手所写名碑就自不必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