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普通话能被全国人听懂,方言却不行?

奇趣匣

普通话就是由北京官话发展而来的,而北京官话属于北方官话,官话通行的范围比较广,内部基本上可以实现互通,所以,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即使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也能听得懂普通话,而当初定北京官话为标准音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官话大家都能听得懂。

中国现在有哪些方言属于官话呢?官话大致可以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四川、云南、贵州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但是,这里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因此,四川话、云南话并不难懂,不是当地人,也能听出个大概。

(18世纪在欧洲出版的《中国官话》一书)

官话以外的方言是不能互通的,如吴语、粤语、闽南语等等,不是当地人,没有系统学习这些方言,是很难听得懂吴语、粤语和闽南语的。

官话为什么通行的范围广,内部可以互通呢?

官话,顾名思义就是做官的人所使用的共同语,汉语是语素文字,不是表音文字,中国古代实现了书同文,但却没有实现语同音,因为没有标准的通用语音,所以在上流社会,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通用语音,以便于官员与皇帝之间互相交流、办公等等。官话因为是上流社会的标准音,其通行的范围自然而然越来越大,但是呢?中国古代交通不便,千山万水,地理差异大,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官话,同时,在不同的时代,所通行的官话的标准音也在变化,比如明朝的时候通行南京官话,而到了清朝中后期以后,则通行北京官话。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方言,不是当地人,就听不懂,比如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方言,不是当地人,即使没系统学过,也能听得懂,之所以能听得懂,是因为这些方言本身就是官话,只是说,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吴语、粤语、闽南语这些方言,不是当地人,很难听得懂而已。


腾飞说史

普通话是什么?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北方话,从东北话到山西话,从陕西话到山东话,从河南话到安徽话,虽然各不相同,但操这些方言口音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方言最接近普通话,可见普通话的确是中国方言的最大公约数。既然普通话是全国方言的最大公约数,就有利于提高推广共同语言的效率,就有利于提高各地民众学习共同语言的效率,就提高全国民众异地交流的效率。

当然,吴语、台话和粤语这些南方话与普通话差异大了些,但与文言文也倒是近了些,这种差异也完全在可接受范围。

当年的电视剧《武林外传》用方言配音,加字幕后观众看起来毫无障碍,如果用四川话配音,应该也没有障碍,我觉得用粤语广东话配音加字幕也没太大障碍。

用普通话的影视剧,也不是大家都听得懂。如果没有字幕,如果台词文绉绉的话,也可能有些句子也听不懂。

当年的周杰伦唱的rap快歌,不看歌词真的一点听不懂,而他用的是国语也算普通话了,只不过是唱得快了而已。其实很多方言听不懂也是因为对方说得快了,如果对方说得慢,有对话的语境,还是听得懂的。在异乡待久了,可以轻松听懂当地方言,为什么?无他,唯耳熟尔!就像卖油翁手熟一样。普通话大家都听得懂,最大的原因是大家听得多了,用得多了。


龙久于池

这个问题很有趣,为什么普通话能被全国人听懂?方言却不行?

这是因为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一种语言。元朝有内蒙话,唐朝有关中话,明朝用过凤阳官话和南京话,北宋时期用的则是河南话。这些被称为当时的普通话语言,大多是首都所在地的语言,成为官话以后逐渐发展为普通话,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也差不多是这么来的。在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因为国家大理推广,从小就在学校学习汉语拼音,各种传媒的耳濡目染。大部分人对普通话都能听懂。至于方言为什么不行?这就好比为什么英语中国大部分人都不会说一样,因为我们接触的少甚至没接触过,所以好多都听不懂。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有帮助的话帮忙点个关注。


