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話能被全國人聽懂,方言卻不行?

奇趣匣

普通話就是由北京官話發展而來的,而北京官話屬於北方官話,官話通行的範圍比較廣,內部基本上可以實現互通,所以,在中國的很多地方,即使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人,也能聽得懂普通話,而當初定北京官話為標準音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官話大家都能聽得懂。

中國現在有哪些方言屬於官話呢?官話大致可以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四川、雲南、貴州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但是,這裡的方言屬於西南官話,因此,四川話、雲南話並不難懂,不是當地人,也能聽出個大概。

(18世紀在歐洲出版的《中國官話》一書)

官話以外的方言是不能互通的,如吳語、粵語、閩南語等等,不是當地人,沒有系統學習這些方言,是很難聽得懂吳語、粵語和閩南語的。

官話為什麼通行的範圍廣,內部可以互通呢?

官話,顧名思義就是做官的人所使用的共同語,漢語是語素文字,不是表音文字,中國古代實現了書同文,但卻沒有實現語同音,因為沒有標準的通用語音,所以在上流社會,形成了一種非正式的通用語音,以便於官員與皇帝之間互相交流、辦公等等。官話因為是上流社會的標準音,其通行的範圍自然而然越來越大,但是呢?中國古代交通不便,千山萬水,地理差異大,在不同的地域範圍內形成了不同的官話,同時,在不同的時代,所通行的官話的標準音也在變化,比如明朝的時候通行南京官話,而到了清朝中後期以後,則通行北京官話。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方言,不是當地人,就聽不懂,比如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等方言,不是當地人,即使沒系統學過,也能聽得懂,之所以能聽得懂,是因為這些方言本身就是官話,只是說,流行於我國南方地區的吳語、粵語、閩南語這些方言,不是當地人,很難聽得懂而已。


騰飛說史

普通話是什麼?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北方話,從東北話到山西話,從陝西話到山東話,從河南話到安徽話,雖然各不相同,但操這些方言口音的人都覺得自己的方言最接近普通話,可見普通話的確是中國方言的最大公約數。既然普通話是全國方言的最大公約數,就有利於提高推廣共同語言的效率,就有利於提高各地民眾學習共同語言的效率,就提高全國民眾異地交流的效率。

當然,吳語、臺話和粵語這些南方話與普通話差異大了些,但與文言文也倒是近了些,這種差異也完全在可接受範圍。

當年的電視劇《武林外傳》用方言配音,加字幕後觀眾看起來毫無障礙,如果用四川話配音,應該也沒有障礙,我覺得用粵語廣東話配音加字幕也沒太大障礙。

用普通話的影視劇,也不是大家都聽得懂。如果沒有字幕,如果臺詞文縐縐的話,也可能有些句子也聽不懂。

當年的周杰倫唱的rap快歌,不看歌詞真的一點聽不懂,而他用的是國語也算普通話了,只不過是唱得快了而已。其實很多方言聽不懂也是因為對方說得快了,如果對方說得慢,有對話的語境,還是聽得懂的。在異鄉待久了,可以輕鬆聽懂當地方言,為什麼?無他,唯耳熟爾!就像賣油翁手熟一樣。普通話大家都聽得懂,最大的原因是大家聽得多了,用得多了。


龍久於池

這個問題很有趣,為什麼普通話能被全國人聽懂?方言卻不行?

這是因為普通話是全國推廣的一種語言。元朝有內蒙話,唐朝有關中話,明朝用過鳳陽官話和南京話,北宋時期用的則是河南話。這些被稱為當時的普通話語言,大多是首都所在地的語言,成為官話以後逐漸發展為普通話,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也差不多是這麼來的。在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

因為國家大理推廣,從小就在學校學習漢語拼音,各種傳媒的耳濡目染。大部分人對普通話都能聽懂。至於方言為什麼不行?這就好比為什麼英語中國大部分人都不會說一樣,因為我們接觸的少甚至沒接觸過,所以好多都聽不懂。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有幫助的話幫忙點個關注。


