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包圍城市,收割共享單車下半場:哈羅手裡有什麼籌碼?

共享單車出世以來,從百團大戰到兩強爭霸,再到哈羅單車成功突圍三足鼎立,只能說這個行業的死亡名單很長,但黑馬一直都有機會。

這就是中國互聯網的殘酷和美麗。

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特點之一,就是最後往往以巨頭資本進場收割作為大戰的終結。無論當時呼風喚雨的有多少家,即使風光如摩拜,也不得不在資本的主導下賣了身(總融資額171.6億人民幣,作價27億美元被併購,胡瑋煒未必有外界傳聞的“拋棄同齡人”那麼得意)。

在井噴發展、資本狂熱之後,共享單車也快速進入了大戰的收割期。在這種敏感的時刻,資本的每一步動作都牽動著業內外人士的神經,就在不久之前哈羅被爆出新一輪融資。

據接近交易的人士向媒體透露,此輪融資的金額接近7億美金。主要投資方包括了螞蟻金服和復星,這也是目前為止哈羅單車融得的最大單筆資金,E2輪也在籌措當中。要知道,就在2017年12月,哈羅剛拿到近5億美元的資金,依然是螞蟻金服和復星領投,間隔僅僅4個月。

BAT之一背書加上鉅額注資,哈羅這是要收割市場的節奏嗎?

今天本文就來分析一下,哈羅可能如何洗牌共享單車產業。而摩拜和OFO面對哈羅“農村包圍城市”的龐大勢能,又該如何應對?

農村包圍城市,收割共享單車下半場:哈羅手裡有什麼籌碼?

【共享單車第一陣營洗牌:哈羅、摩拜、OFO,新三國各有特色】

最新公開數據顯示,哈羅單車已進入220個城市、200個景區為用戶提供智能化共享單車服務,有媒體報道哈羅目前的總投放量在700萬左右,而摩拜和OFO受制於融資事宜,今年都沒有太多的新增投放。

繼拿下二三線城市之後,哈羅發力也著實迅猛,而在其推出全國信用免押金後,用戶和訂單激增,據多個行業人士透露,目前哈羅訂單量已經超過摩拜和OFO。

基於此,貌似可以得出一個相對清晰的結論:共享單車第一陣營再次洗牌。哈羅第一,初步奠定了共享單車的行業領軍地位,摩拜、OFO角逐第二。

有趣的是,除了兩輪的自行車,哈羅還在佈局四輪出行,未來將覆蓋短途到中長途的地面出行場景。加上彈藥充足,生態強大,持續向三四線城市下沉,未來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反觀摩拜,併入美團的出行服務大場景之後,將致力於智慧出行綜合解決方案,通過業務和場景聯動,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探索盈利模式,值得期待。

而OFO則在前不久拒絕了滴滴的收編,但有媒體報道稱與上海鳳凰的採購量也未達到預期,市場投放開始縮減。因此,降本增效、探索更高效的運維管理方式,釋放全球市場的增長空間,發揮國內市場既有的規模效應等,都成為OFO破局的關鍵。無論結果如何,堅持獨立運營的OFO帶給了市場帶來了不一樣的想象和期待。

總體一句話,共享單車第一陣營已經很清晰,但哈羅、摩拜、OFO三強各有特點。基於探索良性發展模式、避免補貼戰等共識,目前共享單車行業整體告別了野蠻增長,進入升級新階段。

農村包圍城市,收割共享單車下半場:哈羅手裡有什麼籌碼?

【成本、效率、技術:哈羅有哪些籌碼?】

三強中,對比賣身的摩拜、破局中的OFO,哈羅成為戰局收割者的可能性更大,這就不得不來盤點一下,哈羅手中的核心籌碼。

一是硬件成本。有業內人士爆料,2017年12月,摩拜1.1億營收,成本5.6億,月度虧損4.5億,這是導致資本推動被收購的直接原因。而獨立運營的OFO,也開始大幅度節流,補貼取消,減少新車投放,縮減了供應商訂單。反觀哈羅,不僅在硬件上進行了成本溢價控制,數據顯示單車的成本摩拜1000、哈羅800、OFO500,一方面合理縮減了單車的獨特性設計,儘可能使用標準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對自行車供應鏈的掌控能力更強(與永安行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合併),使其擁有了更好的議價能力。

二是提升運維效率。從一開始,哈羅就避開了一線城市的鏖戰紅海,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曲線策略,首先進入二三線城市,充分發掘了三四線五六線的人口紅利(增量市場)。開城速度快,堅持使用智能車,使哈羅能夠及時通過數據掌握運維情況,讓單車的運營狀況全部一目瞭然,從而提高單車的翻牌率,進一步降本增效,保證了後期進入一線城市時擁有極強的有生力量和成本優勢,得以長期推行免押金戰略,收割新用戶。

