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時間的關係,孔廟的西路啟聖殿那邊沒有去,只看了東路的詩禮堂、崇聖祠和家廟。
詩禮堂是紀念孔子教子學詩禮的地方。據《論語·季氏》記載: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裡見兒子孔鯉從身邊走過,問:“你學詩了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即不學習《詩經》是無法同人交談的。於是孔鯉回去後認真地學習《詩經》。隔了一段時間,孔子又問孔鯉,“你學禮了沒有?”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禮是難於立身做人的。孔鯉又認真地學習《禮記》。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故事,歷來被傳為美談,其後裔自稱“詩禮世家”。
元代孔子五十三代孫“衍聖公”孔治“坐堂私第,名以詩禮,誓不忘過庭之教”;明弘治年間於孔子故宅內重建詩禮堂紀念孔子,祭祀前在此演習詩禮。清康熙、乾隆皇帝還親自題寫了“則古稱先”的匾額和“紹緒仰斯文識大識小”,“趨庭傳至教學禮學詩”的對聯,刻制後懸掛在堂內。
孔子故宅井位於詩禮堂後,因是孔子當年的吃水井,所以歷來被稱作“聖水”。
清乾隆皇帝祭祀孔時曾勺水拜師,在井西側建“飲水拜師”的涼亭。
內立“故宅井贊”碑1塊,他8次來曲阜,此碑竟有他5次題字,可見其對“聖水”的崇拜了。
故宅井東側一段孑然獨立的紅色牆壁,是為紀念孔子第九代孫孔鮒藏書而建的。孔鮒時期正趕秦朝,孔子九代孫孔鮒認為“秦非吾友,……吾將藏之,以待其求”,就將這些經典偷藏在孔子故宅牆壁內,自己就到嵩山隱居去了。孔鮒到死也沒有把它們取出,但“竹簡不隨秦火冷”,這些經典終於保存下來。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將他的兒子劉餘從淮南遷到曲阜,封為魯王,史稱恭王。魯恭王好治宮室,傳說在擴建王宮拆除孔子故宅時,忽然聽到天上似有金石絲竹之聲,有六律五音之美,結果從牆裡面發現了《尚書》、《禮》、《論語》、《孝經》等書,一共幾十篇。這些經典是用蝌蚪文寫成的,不同於當時經師們所保存的用隸書書寫的經典,人們就把它們稱為“孔壁古文”。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歷代的古文經學家認為這是可信的,直到清代的今文經學家魏源、龔自珍、康有為才懷疑是偽造的,但也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為了紀念孔鮒藏書,金代就在孔廟的孔子故宅內修建了殿堂。因傳說拆牆取書時天上有金石絲竹之聲,故取名為“金絲堂”。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蘇州知府況鍾凱曾捐款重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修孔廟時將近四堂遷往孔廟西路,在原址建起了詩禮堂。後來在詩禮堂後又建了“魯壁”,紀念孔鮒藏書。
從魯壁前往崇聖祠的路邊,有一塊家譜碑,明立孔子五十四世孫孔拂世襲譜,形如石槽,非常特別。
魯壁之後是崇聖祠,始建於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時為家廟。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為王,次年家廟更名為崇聖祠,供奉孔子先祖五世。
崇聖祠正中供奉孔子五代祖肇聖王木金父,東側向外依次供奉高祖裕聖王祈父、祖父昌聖王伯夏,西側向外依次供奉曾祖詒聖王防叔、啟聖王叔梁紇,均面南。東面面西供奉顏無繇、孔鯉,西面面東供奉曾點、孟孫激;東面再外供奉周輔成、程向、蔡元定,西面再外供奉張迪、朱松。
崇聖祠後面就是家廟,為孔子嫡裔長孫家祭的專祠,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原家廟更名為崇聖祠後於今址新建。
家廟中祀孔子夫婦、孔鯉夫婦、孔伋夫婦及中興祖四十三代文宣公孔仁玉夫婦。
在孔廟東北角上,有一個不大為人所注意的院落,這裡是神庖——過去祭祀孔子之前準備豬牛羊三牲的地方,建於清代初年,算起來也是300年的建築了。
這個院子並不是特別的大,幾乎沒有人過來,遠不似前面大成殿般人聲鼎沸,安安靜靜的彷彿從不存在一般。
1999年這裡闢為漢畫像石展館。據介紹,曲阜現存漢畫像石刻100餘塊,富有濃郁的儒家文化色彩,經整理將部分精品陳列於此。
畫像的雕刻技法多種多樣,有線刻,淺浮雕等;其風格姿態萬千,或粗筆勾勒或精雕細琢,但奔放不失儒雅,古拙中又顯靈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畫像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狩獵、捕魚、庖廚等現實社會生產、生活的場景,也有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的珍貴材料。
注: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相關文章:
《 》
《 》
《 》
閱讀更多 四庫全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