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學者趙蒼雪為何被稱為第一詩僧

明朝學者趙蒼雪為何被稱為第一詩僧

趙汗青

蒼雪禪師(1588-1656年),雲南呈貢古城人,字見曉,後改為蒼雪,號南來,俗姓趙,原名讀徹。明朝時,雲南僧人的詩文書畫藝術還得力於唐代南詔國和宋代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薰染,諸多有利的條件,使雲南釋門藝術有了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那個時代雲南就出過很多有名的僧人:普荷擔當、周理徹庸、蒼雪南來、大錯和尚、白丁過峰、知空學蘊、把茅和尚以及後期的通明、果成等人。蒼雪禪師便是其中之一。

明末清初詩壇領袖王土禎推舉其為明代三百年第一詩僧,評曰:“近日釋子詩,以滇南呈貢蒼雪為第一。”

史志上記載:萬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各種弊端集結成了癥結,一觸即發。張居正苦心經營的財政收入,已無法力挽隨波而起的狂瀾,“萬曆中興”依然成為過去式。從理論上講,加大稅收貌似可以穩定上層建築;實際上,很多老百姓已家徒四壁。萬曆十六年,很多老百姓選擇了放棄上稅,乾脆出家當了和尚。那年,趙蒼雪在雲南呈貢出生。六年後,蒼雪隨父出家官渡妙湛寺,遠離塵囂,過上了晨鐘暮鼓、讀經寫詩的平靜生活。

趙蒼雪父親趙碧潭是妙湛寺的都講僧。明朝末年,都講僧主要負責誦讀佛家經文,不作講解。他與講解經文的法師一起配合傳法,不改魏晉名士傳法初心。至於蒼雪父親如何結緣佛法,現已無從考證,然蒼雪姐姐出家昆明清淨寺有文可依。蒼雪姐姐法名妙德,舉止端莊,儀態雅靜,當時的世家大族都很尊重她,晚年的蒼雪頗念姐弟之情,在蒼雪寫給徒弟三和的信件中能讀到諸多對姐姐的掛念。

官渡妙湛寺,可收盡昆明的夕陽餘暉。寺內有我國唯一一座用砂石砌成的古塔金剛塔,遠遠眺望,巍峨壯麗、莊嚴肅穆。蒼雪在在此開啟了長達十二年的佛系人生。春湖花月夜,閒敲棋子落燈花;夏雨落庭院,一聲嘀嗒一聲念;秋葉堆蕭條,誰念香臺別夢寒;冬霜飛明月,楞伽寫成詞如闕。轉眼已是四個春秋,那個讀經孩童已出落成彬彬少年,聰穎的天資,高遠的志向支撐著夢想的遠方。滇西佛教聖地雞足山他早有耳聞,近來,水月大師的聲名遠播,惺惺相惜或是量子糾纏,反正就是來自磁場的強大引力,蒼雪拔山涉水,一睹水月大師風采,初到寂光寺,便能掌管文書,早晚不離水月法師左右,參悟佛法,日漸精進。

八年後,蒼雪發志遠遊問學。據《賢首宗乘》本傳記載,蒼雪為求佛法,與雞足山僧人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但出走東南的蒼雪卻隻字不提,足見其包容之風度。那年,蒼雪寫下了一首紀實又勵志的詩,詩云:

去國萬餘里,西行不記年。

海風人面改,沙路馬蹄穿。

虹影雷門過,江聲鐵鎖懸。

為橋南並進,幾度望招煙。

翻越千山萬水,海風吹皺了容顏,也在所不惜。馬蹄踏穿了沙路,遇見高懸的鐵索橋,儘管道路阻礙艱險,“我”只想向著佛學的巔峰高攀。19歲的蒼雪,已有百鍊成鋼的毅力,不懼風雨的膽識,筆落驚風雨的才華。萬曆三十五年,這個佛學少年,為“後生可畏”做代言,一起代言的還有蒼雪的粉絲徐霞客,這個小他一歲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已在各處尋訪他。

師兄弟二人開壇說法,兩山講席同開,慕名者也紛紛從各地趕來,一時聽者如雲,蒼雪解經,非常叫座。蒼雪隻言片語便能闡述禪理真諦,連村民、砍柴者也前來聽講,被傳為佛界一大美談。

南京城下,西來的長江滔滔東流,鐘山龍蟠虎踞,氣象雄偉。

六朝古都的繁華已經灰飛煙滅,到處是一片蕭條,剩下的只有黃葉紛飛的寺廟和五更風雨中的白門鐘聲。

鳳凰已從鳳凰臺邊的樹上飛走了,燕子仍在燕子磯江邊的山頭飛翔。

明末清初,許多文人對逝去的朝代懷有一種眷戀之情,而對清王朝又流露出不滿,這種思想感情,往往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中,蒼雪和尚的《金陵懷古》就是如此:

石頭城下水淙淙,

西望江關合抱龍。

六代蕭條黃葉寺,

五更風雨白門鍾。

鳳凰已去臺邊樹,

燕子仍飛江上峰。

杯土當年誰敢盜?

