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記——王艮的故事

在泰州,社會上流傳著一句俗語:“王心齋講《大學》——日停三刻”。王心齋就是泰州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明中葉泰州安豐場人,父母巴望他將來能出人頭地發大財,取名王銀。38歲時,他拜王陽明為師,老師取八卦之義,改其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

那時,有“安豐民最賤”之說。出身於灶戶之家的鹽丁王艮,7歲入私塾,11歲因家貧輟學,本來斗大的字認不到幾籮筐,但後來竟成為一個布衣學者和開創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欲問學問何處來?全靠苦讀、樂學。20歲後,王艮販賣私鹽,家道日裕。三過齊魯,進謁孔廟,自己深深悟出了樂學的道理:才學才學,才來自學,學問學問,學來自問。自此,在自家屋後築一斗室,日夜讀書,認真思索,有時把眼睛都讀紅了,但仍手不釋卷。有一次王艮一邊走路一邊看書,竟跌到河裡去了。爬上岸後,路人都很驚訝。他卻說:“好幾天沒有工夫洗澡,今日下河,一可打打浴,二可清醒一下頭腦,乃為樂事。”王心齋讀儒學經典,並不是讀死書,而是書置手中,廣採眾家之長,又不拘泥於傳統,往往結合百姓日常生活理解其道理。有一天,見路旁二人打架,他就對其中一人說,你如有良心,嚴於責己,架不就打不起來了嗎?

王艮在一生的苦讀傳道樂學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樂學歌》。歌雲:“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慾縛。私慾一萌時,良心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樂是學,學是樂。於乎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