地球搞笑排行榜

普通話以北京话发音为基础,只有一种,语系无旁支,且从小学習的,加上电视节目基本都是普通話,君不見《新闻联播》、娱乐节目电視剧等,又有几个不用普通话?官方规范推广几十年的作用,身边連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都听得懂,;方言就不同了,很少有播新闻用到的,除了广東台《越睇越好看》和本港台用到粤语播报新闻及广告“妳今日饮著末″,及《外來媳妇本地郎》,别的方言基本上很少出現在媒体里过,東北话因赵本山是个例外。方言也不止一种,就广東而言,就有白話客家話潮州話若干种,中國还不算别的省份,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湖北話闽南話等等,各个发音不一样的!听多了也是明白某种方言表达的意思,但前提有妳得处於那个环境!比如潮州話“阿嬷″,即“奶奶、祖母”,我以前有个邻居的小孙子老這么叫她,熟识之后自然知道了。“打边炉″是啥呢?就是四川人说的吃“火锅”呢。河南话四川話我大概听出个调调來,如“闺女″"幺妹儿″,运用到日常也怕是要闹笑话,因为毕竟有些词不解其义的!湖北話就更不行了,尤其是孝感那边,只听得出是哪个具体地儿却说不出半个字。周围生活环境只允许妳很多时候用普通话。當然除开一辈子生活在本土而又普通话不流行的省份不算!但广東這边七八十岁上了年纪的本地老人就只会讲白话了!妳同她说普通话她也听不懂啊!有次,就是二月份,也没多久,有个老人在一家店买了很多蔬菜,收银员小姑娘普通话問她买单,多少钱我忘了,只記得¥100不到,她很茫然,我就用白话给老太讲了,係几多文。這才顺利付款。是真事。离开时候老太还拄着拐杖提着店里的购物篮。反正就是方言种类多且杂,生活环境很多时候不允许一个人会多种方言,而普通话却不同,就算生活环境是讲方言,至少电视电脑手机這些媒介到处充斥着普通话,学生背诵课文也是它,想听不懂也难!


翛然and飞廉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稠密,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加上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又各有各的语言,没有共同的语言很难沟通。



由于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话通俗易懂一点,比较好学,从民国时期就开始推广,效果不是很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效果显著。


方言毕竟是方言,只在局部地方使用,肯定不如普通话了,大家一起学会普通话,出门在外就会方便多了。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来讨论,谢谢大家。


别吓我6

普通话做为“国语”,在2000年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做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

现今人们经常看的电视节目或地方电视台都讲普通话,除了少数个别的。还有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首先要学的就是普通话。很多学校的教学也基本上都是普通话。儿童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像儿童节目儿歌等也都是普通话,小孩从小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普通话,等等等等。还有一些外国电影来到中国上映也都有国语版,普通话的普及给人们交流沟通带来了很多便利。

我认识很多朋友在外面打拼久了,不管是对家人,同事等等,很多时候也都会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只有逢年过节回老家的时候才讲方言,但有时讲久了普通话再讲方言有时候有些词会慢慢觉得有点拗口,不知你会不会。

再者反观地方方言的普及性就很低了,除了在老家外就很少会讲方言的了(难道你出门在外见人沟通噼里啪啦一能方言,人家可能会觉得你很有问题)所以你问的普通话很多都懂,方言不行,这是必然的结果。


稻草人依然

主要是大家都在学普通话,所以能听懂。也有不少老人,特别是广东那边的,也听不懂普通话。

如果全国都推广广东话,广播电视都是粤语,那粤语估计就全国人民都能听懂了。方言只是在当地流行,又没推广在全国,异地听不懂很正常。


关注我的请取消

因为广播,电视都说普通话,孩子上学也学普通话,水里,地上,空中的交通工具中服务人员都说普通话,是国内流行最广的一种语言,所以普通话能被全国人民听懂。

方言就不行了,只是一个地方的语言,没有被推广和流行,所以别人听不懂。

至于少数民族的语言,就更不能听懂了,只有本民族的才明白。

这就是我的理解,希对你有所帮助。


常青树

那是普通话用行政力量强制在全国推行,可不是这话容易听懂。


Dennis118

普通话只是全国推广所以大家都听得懂,假如全国从小就推广学习吴语那吴语也接替普通话的位置了,当然就容易听懂了,所以普通话好懂只是推广的问题,让外国人没接触中国普通话的人试试好懂不好懂,简直就是鸟语。各地说普通的音调也是不同的,比如说东北普通话他她们咬字也许很标准但有些声调不同,比如东北人说普通话有些词会降低音调,比如说菜花的花字和照片的片字东北普通话会降低一个声调尾声还略微加点下滑音,普通话说菜花的花字是用标准的一声读出来没有尾音,东北人说后面那个花字比普通话低一个调有下滑尾音,这种情况辽宁最严重黑龙江最轻但也听得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