一朝伐盡孝陵松。

這一聯的上一句暗示明王朝的滅亡,下一句燕子本該“飛人尋常百姓家”,但燕子卻仍在江邊山頭飛,連尋常百姓家也不見了,更顯得蕭條淒涼。

清代名士王漁洋(守仁)評價其“近日釋子詩,以滇南讀徹蒼雪為第一。”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舉其為“雲南七百年來一詩僧”。從萬曆十六年算起,距今才430年,七百年無來者的說法,是後人倒推三百年的敬意。

在支硎山中峰寺,蒼雪法師塔遺址,塔旁巨石上留有民國代總理,同為雲南老鄉的李根源題寫的摩崖石刻兩方:

“南來徹大師,諱讀徹,字蒼雪,雲南呈貢人,復興中峰寺者也,著南來堂集,錢謙益為撰塔銘。民國十五年四月,鄉後學李根源志”和“南來堂,李根源書”。

據說李根源曾經兩次尋找蒼雪法師法塔:《吳郡西山訪古記》記載道:

“餘意在訪蒼雪法師塔,蒼公,吾鄉呈貢趙氏子,名讀徹,明季主此山,與文震孟、姚希孟、吳偉業、陳繼儒、王時敏、鄭敷教、徐波諸公交最深,著《南來堂集》,民國初元,吾師趙樾村先生藩為重刊之。

第一次未尋到蒼雪塔,第二次他們又去了,終於找到法塔遺址,李根源欣喜的說:“頂禮之餘,欣慨久之。吾滇名僧首推蒼雪,次擔當擔公,葬大理班山。餘昔駐軍榆城,吾師趙樾村先生屢約往遊,未果。今得蒼公塔,樾師聞之,當謂小子寓蘇為不虛也。”

李根源與蒼雪法師同是雲南人,他自言在雲南僧人中便是首推蒼雪法師。

在近代蘇州文人中有很高威望的李根源,他的推崇更加證明了:

趙蒼雪“第一詩僧”名不虛傳。

手持三尺杖,隨步如深松。

水落澗邊澗,雲含峰外峰。

臨橋將見月,近寺忽聞鍾。

坐到清涼處,蒼煙起萬重。

趙蒼雪這首寫於晚年《秋夕遊山》的五言律詩,文法自然,物我兩忘,餘味綿綿,意境深遠。另外,趙蒼雪在黃山送別友人的句子:

草色粘露重,山色入春黃。

遙指丹臺月,心期一片霜。

我心同明月,明月廋如霜。

乍暖還寒時,山色入春黃。

趙蒼雪一生作詩頗豐,內容富有禪趣造詣,意界悠遠,引人入勝。

趙蒼雪有詩曰:

松下無人一局殘,深山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千古歷史是沒有結論的,如神仙下棋,永遠下不完。這就是趙蒼雪的胸懷!

順治十三年的閏五月二是二日,趙蒼雪大圓寂於寶華山,律宗見月大師親自送行安葬,世間又少了一位精通佛法的詩僧。一時眾僧悲痛,反覆默唸著:“滇中勝地育人傑,目連賓川寂光寺。少年遊學走東南,機緣促成名師願,又把中鋒妙語傳。妙筆生演詩書畫,江南名士爭相見,話到禪機上上層,青山也自哭詩人。”

青山也自哭詩人,淚如春雨,我復何求?縱然落得江南夢,明樹雪梅再無鄰……

趙蒼雪詩作選摘:

【楓江晚發】

月黑江村樹,雞鳴古戍邊。才分漁火岸,正及稻花天。

帆出樹頭去,船深波底眠。前程何所事,來往自蕭然。

【留別社中諸友】

相送了無意,臨岐忽黯然。回看吳苑樹,獨上秣陵船。

春老還山路,江昏欲暮天。白鷗應怪我,聚散碧波間。

【送友入匡山投禮憨大師】

偶向匡廬去,安禪第幾重。九江黃葉寺,五老白雲峰。

落日眠蒼兕,飛泉掛玉龍。到時應為我,致意虎溪松。

【次韻吳駿公(梅村)見寄】

國破家何在?山深猶未歸。不堪加皂帽,寧可著緇衣。

夜氣含秋爽,空香溼露微。遙憐玄度夢,時傍月烏飛。

【山中行】

山中行,雲迷樵徑雨初睛,有時送君自崖返,自此遠矣君之行!

山中住,茅庵絕頂孤危處,我本不從雲水來,問山先住人先住?

山中坐,只教七個薄團破,青苔日後自無塵,落花滿地承敷座。

山中臥,草深蚊蟲咬不過!只愁夜短睡不足,那管晝長難忍餓!

【南臺靜坐一爐香】

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山居】

山深麋鹿好為群,水豐草饒隔世氛。牽犢飲流嫌汙口,讓王洗耳怪來聞。

鴻飛易遠逃羅網,木茂難求脫斧斤。不是絕人何太甚,人情更薄似秋雲。

【送僧還雞足】

滇南古路路千盤,有客長歌行路難。筇杖半挑雲裡去,遠山一點雪中來。

瘴煙黑處深須避,烽火紅時仔細看。三月還家春色老,杜鵑啼殺杏花餐。

【別九玉徐公訂鐵山看梅】

我欲求閒不得閒,君詩刪過又重刪。燈前預定看梅約,歲暮遙憐破凍還。

一夜花開湖上路,半春家在雪中山。停舟記取溪橋外,望見茅庵直叩關。

【華山除夕有懷扈芷弟】

極目黃雲凍未消,扁舟隔斷楚江潮。一身雪裡逢除夜,兩處燈前話歲朝。

久客不歸天際寺,送人常過澗邊橋。笑看往事何如夢,依舊東風到柳條。

【金陵懷古】

倚樓何處聽吹笙?二十四橋空月明。斷岸青山京口渡,江翻白浪石頭城。

長生古殿今安在?餓死荒臺枉受名。最是勞勞亭上望,不堪衰柳動秋聲。

(感謝公玉依白、四知堂主等作家及百科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