地球搞笑排行榜

普通話以北京話發音為基礎,只有一種,語系無旁支,且從小學習的,加上電視節目基本都是普通話,君不見《新聞聯播》、娛樂節目電視劇等,又有幾個不用普通話?官方規範推廣幾十年的作用,身邊連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都聽得懂,;方言就不同了,很少有播新聞用到的,除了廣東臺《越睇越好看》和本港臺用到粵語播報新聞及廣告“妳今日飲著末″,及《外來媳婦本地郎》,別的方言基本上很少出現在媒體裡過,東北話因趙本山是個例外。方言也不止一種,就廣東而言,就有白話客家話潮州話若干種,中國還不算別的省份,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湖北話閩南話等等,各個發音不一樣的!聽多了也是明白某種方言表達的意思,但前提有妳得處於那個環境!比如潮州話“阿嬤″,即“奶奶、祖母”,我以前有個鄰居的小孫子老這麼叫她,熟識之後自然知道了。“打邊爐″是啥呢?就是四川人說的吃“火鍋”呢。河南話四川話我大概聽出個調調來,如“閨女″"么妹兒″,運用到日常也怕是要鬧笑話,因為畢竟有些詞不解其義的!湖北話就更不行了,尤其是孝感那邊,只聽得出是哪個具體地兒卻說不出半個字。周圍生活環境只允許妳很多時候用普通話。當然除開一輩子生活在本土而又普通話不流行的省份不算!但廣東這邊七八十歲上了年紀的本地老人就只會講白話了!妳同她說普通話她也聽不懂啊!有次,就是二月份,也沒多久,有個老人在一家店買了很多蔬菜,收銀員小姑娘普通話問她買單,多少錢我忘了,只記得¥100不到,她很茫然,我就用白話給老太講了,係幾多文。這才順利付款。是真事。離開時候老太還拄著柺杖提著店裡的購物籃。反正就是方言種類多且雜,生活環境很多時候不允許一個人會多種方言,而普通話卻不同,就算生活環境是講方言,至少電視電腦手機這些媒介到處充斥著普通話,學生背誦課文也是它,想聽不懂也難!


翛然and飛廉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稠密,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加上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又各有各的語言,沒有共同的語言很難溝通。



由於北方話尤其是北京話通俗易懂一點,比較好學,從民國時期就開始推廣,效果不是很好。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全國大力推廣普通話,效果顯著。


方言畢竟是方言,只在局部地方使用,肯定不如普通話了,大家一起學會普通話,出門在外就會方便多了。個人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來討論,謝謝大家。


別嚇我6

普通話做為“國語”,在2000年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做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律地位。

現今人們經常看的電視節目或地方電視臺都講普通話,除了少數個別的。還有一些外國人來到中國首先要學的就是普通話。很多學校的教學也基本上都是普通話。兒童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像兒童節目兒歌等也都是普通話,小孩從小耳濡目染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普通話,等等等等。還有一些外國電影來到中國上映也都有國語版,普通話的普及給人們交流溝通帶來了很多便利。

我認識很多朋友在外面打拼久了,不管是對家人,同事等等,很多時候也都會用普通話進行溝通,只有逢年過節回老家的時候才講方言,但有時講久了普通話再講方言有時候有些詞會慢慢覺得有點拗口,不知你會不會。

再者反觀地方方言的普及性就很低了,除了在老家外就很少會講方言的了(難道你出門在外見人溝通噼裡啪啦一能方言,人家可能會覺得你很有問題)所以你問的普通話很多都懂,方言不行,這是必然的結果。


稻草人依然

主要是大家都在學普通話,所以能聽懂。也有不少老人,特別是廣東那邊的,也聽不懂普通話。

如果全國都推廣廣東話,廣播電視都是粵語,那粵語估計就全國人民都能聽懂了。方言只是在當地流行,又沒推廣在全國,異地聽不懂很正常。


關注我的請取消

因為廣播,電視都說普通話,孩子上學也學普通話,水裡,地上,空中的交通工具中服務人員都說普通話,是國內流行最廣的一種語言,所以普通話能被全國人民聽懂。

方言就不行了,只是一個地方的語言,沒有被推廣和流行,所以別人聽不懂。

至於少數民族的語言,就更不能聽懂了,只有本民族的才明白。

這就是我的理解,希對你有所幫助。


常青樹

那是普通話用行政力量強制在全國推行,可不是這話容易聽懂。


Dennis118

普通話只是全國推廣所以大家都聽得懂,假如全國從小就推廣學習吳語那吳語也接替普通話的位置了,當然就容易聽懂了,所以普通話好懂只是推廣的問題,讓外國人沒接觸中國普通話的人試試好懂不好懂,簡直就是鳥語。各地說普通的音調也是不同的,比如說東北普通話他她們咬字也許很標準但有些聲調不同,比如東北人說普通話有些詞會降低音調,比如說菜花的花字和照片的片字東北普通話會降低一個聲調尾聲還略微加點下滑音,普通話說菜花的花字是用標準的一聲讀出來沒有尾音,東北人說後面那個花字比普通話低一個調有下滑尾音,這種情況遼寧最嚴重黑龍江最輕但也聽得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