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公厕没题写”的启功,为何不肯题“逸夫楼”?

梁宝明

首先这件事确实是有的,在说它之前,我们先简单聊几句启功先生。



启功先生出身皇族,贵为帝胄,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可他自己却从来不把自己的身世当回事。他完全框得上一代鸿儒大师,有着诗、书、画三绝之称,其中书法作品被奉为“启体”,如今已是千金难求的珍品。

启功从不摆架子,对前来求字的人,不论身份地位,几乎都是有求必应,让写匾就写匾,让题签就题签,春联、福字,喜字这些也都写过。他的字几乎遍及全国,后来启功感慨的说:“我就差公厕没写字了。”


但启功的字也有难求的时候,比如,香港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捐资的北大图书馆落成后,要求建好的楼要命名为:逸夫楼。而北师大的逸夫楼当然要请启功题字,启功却坚决不肯,原因是邵逸夫只捐了一半的钱,怎么能用他的名字命名整座楼呢,要题也只能题他名字的一半“兔人楼”了,说完启功自己也哈哈大笑。


从不穿靴子的猫

在旁人看来,启功对自己的墨宝并不是很“珍惜”,他的书法基本是有求必应,他所任职的北京师范大学到处有他题字,包括教学楼、科研楼甚至包括教职工家属楼。可能启功先生并不把会书法当成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别人找他题字,他还要问问人家是要简体还是繁体,他说要尊重人家的习惯,但对于题写书名之类的,他一般都会用简体,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不是爱写不爱写、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汉字规范化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我就得执行。”

除了北京,全国各地也都有他的题字,他曾经开玩笑的说“就差公厕没有题写了”。

邵逸夫是著名的香港爱国人士,在全国捐赠了很多的教学楼,他当时要给北京师范大学捐赠一座图书馆,因为启功先生在香港的名气也很大,希望能够让启功题字,可是启功却没有答应。

邵逸夫当时的捐赠方式是只捐一半,另一半由国家教育资金拨款,并且要求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捐赠方式。

启功认为他只捐赠一半的资金,却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整座楼,要求有点过分,并且开玩笑说自己只能题写一半他的名字,就叫“兔人楼”。

毕竟这是启功的个人意愿,他不愿意写,也有他的道理吧。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不二斋

提供说自己就差公共厕所没自己的字,是因为启功先生人非常和蔼,对于求字者几乎是不拒绝的,几乎是有求必应。

而且在90年代,用出售字画所得的200多万元建立了奖学金,并且以自己老师的名字为奖学金命名。

侧面也证明了,启功先生并不在意书画买卖获利这件事。

那为什么没有题写逸夫楼呢?

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给很多学校进行捐助,但是捐助建筑资金的一半,另一半需要从国家教育经费中拨出,并且都要以逸夫楼的命名。从这点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这样确实促进了国家对教育建设的扶持。

邵逸夫捐助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因为启功在香港文化界的名声很大,所以点名要启功题字,而且启功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看似并没有什么唐突的。

但是启功先生是一个很崇尚公平公正的人,他认为邵逸夫只捐了一半的钱,并不能给题全名。

这一点看来也没什么错,因为启功先生本身就很在意公平,这是一个人的性格导致的,这是一个人的原则,并不能算启功先生拒绝题字。

因为启功先生说了,捐了一半的钱,只能题一半的名字。


逸夫楼或可题成“兔人楼”

其实很多人都能看得到启功先生的幽默,本来是有利于学校的好事,而且启功从不拒绝题字。

但是捐一半钱,就要以自己名字命名,显然是不符合启功先生的处世原则的。

兔人楼,只不过是幽默而已。

从幽默之中,更能看得到启功先生的原则和人格,不用爱新觉罗姓,不要皇家名,一生亲民,为人公正幽默。

非常值得人敬佩。


可能启功先生并不是真正在乎字题写什么,挂在哪,更谈不上做大,为难。

可能真正在乎的是个人一辈子所坚守的原则和认知,绝不能坏了规矩。


梁宇航

邵逸夫捐助建筑资金的一半,另一半需要从国家教育经费中拨出,所以,启功老爷子打哈哈:我也题一半的字嘛,当然最终没有题字。

我觉得,启功老爷子太较真了:

比如:邵逸夫全资捐助,能在全国援建500幢楼,若是借助国家经费,就能捐助1000幢,还能通过借力,约束承建方节省建设经费,何乐不为?


换言之,若是邵逸夫全资援建邵逸夫楼,那么,数量将少一半,总共建了500幢楼,难道这样子,启功老爷子就能名正言顺的题字了?

所以,我觉着,真的没有必要太较真。

启功老爷子是大家喜爱的书画名家,一代大师,这个故事,也是大师的趣谈,我虽俗人俗见,认为大师较真。

但另一方面,也可见大师追求公平公正的性格,令人钦佩。


一笔一纸一个人


落月湾中垂钓客

所有的答案都是一个,这还有什么劲呢。

这个问题不答也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