三是技術優勢。我曾多次強調,共享單車的本質是未來中國乃至全球智能物聯網最重要的入口級產品之一,因此朝著國際化、物聯網生態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向發展才是王道。這也是與其他共享單車平臺拉開距離的重要超車點。

客觀來說,就目前來看,摩拜、OFO在全球化上雖然領先,哈羅還未涉及,但全球化的單車發展並不順利,而從哈羅單車的發展路線來看,國內的單車市場其實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加之其在技術上的投入助力其長遠的發展。

一方面建立於出行大數據平臺“哈勃”雲,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等合作,實現了基於物聯網的智能高效精細化運維,共同推進共享單車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助力城市智慧交通系統建設。另一方面,攜手國內外智慧交通領域內的領導企業,切入四輪智能用車場景,構建輻射3-10公里的“4+2智能立體出行大生態平臺”,完成共享單車的戰略升維,據猜測,其還將發力自動駕駛。

如今的共享單車,具有智能化、全球化、生態化的三大趨勢,頭部驅動效應明顯。哈羅不斷加註,手握巨大的流量、技術和生態體系優勢,外部資源戰略聯動不斷築高壁壘,收割意圖明顯,增速兇猛。這場“田忌賽馬”能否翻盤,還要看紅黃車及其背後生態的反應速度和聯動能力。

農村包圍城市,收割共享單車下半場:哈羅手裡有什麼籌碼?

【社會價值與商業邏輯:共享單車下半場破題立論的兩大骨鯁】

時光倒推到兩年之前,與共享單車同時崛起的,還有不斷的批評聲音,比如大量的違規停放、考驗人性的運營模式、對社會公共資源的佔用等等。

任何一個新興事物、新的模式興起,都會出現一些問題。大流量入口和管理難度大,本身就是共享單車產業的一體兩面。

我們不會因為有電信詐騙存在,就禁止所有人打電話和網購一樣,問題無法阻擋一個模式的興起,因為這是大勢。

當然,我們也很欣慰地看到頭部平臺正在努力通過技術手段和運營模式升級,在行業狂野奔跑的同時,試圖改進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以哈羅為例,其智能停車點系統(HIPS),能夠掌握區域內單車數量與狀態、地理圍欄、騎行軌跡及各區間的供需流量,從而利用動態定價和活動策略等分配槓桿來調節供需。

智能語音提醒功能、“GPS+北斗+基站三重定位技術”的電子圍欄系統,以及網格化的管理運營,能夠快速解決車輛亂停亂放問題。

實名制註冊、芝麻信用等手段的應用,則有效避免了低齡群體使用單車的風險,將共享單車的社會問題減小到最低。

相比於“先汙染後治理”式的焦頭爛額,黑馬哈羅顯然更加遊刃有餘,從源頭避免了可能的社會隱患。

與之類似的,還有共享單車的盈利難題。相比於前輩們以補貼換市場的“賣血式運營”,哈羅一開始,就從智能硬件、營銷分賬、大出行生態、智慧城市等跨領域、多維度的效益點展開業務。

總體而言,三強發展到現在,合併幾乎不可能,除非哪天A和T握手言和,接下來還有一輪苦戰。硬件的體驗價值在達到一定閾值之後,對企業的增長貢獻也會開始遞減(參考PC和手機)。

唯有擁有更加良性的商業模式,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堅持“高維打低維”的技術理想主義並不斷投訴,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農村包圍城市,收割共享單車下半場:哈羅手裡有什麼籌碼?

【結束語】

我在各種場合都說過,共享單車不像網約車那樣,有許多人額外買車專門靠此賺錢,真正體現了共享經濟的精神。同時,它也是“人連接萬物”的智能入口之一,又是底層大流量入口。

雙馬都在加持,兩大生態鏖戰,這絕不是偶然。

不少媒體喜歡人云亦云,一會兒說市場火爆,一會兒說要涼涼,也不知道到底是把共享單車當成做火鍋的還是賣冷飲的。

共享單車站住的是全球智能物聯網時代黃金交叉點的入口,也是下一個流量的必爭之地。其價值遠超於硬件本身,而在於其連接的無限可能,這裡面有大故事、大未來。

從這個角度上看,你才能讀懂哈羅的彎道超車、摩拜的大出行夢、OFO的堅持自我,這場戰役才會如此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